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话(二)


本站公告

    哈哈!我乖斌斌要嫁五教圣人的消息传出后,送礼的人来得太多了。那些人怕我的乖斌斌当了五教圣人的老婆后,他们那点人情可不好意思拿出手,都排着队送钱来。我最怕还在对陈勇说痴话的乖斌斌被逼急了,一气之下跑去当了尼姑,难道我还要挨到给人退钱?我得多想一点办法,可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夹江有句俗话“黄鸡婆把鱼抓得起来,水老鸹就不值钱了”。我们想破了脑袋都想不出好主意,那位在精神病医院的同学才听我一说就出了很多好主意。我已经让送礼的人多收集一些传说,送给周子游,请他帮整理几个故事出来,让我的乖斌斌对五教圣人说痴话。只要我的乖斌斌嫁给宋立强,中国共产党就要听我乖斌斌的话,那个时候我可得狠狠地敲中国共产党一竹杠!

    哎呀!闲话少说,还是先把那篇让记者和编辑看不懂的论文上传给《三江都市报》。那些家伙就算看不懂那篇文章写的是啥子,至少应该晓得投给他们的文章就是为了发表,为了出名和挣稿费吧?该不会是那些家伙嫌那篇文章太短了,木得啥子油水吧?现在我们还没有出名,可别把那些家伙得罪了!这篇文章写得不精彩,却是我女婿写的第一篇论文!!

    夹江手工纸

    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白马泪

    很遗憾:我不知道《乐山晚报》已经改名为《三江都市报》,所以错失了《三江都市报》的创刊号;但我拥有第二期《三江都市报》。这份报刊A3上有则新闻让很多夹江人有更多、更深的遗憾,同时也让夹江人多了一份更大的期盼……

    峨眉山茶

    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本报讯(记者罗开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的地理标志在营销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原产地信息已日益成为产品的‘无形资产’。因此,‘峨眉山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势在必行。”昨(09年5月18)日,来自农业、科技、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专家齐聚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五楼会议室,共同探讨峨眉山茶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为“峨眉山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出谋划策。

    据悉,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利于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创造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贴地理标志的产品,不仅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受到不被仿冒侵害等保护,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中容易获得关税、通关等优惠。

    题竹?庙

    (唐)薛涛

    竹?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曲。

    夹江县城东南30里处的九盘山,濒临青衣江和盘龙河的交汇处有“嘉阳古驿”。乐山古称“嘉阳”,嘉阳古驿为夜?古国(贵州赫章)至汉朝途中的一个国宾馆。竹?庙就是汉朝时夜?驿旁的小庙,供夜?开国暨护国大神。

    薛涛(778-832),字洪度,唐朝著名女诗人。父亲是长安人,曾任夹江九盘山夜?驿最高长官,薛涛从小就随父在青衣江畔长大……

    “薛涛笺”,即为薛涛移居成都后将夹江制纸匠人带到成都精心研制而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性格豪放、才思敏捷,是北宋重要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其文汪洋恣?,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迹丰腴跌宕。著作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凡数百卷。苏东坡名扬天下后,眉山成了宋朝三大图书刊印基地之一。眉山不产纸,所用纸张全部来自夹江。

    北京《故宫》还保留着一份清乾隆四年用夹江贡纸考得进士的夹江举人宋恂的一份试卷,卷首文字为:应殿试举人臣宋恂年三十五岁系四川嘉定府夹江县人由监生应乾隆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四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角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

    宋恂,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中进士,先后任河南西华、淮宁知县。

    千佛岩地处青衣江畔,青衣江自古有“八百里川西玉带”之美誉。

    夹江古县治在青衣江下游最窄处的千佛岩,因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夹江。

    石子青字长茂,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卒于民国27年。马村乡石堰村人。其家素以造纸为生,至其父辈,由于社会动乱,父亲对纸业又经营不善,家道逐渐中落。民国初年,父亲去世,千斤重担就压在他的肩上。为了振兴家业,凡造纸的72道工序,他都毫不马虎。亲自忙里忙外,自操自刷,每刀纸操足一百张,而且做到没有破烂。这样就逐渐建立了信誉,生意有了起色。后在其姐夫的帮助下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一次与重庆帮江全泰成交了贡川纸四挑(每挑重约50公斤至60公斤),每挑售价竟高达十三两银子。对方因其纸质好,也乐意出高价。从此他更注意竹林的保护,质量的提高。

