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战国七雄


本站公告

    公元前476年,东周进入战国时期。

    春秋末年,楚、晋、秦,三霸鼎立。

    南霸天楚国被吴国灭了一把,一度失去霸主地位。但是刚走上历史舞台东霸天吴国紧跟着又被新兴的越国灭掉,丢掉了东霸天的头衔。

    地处浙江一带的越国曾是吴国手下败将,他们的国君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为了活命不得不被屈身为奴。

    老吴王阖庐已经死了,他在和越国的争战时伤重而亡。夫差接过老子的枪,化悲痛为力量,重整战备二次出征,终于打败了越国。

    勾践投降吴国以后,白天给夫差牵马坠蹬,晚上给夫差他爹阖闾看陵守墓。为了骗取夫差的信任,夫差得病的时候他甚至不惜为夫差尝粪便以查明病因。夫差终于被感动,病好之后就把勾践释放了。

    勾践忍辱偷生,夫差放虎归山。

    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一边发展生产,一边秘密训练军队。他知道夫差这个人“淫而好色”,所以选了一个绝色美女送给夫差,希望夫差沉醉于美色当中,放松朝政,放松警惕。

    这个美女叫西施。西施和后来的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被并称为四大美女。

    越国渐渐强大起来。而这时的吴国,伍子胥让夫差给杀了,孙武退隐山林,再没有能人辅佐夫差了。勾践于是决定出兵向吴国复仇。

    经过8年抗战,勾践最终灭了吴国,报了当年奇耻大辱。

    勾践可没有给夫差留下东山再起的机会,他逼死夫差吞并了吴国。

    不过越国也没能长久。在勾践死后不久越国发生内乱,楚国趁虚而入灭掉了越国,囊括了整个长江流域。

    中原老牌的霸主晋国竟被自己的三个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给瓜分了。三家联手三一三剩一把晋国分成了3.1份,他们人手一份,剩下的“点1”留给了晋国国君的后人。

    周朝实行分封制,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卿大夫。诸侯在封地上建国,卿大夫在封地上建家,层层分封就形成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秩序大乱。周天子势弱后诸侯便不再把天子放在眼里,国君势弱后大夫便不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大夫势弱后他的家臣也会跳出来夺权。维系社会关系的不再是礼,而是力。

    不仅国与国之间会发生竞争、争斗、吞并,家与家之间也是如此。在诸侯国内,众大夫经过一番洗牌之后,会出现一些家大业大地大势大的卿大夫,大夫中的大鳄。这些卿大鳄不但争当诸家的霸主,甚至敢和国君叫板,就象诸侯敢和天子叫板一样。

    鲁国的三位大夫,人称三桓,联起手来把国君打跑了,立了一个傀儡做摆设。

    齐国的大夫更绝,把国君撵跑以后自己取而代之。在战国年代,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但国君已不是那个国君。

    晋国的赵大夫、魏大夫、韩大夫“三家分晋”,并且得寸进尺要求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也不敢不封。于是出现了三个新兴的诸侯国:赵国、魏国和韩国。

    其中这个赵大夫就是晋国权臣赵盾的后人,有出戏叫《赵氏孤儿》就是说的他们家的事儿。)

    赵国、魏国和韩国,加上西霸秦国、南霸楚国、早期中原霸主齐国,还有一个偏居一隅的大国燕国,一共是七个大国、强国,他们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史主要就是这七雄的争战史,其他小国都陆续被这七雄吞没了。比方说,鲁国被楚国吞进肚里,郑国被韩国吞进肚里。

    据说周朝封国上千,但是经过几百年军阀混战,大鱼吃小鱼,现在幸存的封国已经寥寥可数。七条大鲨鱼正在进行最后的争抢,为了一条小鱼他们甚至不惜自相残杀。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一个小国――中山国(位于河北省中部)爆发战争。

    魏国最先咬住中山,但是因为国丧,魏国没有及时把到嘴的肉咽下去。赵国眼急嘴快,把魏国含在嘴边的肉抢跑了。魏国被激怒,魏惠王派大将庞涓领兵10万进攻赵国,报仇雪恨。

    庞涓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就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10万去救赵国。

    据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早年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鬼谷是个地名,有人考证是在河南淇县云蒙山(也叫云梦山),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山谷,鬼谷子的学校就设在那里。

