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良邑(二)


本站公告

    夹江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03º17‘至103º44‘,北纬29º38‘至29º55‘。东界青神县,东南连乐山市中区,南接蛾眉县,西靠洪雅县,北毗丹棱县,东北邻眉山县。东端在青州乡石滩村,西端在歇马乡尖峰村,南端在顺河乡宿坪村,北端在永青乡光荣村。全境东西距离43.7公里,南北距离33.5公里,总面积748.47平方公里。

    唐初于今木城镇建南安县,不久即废,其地还属夹江。唐时县域,东南至嘉州75里。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洪雅县入夹江县。此时夹江县域,东与青神县、北与眉州、西北与雅州、西与荥经县、南与蛾眉县,东南与龙游县(乐山市中区)接界。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夹江、洪雅两县分治,夹江境域如元初,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均无多大变化。东至眉州界30里,西至峨眉县界15里,北至直隶眉州丹棱界30里,东南至乐山县界40里,西南至峨眉县界30里,东北至直隶青神县界30里,西北至洪雅县界30里。

    建国后,1956年将悦连乡划归峨眉县。1959年,眉山县三洞、吴家两个人民公社划属夹江县。1960年,眉山县属梧凤人民公社划属夹江县(梧凤人民公社原属青神县,1959年,由青神县划入眉山县)。直至1985年行政区划无变动。

    夹江县的地质状况,从19世纪70年代至民国时期,有个别人员在局部地区作过考查。建国后至1977年,先后有国家六个专业地质队来县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建立了地层系统及地层层次,阐述了区域地质构造。

    夹江县在地质分区上属于四川盆地分区成都小区、出露地层有:三迭系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自流井组(Jl―2Z)、沙溪庙下组和上组(J2S1•J2S2)、遂宁组(J2Sn)、蓬莱镇组(J3P);白垩系夹关组(K2j)售灌口下组和上组(K2g1K292);新第三系(N)、第四系冰水沉积(Q2)和近代河流冲洪积(Q4)。全县第四系地层甚为发育,分布广,覆盖面积大,主要是近代河流冲洪积层形成一、二级阶地和雅安期冰碛层,冰水沉积层组成的三、四级阶地覆盖了县境东半部,面积56.18万亩,占全县面积50.2%。县境西半部主要为红层所覆盖,其中白垩系灌口组砖红色泥岩和夹关组中至巨厚层砂岩,出露面积31.0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7.7%,侏罗系的蓬莱镇售遂宁、沙溪庙和自流井组出露面积合计21.5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9.3%多三迭系出露面积只有1.13万亩夕占全县面积的1%,还有新第三系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8%。1977年前,以上地层面积共111.91万亩。其分布概况如下:

    近代河流冲洪积层27.04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4.2%。其中,第四系近代河流冲积层,分布在青衣江及其支流与金牛河沿岸两侧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部是0.5至2米厚的泥质粉砂土、砂质粘土;下部是2至10米厚的砂层和砂砾石层,砾石成份以岩浆岩、变质岩为主。第四系近代冲积洪积层,分布在青衣江流域平坝的二级阶地,是一系列冲积扇群组成。上部是厚1至5米的黄褐色或深褐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淤泥质砂土;下部厚0至20米,是砂、含砂砾层,卵石层或与粘土交错成层。

    第四系雅安期冰碛层、冰水沉积层29.14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6%。广泛地分布在县东北台地区,包括土门、新新乡全部,吴场、永青、三洞、梧凤、青州乡大部,永兴、顺河乡一部。台地表部是橙黄色泥、砾石层,厚7至48.9米;下部是橙黄色、棕黄色与带红色的强风化泥砾层,结构紧密,局部呈半胶结状,偶见一米厚的漂石。

    新第三系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8%。在茶坊、中兴、甘霖、甘江乡境内有小量分布。

    白垩系灌口组12.6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1.3%。其中灌口组上组,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深丘地带。地层出露厚度大于747米。绝大部份是由鲜棕红色泥岩、页岩、砂质泥岩、浅绿灰色、紫灰色泥灰岩、紫灰色泥灰质页岩及墨褐色页岩组成互层,有20至30层变换;泥灰岩,泥灰质页岩岩层厚数十厘米至三五米不等,层理薄而平直,泥灰质层特多,泥灰质层内及泥岩内都不断出现盐溶层。甘江乡的圆墩山、顺河乡的二道岩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岩层由近40米的砖红色――桔红色厚层的块状粉粒飞细粒含泥质砂岩或含钙质砂岩构成,砂岩中偶见盐溶层。上部为棕红色泥岩飞钙泥质砂岩,含泥钙质粉砂岩相间,厚度大于150米,砂岩中夹有棕红色泥页岩,偶见干裂及浅水波痕,顶部是砖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紫灰色泥灰质页岩及薄层泥灰岩2至3层。灌口组下组,地层主要分布在迎江――中兴、南安――木城――歇马一带,厚度486至86l米,下部以鲜棕红色泥岩及页岩为主,间夹棕红色含铁泥质粉砂岩;中部是泥岩、页岩、粉砂岩及泥质砂岩互层;上部以棕红色泥岩为主,夹泥灰岩飞页岩及石膏多层。

    白垩系夹关组18.36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6.4%。分布在歇马、麻柳、华头、木城、龙沱、永兴、泻江、马村、南安、中兴等乡境内。厚308至401米,以砖红色、土红色铁质,钙质细飞中粒厚层至巨厚层石英砂岩为主,偶夹不规则泥)页岩及泥质粉砂岩。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7.9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7.1%。分布在歇马――华头――麻柳――龙沱一带和南安、中兴飞马村等地境内。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下部是红色泥岩和钙质泥岩,其厚150至200米。

    侏罗系中统遂宁组6.3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7%。分布从吴场乡经中兴东部、马村西部、?江至迎江的东南角、麻柳――华头――龙沱一带和南安乡东北角夕其厚为200至335米。本组广泛发育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偶夹钙质胶结的细粉砂岩,下部偶有1至2层黄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钙质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偶见泥灰岩透.镜体及泥灰岩层纹。

    侏罗系上沙溪庙组5.9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4%。分布在中兴――迎江、南安――龙沱一带和华头、麻柳,厚507至630米,由绿灰色、紫灰色岩屑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组成。

    侏罗系下沙溪庙组0.63万亩,占全县面积的0.6%。主要分布在华头乡―境内,厚61至278米。底部是厚层块状黄绿色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20余米。中部是紫色、绿色、灰色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互层。

    侏罗系自流井组0.5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0.5%。在华头南部一角,厚224米,自下而上分别是:中厚层状钙质石英岩和杂色泥岩、薄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钙泥质粉砂岩、砂质泥灰岩、石英砂岩。

    三迭系须家河组1.13万亩,占全县面积的l%。仅见于华头沙坝村,厚度690米左右,县境内出露不全,分上下两部,均由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灰质页岩组成,含薄煤层,县所产原煤即此。

    夹江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在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西台陷之南部,跨三个四级大地构造单位,地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向分区特点。即:西部广泛出露中生代地层,以褶皱断裂为特征;中部广泛分布新生代第四系沉积层向斜槽地;南东部边缘为龙泉山褶束的北西部,白垩系地层以单斜为主。区域地质构造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西部局部为南――北向。自西而东主要地质构造有:

    一、飞褶皱构造

    歇马场向斜走向近南北,形态宽缓,向北敞开,核部为白垩系灌口下组地层,两翼为白垩系夹关组地层。

    牛背山倾伏背斜北延至县境,西翼东缓西陡,核部为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两翼由侏罗系地层组成。北斜向北延至木城一带即倾伏,背斜轴向也由北东略转北向。

    南安向斜系一宽缓短轴向斜,轴向南北,核部为白垩系灌口组下组地层,两翼为侏罗系中统地层。

    三苏背斜长30余公里;为北东――南西向紧密线状背斜,两翼西陡东缓,核部平缓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下组地层,两翼由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与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下组地层组成。该背斜在本县南起老黄坡,向北延长出县境。

