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良邑(一)


本站公告

    夹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古有“蜀之良邑”之称。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作、繁长衍生息。秦置郡县,夹江为南安县地。北周时为平羌县地。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割平羌、龙游二县地设“夹江”县,乃沿用泾口的夹江戍名,因其地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夹江县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夹江这片土地上,先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县境内山川秀美,遍布文物古迹。青衣江畔的千佛岩盛唐摩崖造像,甘江九盘山麓的碧云亭――二郎庙,还有众多东汉崖墓群,汉代两杨府君阙(甘露双碑),以及古道雄关、明清题咏,等等,赢得了“青衣绝佳处”的美誉,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对外国游客开放。

    夹江民风淳朴,人才代出。自汉代费贻、费诗,宋代李观、皇甫坦,明代宿进、张庭,清代王庭诏、李炳奎,及今人彭劭农、毛英才……,就是夹江人的优秀代表。今天的夹江人,正以新一代的精神面貌,努力拼搏,在祖先开拓过的这片热土上贡献聪明才智,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图。

    我辈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奉献于斯,一种浓浓的乡情,总是剪不断,忘不了,刻骨铭心,终生不渝。数年之前,同元晖、致忠、树德、兴国诸君相约,为家乡旅游源开发挖掘整理出一些文史资料,以昭示今人,传之来者。现今我们多已离开工作岗位,那一份浓烈的乡情,促使我辈“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大家商定,先把碧云亭――二郎庙作一课题探讨研究,汇集资料编纂成册。诸君或整理古籍,或乡访户问,或越岭钻穴,或拍照抄碑,积时以年,终于用心凝成《蜀中名胜、夹江古迹――碧云亭》这本书稿。

    碧云亭景区,乡人熟称二郎庙,在嘉城之北、焉城之南三十多里的接壤处。景区内有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兴建的碧云亭。杨?的《碧云亭记》近九百年来使历代登临者深受启迪,流传至今。1988年春,夹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以亭为名,辟地兴建公园。此举获得各方关注,众人支持,几年建设,除旧布新,使得这一著名古迹一扫蒙尘,重新焕发出古代文明的光彩。“三位二郎功高威赫长享人间香火,一篇亭铭文采风流妙笔传神百代”。本书汇编了与碧云亭――二郎庙有关的历史资料、碑文、诗词、游记、楹联、书法、绘画、照片,作者达60多人,可谓聚珍集萃,为古今集体创作之成果。而今而后,将会有更多的游人登临斯亭,寻踪怀古,思昔抚今,必出佳作――这是我们对来者的殷切希望。

    这本书的编印面世,由夹江县城市建设局、市政园林管理所、碧云亭公园管理处主持,吉宇、志钦、于辉、文远等同志勤勉努力,谋成此事。此举,得到了夹江县政府特别是县长童光明同志的积极支持。许多同志寄予关心并贡献佳作。在此谨表忠心的感谢。

    廖泰灵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于夹江

    碧云亭记

    (宋)杨?

    石挺出于山旁,高丈有二尺,圆若砻错○1,上锐而下广,藓痕斑斓,如抱箨○2焉,俗呼为石笋。下有众水泓汇,惊涛怒浪,泻入山脚。石笋之北,向东行百余步,有山曰王高。左右周视,见群山之迤俪○3,如覆盆于地,借不足与争雄,得其名信哉。山之棱,一起一伏,盘旋而去,势若飞动,直奔于江溉○4,远望之若游龙从空垂下,乃损益高下,得数丈坦地,建数椽○5于其上,不求靡丽,止只以游息,粗适一时耳。

    若夫耸立晴空,如屏之列于前者,三峨也;萦纡曲直,绕坐而流其下者,雅水也;冒林修竹,塔露出其中者,九顶也;两山中分,峙立而相望者,泾口也。烟云散聚,岩岫出没,终日变作,千怪万状。俯视舟航顺流而下,若脱叶之浮水;车马往来,若蝼蚁之在途。竹径松窗,云屏雪嶂,四时之景变固不常,东西南北,目断不见涯?○6。云天四垂,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不知几千万里。然则千万里之外,岂知有此亭耶?昔之荒榛丛薄,?蔽牛马○7。已而洁之置宇,傅会○8草木丹漆黑白之所为,岂知百祀○9之后,柱石摧圮○10,不复为荒榛丛薄者耶?每闻古人未遇,登山临水,未尝不感慨兴叹。为儒者,皤然一经○11,叹功名未立;为商者,晓暮戴星,叹道途艰阻;春风秋月,骚人叹诗思苦涩;雨夜雪朝,羁客○12叹乡关邈远。一涉世路,拧无感激。昔孔子以道德自任,所至之国,分庭抗礼○13,可谓尊贵矣。然北游于农山○14,则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自卫适赵,闻杀鸣犊○15,临河有不济之语。后世登临之人,有叹息者不为少矣,岂非道与世抗,命与时违而然哉!