    鬼谷子也是一个和孔子一样的民办教师。孔子的学校传授“六艺”,属于综合院校。鬼谷子的学校主要传授军事、政治和外交技巧,属于专业院校,也可以说古代第一军校。

    孔子教过三千学生,拿到毕业文凭的只有72位,毕业后能找到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连老师孔子都没找到工作。曾在鲁国做一个小官还被人家给辞退了,倍儿没面子。)

    鬼谷子教过多少已不可考,但是毕业后,确切地讲应该是肆业后(鬼谷子的学生都没拿到毕业文凭,因为他的学生非常奇怪都很偏科)都能找到合适工作。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是齐国的军师,庞涓是魏国的大将,苏秦曾掌六国相印,张仪是秦国首任相国,毛遂曾任赵国驻外大使,都是国家高层领导人。

    孙膑、庞涓是军事家,苏秦、张仪、毛遂是外交家。有意思的是,孙膑和庞涓在军事领域是对头,而苏秦和张仪在外交领域是对头。

    先说孙膑和庞涓。

    孙膑和庞涓是同班同学,但是庞涓比孙膑先一步参加工作,在魏国做了大将。孙膑投奔到庞涓门上,希望老同学能帮忙把自己引见给魏王。庞涓开始还挺够意思,真的就把孙膑介绍给了魏王。魏王安排孙膑做了庞涓的副手。

    但是,当庞涓他发现魏王欣赏孙膑的程度超过了他自己的时候,庞涓的危机感和嫉妒心开始做怪。于是庞涓诬陷孙膑里通外国,让魏惠王判了他“膑刑”,就是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孙膑的真名并不叫孙膑,真名不详,是因为他受过“膑刑”,所以人们管他叫孙膑。

    后来“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国的使者秘密派人把孙膑 “偷”回齐国,任命为军师。

    齐国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国。孙膑得知魏军主力全在赵国,国内空虚,就建议田忌去攻打魏国。齐军直取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消息很快传到赵国。庞涓听说老窝不保,急忙放弃邯郸往回跑。

    魏军丢弃辎重,轻装前进,一路急行军来到桂陵(今河南长垣)。

    孙膑早已在那里设好埋伏,单等魏军上门领死。

    魏军长途疲惫,齐军以逸待劳。魏军陷入伏击后溃不成军。庞涓侥幸逃脱领着残兵逃回魏国。

    齐国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不解而解了。

    孙膑的成功战例后来被收入到《三十六计》当中,并被起名叫“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国恢复元气之后又去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

    孙膑故伎重演,又设下“围魏救韩”一计,再次进攻大梁。

    攻其必救,掌握主动,调动对方,伺机取胜。兵书是这么写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虽然孙膑和庞涓都是出自同一个老师,但既然碰上这种情况,庞涓明知是计也只能放弃韩国去救大梁。

    孙膑虽然成功解了韩国之围,但是如果想二次设伏还需要动一番脑子。吃一亏,长一智。庞涓也不是傻子。

    庞涓全军而退,转攻孙膑。他不仅要解大梁之围,更要彻底解决孙膑。

    孙膑得知庞涓回军,立即撤围而去,庞涓在后面紧紧追赶。

    孙膑一边跑一边下令将部队吃饭的灶逐日递减。军队野外行军,每次宿营都需要就地挖灶,埋锅造饭。拔营而去的时候,现场留下的的痕迹也主要是炉灶。

    庞涓边追边注意观察齐军遗弃营地的炉灶数量。刚开始炉灶很多,估计能够十万大军使用。庞涓暗中思量将会一场硬仗要打。次日再看只有五万人用的炉灶,心下暗喜,说明齐军惧战逃兵很多。隔日再看只有三万人,庞涓大喜,下令丢下辎重轻装行进,务必赶在齐军逃回老家之前追上并歼灭他们。

    孙膑退到马陵(今河南范县)不走了。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孙膑算准了庞涓必在日落以后追到此地,于是令人砍倒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然连夜追赶至此,见一棵大树横倒在地挡住去路,上面隐约写着什么字。庞涓令人取火把来。庞涓“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再次败在孙膑手下,长叹一声:“遂成竖子之名”!拔剑自刎。

    桂陵和马陵两战之后,魏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而齐国声威鹊起,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孙膑也从此名扬天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