    思蒙――峨眉新生代向斜槽地在区域上广布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厚达150米以上,其下可能为中生代地层所构的宽敞向斜。

    龙泉山背斜为区域性构造,县内仅在东南边缘见其西北翼缓倾斜之单斜构造。

    二、断裂构造

    灰厂沟逆断层从牛背山背斜西翼向北东经截切至沙坝发育于背斜东翼,断层面倾向北西,背斜东翼见侏罗系下统白田坝地层逆伏于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上组之上,断距300米以上。此断层仅局部通过县境内。

    欧大山――老黄坡逆冲断层南起南安向斜东翼,向北东发育于三苏场背斜西翼,县境内延伸长度达18公里。断面倾向南东,在迎江场一带见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下组中上部逆伏于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上组下部,在老黄坡白垩系下统夹关组,逆伏于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上组之上,地层断距在数百米以上,并有由南向北渐小之势。

    白马场逆冲断层与欧大山――老黄坡断层平行,断层面斜向南东,倾角45º至50º,据钻井资料,其与欧大山――老黄坡断层在地下倾角变缓至20º至30º。此断层在县竟内延伸长度约10公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组逆伏于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之上。

    千佛岩逆冲断层发育于三苏场背斜东翼,在县境内延长达8公里,走向北东30º,听层面倾西北,倾角30º左右,白垩系下统夹关组地层逆于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下组之上,上盘地层产状正常,下盘地层变陡乃至倒转。

    一、煤炭

    华头乡产煤的历史已有120年。主要煤层有有烟煤和无烟煤两种。

    无烟煤层产于三迭系须家,河组上部,为一复杂结构煤层,总厚度1.04至1.96米,纯煤层厚度0.8至1.65米,其中第一分层厚度0.39至0.55米,原煤灰分25~30%,挥发分14%左右,发热量6000大卡左右,煤质牌号相当于瘦――贫煤,属低硫、低磷高――中灰分准选煤。该煤层出露于华头乡的彭底下――老主山――沙坝一带及芭蕉岩等地,但背斜西翼的煤层产状陡立(局部尚见倒转),煤层结构遭受一定破坏,给开采造成一定的困难。

    有烟煤层产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上部,出露于华头乡的石码门一带背斜两翼,由两层煤分层和一层矸石构成,总厚度0.89至0.95米,纯煤厚0.47至0.6米,原煤灰分20~22%,挥发分15%左右,属低硫、低磷、中灰分煤,煤质牌号为瘦煤。原煤作红炉、动力用。1980年年产煤6200吨。

    无烟煤层,据1966年普查概算储量为90万吨,总蕴藏量为535万吨,可开发量为335万吨。有烟煤层,估算远景储量在千万吨以上。

    二、石油天然气

    县境马村、中兴、吴场等乡从1958至1977年间都进行过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并先后钻过三眼井;苏一井,在中兴乡周庵村徐湾。1963年开始钻井,虽钻了几百米深,但未见出油产气,最后将井口封闭。苏二井,在中兴乡龚沟的石谷坎,1973年钻成,未获成果,将井口封闭。1974年天然气突然从井口喷出,将封井的钢板、水泥压块冲开。省石油管理局闻讯立即派人前来,在井口安上气闸。当地人民曾引气烧制砖瓦。苏三井,在吴场乡的龙华村,1985年钻成,尚无油气出现,钻井队撤走。

    三、砂石粘土(页岩石)

    细――中粒砂岩在县内上三迭统至白垩系各地质时代地层中,呈中――厚层状,为良好的建筑石料,可开条石、石板、片石等。现开厂打石已遍及山区各地,有的地方打石成了当地主要经济收入。

    砂、卵石、砾石产于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广泛分布于青衣江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储量约350万立方米。

    粘土是制水泥,烧砖瓦的材料,县半数以上乡飞村蕴藏丰富,以南安乡马沟至木城乡大旗山,经三宝寺歇马乡约长15公里地带多属页岩风化粘土。迎江乡的石乡至中兴乡的大路坎,茶坊乡沿夹洪公路的黄土、潘塘、万松;马村乡的壁山、方沟等地都是连延成片的多层粘土。渴江乡千佛村的黑虎山(观斗山)为县水泥厂飞机砖厂粘土基地。

    四、食盐矿

    民国版《夹江县志》、清末无名氏编的《夹江县乡土志》与民间传说都提到县产食盐,而且有关盐的地名有好几处:华头乡白甲村有盐井田,迎江乡有盐井冲,马村乡有盐井田。建国前,县人江国栋曾在迎江的黄祠组织挖掘盐井,发现前人留下的盐井遗迹。1958年,华头在盐井田,马村在带河都挖到过旧盐井的原址,但均未成盐井。

    五、沙金

    清嘉庆版《夹江县志》、民国版干端生著《夹江县乡土志略》中,均载县青衣江沿岸产麸金,但产量甚微。民国年间县城南街垮城墙处河坝中曾有人淘过沙金,因产量甚微不久就停采了。

    六、铁矿

    1958年县工业局地质勘探队在华头、南安、龙沱、嫣江、马村、中兴等乡发现铁矿点8处,含铁成份为20%,且多是鸡窝矿,后经冶炼铁质较差。

    七、铜矿

    1958年,麻柳乡有人在徐花沟挖到含铜青石,经锻烧发出绿色火焰,当时未作深入调查,作为矿苗露头,今志存考。

    夹江县地处峨眉山东北麓,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峨眉中山区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的结构和组合来看,都较为复杂,’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全县从地貌上可划分为三个部份:大旗山以西为山地,海拔1G00米以上的山岭多集结于此,主山为峨眉山余脉,山高,坡陡,谷深,山脉呈树枝状分布。谷岭高差100至700米,最高峰尖峰山海拔1463.1米,为全县最高点。中部由青衣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达33公里,沿江均为第四纪冲积层所形成的河漫滩和谷地,地势开阔平坦,甘露乡青衣江出境处海拔S80米,是全县最低处。东部广泛分布着丘陵和台址,三洞一带有明显的一级阶地,覆盖着一层深厚的雅安砾石层,顶部较平坦。纵观全境,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构成山地飞平坝、台丘分明的地貌轮廓。

    一、地貌类型

    按省农业地貌类型统一分类系统,县地貌分平坝、台地、低丘陵、高丘陵)低山、低中山、山原七类。对高丘陵、低山、低中山据坡度陡缓爹小于25º的为缓坡,大于25º的为陡坡。全县大于25º陡坡面积5.77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14%。

    二、地貌分布

    平坝面积32.9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9.35%,大部份是发育在河谷两岸的阶地平坝和发育在丘陵间的沟谷平坝。地面开阔平坦,微有起伏,相对高差小于20米,坡度一般小于7º。县内有大小不等的平坝多处,集中成片的有:

    青衣江大坝分布在青衣江沿岸,以千佛岩处分为上下两部2上部木城大坝,东至古寺山,西至大旗山,西北至石面渡,东南至千佛岩谷口,坝顺江长约12公里,最宽处约3公里,海拔437至410米,比降2.2‰。大坝四周群山环绕,,实为一小型盆地。下部云甘大坝,从千佛岩谷口顺江而下至青衣江的出境处,西南至纸厂沟――鱼市咀――乐山牛头堰一线,东北至谢煸――张桥――魁山庙――二郎庙一线,坝的西北部有黄土埂等小部剥蚀残丘。大坝长约16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海拔427至380米,为县内最大坝区。

    金牛河大,坝位于县境东北部,筑于金牛河主河道及支流下游两岸,包括永青飞吴场乡一部,三洞、梧凤、青州乡大部。长约17公里,•宽约2公里。海拔457至380米。

    县境内山丘间尚有一些小平坝,多在几平方公里之内。如歇马乡的李坝、永兴乡的席草坝和牛耳子坝、迎江乡的师坝等。

    台地面积14.63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3.03%,多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由雅安期冰碛物和冰川沉积物堆积而成。在土门乡一带厚达70余米,台面较平坦,呈波状起伏,起伏量小于20米,台地边缘切割零碎,形成浑圆状小丘。主要台地有:

    青衣江流域的云甘大坝以北、金牛河大坝以南是土门――新新台地,包括土门、新乡全部,吴场、马村、茶坊、梧凤、青州、蟠龙及甘霖等乡的一部。

    金牛河大坝的东北面为娴婆――桂花台地的一部,并包括吴场、永青、三洞、青州乡的一部份地区。

    丘陵面积22.7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0.22%,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的中兴向斜和任山背斜两翼及东部台地边缘,多为不对称丘陵,海拔450至600米,相对高差20至100米。

    县境中部沿迎江、漓江、马村、中兴、吴场一线为深丘陵,土门――新新台地的东南端,甘江、甘霖乡的东南部与乐山交界的地带为低丘陵。

    低山、低中山面积33.86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0.16%。由县境中部的任山背抖穿过青衣江与鹰咀山、黑包山飞大旗山相连形成低吐1)低中山地貌。海拔500至1463米。

    县境西部木城大坝东西两侧,即周柏岗――周岩――石缸银――黄鞍漕一线以西,包括永兴飞迎江,泻江、马村、中兴、吴场乡的一部,为海拔500至1000米的低山地貌。

    大旗山以西,包括木城乡一部,南安飞龙沱、华头飞麻柳、歇马乡大部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低中山地貌。

    山原面积l.0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0.96%,分布在县境低山、低中山的山顶、山脊或山坡上,为剥蚀或夷平作用形成。相对高差(不包括水域).小于200米,坡度小于10º,山原面缓和平坦。(夹江县地貌见本编附图)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又因地处盆地的西南边缘,受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春早回暖快,雨少多日照,低温常侵袭多春寒更料峭;盛夏多暴雨,干旱在初夏,温高无酷热,洪涝汛期到;细雨绵绵下,秋高降温早,三秋望晴日,云多日头少,十月小阳春,冬暖少雪霜,严寒驻不久,雨稀雾常罩”等特点。

    1959年至1980年平均温度为17.l℃,最高的1963年为17.8℃,最低的1976年为16.3℃。有68.2%的年平均温度为17~17.5℃。年平均正积温6262℃。冬季最冷月(一月)的月平均温度为6.7℃,极端最低温度为―4.2℃,日均最低气温0.4℃,平均无霜期长达307.9天,因此无“死冬”现象。最热的七月,月平均气温为26℃,极端最高温度为36.6℃(1972年8月14日)。从1959年至1985年的27年中,高于35℃的极端气温出现过62次,年平均为2.3天,并多分散飞短暂,故不易形成高温危害。

    县气候“四季分明”:夏、冬两季较长,在三个月以上:春、秋季由于温度的升、降较快而不足三个月。若以气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22℃为四季的界限指标,四季划分为:

    春:3月6日至6月2日。

    夏:6月3日至9月9日。

    秋:9月10日至1l。月29日。

    冬:11月30日至3月5日。

    气温的年际间变化较大,40年代的气温较高,变幅亦大,从4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低值期。从民国26年(1937年)到1950年的14年内,≥17.3℃的正积温≥6300℃有11年,占14年的78.6%,而≥17.6℃的正积温6400℃有9年,占14年的64.29%。自1951年到1980年的30年里,≥17.3℃的正积温≥6300℃的仅13年,占30年的43.3%;≥17.6℃的正积温≥6400℃的仅4年,占30年的13.3%;而<17.3℃的正积温<6300℃的却增加到17年,占30年的56.7%。

    四川是全国日照的低值区。夹江处于峨眉――雅安多雨区之间,日照条件更差,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56.3小时,占可照时数4425.9小时的26%,比乐山少1%,比成都少2%。全年总辐射量为86.168千卡/Cm2,比乐山偏少1.1%,比成都偏少5.7%。(全年光热条件比较情况见本编附表一)

    光热的地域分布不均,西部低山区少于坝、丘、台区。青衣江主河道一线平均日照为1100小时;青衣江东北部日照时数多于西南部。坝)丘、台区差异较小,平均年日照时数在1100小时以上,西部低山区仅1000小时左右;低山区与紫色土丘区为过渡地带,年,日照在1000至1l00小时之间。

    日照的总辐射量冬少夏多。夏季(6至8月)平均日照时数为476.8小时,占全年的41.2%。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仅150.7小时,占全年的13%。大春作物栽培季节(4至10月)日照总时数为854.5小时,占全年的73.9%,总辐射量为62.38千卡/Cm2,占全年的72.4%。小春作物栽培季节(11月至次年4月)的日照总时数为425.1小时,占全年的36.8%,,总辐射量为32.8千卡/cm2,占全年的38.1%,两者之比为2:1。

    日照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69年最多,达到1305.5小时,1964年最少,只有927.5小,时。1966年至1973年光照条件最佳,8年的平均值达1238.9小时夕比重949年至1965年17年的平均值多81.6小时。自1974年开始,光照条件进入了低值期,1974年至1980年7年的平均值只有1103.1小时,比重949年至1965年17年的平均值少54.2小时。

    (各月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见本编附表二)

    1959至1985年的27年间,县平均年降水量为主37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077.8毫米(1961年),年最少降水量1014.8毫米(1969年),相差一半多。27年中年降水量≥1400毫米有11年,占41%;≥1220毫米的有17年,占63%;≥1110毫米的有24年,占88.9%;<1110毫米的仅3年,占11.1%。1959至1966年的变幅较大,这8年的平均年降水量达l484.7毫米,其中1961年、1966年降水量>工880毫米,从工967年至1972年夕连续6年降水量都在平均值以下,为少雨段,其中1969年和1970年降水量特少,均在1100毫米以下,从1973年开始至1980年的降水量变化比较稳定,这8年平均降水量为1370.9毫米,降水的年较差仅494.8毫米。

    县内年降水量充沛,但四季分配很不均匀,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呈陡峭的单峰状分布,6至9月的降水量都在l50毫米以上,其中7至8月多达338毫米,而12月、1月的降水量则不到12.7毫米,相差96%。夏季(6至8月)降水量可达832.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1.4%,而冬季(12至2月)降水量只有45.7毫米,仅占全年的3.4%。

    (各月平均降水量见本编附图)

    降水的地域分布不均,东北部台、丘、坝少于西部低山区,测数以土门气象哨为代表,年降水量仅1049.3毫米,比地处中部坝区的县气象站的1357毫米少22.68%,西部低山区的华头气象哨年降水量达1668.4毫米,比县气象站所测数据多22.95%。东、西部年降水量相差619.1毫米。根据峨眉山地降水考查推算,本县浅山区不同高度的年降水量为:

    海拔(米)600800100012001400

    年降水量(毫米)14711584.31698.41762.91826.4

    县境处于峨眉和雅安的暴雨中心区域,雨日较多,大于o.1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172.3天,其中以7至9月出现最多,均达18天以上。大于10毫米的中雨日数年平均32.8天:以7至8月出现最多;大于25毫米的大雨日数年平均有14.1,天,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年均有5天。大雨、暴雨一般出现在4至10月,但主要集中在7至8月。1961年出现次数较多,大雨出现23天,暴雨出现12天。暴雨出现时间最早是”83年4月u日,最晚是1982年8月16日,早晚相距达4个月,终止日期箩最早是工965年7月8日,最晚是1960年9月30日,早晚相差两个半月。

    长时间㈤的连续降雨能造成绵雨危害。秋季(9至11月)出现秋绵雨的频率达86%,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15天之久。而在少雨的一月份前后,连续无雨形成冬干)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曾达到过39天。

    (全年各月各级降水平均日数见本编附表三)

    一、低温

    春季低温三、四月间,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2℃,就会出现烂秧。从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有21年出现过低温天气。其中年出现一段的有10年多年出现两段的有9年多年出现三段的有两年。前后累计发生低温灾害34段。

    五月低温五月间,如遇到连续3天低于20℃的气温,就会发生冻害,影响水稻分蘖。在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就有15年的5月份遇到这样的天气,前后累计共出现25次。其中有15次在上旬,8次在中旬,两次在下旬。

