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宁方的第一集团军又废除路,改设军团。第二次北伐过程中,蒋中正的第一集团军和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均采用集团军-军团-军的组编形式;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采用的是集团军-方面军-军的组编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直辖军,并保留了部分“路”的编制。其他地方势力仍有保留路的编制者,如留守广东的李济深“第八路军”等。在北伐过程中,各个集团军的部队,前后相加,总计有上百个军的番号。
北伐结束后,鉴于全国部队太多,进行了国民政府军事上的首次编遣。计划全国编遣额定为六十个师,平时以师为最大单位,以军为战时单位。师分甲、乙种,分别辖三个与两个步兵旅,此外师还直辖骑兵连、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通信队等。这实际上是从苏俄的三三制向欧日军制的一次回归,不同的是甲种师可辖三旅。若与老北洋的旧制师相比,甲种师因多一旅步兵,人数要多三千左右,乙种则少一千余人,骑兵减为1/4,炮兵减为1/3,但团属迫击炮连有所弥补火力不足。从作战效能来讲,旧式方块制的师不如三角制的灵活,这点后面再议。但对于压缩军队规模、达到裁军整军的目的,这种编制形式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此次编遣虽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于各派系内部分配不均,酿成了后来的中原大战。在战争中,军作为战时建制再次出现,并且在军之上还设有路。中原大战结束后,路和军实际上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不合规制的平时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师的编制分为三种:甲种师,二旅六团制;乙种师。三旅六团制;丙种师,二旅四团制。实际上,不少嫡系部队甲种师(如十一师、第一师等)后来多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增募一旅,成为三旅九团制的师。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国二十一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拟将陆军师以步兵两旅四团、骑兵连、炮兵团、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卫生队、特务连组成,实际上只有少数师(如第87、88师等)采用的这种编制。
在1933年,根据与红军作战所得出的经验,感到以前的编制太大,在与红军作战中很不灵活。于是又推出了《民国二十二年剿匪军编制》,“剿匪师”编制分为三种,甲种为二旅五团制,除了师辖两个两团制的旅外,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为二旅四团制;丙种为师直辖三团,取消旅部。三团制的“剿匪师”一般都增编一个特务营,以对付红军的游击战,而炮兵则被大大压缩,甚至取消了师属炮兵营、连。如18军的11、14、67、94师等四个师均为此种编制:师司令部、步兵团三、工兵连、通信连、辎重连、特务营,此外军直属有特务团。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独立旅编制表颁布。
在骑兵方面,分别有1933年12月的两团制骑兵旅编制表和1935年7月的三团制骑兵师编制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变后,中央曾计划借助德国的帮助,编练三十六个德械师,使中国有独立抗衡日本陆军的能力。计划中的新制师计划辖步兵旅二、补充团、炮兵团、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兵营、骑兵连、卫生队、特务连、化学排、探照排等,人数17000余人。与日军师团相比,步、炮兵数目装备相近,骑、工、辎、补充部队要少,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本常备师团75%-80%。另外也曾有一个三团制新制师(教导师)的构想。上述计划由于从德国购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终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后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部署整军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整理原则为:“依国防之目的,统一编制,混合编成,按管区配置,集中训练干部”。计划三至四年里调整60个师,凡未编练各师,均先照整理师编制,改四团制,有余或不足者互相裁补。同年10月,颁布的《陆军整理师编制表》,将各师再原1933年的编制表上改编为整理师,整理师仍分三团制师、四团制师和五团制师三种,此外,师直属炮兵一营(或一连),骑兵一连(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务各一连及师医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为期,开始逐步选择60个师进行调整,是为“调整师”,调整师编制主要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团属迫击炮连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原各营所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直属团部,作为防空及防战车火力。至年底,完成调整师两期二十个师。1937年原拟再调整两期二十个师,但第一期十个师尚未调整完毕,而抗战全面爆发,整军被迫中止。
抗战和内战--军制的调整和冲突
抗战爆发后,按战时编制成立了一大批军,在军之上又先后设置军团、集团军,加上原来部分保留的“路”,以及临时设置的兵团等,使得指挥系统错综复杂。于是在1939年春的南岳会议上,决定取消路、军团、旅等编制,从战区到团成为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组编。其中师属旅部取消,由师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团,师司令部增设少将步兵指挥官一员,必要时起代原旅长的作用。以后另在后方成立补训处,撤销师内野战补充团,成为一师三团的“三角制”,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抗战末期,曾用美械装备的阿尔发师,编制大体如旧,只是兵器赂有增加。抗战后期曾采用“后调师”制度,即各军以两师在前线作战,一师在后方补训,轮流交换。
手枪:毛瑟1932型冲锋手枪,是M1896的改进型。7.63mm口径,初速420米每秒,最大射程2000米,可连发,装备10或20发弹匣。“自来得”、盒子炮、驳壳枪、20响,都是中国对他的称呼。大部分这种手枪流入中国,(德国因为嫌贵不肯装备!)性能非常出色。
步枪:民二四式步枪,又名中正式步枪。仿自德国毛瑟M1924式步枪(二战中德军制式装备卡尔98K的鼻祖)巩县兵工厂育民国二十四年仿制成功。口径7.92mm,初速810米每秒,表尺射程2000米,由5发弹仓供弹。全重4.08kg。
构造简单,性能优良。
机枪:轻:捷克造ZB26,发射7.92毫米无底缘毛瑟步枪弹,弹匣装弹30发
重:马克沁水冷机枪
后期装备英国布伦式轻机枪,全枪重10千克,长1.156米,口径7.7毫米,理论射速500发每分,弹头初速744米每秒。极受中国军队欢迎,英国为适应中国军队使用的7.92毫米无底缘毛瑟步枪弹,改制了一部分机枪,口径7.92mm,理论射速600每分,弹头初速830米每秒。实用、泼辣,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国军中央军轻武器装备,性能全面超过日本武器。日本轻武器以故障率高、性能差著称。尤其是“三八大盖”,可比不上我们的民二四式步枪。重机枪,除了我们的是水冷的,可靠性、性能远超日本一大截。
而轻机枪,日本是在缴获ZB26之后,仿造出日本轻武库里最说的过去的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
另外,中国未装备德国MP系列冲锋枪。(当时德国还没装备!)
后期装备的美制汤姆逊冲锋枪,在1944年缅北反攻中和1945年的芷江会战中大显神通。国军评价说,在灌木林中近战非常适合。但缺点是太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