    几年功夫,便有两架槽生产。他特别注意原料问题的解决。除了在市场上采购竹麻外,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还购买了竹林山,自己培育竹林,采制竹麻。到民国9年,他的竹林已能砍制竹麻八九万斤,每万斤可造贡川纸16挑。

    他的竹麻砍得嫩,又分头、中、尖三节蒸煮。酱竹麻的石灰要用筛子筛过,每层石灰要铺撒均匀,煮竹麻装篁锅,下硷的份量要稳定均匀,而且亲自掌握火候,不允许出生皮,清洗竹麻的操作,他都严格要求非洗干净不可。

    工人为他搬运原料进山,或背、挑纸张进城,大米饭敞开供应,老者、少者背多背少均有饭吃。故工人都争先恐后抢为运送。平时工作干得好的工人,要得到扇子甚至绸衫子的奖赏,逢年过节还要受到奖励。他不吸鸦片,而且常助工人戒烟,戒烟期间,工人少做工或不做工也给工钱。工人戒不掉烟瘾的,他就将工钱扣除大部交付其妻儿,以保障其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工人要求预支下年工钱,他也慨然应允,至于下年来与否也不太追究,来上了工的也不一定扣除借支工钱。他常说:“要左邻右舍的人有活干有饭吃,我们才能安心生产”。他家平时都有十多桌人吃饭,制料期间,还常达二十多桌人。每月四次牙祭,对操纸工人除四次牙祭外,平日也是酒肉相待,所以工人干得起劲,生产搞得红火。逐渐发展到八架槽生产,除自有竹林可砍制竹麻十万斤外,还需收购十多万斤。

    民国9年,夹江手工纸参加四川省劝业会评比,他的贡川纸荣获头等奖,省长杨庶堪还题赠“保我富源”的匾额,民国16年至18年,又曾连续获得夹江县劝业局的奖状。劝业局长王泽苓题赠“挽回利权”的匾额,表彰石子青的纸“精益求精,质量优美,信誉昭著”。

    民国14年前夹江贡川纸全是本色。民国15年,才由重庆帮的永成字号运来一种叫“漂精”的漂白剂,使本色纸变白。永成字号的经理为石子青提供“漂精”和使用方法。从此,石子青的“粉贡川”纸就相继问世了。

    民国22年以后,石子青又增产了连四纸。那时他家年产贡川纸高达160挑,连四纸三千多刀,年产值过万元。有13架槽同时生产。

    石子青的纸,除了在每刀纸封面上盖“外章”外,还在纸帘上映出石子青之名作“隐号”而且还特印一张商标式的纸条,卡在每刀纸的内部作“暗号”,以防假冒。他的纸远销成都、重庆、贵阳、西安、昆明等地,而且在当地享有声誉。

    建国后,山东外贸部门来函称:日本商人指名购买四川石子青家造的纸。

    另据纸商翟仕元回忆:抗战时期,翟在昆明开设门市时,美术大师徐悲鸿、齐白石等曾来店选购夹江石子青家生产的“双连四”,挥毫着墨后赞赏备至。

    石子青富裕了,但他不忘邻里乡亲,凡来告借者,常是有求必应,此外,对生产上有困难的,他也给予一定的帮助。

    民国27年,石子青患脑溢血等多病死于夹江县城,终年仅44岁。

    夹江手工纸早为本色,20年代始造漂白纸,30年代又加入松香和胶造抗水纸,纸质有了较大提高。抗日战争期间,张大千在使用厚连四纸作画后,曾两次来县同槽户石国梁(石子清长子)等研究提高书画纸质量。经反复实验,找到配制松香与烧碱的正确比例,并在纸浆中加适量的棉、麻等长纤维,增加纸的拉力和受色、受墨的浸润性能。这种纸当时叫“麻筋纸”,有4*2(尺)、5*2.5(尺)两种规格,两边有云纹,一端现“蜀笺”,侧边角上有“大风堂监制”(张大千画室名)暗印。“蜀笺”研制成功后,张大千定造了二万张,连声称赞:“好、好,我看乾隆皇帝用的御纸也不过如此。这下好了,中国有了‘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1979年张大千作墨荷时,还对“蜀笺”赞不绝口。1983年11月,为纪念大千对提高夹江国画纸品质所作的贡献,县人民政府命名国画纸为“大千书画纸”。