    九月低温九月间,遇到连续3天阴雨(白天降水≥0&#8226;1毫米或无日照),且日平均气温低于20℃,就会出现低温危害。在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有土6年发生过九月低温现象,出现总次数共2l次。

    二、干旱

    春旱3至4月份内,连续30天降雨量小于20毫米为春旱。从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有7年发生春旱,旱情持续70天以上的有两年(1963年、1979年),持续在40至70天

    的有3年(1962年、1978年、1980年);持续在30至40天的有两年(1969年、1972年),其中以1963年最为严重,持续干旱达84天。

    夏旱4月下旬至7月上旬内,连续20天降雨量小于30毫米为夏旱。从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有8年发生夏旱,旱情持续40天以上的有两年,持续25至40天的有4年,持续20至24天的有两年。

    伏旱7月上旬至9月上旬内,连续20天降雨量小于35毫米为伏旱。1974年从6月30日至7月25日,持续26天伏旱,导致全县粮食减产。

    冬干从头年工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少于50%为冬干。县冬干现象比上述各种旱情均重。从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有11年出现冬干,较严重的有1960年、1966年,1969年。自1969年后冬干现象有所缓和。

    三、秋绵雨

    每年夏秋之交,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受云贵高原所阻,较长一段时间停留在四川盆地上空,夹江正好处在其中,故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甚至造成涝灾。从1959年至1980年的22年中,就有土9年共33次发生秋绵雨。出现最多的时段是10月上旬和中旬,其次为9月中旬和11月中旬。

    四、大风

    民国16年5月5日,夜大风,甘江场大树、房屋被吹倒无数。建国后,从1959年至1985年的27年中,有15年发生大风灾害,共出现18次。其中以1975年9月的一次风灾最严重,瞬时风速达40米/秒。大风灾害发生的时间以夏季居多,春秋季少。

    五、冰雹

    在5月至8月冷暖空气急剧交锋的季节,常易发生冰雹灾害。从1956年至1980年夕共发生8次冰雹。其中,5月底1次,6月份2次,7月份4次,8月份1次。降冰雹一般在下午至傍晚为最多,往往是“顺山而走,沿河谷而行”。

    六、雷暴

    夹江属川西南强雷暴区,每年雷暴次数频繁,而且高度低,强度大。据1959年至1980年的统计,雷暴期的年平均起始日至终止日数为187天。每年平均雷暴次数方38次。最早出现雷暴是2月25日,最晚结束雷暴为11月19日,其中7至8月的雷暴次数占全年总数的63%。

    一、河流

    境内河流主要有青衣江飞稚川溪、马杓&#8226;河和金牛河,分属青衣江、岷江两条水系。青衣江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稚川溪、马村河均为其主要支流,是全县最大水系。金牛河经县境东部流入青神县境与支流大溪沟汇合注入岷江。

    青衣江水系

    青衣江又名平羌江、雅河,因上游古有青衣县,故名。青衣江发源于宝兴县北巴郎山飞夹金山东南麓,经天全、雅安、洪雅,在木城乡石面渡入县境,在县境内流经木城、迎江、南安、?江、云吟、永兴、顺河、甘露、甘江九个乡,于甘江乡新民村干湾入乐山市中区,在草&#8226;鞋渡与大渡河合流后,于乐山市中区的肖公嘴入岷江,全长260公里。县境内流长33公里,别名“?江”,年径流量为.168.4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1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860万吨左右。

    县境内的青衣江在千佛岩处分为上下两段,均为平坝地带,河道多变,原有九湾,十二滩、十一条岔河。南安坝(今名木城坝)、云甘大坝(夹江坝)被岔河分割成十个孤岛,江心有上百个不稳定的沙洲。上段主河道在清末民初自五里滩流向迎江场,到南安渡往南过青木滩,转东经张口飞阮编到千佛岩。民国6年(1917年),迎江至南安渡河道淤塞,木城至南安渡的支流成了主河道。民国士9年以后,青木滩淤积,主河道经茅坝与金子石间到两合水流向千佛岩。民国29年至民国37年,马湾至戴桥的支流冲开成主河道,经南安渡。1955年,蓝坝与灰铺子之间至大岩沟的支流成了主流,从此主河道又经张口、阮蝙流向千佛岩。下段主河道原从永兴坝缘化成山至鱼市咀,虎军山飞二道岩,后因河床淤塞,河道内徙,才成今道。这段河道有干河子,金银河,新开河、万华、佘华,朱河等岔河。

    稚川溪别名川溪河。相传晋人葛稚川炼丹于此,故名。它是青衣江在县境内的第一大支流。源出洪雅县桃源乡朱山,向东流经峨眉县境,自南向北流入华头乡境内,在华头场附近有小河子自东北来汇。北流至乱石溪有自西南方向来的麻柳河注入,早北流,在歇马场附近纳自东南而来的甘溪后,流入洪雅县境,在三宝折向东流,于木城乡的石面渡入青衣江,全长38公里。县境内河段长28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9362万立方米。其中流经华头、歇马飞麻柳三乡,流域面积占149.6平方公里。歇马乡余湾以上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余湾以下到出口为平坝区,水流平缓。

    马村河又名蟠龙河。以不同地段异名:马村至茶坊一段名带河,蟠龙乡境内一段称蟠龙河,甘霖、甘江境内一段叫盘渡河。马村河发源于马村乡牛仙山东麓的彭咀、李咀,南流到马村场,纳自中兴乡东南而来的方沟后,南流经带河、茶坊入蟠龙乡境内,在马坝附近,有自马村、茶坊东南而来的石堰流入,又东南流经甘霖乡飞甘江乡境,在九盘山麓的二郎庙处入青衣江。

    马村河全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上&#8226;游60%地区属深丘低山区。1956年12月底至1957年4月下旬,在宿星桥兴建了容量为350万立方米的马村水库,1977年至1980年扩建为容量420万立方米,保证了灌区用水。1977年冬,马村场以上至水库一段河道,用人工新开水道,原河道废。

    南安河源出龙沱乡南之赵沟,向北流经龙沱乡、南安乡,于青竹沱处入青衣江。上游流经山地,流势湍急,进入南安乡境水流平缓。

    大桥沟一称李沟。源出中兴乡的詹湾,向南经迎江乡在双路铺入青衣江。龙头堰修成后注入龙头堰,流长10多公里。

    淡堰溪源出大旗山,蜿蜒往北、往东折向龙门山入南安乡。

    廖堰源出嫣江乡的桃坡村,经宿漕于云吟山北麓往东流经?江、云吟、甘霖、甘江。1952年在今?江中学的山脚处封闭旧河道,于云吟山东麓开凿新道,水泄龙头堰。

    七星沟源出大旗山之猫儿岗,水源有七个石洞,故名。此沟是夹江与洪雅的天然县界,为稚川溪支流。

    岷江水系

    金牛河古名金流河。源流有二:东支流于眉山县黄家乡境内,东南流入县永青乡境,经永青、三洞、梧凤乡,于梧凤场与西支流汇合;西支流于丹棱县杨场乡境内,东北流入县吴场乡境,经龙华、吴场、三洞桥,东南流入梧凤场与东支流汇合后,南流经青,州乡进入青神县境,在罗波汇合自新新乡东南而来的大溪沟后注入岷江。县境内流长27公里。年径流量为6254万立方米,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上游未建水库时,每年进入夏季,洪水常常为患。1959年吴场由眉山划归夹江后,在金牛河上游建立龙华、光辉两大水库,控制了山洪。

    大溪沟源出新新乡西北,斜贯新新乡境,向东南进入青神县境汇合金牛河注入岷江。

    (县内主要河流情况见本编附表四)

