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春秋后期小露一把,靠百里奚的治理秦国成为西部的霸主,与晋、楚三足鼎立。但之后又逐渐暗淡下去,被齐、楚、赵、韩等强国盖住了风头。
秦孝公时期,秦国又得到一个能人――商鞅,大秦由此止跌反弹。
如果说百里奚主张德治的话,商鞅则主张法制。
治理百姓也象家大人管孩子,各人有各法。有人主张说服教育,有人主张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实在不行用脚踹”。
商鞅主张“用脚踹”,他制订了数不胜数的严苛刑罚来惩罚那些达不到要求的人。比方农民的赋税没有交足,工匠的产品出现瑕疵,商人的店铺宣布破产,官员的辖区出现问题……这统统属于违法犯罪,必须给予严厉地惩处。
更要命的是连坐,一人犯罪亲朋好友都跟着吃瓜落。这也逼着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督促着“上进”。
当然了,如果做得好、超额完成了任务也会有相应的奖励。
奖是动力,罚的压力,有奖有罚,有打有拉,人进步得就快。
商鞅的改革成效在秦孝公时期就已初步显现。秦军趁魏国新败于齐,落井下石,夺回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秦国逐鹿中原的跳板,具有战略意义。它得于晋而失于魏,现在终于又从魏国的手里夺了回来。
到了秦惠文君即位的时候,改革已在秦国开花结果。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不过改革的先驱商鞅同志已经看不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了,他被秦惠文君以谋反罪车裂了――五牛分尸。
商鞅是被人诬告的,死得很怨。
最怨的是秦惠文君知道商鞅是被人诬告的,但是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智若愚地顺着大家伙的意思把商鞅推向断头台。
商鞅的酷法严刑激起众怒,他成为全国人民的仇恨对象,上至朝臣百官,下至平头百姓,都恨不能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商鞅受刑之后,百姓真的是争吃其肉,须臾而尽。
秦惠文君虽然为平息民恨车裂了商鞅,却将他的改革成果保留下来,使秦国得以继续做强做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改称秦惠文王。
秦国崛起,秦惠文君称王,引起其他各国的警觉,他们纷纷思考应对之策。
这时,孙膑、庞涓的两位校友苏秦和张仪粉墨登场。
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同校不同班,苏秦、张仪是外交班,孙膑、庞涓是军事班,一文一武。苏秦、张仪主修国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玩的是嘴皮子工夫。
苏秦服务于燕国而张仪服务于秦国,苏秦主张“合纵”而张仪主张“连横”,两人和孙膑、庞涓一样也是一对对头。
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韩、魏、赵、楚、燕五国基本在南北一条线上,东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齐国和秦国实力较强,而其他五国相对较弱。东西两霸分坐两厢,四菜一汤排列中央。
古人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合纵”就是合纵就是联合南北众弱,五根指头合成拳;“连横”就是事奉东西一强,摇尾乞怜,为虎作伥。
苏秦经过一番穿梭外交之后把韩、魏、赵、楚、燕五国和齐国都说合到了一起,结为军事同盟。六国合纵后,秦国很是惶恐,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踏足中原。
苏秦死后,张仪趁机跑到中原游说“连横”。他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连威胁带利诱,生生拆散了合纵联盟,为秦国之后各个击破统一中原创造了条件。
张仪先以威胁的手段迫使韩国和魏国从合纵联盟中分裂出来与秦国连横,后以利诱的阴谋诱使楚国与齐国断交。
他跑到楚国,以六百里土地做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见利忘义的楚怀王立即应允,不但宣布与齐国绝交还在各国记者招待会上把齐国的祖宗八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楚国大使来到秦国要求张仪践约。张仪很是爽快当即掏出地图,指给楚使看:“这里的六里土地全归你们楚国啦。”
楚使惊得下巴好悬没掉下来,说:“六里!不是说好的六百里吗?”
张仪显得比他还吃惊,说:“六百里!怎么可能。说好的是六里嘛。这六里还是我自己的土地,我在秦国只是个小角色,哪有权力将国君的土地送人?”