    夹江国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等中外驰名的书画店都广为采用。建国后,造纸技术有显著进步。

    1956年使用苛化碱,改进下碱工艺,推广吊帘操纸多用稻草浆配操取得成效。1960年至1962年,夹江国画纸在北京展出受到好评,并选4吨运京作为国家礼品和外宾所需工艺品。1980年县承担乐山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国画纸增加拉力提高质量”科研项目。1984年10月,地区科委鉴定小组认为:课题研究成功,物理指标达到任务书要求,纸质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具有独特风格,可以批量生产。同年,“大千书画纸”获省计经委、二轻、外贸、旅游等局金质奖,被列为轻工业部第一批科技保密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摄制国画纸生产电视纪录片时,来夹江拍摄了国画纸生产情况的部分镜头。1985年县国画纸厂生产的长纤维国画纸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四川日报》将夹江国画纸编入《天府名产》。1982年至1985年,国家科协从夹江选调技师3人4次去美国、加拿大等地表演中国传统造纸技艺赢得高度赞扬。

    美国《西雅图晨报》在题为《中国技术家的生动表演》一文中称赞:“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将造纸、印刷等古代文明艺术上的成就活生生地展现出来……它展现出这一发明对人类的推动作用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夹江手工纸正不断引进、推广现代工具和技术,部分产区已先后采用小型蒸锅代替篁锅,打浆机代替脚碓,千斤顶代替木纸榨,并采用抬操技术,使生产周期缩短,劳动强度减轻,能操6尺以上大幅纸张,纸质也有较大提高。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于1985年初建,馆址在崇圣寺文庙大殿,因地势陡峭狭窄,于1996年3月15日迁现址开馆展出,原地改名为“千佛寺”。

    在千佛岩上游,离点将台不远。馆址旁有一溪,终年流水不断,其乡人曰:此名“后悔泉”,为一高僧千年流不尽的眼泪…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前有一堰,为李冰治水时所凿溷岩,当地人称“穿山堰”。博物馆共分四厅,第一厅有1米8左右的蔡伦塑像,厅内墙上介绍了中国造纸术的发展。展厅内有数十种造纸原料及数种古版的残片,大量展品显示中国造纸术发明、发展的漫长过程,包括纸前古人使用的结绳、刻石、陶器、钟鼎等记事方法,到最早的纸张和制造技术、历代古纸等,充分证明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从一厅西行,拾级而上是第二展厅,门匾为“作范后昆”。作范为示范之意;后昆,子孙后代。顾名思义,此厅意在启迪后人继承发扬先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陈列展品有手工造纸的原料36种,传统制纸工具、各类纸张样品以及夹江纸的制作工艺流程等。

    经二厅再西行登高是第三厅,门匾“古泾流风”,取意于古泾口,代表夹江。此厅集中展现了夹江手工纸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历史贡献和现实规模,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古代部分展出的实物有明代夹江手工纸版本药书、诗稿、凭据、契约、名人手稿,清代科举试卷、宫廷文书。现代部分展品有抗战时期用夹江纸印造的各类书籍、报刊、课本等。厅内还陈列有许多著名书画家用夹江纸创作的书画作品:张大干墨荷、黄胄灵猫,孙其峰梅花,黄纯尧山水,苏葆祯葡萄,陈子庄花鸟,王铁岩劲竹以及夹江本土画家作品……

    观摩众多名家字画,欣赏诸多流派作品,让人自然而然地从中领悟到夹江手工纸对增添祖国文化宝库的历史功绩。

    博物馆第四厅门额“蔡伦纪念馆”是著名作家周而复所书。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已为近年诸多考古实物所证实,但他作为造纸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完善了制作技术,扩充了造纸原料,确实是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他的贡献功昭万代、千秋景仰。夹江纸农曾在迎江乡、马村乡和木城镇建祠专祀,纸乡有多处碑石题刻赞颂蔡翁,每年要举行蔡伦纪念会。现在的纪念厅内陈列着从乡间移来的石碑,证明夹江是继承蔡伦造纸术的典型代表。