    二、堰渠

    思卢堰明清时开凿(后更名龙头堰、东风堰)。其干渠,支渠流灌夹江大坝的绝大部份,构成一个排灌网络。

    撮箕堰、永兴堰两渠引水白化成山下的青衣江,尾水在顺河乡。石面堰(跃进渠)建成后,纳入石面堰灌溉系统。

    石面堰(跃进渠)1958年兴建。自木城乡的石面渡引青衣江水,经木城、南安、永兴、顺河乡进入峨眉县境。

    三、塘库

    建国前丘陵、台地、坝区都有小型蓄水塘,大小各异,大的蓄水上百方,小的蓄水只二三十方。建国后坝区水塘多改作田地,山丘地区水塘则有所发展。水库是建国后才出现的较大的人工水域,利用山丘洼谷地,堵截谷口蓄水。1985年全县有山平塘1060口,水库36座,以马村水库最大,库容量420万立方米。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此类地下水,分布于青衣江及其支流以及金牛河沿岸的冲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以夹江平坝(云甘大坝)、木城平坝(南安坝)最为丰富。此外在冰碛)冰水沉积之台地也有分布。含水层方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冲洪积及更新统冰碛、冰水沉积组成。岩性为砂飞卵石、砾石或粘土,其厚度、含水量及水位埋深各地不一。

    青衣江千佛岩谷口下段,沿河两岸呈条带状分布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水量丰富,―单孔捅水量1000至3000吨/日,具有较稳定的潜水面,水位埋深为1至6米。据罗河坝钻孔,孔深31米降深6.5米,涌水量为1699吨/日。

    千佛岩以上青衣江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为水量较丰富地区,单孔涌水量互00至1000吨/日,含水层厚度一般为0至10米。

    夹江平坝的二、三级台地,为水量中等地区,单孔涌水量100至500吨/日。一般含水性不好,如三洞6号孔,孔深79.88米,涌水量194.23吨/日。水质为碳酸一钙&#8226;钠型,茶坊10号孔,孔深71.6米,涌水量3&#8226;66.25吨/日,水质为碳酸――钙&#8226;镁型。

    二、碎屑岩类孔隙飞裂隙水

    此类地下水分布于县西部和南部的低山区。水量不大,单井出水量为10至100吨/日,水质在浅部为重碳酸钙型水,深部为氯化钠型水,pH值在6.4至7.5之间,矿化度0.0l至0.29克/升。华头场南部臭水沟,出露了硫化氢温泉,水温29至29.5℃,水质为硫酸――钙型,含硫化氢气体,偏重硼,锶、溴、铀的矿泉水,矿化度为3.333克/升,具有医疗价值。

    三、基岩裂隙水

    此类地下水分布于县境西部及北西部低山区和东南部丘陵区。在中兴乡的大路坎、马村4992工地及?江的933仓库等三处,施工的钻孔普遍含承压水,涌水量198.39至385.34吨/日,地下水温l9℃,水质为碳酸――钙&#8226;镁型水,矿化度0.2至0.5克/升。

    据千佛岩及茶坊、土门等地出露标高339至590米之间的15个裂隙下降泉、井水的调查,发现有硅酸饮料矿泉水可开发利用。

    1983年,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按全省土壤分类系统,将全县土壤归并为5个土类、10个亚类、26个土属、51个土种、73个变种。主要土壤类型有:

    水稻土20.84万亩(习惯面积,下同),占耕地面积的73.7%。根据母质不同又可分3个亚类。即:潮土性水稻土7.59万亩,占水稻土的36.4%,主要分布在青衣江、金牛河、马村河等河流沿岸的二级阶地;黄壤性水稻土9.25万亩,占水稻土类的44.4%,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老冲积台地和再积平坝上,紫色性水稻土4万亩,占水稻土类的19.2%,主要分布在紫色山、丘区的缓坡、谷地。

    紫色土4.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l5.1%。有三个亚类,即酸性紫色土1.89万亩,分布在大旗山、华头乡、周柏岗一带,主要由白垩系夹关组的沙岩和酸化紫色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占紫色土44.2%3中性紫色土3233亩,分布于中兴、迎江、?江、华头乡,母质为沙溪庙组的灰棕紫色泥页岩风化物、残积物和坡积物,占紫色土的7.5%,石灰性紫色土2.07万亩,分布于马村、?江、茶坊、迎江、木城、龙沱、南安、永兴、中兴、吴场、华头、歇马、麻柳等乡,母质为灌口组,蓬莱镇组、遂宁组的泥岩风化物,占紫色土的48.3%。

    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5.6%。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的老冲积台地’,母质为第四系冰碛、冰水堆积物。

    潮土占耕地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青衣江、金牛河、马村河&#8226;两岸,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组成。

    红壤土仅占耕地面积的0.1%,零星分布于东部浅丘台地,即新新,土门乡的老冲积台地上,和老冲积黄壤呈复区分布,母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碛、冰水沉积物。

    根据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化验分析,全县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如下:

    土壤的质地为:沙壤有3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7.2%,轻壤有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6.4%,中壤有26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2%,重壤有18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54.4%。

    碳酸钙含量:无碳酸盐反应的有32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45.l%;碳酸盐反应在2至3级,含量在1%以下的有5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5.2%,碳酸盐反应在4级,含量在1至5%的有11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l.2%,碳酸盐反应强烈,含量为5~10%的有3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9.4%。

    酸碱度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有7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3.2%,pH值在5.5至6.5的微酸性土有25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9.6%寥pH值在&#8226;6.5至7.5的&#8226;中性土有10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9%,pH值在7.5至8.5的微碱性土有9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8.2%。

    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一级土有6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0.3%,含量为3~4%的二级土有6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4%多含量在2~3%的三级土有17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2.4%多含量在1~2%的四级土有20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53.2%,含量在0.6~1%的五级土有两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0.1%。

    含全氮量大于0.2%的一等土有7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1.7%多在0.15~0.2%的二等土有15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5.8%,在o.1~o.155%的三等土有18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56.4%5在0.075厶/0.1%的四等土有10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3.6%多在0.05―0.075%的五等土有1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5%。

    碱解氮含量大于150ppm的一等土有1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6.4%;在20至150ppm的二等土有1.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8.7%,在90至120ppm的三等土有1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21%,在60至90ppm的四等土有6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8.4%,在30至60ppm的五等土有,3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5.5%。

    速效磷含量在20至40ppm的二等土有1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2%,含10至20ppm的三等土有5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7%,含5至10ppm的四等土有26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53.6%,含3至5ppm的五等土有17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4.4%,含3ppmEl下的六等土有两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8%。

    速效钾含量大于200ppm的一等土有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0.8%,含150至200ppm的二等土有工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4.4%;含100至150ppm的三等土有17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8.S%,含50至100ppm的四等土有14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45.3%,含30至50ppm的五等土有1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3%,小于30ppm的有1个土种,占耕地面积的1.2%。

    通过综合分析,耕地土壤生产力评级是:

    上等土壤59498亩,地占耕面积的21%;

    中等土壤14213,3亩,占耕地,面积的50.8%;

    下等土壤81249亩,占耕地面积的28.2%。

    1982年,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概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055119.8亩。其中:

    耕地415485.8亩(水田280749.4亩,旱地131611.3亩,菜地3125.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38%。

    园地40629。8亩(果园21937.6亩,桑园286.9亩,茶园重4957.7亩,其它园地3447.6亩),占总面积的3.85%。

    林地422623.8亩(森林298342.8亩,灌木林42720亩,疏林地6264亩,未成林造林地?00亩,苗圃42亩,竹林74555亩),占总面积的40.06%。