楚使心知中计急忙回报楚怀王。楚怀王火冒三十六丈,立即发兵八万攻打秦国,以报张仪戏弄楚国之仇。
秦国早有准备,三路兵马齐出围歼楚军。
大战过后,尘埃落定。楚军的八万兵马灰飞湮灭,关中六百里土地落于秦国之手。
楚国从此势弱,不得不听从秦国的召唤与秦国连横。
后来楚怀王应邀出访秦国却被秦国扣为人质,最后屈辱地死在了秦国。
苏铁嘴建立的合纵被张铁嘴拆卸得七零八落,齐国的盲动更将合纵同盟彻底断送。他北攻燕国、南攻楚国、西攻秦国、吞并宋国,使诸侯认为齐国才是最危险、最疯狂的大鳄,于是他们联手秦国把齐国干沉。
齐国国土丧失大半险些被灭国,国势眨眼间由盛转衰,再无翻身的机会。
当年的三霸鼎立,如今只剩下秦国一枝独秀。环顾四周,矮子里面拔将军,只有赵国还能勉强在秦国面前过上几招。
赵国在公元前302年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大增。
那个年代,中原人的穿着都是宽袍大袖,走起路来广袖临风、摇曳生姿。尤其是赵国人,走起路来跟模特走台似的倍儿飘逸的感觉。
不是曾有“邯郸学步”的传说吗?
有一个楚国人跑赵国来观摩学习,不仅赵国的猫步没学会,自己的步子反倒忘了,只好爬了回去。
但是好看不能当饭吃。打起仗来,干起活来,长袍大袖就有点累赘了。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向胡人学习,改穿紧身窄袖的短衣长裤,组建骑兵。
赵国是最早设立骑兵兵种的国家,这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赵国人管北边的匈奴人叫“胡人 ”。胡人在战国时期就开始骚扰中原,到汉朝时才把他们打跑。
胡人个个都是一身短打扮,窜上跳下比猴还灵活,更主要的,胡服便于骑马射箭。胡人打起仗来,来如风去无影,中原的战车根本追不上他们。
战车的冲击力强,防守能力强,但是车体笨重,速度比较慢,对路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一点不如骑兵,――快速、灵活,神出鬼没。
胡人经常依仗箭利马快南下劫掠赵国,捞一把就跑,赵国追不上他们只好回来闷头修篱笆。
赵武灵王(中原诸侯也开始纷纷称王)发誓要改变这种不利状况,他以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气魄,带领全体指战员走上改革之路,穿胡服学骑射组建骑兵团。
但是,“改革之路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要接受习惯势力的挑战”。“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引来反对声一片。
将军们只熟悉战车的战法和战术,对骑兵战一窍不通。就象现在打了半辈子集团冲锋、人海战术的老将军,乍对电子战、信息战等新名词顿感手足无措。
不过反对最激烈的还不是“骑射”而是“胡服”,认为“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把穿胡服和离经叛道相提并论。
早先人们穿的是“衣”、“裳”,“衣”是大褂,“裳”是一块遮羞布。 战国时期“衣”、“裳”合二为一改叫深衣,其实就是袍子。天冷了会在小腿上套上“胫”,其实就是俩裤筒套在小腿上,类似现在的长护膝。再冷了穿夹袍,再冷了穿棉袍――那时候没棉花,以碎麻、碎丝代替。
古人所说的“坐”其实是跪,一坐就“走光”了,就会出现电影《本能》里莎朗斯通的经典镜头。当然也不能骑马,不能做剧烈运动,行走坐卧都得规规矩矩,――很符合“礼”的要求,就象现在穿和服的日本女人。
穿着和服打仗自然也非常累赘,大袖纵然可以撸起来,长袍却不能撩起来(那成耍流氓了)。这时胡人的短衣窄裤就显示出优势。
赵武灵王先是苦口婆心地做通了高级将领的工作,随后下达封口令,停止讨论姓“资”姓“社”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且带头穿胡服上朝。大家一看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还有什么好说的,都随之改穿胡服,也就是短衣窄裤。
推行“胡服”之后,赵武灵王开始训练士兵“骑射”。
那时侯还没发明马镫子,骑马时得靠两腿紧紧夹住马肚子。刚开始学骑射时士兵们两腿紧夹住马肚子,两手紧抱住马脖子,惟恐摔下来,根本没办法弯弓射箭。训练了很长时间以后他们才逐渐松开两手弯弓射箭、挥刀挺矛。
拥有骑兵以后,赵军的战术也增加变化。骑兵和战车相结合,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随后和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的作战中,赵国占尽上风。大片大片的土地也被归入赵国的版图。
踌躇满志的赵武灵王决定挑战秦国。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