    每年农历八月新竹还未沤好,旧料已用完。在造纸原料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形成了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夹江蔡候会”。该会期长达一个月,八月十五更是将该会推向高潮:全国各地的造纸工匠都携自己满意的作品奔赴夹江朝拜蔡候……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还介绍了蔡伦死后约80年,东莱(今山东黄县)人佐伯制造出了更柔软、更洁白的“佐伯纸”,可惜那种工艺未能流传下来。

    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因桑皮纸的制作技术是汉朝和亲时公主带至西域,所以古时又称“汉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不褪色、拉力好、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

    桑皮纸主要产于北方。桑树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宣书宜画。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

    桑皮纸呈淡褐色,高级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制作的地方官府典籍,基本上以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

    桑皮纸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等……

    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托乎提•吐尔迪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抗水性、托墨吸水性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

    毛晋是常熟人,筑有汲古阁,藏书数万卷,传刻经史百家书籍,自手雠校,又刻《津逮秘书》十五集,皆宋、元以前旧帙。在他以前,刻书的纸张中大都带有棉的成分,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毛晋用的纸,除极少数名贵的书还用带有棉成分的纸外,一般都用毛边纸,所以毛氏汲古阁发行的书都很便宜,差不多全国都买他的书,风行一时。现在的明版书中,汲古阁的刻本较多。

    浙江皮纸采用当地特有的?树、桑树皮等为原料,能够做出耐磨性极好的皮纸。这种纸不只是用作写书,还用来制作灯笼、雨伞或笠帽

    浙江皮纸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法造纸术被先进造纸术所取代,于1967年停产,其最后一代传人也只一、二人尚在。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手艺几乎失传。

    浙江皮纸工艺已成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瘦金笔势迥超伧,纸敌澄心白似银。”这是清代诗人戴文隽对温州蠲纸的赞叹。明人姜淮《岐海琐谈》卷十一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蠲其赋,故名。”

    温州蠲纸停产的主要原因,其一,权贵求索挫伤纸农的生产积极性。早在宋代《三柳轩杂记》已指出,温州蠲纸“然所产少,至和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浸广,而纸户力已不能胜矣。”元、明代就更重了;其二,污染环境、影响纸质。《岐海琐谈》称:何东园“潜施计,变其水,制纸转黑,以地气改迁奏闻。”

    造纸业是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温州蠲纸的生产自五代至明宣德间长达400多年,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对污水加以处理,故水转黑影响纸质是必然的,其结果是导致温州蠲纸这朵奇葩的凋谢。

    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字稚川,字号抱朴子,在峨眉山采用树皮、麻柳、山藤等物造出了更绵软结实的“藤纸”。

    其时嘉州地区只有夹江生产手工纸,所以夹江手工纸最早又叫“藤纸”。

    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后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的南唐后主李煜因喜欢写诗又嫌南唐纸不好用,所以在位时令南唐工匠为其造纸。朝庭奸臣草菅人命,几年时间杀了无数工匠。

    宣城纸工白鹿为阻止奸臣横行,也为了帮枉死的同行讨回公道,所以冒死面见李煜立下生死状,决心造出“薄如膜、韧如皮、色如霜、寿如松”的纸。

    李煜为了平民愤、也为了得到趁心应手的纸张,所以杀了奸臣,接下生产不出好纸便灭其九族的白鹿生死状。白鹿立下生死状后到浙江和四川请了造纸高手,吸收浙江皮纸和四川滕纸的长处制作出的南唐纸被称为宣纸。