    草地(天然草场)26769.5亩,占总面积的2.54%。

    城乡居民点用地38086.2亩(城镇32王4.9亩,农村34871.3亩),占总面积的3.6主%。

    王矿用地7710亩,占总面积的0.73%。

    交通用地21997.1亩(铁路2925亩,公路2970亩,农村道路16102.1亩),占总2.08%。

    特殊用地6233.1亩(其中名胜古迹、疗养区200亩),占总面积的0.59%。

    难利用土地75584.5亩,占总面积的7.16%。

    县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动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0年代以前,猛兽出没,时有所闻。民国版《夹江县志》载:“光绪戊寅年,山豹昼出伤人,光绪丁酉年,县西北山地多猛豹,白昼伤人,民国乙丑年,歇马场有鹿入场,被人击毙。”民国时期,在华头乡分水岭等处曾有猴群出没。其它动物被人发现而无文字记载的当远不止此。1949年县城西门外兔儿坝(今?江乡杨柳村),出现一只黑熊,为驻军击毙。1950年甘江吴大塘、大坪常有豹子出没01964年马村雷抓岩,一金钱豹被击毙,运到县委会院坝展出。至于各种鸟类,无论山野村落,处处可见。晴空丽日,鹰鹞翱翔,深秋寒冬,凫雁群飞。县内江河堰塘,也盛产鱼、鳖。建国初期,县城林木葱翠,候鸟、留鸟群栖,常有野兔、野猫、黄鼠狼及狐、蛇等出没。50年代后期基本绝迹。近年城郊又见野兔活动。

    5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林木的过度砍伐,农药的大量使用,环境的污染和滥肆捕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有的濒于绝迹。由于益兽、益鸟的减少,近年来虫害飞鼠害颇为严重,导致生态失调。

    兽类虎、豹、野猪、黑熊(狗熊)、麂、岩羊、狗豹、鼬(黄鼠狼)、果子狸(獾子)、鸡豹(野猫)、野狗、獾(分猪獾、狗獾)、狐(常见为草狐,即毛狗)、水獭(水猫子)、松鼠、鼠、青刷、鼹鼠(地老鼠)、蝙蝠(飞手子)、竹鼬(讹称竹牛)猴、野兔、豺等。

    鸟类鹰、鹞(俗分剪刀鹞、棒棒鹞)、喜鹊、乌鸦、鹭(白鹭、黄鹭)、鹳、扑鸭、石鸭、翠鸟、鱼鹞、画眉(金画眉、土画眉)、松鸦(杉和尚)、杜鹃(李桂阳)、布谷鸟,黄鸭(黄鸡婆)、戴胜、燕子、雁鹅、竹鸡、雉鸡(野鸡)、黄莺、猫头鹰、鹤(鸪子)、四喜、水鸦鹊、白头翁、青太婆(青菜婆)、鹊鸽(点水子)、马伯劳、相思鸟(红且宝)、小毛、黑宝(黑雀)、鸠(斑鸠)、麻雀、麻啄、秋鸡、风斗雀、地麻雀、啄木鸟、纹鸟(偷仓子)、孝子雀,爬壁篼、胡豆雀,阳化眉售地羊子等。

    鱼类据1983年调查,仅青衣江鱼类就有6目14科96种。县境内常见鱼类有:鲤鱼、鲫鱼、白甲、青波、鲢鱼、扁鱼、土凤、翘壳、红眼棒(墨尾鱼)、鳜鱼(刺婆鱼)、黄鱼(黄辣丁)、黄鳝、河鳅、泥鳅、乌鱼(乌棒)、墨鱼、肥陀(江团)、麻鱼、沙钩、粑四子(粑赖子)、桃花鱼(白桃花、蛮桃花)、杆鱼、石爬子,岩片子、墨线子、苦柿鳊、没甲鱼(烧火佬)、金线鱼(实为桃花水母)等。白鳝、青鳝濒临绝迹。

    节肢两栖爬行类鲵(娃娃鱼)、螃蟹、蜘蛛(石蜘蛛、水蜘蛛、金蜘蛛)、蜈蚣、蛙、蟾蜍(癞格宝)、石鸡(石蛙)、龟(铜龟、铁龟)、鳖(团鱼)、蛇(乌稍蛇、竹叶青俗名青竹镖、菜花蛇、桑根蛇、赤链、水蛇)、壁虎、螺、蚌、蜗牛、蚯蚓,水蛭(蚂蝗)等。其中鳖、龟现已为数不多,鲵已不常见。

    昆虫类螳螂、瓢虫、蜻蜓、纺织姑)蝉、蟋蟀,喜子、蜂(黄蜂、竹蜂、土墙蜂、牛角蜂,毛蜂)、屎克郎(推屎扒)、蟑螂(偷油婆)、四火虫(螺赢)、地牛,萤、臭蠢象(屁弹虫)、米象、蚱蜢、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蝶(粉蝶、凤蝶、枯叶蝶)、蛾、蝼蛄(土狗子)、天牛、金龟子、叩头虫(打卦虫)、蝇(饭蝇、果蝇飞狗蝇、粪蝇)、牛虻(牛木蚊)、蚁(黄丝蚁、白蚁、黑蚁、蛇蚁)、独角仙、夹夹虫、蝴蝶(蜜蛾)、蛴马、蚜虫(天堰子)、浮沉子、地虱、竹虱、尺蠖、秤杆虫、蚰、蚊等。

    50年代初期及以前,县境内植被良好,山区、台区、丘区林深树茂,竹木参天。1958年后,林木被大量砍伐,有些地方成为光山秃岭。自1978年以后,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现在有林地42万多亩,比较集中成片的马尾松和针叶、阔叶混交林达29.83万亩。树种品类繁多,除水杉、外国松、桉树之外,都是乡土树种。

    竹林是县的优势林,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深.丘都有成片分布。马村、中兴、迎江、?江、永兴、南安、木城、华头、麻柳、歇马等乡有数里至十数里成片的白甲竹和水竹林,可称山乡林海。1956年全县成片竹林有8万余亩,在平坝、台丘的房前屋后,河流、渠道、沟溪两岸亦随处可见修竹丛生。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毁林开荒,加以乱砍盗伐多大片竹林变成了耕地或残林、疏林。竹子为夹江造纸主要原料,政府巳采取措施,恢复竹林的优势。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类、菌类植物遍及各地。

    树木类共有4l科、108个属。主要是:油杉、冷杉、柳杉、柏、塔柏、侧柏、桢楠、如楠、马尾松、罗汉松、雪松、柳(长叶柳、垂柳)、白杨、香樟、橡(青冈)、棕、麻柳、山麻柳、桤木、丝栗、板栗、白栎、油桐、桐麻、梧桐、楮(枸树)、白荆、槐、刺槐(洋槐)、川楝、苦楝、刺楸、檬子树、桦、(竞叶桦、香桦、光皮桦)、榆、夜合、女贞(爆格蚤)、香椿、水冬瓜树、钉檬、杨栎、山白花、紫荆、榕(黄葛树)、乌柏(?子)、黄檀、蜡树、山桂花、千丈、马灵光、油茶树、盐肤木(五倍子树)、蛮青冈、红豆木、银杏(白果树)、皂荚树、马桑树、密团子(梨枣、寄干)、灯台树、苏铁(凤尾、铁树)、无患子(油患子)、岩桑、桧(扁柏)、酸枣(鼻酸子)、水白蜡等。

    竹类境内竹子除白甲竹、水竹之外,还有慈竹、斑竹、金竹、苦竹、紫竹、观音竹、罗汉竹、楠竹、棕竹、刺竹等十余种。

    草类萍(红浮萍、绿萍)、藻(金鱼藻、松叶藻)、荇、蒿、蕨、薇、蒲草、菖蒲、细蒲(席草)、随手香、凤尾草、白茅、茜草、何首乌、半夏、藿香,紫苏、旱莲草、蒲公英、金钱草、金银花、艾、葛(甜葛)苦葛)、马蹄香,芭蕉、马蓼、稀莶(胡猪苗)、宜男(催生草)、萱(忘忧草、金针)、一串钱、排凤、鸢尾(扁竹叶,豆豉草)、粑叶、野粑叶、山粑叶、粽叶、虎耳草、含羞草、窃衣(粘草子)、鬼针草、野猫骚、签头草、蓑衣草、爬草、蟋蟀草(官司草)、红稗草、牛筋草、丝茅草、巴茅草、水案板、铧头草、鱼腥草、荨麻(活麻)、星宿草、天泡草、四瓣草、龙胆草、狗儿草、箭杆茅、鱼鳅串、地胡椒、苍耳子、姜黄、良姜、猪鬃草、人头发草、灰灰草、老鹳草、马鞭梢、花斑竹,山胡豆、锯锯藤、夏枯草、地韭菜、花生草、见肿消,蛇莓草(蛇泡草)、高丽参、瓦砾草,蚕窝草、水芹菜、水皂角、牛耳大黄,网网草、吊鱼竿草、水蜡烛、水莲花、水葫芦、枕头草)麦仙翁、干油菜、青蒿、野菊、马齿苋、野苋菜、酸耳草、益母草、草莓等。

