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儒教、佛教和道教


本站公告

    当“兵圣”孙武在南方宣讲“兵者,诡道也”的时候,“文圣”孔丘正在在北方鼓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

    孔丘又叫孔子、孔圣、孔老二,鲁国人。他有三个头衔: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

    先说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教师并且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孔子一生收过三千学生,其中拿到“六艺”文凭的有七十二个。

    春秋以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有庠(xiáng)、校、序等,“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教师是官、学生是贵族子弟。

    孔子首创民办学校,“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能交得起十束腊肉的学费,都可以来孔子的学校上学。

    孔子的学校教授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礼是道德和礼仪规范,乐是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六门课孔子一个人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后人把孔子作为老师的祖师爷,小孩上学头一天先拜孔子再拜先生。

    现在有人呼吁将孔子的生日:9月29日,作为民办教师节。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生人。

    作为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其核心思想是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

    孔子认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应当各安天命,各守本分,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即使君主不称职,臣子也不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犯上作乱,是为不忠;即使父不慈,也不许子不孝。

    后人将孔子的全套理论总结为“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儒家认为以上下级关系为大前提的礼法是纲,其他都是目。

    礼法是个纲,纲举目张。

    孔子的思想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录在《论语》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收入在“四书五经”里。四书五经被在之后的很多朝代都是学生必读、科举必考的教科书。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五经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本书。相传编年史《春秋》的编者也是孔子。)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秦朝是法家吃香,儒家是在被“坑”之列,“焚书坑儒”。儒家开始被推崇是在汉朝,汉朝前期是道家,后来汉武帝上台“独尊儒术”。唐朝时佛、儒、道各领风骚。宋、明、清期间儒家开始占了绝对主导地位,全国掀起尊儒崇孔的高潮,孔子一下子被抬到圣的位置。解放后“批林批孔”,孔子又一下子被打到鬼的位置。

    儒家学说在中国起起伏伏两千多年,多数时间被当作文化的正统,直到现在对中国文化还有相当的影响。

    不过,孔子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机会看到他的儒家学说如此受到追捧,相反他在世的时候处处碰壁,终生郁郁而不得其志。

    他曾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兜售他的儒家学说,结果不但被拒之门外甚至被围攻漫骂。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七日粒米未进,“羸(léi 瘦、衰弱)乎若丧家之狗”。

    有人给他孔子相过面,说他有“尧之颡(sǎng 额),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huì 嘴)。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说孔子相貌奇特,从前面看似王者归来,从后看则象忍者神龟,所以他生不得志也是理所当然。

    孔子具体长什么样呢?据说孔子“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壮如反宇”。厚嘴唇、宽手掌、耸肩驼背、大嘴粗脖,额头不凸反凹。

    总之,长得鬼斧神工,富有创意,出演鬼片不用化装,拿他画像能够辟邪。

    前不久推出孔子标准像,据说创作的原则是尊重历史。但是塑像一经推出就争议声一片,其中的一个争议就是这个孔子形象和历史的记载相符吗。)

    其实,孔子得不得志和他长相关系并不大,郎才女貌嘛,主要是孔子推崇的“礼”和“仁”,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没有市场。

    春秋时代“礼乐崩坏”,天子被撇到一边,诸侯称王称霸,大夫争权夺利,孔子希望“克己复礼”回到从前,已经不可能了。

    再说,诸侯需要的是象管仲、孙武、百里奚那样能够帮助他们称王称霸的人才。弱肉强食的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高举“仁义”大旗的“仁者神龟”让人联想到宋襄公。

    儒家在宋、明、清时候开始垄断中国的思想界,而中国也就是在宋、明、清时候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巧合还是必然,众说纷纭。)

    孔子72岁郁郁而终。他死时肯定不知道自己死后愈久弥香,被尊为同尧舜禹齐名的圣人顶礼摩拜。

    在曲阜的老家(现在叫孔庙)经过历代皇帝的扩建,大得仅次于皇宫。现在和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和孔子同时代的还有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不姓老,姓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所以又叫李聃。

    老子的妈妈和圣母玛利亚一样也是未婚先有子,她在李树下生的老子就指树为姓,给他起名叫李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因为老子生下来,两只耳朵大得跟米老鼠似的,他妈也没什么文化,看孩子长得象什么就叫什么。他妈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老子,因为孩子一生下来满头白毛,跟小老头似的。没想到叫顺嘴了,小名变大名了。

    老子别看长得丑,学问可大,一篇《道德经》流传至今。《道德经》统共5000字,里面哲学、养生、为人处世什么都有。

    其实5000字在当时已算是鸿篇巨作。要知道那时候写字是用刀刻在竹简上,5000字该用去多少块板。)

    从哲学角度他提出“道”这个概念,认为万物起源都是出自这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从养生角度,“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是它的核心内容;从做人上讲,慈、俭、让是道家的三件宝。

    “有所为,有所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功成身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足者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柔弱胜刚强”等等,我们常念叨的这些名句都是出于老子。

    汉朝的张道陵把道家改造成道教,把老子说成了神。在《西游记》里整天忙着炼丹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化身。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还大闹天宫,玉帝不得已请来了如来佛,一巴掌把孙悟空给压到五指山下。这个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的化身。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在现在的尼泊尔一带。

    据说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参透了人生众多烦恼的根源,那就是欲望。这是个因果问题,欲望是因,烦恼是果。如果要摆脱烦恼,必须无欲无求。

    于是,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开始四处收徒弟。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大概在公元前后,汉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儒教、道教和佛教,在中国被并称“三教”。

    “三教九流”的“三教”就是指这三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之外的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术流派。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