    李煜命名那种宣纸为“澄心堂纸”,也被宣城民间称为“白鹿纸”。

    温州蠲纸因官吏敲竹杠和环境污染而失传,浙江皮纸因机械纸的成本低和产量大几乎失传。夹江手工纸有几次也曾险遭失传之厄,但都因机遇和政府的关心而兴旺发展:竹林是夹江县的重要资源,历来受政府和人民保护。清政府曾刻石立碑,严禁盗笋毁竹。50年代人民政府也曾通令禁止破坏竹林,鼓励猎捕危害竹林的野兽。1954年全县竹蝗为灾,县成立治蝗指挥部,专抓治蝗工作,每年竹蝗产卵繁殖前,动员纸乡群众施药灭蝗,工作历时5年,扑灭竹蝗。1960年群众纷纷毁林种粮、种茶,大批出卖原竹、簟篾,竹林遭到毁坏,竹麻大量减产。1963年,破坏竹林被制止。“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竹林再次遭到破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被毁竹林4.5万余亩,约占原有竹林总面积的一半。1985年随着农业、造纸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将竹林划到户管理后,乱砍滥伐基本制止,竹林逐渐恢复。

    手工纸销售的畅、顺、疲、滞原因诸多。30年代初,机制纸充斥市场,手工纸质次价高,难与竞售,中小槽户、一般纸商均有穷途末路之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移至重庆,许多机关、院校、企业也迁到四川,纸张用量猛增,而机制纸来源断绝。夹江成了大后方的纸张供应基地,手工纸的产销盛极一时,被称为纸业的“黄金时代”。

    民国后期,政局动荡,通货膨胀,手工纸销路堵塞,销量大大减少。

    解放后,夹江手工纸年产曾达4千多吨;70年代初年产仅几吨。

    1978年3月,新华社记者将夹江国画纸生产情况反映到中央,4月17日李先念副总理批示:救救国画纸的生产

    省、县积极采取措施,使国画纸生产、销售中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建国初,政府通过贷款、贷粮等具体措施使手工纸恢复生产。为调动纸农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购销,政府采取奖售、利润返还和降低税率的措施。同时使用苛化碱、改进上碱工艺、并使用大型蒸锅、废水统一处理等方法降低环境污染,使夹江手工纸于2006年5月20日获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夹江有3人为该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只马正华“云龙”和杨占尧“状元”还在生产和销售自己的品牌……

    夹江手工纸虽然有三个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点,有一个保护点却在生产别人的品牌。买椟还珠、鱼目混珠就是我对夹江手工纸生产经营现状的评价和担心!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其中不乏当代文化界著名人士、领导同志和纸业名家,参观后纷纷留言给予很高的评价。

    全国政协文化组王定国、魏传统、郑孝燮、单士元、罗哲文五位老人写下的评语是:“夹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丰富汉阙崖墓隋唐石刻造纸工艺等皆是民族精华国家之宝希望很好保护继承发扬让民族文化之花盛开永放”。

    来博物馆参观的还有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考察团。

    如今,“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已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馆参观的人,除在展厅观赏陈列品外,还可在展厅外的操作表演作坊观看手工造纸的现场操作表演,让人大饱眼福。

    2001年,全国遴选出的102个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中,四川省有4个名列其中,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有幸跻身其列。

    随着到“中国第一山”来旅游的人增多,“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也显得日见拥挤和萎缩,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造纸术和喜欢夹江手工纸,省政府于2009年拨专款扩建“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第四厅的后山(即千佛岩上游)正在做全封闭式扩建,近期将向游人展出,其馆藏物品将会更多、更丰富……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造纸术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文明超过了其它文明。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大门处有一付对联:展纸因物美价廉耄叟蒙童等辈天下艺林乐用不二;涉笔而得心应手大千石壶之俦海内名家酣写再三”。

    很多商人和夹江人不了解夹江手工纸的历史也不注重品牌意识,在经营夹江手工纸的时候见利忘义,用夹江手工纸冒充“宣纸”牟取暴利。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挣了钱,却在无意中帮宣纸做了广告,扩大了宣纸在市场的占有份额,这种做法只能使夹江手工纸的名气越来越小,市场占有率也会越来越低。

    曾经有外国学者对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提出质疑,“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有许多证据和大量翔实的资料向世人证明: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不用质疑的事实。“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承担着中国人的自豪和澄清事实的责任,“夹江手工纸”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这不应该只是夹江人的梦想!也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期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