    菌类斗笠菇、三踏菌、竹荪菌、狮儿菌、阳雀菌、青冈菌、刷把菌、楼子菌、鹅蛋菌、翘把菇、青苔菌、火炭菇、灰灰菌、一抹青、黄丝菌等。

    夹江处于峨眉与雅安所夹持的暴雨中心,水灾历来严重。

    民国6年(l917年)7月(农历六月),大雨连续三昼夜,城乡陡涨大水,不少田禾被淹没,损坏人!畜房屋不计其数。县城街道水深五六尺,居民十之&#8226;八九受灾,难于举火者千余家。西门城墙被冲垮数丈,县北杜山岩山崩,毁人畜房屋。水位(吴淞基面)416.30米,流量达1.87万立方米/秒,为夹江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灾。

    民国25年6月,全县大水,江河泛滥,不少农田被冲刷。

    民国36年7月,洪水泛滥成灾,沿河一带被冲毁无数土地、房屋,人畜伤亡惨重,死30人,伤24人。

    民国37年,洪水灾害遍及18个乡镇,受灾面积达4.47万亩。

    从1949至1985年的317年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累计受灾面积达:50.2万亩,受灾人数共41.66万人(次),死亡207人,冲毁淹没房屋17.17万间,估计损失折合人,民币4400余万元。最严重的有:

    1949年,有13个乡受到洪水袭击,1,39万亩田地被淹没,冲毁淹没房屋6447间,灾。民共1.15万人,死亡5人。

    1955年7月14日大水,青衣江水位为415.97米,流量1.6万立方米/秒。受灾有木城、复兴售甘江三个区的15个乡,受灾面积5.23万亩,受灾人口3,62万人,死亡6人,被淹房屋共3.39万间,县城西街半截被淹,城郊四周尽被淹没。

    1961年6月28日暴雨,龙华水库垮坝,造成吴场、三洞、梧凤等乡严重水灾,受灾350重户飞1.22万人,淹没冲毁农作物2.57万亩,损坏、倒塌房屋2395间,淹死、失踪者132人。这次洪水,全县计冲毁大小水库4个、塘堰85处、渠1625处、水碾和水磨48座。

    1966年8月洪水,吴家、甘露、云吟、复兴等23个公社遭受水灾,受灾l.52万人,被拱水冲毁倒塌房屋547间,淹没冲刷作物面积共2.73万亩,其中3500多亩无收。

    1977年7月6日暴雨,青衣江水猛涨,流量达l.36万立方米/秒,造成顺河公社上游大队处青衣江大堤决堤,上游大队八生产队淹死飞失踪19人多全队耕地、大部分房屋被冲毁。

    1983年8月16、17日暴雨,拿县i4个公社遭受水灾,淹没农田1.5万余亩,损坏倒塌房屋374间,冲垮桥梁8座,青衣江堤坝毁基滑坡2500余米。

    1985年7月28日和8月25日两次暴雨,降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山洪暴发夕河水猛涨。华头、木城,复兴等区多处发生滑坡、塌方,造成毁灭性破坏。全县受灾共重.27万户、4.24万人,淹没冲坏农作物2万多亩、房屋700余间。还冲毁大小桥梁49座、山湾塘21口、堰渠数十处,死亡3人,伤7人。

    民国35年,旱灾,受灾面积6.24万亩。

    1962年,春旱,全县受灾23个公社,小春受旱2.29万亩,成灾1.67万亩。其中3708亩无收。有7个公社7重个生产队的大春作物5490亩也受干旱。

    1963年,遭受十年未有过的大旱。自1962年冬到王963年夏,约8个月未下过雨,全县有23个公社受旱,其中以丘陵地区的土门、新新、青龙、木城、南安、马村、嫣江和华头等8个公社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共6.92万亩,成灾面积4.23万亩,减产粮食7345砘。

    1966年,冬旱,小春受灾7.49万亩,成灾2.87万亩。

    1978年,中兴,?江、和平、华头、麻柳、歇马、迎江等7个公社遭受旱灾,受灾2.94万亩,成灾9200亩,减产粮食1200吨。

    1966年6月22日晚和23日下午,三洞、梧凤、土主、吴场、木城等公社的22个大队、75个生产队遭暴风雨,不少作物和房屋被吹倒吹坏。

    1975年9月11日晚,从峨眉方向刮来大风,风速达40米/秒以上,相当于10-11级。受灾地区有甘江、永兴、云吟飞甘霖、蟠龙、复兴飞顺河、新新等公社及城关镇。共吹坏吹倒房屋9318间,受灾达6134户,死1人,伤3人。

    1981年6月21日,华头、歇马、麻柳、和平、南安、木城、迎江、甘露等8个公社遭受风灾。7月12日晚至13日又连续发生七级大风,使21个公社受灾,受灾面积2.26万亩。

    1982年8月6日晚,有13个公社的78个大队遭受风灾和水灾,受灾面积7043亩,其中玉米被吹倒4263亩。

    1983年5月13日下午4时,中兴公社杨湾、方井两个大队遭受到暴风雨、冰雹袭击,有190多户住房被吹坏、吹倒,有400多亩竹林及一部份树木被吹毁。

    1985年7月27日下午7时30分,甘江区范围内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吹倒甘江红茶厂烟囱,砸坏平房三间、电机四台、转子机一台、热风炉一套,损失金额2.27万元,同时吹倒电杆15根,致使全区停电。

    1956至1980年的25年中,发生雹灾8次,其中最严重的有两次。1977年5月27日,华头、歇马、和平、木城等公社的60多个生产队遭受冰雹袭击,其中有22个队灾情严重,损坏倒塌房屋800余间,2300余亩农作物和成片的山林竹木被毁。1979年7月10日晚上,冰雹带宽2.5公里,长15公里。冰雹直径1至2厘米,最大的有3厘米,加上伴有大风和暴雨,使受灾范围扩大到10个公社、108个大队、574个生产队,致4人死亡,5人受伤,毁坏农作物1.29万亩、房屋1595间、山林竹木无数。

    民国35年,螟虫危害严重。据载:“螟虫肆虐,遍布田畴,白穗森森,弥漫无际”。许多田亩,只能用提篼摘几吊谷子。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农作物加强了病虫害的防治,灾害大为减少,但因气候影响,病虫灾害仍时有发生。

    1950年,马村、中兴等11个乡发生蝗灾,受灾竹林面积达1.1万亩。

    1964年,因雨量较多,有19个公社的98个生产队遭受虫灾,受灾作物1.39万亩。

    1974年,全县自然,灾害以虫灾最重,受灾面积共l.83万亩,粮食减产。

    1980年,遭受自然灾害的3.17万亩作物中,虫灾即占1.6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51.5%。

    1982年,全县竹区社队又发生竹蝗危害,马村、中兴、?江、迎江等4个公社受灾最重。

    1985年6月,全县25个乡不同程度遭稻瘟病,其中以木城、迎江、梧凤、三洞、永青、甘露、蟠龙、中兴、麻柳等乡受灾最重,受灾面积共5.74万亩,成灾2.97万亩,造。成3.5万余人缺粮。

    民国6年农历6月,连续三日暴雨,木城乡石面渡杜山约一平方里的泥石崩塌,跌落入青衣江,靠江的一户人家人畜房舍全被推入江中,山顶一家人畜房屋及四周树木瓜棚,完整地滑到江边。这次滑坡崩塌的泥石导致青衣江改道。

    1955年7月,吴场金牛河对岸山崩,造成河道受阻,洪水涌进场上,场内小学校和部&#8226;份民房遭受冲击。同月,马村乡石堰村染房湾山崩,―农户住宅全被泥沙埋没。

