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夏朝建立


本站公告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那时古埃及已经进入十一王朝并且迁都底比斯。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闪族部落,一支向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另一支向巴勒斯坦进发,他们将在那里建立古巴比仑王国和犹太王国。生活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一支向伊朗迁徙,在和当地人融合后成为波斯人的祖先;另一支进入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土著后建立了古印度王国。

    黄帝打败炎帝统一了中原。

    黄帝死后,帝位(也就是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孙子颛顼(Zhuān Xū)。炎帝的后代共工不服,为了争夺帝位和颛顼发生战争。炎黄两派又在不周山下展开大战。

    “不周山下红旗乱”,共工撞倒了不周山。颛顼最后打败了共工,保住了帝位。

    颛顼把帝位传给侄子帝喾(kù)。帝喾把帝位传给儿子挚。挚将帝位禅让给弟弟尧。

    在此之前,帝位的传递都没有出自家的小圈子,属于“世袭制”的范畴。虽然出现了一次所谓“禅让”也是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就象清朝的乾隆把帝位禅让给儿子嘉庆,名为禅让实质还是世袭。他姓人如果想得到帝位只有通过政变或者战争,象共工一样。

    据说在尧之后出现了真正的“禅让制”,帝位传给了他姓人,以“贤能”而不是“血缘”选择帝位的继承人。

    尧的儿子丹朱“不肖”(也有说“不孝”),尧认为他“不足授天下”。尧选择众人推荐的舜做他的接班人。

    尧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

    尧为了利天下而不是利一人,毅然将帝位传给了舜。

    禅让的具体的操作办法是:下面推举候选人,上面确定最终人选。(这和我们现在的选举办法正好相反。我们是上面推举候选人,比如说张三、李四、王大麻子,下面三选一或三选二。如果只给了一个候选人,我们通常选择鼓掌通过。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鼓掌,反正也没人Care你。)

    舜也仿效尧的做法将帝位传给了禹。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几年艰辛,终于治服了黄河水患。天下为安,无不称颂。禹立下大功被众人推举为帝的继承人。

    尧传舜,舜传禹,帝位的传递办法发生变化,出现了两次真正意义上的“禅让制”。

    但是“禅让制”并未能够延续并完善下去,还在襁褓之中就遭到扼杀,昙花一现。

    禹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恢复了世袭制。

    有一种说法:中国其实压根儿没有出现过“禅让制”。“昔尧德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尧失去民心,舜是以发动政变夺得帝位。“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韩非子》甚至把舜和禹列为弑君者。)

    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中国出现了国家。

    “国”字是由“口”和“或”组成(我们现在写的“国”字是简体字,把“口”里的“或”字简化成“玉”字),“或”是由小“口”、“一”和“戈”组成。小“口”表示土地,“一”表示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戈”表示兵器,大“口”是由手柄演变而来。因此“国”意味着在权力掌制下的土地、人民和军队。

    中原地区其实在禹统治时代已经发展成“国”。

    禹不满足做部落松散联盟的总盟主,他要做全天下的总帮主。

    禹进行人口和土地统计。据说禹统计出当时的中国人口是1350万。土地数不详,大致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两河流域,现在的河南及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

    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被用来代指中国),令各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鼎本来是煮饭的锅,后来被引申为权力。禹将九鼎置于自己掌管之下,象征着九州所有权力被收归中央。

    禹还建立了军队、法律和监狱,任命了官员组成政府。

    “国”的架子在禹时已经搭好,启只不过是正式登台而已。

    公元前2070年,启以“夏”为国号,以“后”为自己的名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

    “后”的本意是号令天下的君主,“后”字描绘的是一张发号施令的嘴。夏、商两代的君主都称“后”。周朝称“王”,将“后”的名号给了正妻,称“王后”。秦朝以后称皇帝,将正妻称为“皇后”。

    “皇后”的“后”和“后来”的“后”并不是一个字,推行简体字时把两个字合二为一了。)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原始社会结束,阶级社会开始。

    原始社会实行原始的共产主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地位平等、官兵一致,不分彼此、不用客气,没有高低尊卑之说。在部落战争中抓到的俘虏一律杀掉,因为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他们。

    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所得出现了富裕,战争俘虏不再杀掉而是逼他们终身服役,死刑转为无期徒刑。这些终身服役的囚徒被称做奴隶。

    奴隶的出现使平等的社会出现了等级,或者叫阶级。

    另外,部落内部也逐渐分化,干部和群众两大阶层逐渐演变为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原先的平等关系被打破。贵族依靠手里权力,多吃多占不干活――他们养得起奴隶,而平民只能自食其力。

    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比中国早了1000多年。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后启则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的第一个帝王。

    禹死后,启继位称后。禹先前指定的接班人伯益不干了,起兵叛乱。

    伯益是禹的副手,一直跟在禹的鞍前马后协助大禹治水。禹继位后根据禅让制指定伯益为他的接班人。

    禹的私心是想把位子传给爱子启,但是顾忌民意。伯益在协助大禹治水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高的声望,而启寸功未立。舍伯益而传启可能会遭到民众的反对。

    禹明里指定伯益为下一代领导班子的核心,暗里却积极扶植启,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启。

    禹把露脸的事都交给启去办,背黑锅的事都交给伯益去办。渐渐地,启的声望越来越高,伯益越来越不招人待见。

    禹死后,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他推荐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自己则躲到外地隐居。

    避让是从舜和禹那里传下来的规矩,给民众二次确认的机会。不仅确认是否接受前任指定的接班人,同时也确认是否接受禅让制。禅让制作为新生事物并非能让所有人接受。

    舜和禹都通过了民意测验,靠个人巨大的声望顺利登上了帝位,而伯益不幸落马。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民众认为启贤,他们用脚投票都跑启那边去,紧密地团结在以启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周围,而伯益无人问津。

    民众在选择启的同时也选择了世袭制。拥有很大话语权的各部落酋长很可能倾向于让世袭制沿袭下去,那样对他们有利,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酋长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孙。)

    这时的伯益缺少了政治家的风度,他没有向新当选的领导人表示祝贺而是兵戎相向,企图武力夺位。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伯益势单力孤兵败被杀。

    得胜后的启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宴群臣,正式立夏称后,史称夏后帝启。

    “后”是天下之主,代表政权;“帝”是众神之王,代表神权。启是中国第一位政教合一的领袖。

    “夏后启即位后,天下咸朝,唯有扈氏不服”。有扈氏认为“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不义,“愤而不服”。“启于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之”。有扈氏一族全被罚做奴隶。

    打败有扈氏之后,启稳定了后位,禅让制终于宣告结束,“家天下”的王朝正式登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