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认为自己功德盖过“三皇五帝”,所以自创了一个新名词:“皇帝”。
赢政是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规定:从此以后只有皇帝可以自称“朕”,皇帝的老婆称“皇后”,老妈称“太后”,老爸称“太上皇”;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的大印称为“玺”。
秦始皇的玉玺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稀世之宝“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国,后来作为聘礼送去赵国。秦国听说后想用15座城池交换此玉,从而引出和氏璧“价值连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传说。
六国归一后,“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玺。
传奇的玉璧变身玉玺后又演绎新的传奇,围绕这颗象征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的争夺贯穿历朝历代。秦王子婴献玺降刘邦,汉朝太后掷玺骂王莽,三国孙坚藏玺骗诸侯,后唐末帝抱玺自焚亡。在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自焚后,传国玉玺才最终销声匿迹。
总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礼仪,这套礼仪被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大片土地后,不再象周朝天子那样子搞分封。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他改而采用中央集权,“一切权力属于苏维埃”、属于皇帝、属于独裁者。皇帝大权在握,避免了因分封、分权而削弱中央的弊病。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大致上将原来的诸侯国改称为郡,把原来卿大夫的家改称为县。
中央直接任命郡尉、县尉、郡守、县令、监御史。郡尉和县尉是郡县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郡守和县令是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市长;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和中央单线联系,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尉的上级是太尉,郡守的上级是丞相,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
郡县制使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皇帝实行一支笔、一张嘴的审批制度,拥有最高拍板权,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而没有决策权。
凡事由皇帝做主,这对皇帝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君贤则民安、君庸则民伤,君勤则社稷固、君怠则社稷危。一个人的贤明或昏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危。
一个人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秦始皇算不算一个贤明的君主,至今众说纷纭。他有大功于中国同时也有大过于中国,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为功,他焚书坑儒、酷刑苛政为过,功过相抵之后究竟是正是负,虽盖棺千年而不能定论。
少有疑义的是他还算是个勤快的君主,――不过在贤昏未定之前,勤快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百五十斤的奏折,可谓劳体伤神日理万机。
那时侯还没有发明纸,字都是刻或写在一串竹板或木板上。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或牍用绳穿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制作写字用的竹板先要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让它“出汗”――脱水,这样竹简干后容易书写又不容易被虫蛀,所以竹简也叫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将我的忠心永载史册”。
那时候写文章是个手工活,看文章是个体力活。
据说秦朝大将蒙恬嫌刻竹筒的速度太慢发明了毛笔,使写字速度加快许多。后来人们用丝布来代替竹板,文章或奏章也轻了许多。
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德是“统一”――统一了国土、统一了政府、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尺寸)量(斗升)衡(斤两)……(虽然统一的背后是一片白骨)
以前文字的写法各国各样,彼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还记得孔乙己炫耀自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吗?其实四种写法算什么,如果见过“百福图”孔乙己自己也会立马晕菜。
为了方便政令畅通,李斯――那时已是秦朝丞相――在秦国文字基础上创造了小篆字体,并借秦始皇之口将全国文字的书写统一规定为小篆体。
虽然说篆字挺难写的,曲里拐弯跟虫子爬似的,但是各地使用同一种字体,彼此写的东西都能看明白,总归是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发展。
小篆被规定为官方字体,但老百姓通常是使用隶书。隶书的发明人据说叫程邈(miǎo),他对小篆加以简化、创新、去圆就方,创造了隶书字体。秦始皇见过之后大加赞赏,认可了隶书的流行。秦朝灭亡后,小篆被废弃,但是隶书一直流传了下来。
度量衡和货币也被统一了。各地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做买做卖方便多了。统一了货币就不用再刀币、铲币、蚁鼻钱、环币来回兑换了。
战国期间,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例如三晋魏赵韩的铜币形似铲子、齐燕的铜币形似砍刀、楚国的铜币形似鬼脸、秦国的铜币形似垫圈,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时候总是牵扯到一个货币兑换问题,现在叫边贸结算。
统一货币以后这个麻烦没有了,大家都使用统一的内方外圆的新铜币。
――现代人熟悉的孔方兄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
秦始皇在统一国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同时还统一了一件事――统一思想。为了统一思想不惜“焚书坑儒”,这件事引来后世唾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百花齐放。到了秦朝,秦始皇嫌闹得慌,除他欣赏的法家外其他全灭了。
法家讲究法治,严刑峻法、赏罚分明,这和儒家的仁德之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律已而治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在宴会上,儒生淳于越借敬酒的机会劝说秦始皇效法古人。秦始皇非常不爽,但是他没有当场发作而是“下其意”,让群臣去讨论。
和颜悦色的宴会于是变成了冷颜厉色的辩论会,法、儒两派展开论战。
以丞相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对儒家大加驳斥、严加批判,并且上纲上线,把辩论会又变为批斗会,把学术争论上升到路线斗争。
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全烧掉。除了皇家图书馆,私人收藏的《诗经》、《尚书》以及百家言论全部交给政府烧掉。再敢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厚古薄今、借古讽今的灭族。
秦始皇“可其议”。
随即,如“破四旧”一般的焚书运动全面铺开,百家杂学被付之一炬。
从此百家争鸣变成一言堂,百花齐放变成一支独秀,“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双百四大”盛况一去不复返。
第二年,秦始皇又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一大批曾经乱说乱动的知识分子打成“反革命”或“右派”,统统活埋或流放――相当于“文革”期间的枪决或下放劳动。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秦始皇算什么?”的豪言壮语、张志新枪决前被割断的喉咙、老舍自沉的太平湖、牛棚、“五七”干校、被称为“牛鬼蛇神”的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焚书坑儒”之后,全国人民终于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秦始皇的耳根子也清净了许多。
秦始皇另外一件惹后人议论的事情是大兴土木。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修造咸阳城、阿房宫、骊山陵和长城。
那年代土木施工基本都是靠肩背手扛,秦始皇的这些大工程,动不动就得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人。
那时侯全国也就千把万人,刨去老幼病残孕,青壮年能有几百万就不错了。一百万拉去搬砖和泥,一百万拉去扛抢站岗,还能剩下多少种地的人呢?
种地的人减少了,摊派的钱粮可增多了。盖房子得用钱,民夫、士兵得吃粮,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粮都得从百姓身上出。
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可谁要敢反抗,有成套的严法酷刑伺候着。
秦朝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若干类,每类又分若干项。死刑有枭首、腰斩、车裂等十几种,花样繁多,想象力丰富。肉刑有砍脚杆、割鼻子、刺字、阉割等好多种,并且通常还要和徒刑并行使用。徒刑是强制劳役,男人修城,女人舂米,要么给官家做奴隶。
秦朝刑法很严,百姓动辄犯罪。最可恨的还有连坐和灭族两大刑罚,一人犯罪牵连一大批亲朋好友陪绑。
秦始皇光在骊山陵一处就动用数十万刑徒参与劳动,“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全国刑徒知多少?
阿房宫据说规模宏大,“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骊山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仅挖出部分随葬的兵马俑就已令世人惊叹。长城更是被称为世界奇迹,成为中国标志性建筑。
这些竭民力而修建的东西称之为“用百姓白骨堆积而成”一点不为过。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