    1975年8月,连续两.日大雨,马村公社石堰小学后山尖山岭塌方,在1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p约1000多立方米岩石泥土从山顶下滑,压毁校舍三间,无一人伤亡。

    1979年7月4日,歇马公社尖峰大队董漕发生滑坡,泥石以每秒4~5米的速度滑动,造成董漕和戴山两地垮田22.65亩、地28.4亩、荒山7.5亩。滑坡面积约一平方里,人畜无伤亡。

    1985年8月25日,?江乡千佛村的铁线沟,因暴雨引起滑坡,造成两家农民房屋毁损埋没,其中一户有3人被压覆死亡。这次滑坡从黑虎山顶到铁线沟底,面积在200多平方米,岩石泥土约1000多立方米。

    同日在麻柳乡建乡村飞歇马乡杨村、木城乡民安村等处也发生山崩滑坡,有五户农民的房屋全被泥石覆盖,无人伤亡。

    县地处东经104°以西的四川地震较强区,但历史上还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些有感的地震记载。

    明正德七年(1512年)九月,夹江地震有声。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二十五日,夹江地微动。

    民国6年(19l7年)六月初旬至十三日,地动七八次,严重时屋瓦几倾倒。

    1957年8月9日,汉源发生5级地震。

    1973年2月6日,炉霍发生7.9级地震。

    1974年5月11日,雷波,永善发生7.1级地震。

    此三次地震县内均有感觉。

    1976年8月16日至23日,松潘、平武发生两次7.2级地震。在这次地震期间,县成立地震办公室,日夜值班,各机关飞学校、厂矿等单位及居民都采取了防震措施,一时人心惊惶不安,但在地震发生时,县境内只觉地微动。

    1976年11月和12月,盐源先后发生6.9级和6.8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县内均有地微动感。

    岷江流经青神全境,是长江的主流之一,支流有青衣江和大渡河,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合后流向宜宾。

    在青神岷江里的鱼最多,鲤鱼占半数以上,其中有一种鱼最珍贵,在以前是进贡皇宫的贡鱼叫江团。

    青衣江鱼的数量日见减少,过去我们在春夏季节到青衣江叉水(在水中漫步)就能见到青衣江边上的鱼卵极多,现在河边见到的鱼卵实在太少了。

    千佛寺河中有一块巨石极象是一条龙将鼻子升出水面呼吸。所以被人称为龙脑石,又叫龙鼻子。龙鼻子的水下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下面的缝隙中有很多鱼。相传解放前千佛寺附近有一个小伙子水性极好,踏水过河时水只淹其腹部,在水下闭气能有一只烟的功夫,所以被人被人称为水娃儿。在夹江和洪雅有一个很生僻的字,就是口里有一个男字为称为:,是娃儿的一个音。

    水抓鱼有一绝,就是将一个有倒刺的叉刺进大鱼的身上,百无一漏。有一次水下水抓鱼,人们见他两只烟的功夫都过了还不见他上来,于是那些水性好的朋友便依次下河去探看,但那些人的水下功夫都不如水,潜不到水能潜的深度,找寻一番后不知究竟只得作罢。几天后水的尸体浮了上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只见水将那把叉的一端栓了一根细绳,那根细绳的一端系在手腕上,栓在手腕上的绳结是夹江常用的一种:抓住绳结往外拖,绳子便松开了,如果抓住绳子使劲拖则绳子就会越来越紧的系在手腕上。

    那次和水一起浮上来的还有一条比水稍小一些的娃娃鱼,两条尸体都已经被泡胀了,所以才一起浮了上来。水的那把叉深深地扎进了那条娃娃鱼,那根绳子在水的手腕上被勒进了肉里……

    大家一边叹息,一边总结经验:为人不可太贪心,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松手。所以在夹江才有那句警告话:水里淹死水!

    各位朋友!你们在经商,办企业或是在做人的时候会不会太贪心?知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松手?

    流经青神的岷江河床都很低,两边的河岸很高,水流量也比青衣江还大。如果能那里修水电站我想投资一定不会比夹江千佛岩水电站大。因为青衣江河床虽低,但两边的山都隔得很远,两岸的市镇地势不是很高,所以千佛寺水电站投资在电站前和电站后的河堤不但修得很高也很长,加上拆迁其投资可能也近亿元。如果在青神县境内的岷江河上修电站,单修河堤和拆迁的投资可能也要节约数千万……

    常听人们说起很多外地人不认识贡鱼江团,被有些老板用非洲鲢鱼冒充江团将不值钱的非洲鲢鱼卖了一个好价钱!

    非洲鲢鱼是最近几年才从非洲引进回来的鱼种之一,和本地鲢鱼差不多,但有八根胡须,就是因为那八根胡须所以才让很多外地人上当。

    当年我看到有关非洲鲢鱼的报道:非洲鲢鱼不但体形壮硕,而且生命力极强。曾有人买了几尾非洲鲢鱼回家暂时喂养在卫生间,没想到一条一尺左右的非洲鲢鱼?出了喂养的澡盆,顺斜坡板(乱跳)到了便池,待主人回家后一看知道逃了一条非洲鲢鱼,一见地上的痕迹便知道掉进了便池,心想便池已经堵塞了一个多星期,那样大一条鱼掉进了便池的下水道还不把它憋死了?

    出于好奇那位主人用放在厕所的棍子探了探下水道,竟然没有发现那条非洲鲢鱼,那位主人不禁大奇便放水一冲,发现下水道竟然通了,不禁呤呤大笑……

    各位朋友!你们知道吗?当年还没有通下水管道的专用工具和专职人员,疏通下水管道一般只有3招:一是用棍子,前端有一钩,边捅边钩。还有的人是用塑料管放到下水道,然后用拖把堵住往里灌水,利用水的压力冲开下水道。如果这2招不行的话就用一个象塑料碗,碗后有一木把,将那个塑料碗扣在下水道口使劲一压,然后就往上拉。主要是利用空气的压力和拉力来疏通下水道。三招都不灵的话,之后就只好不用管它了,待其自然腐烂一些后再三招齐用。当年还没有发明或我们本地还没有那个塑料碗之前,我们家的下水道常用的就是用水加压的方法。

    在当年吃鱼可麻烦了,买回来的鱼要自己剔甲剖鱼。老婆象我一样不爱吃鱼,在老婆生了燕洁之后,我按长辈的吩咐买鲢鱼回来炖给老婆吃,当我提着鲢鱼鳃部往下撕的时候,双手发软,心里咚咚乱跳,打整那条鱼比我放在锅里熬汤的时间还长。

    我在木城读小学的时候有次我父亲买回来一条甲鱼,在我们夹江将那种象乌龟一样,但身体外面是一层软甲的鱼称为甲鱼,又叫团鱼、塘鱼。

    我妈妈照大家的说法先将甲鱼头剁掉,然后再将那层软甲撬开,那只甲鱼是竖着被撬开的,所以甲鱼被撬开后,内脏便一下子全流了出来,吓得我妈扔了便跑,一见到我父亲后脸青嘴青地告诉我父亲:甲……甲鱼死了,肠……肠子活……活了!

    那次把我父亲笑惨了,我听父亲转告我的这个故事,也把我肚子笑痛了……

    当年有对夫妻也买了几条非洲鲢鱼,老公将鱼撕开清洗干净后老婆才开始动手做鱼,让那人老婆没想到的是,那些鱼撕开肚子又清洗并沥干水珠的非洲鲢鱼在盐巴撒到身上后有一半的非洲鲢鱼竟然跳了起来,吓得那人的老婆扔下盆子便跑,待老公将鱼做好后,那人的老婆怎么也不敢对那些非洲鲢鱼动筷子……

    各位朋友!你们看,非洲鲢鱼是否很壮硕和生命力极强?

    我已经请朋友帮我申请了一个博客(httpsheedit/),博客上的那两张江团像,该不会让朋友们再认错了,被人敲竹杠了吧?

    请你们以后到夹江和青神来吃鱼,一定会让你们回到家后一想起来那个滋味就会口水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