    《文选》有言:“日暮碧云合,家人空叹长○16”,无他,盐车○17久负,髀○18肉渐消,岁不我与。登是亭者,岂不喟然○19。聊序其意,将以诏○20子孙,告朋友,传来世云。建炎二年三月十八日记。

    [说明]

    碧云亭在今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其他已辟为碧云亭公园。在夹江乐公路旁,距夹乐两城各十五公里。明代曹学?《蜀中名胜记》卷十一,“上川南道嘉定州”名胜中载:“碧云亭,在石笋之隙。杨?记云:‘挺出于山旁……若覆盆于地’,此亭在其上也。”杨?,宋代嘉州人。博学善属文,隐居于此。《四川通志》、《嘉定府志》、〈乐山县志〉、〈夹江县志〉均载有〈碧云亭记〉,有的误作碧玉亭,有的所录不完整,现据明代万历年间〈嘉定府志〉所载标点如上。本文是现存乐山市地方文献中由本地人写本地景物并抒发感情的第一篇文章,对考证地名、研究地方风物与当时社会生活和知识分子心态均有重要价值。建炎二年为公元1128年,前一年即靖康二年,四月微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北去,北宋灭亡,南宋开始,时即建炎元年,史称“靖康之变”。

    [注释]

    ○1砻错:砻lóng,石磨;错,磨玉用的粗石。

    ○2箨:tuò,笋壳。如抱箨,好像笋壳包在笋上。

    ○3逦迤――音lǐyǐ,亦作“迤逦”,连绵不断的样子。

    ○4江溉――溉,可能为“浒”之误,古文中通常用“江浒”、江皋”来指江边、岸边。

    ○5椽――音chuán,此指房间数量。

    ○6涯?yásì――音yásì,边际。

    ○7荒榛丛薄,?蔽牛马――榛zhēn,这里指树丛;薄,深草,?nóng,花木繁盛的样子。这句是说地上草木丛生,荒芜杂乱,浓密的草木可使牛马隐蔽不见。

    ○8傅会――涂粘合、装饰。语出《列子•汤问》:“傅会草、木、?、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9百祀――祀sì,年。百祀,百年。泛指多年之后。

    ○10摧圮――圮pǐ,坍塌。摧圮,倒塌毁坏。

    ○11皤然一经――皤然,形容须发皆白的老态。皤然一经,指儒生一辈子研读一种经书。

    ○12羁客――羁jī,羁客,寄居作客。

    ○13分庭抗礼――《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指平等的礼节相见。现为成语,为互相对立的意思,与此不同。

    ○14农山――地名,所在地不祥。游农山事,见《孔子家语》卷二。孔子与弟子同游,要弟子们各言其志,孔子对颜渊的政治抱负与理想大加赞赏。

    ○15鸣犊――春秋时晋国的贤大夫,姓窦名鸣犊。事赵简子有功,后为其所杀。孔子临河不济,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16《文选》有言:“日暮碧云合,家人空叹长”――《文选》,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所选编的诗文集,对后世诗文影响极大。南朝梁诗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见《文选》卷三十一,“碧云”一词后世多用为别僧之语。“佳人”指所怀念的人。记中作“家人空叹长”与原诗句不同,但与全文情调更为吻合。《四川通志》所载此文,此处改作江淹原句。

    ○17盐车――典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以千里马去拉盐车,比喻人才被践踏埋没。

    ○18髀――音bì,大腿。《三国志•刘备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19喟然――喟kuì,叹气声。《论语•先进》:“夫子喟然而叹”。

    ○20诏――音zhào,告诉。

    有一根石柱挺立在山旁边,高有一丈二尺,圆圆的像石磨,上部尖下部大,苔藓长得绿一块黄一块黑一块的,好像包在笋上的笋壳。一般人都把它叫做石笋。石笋下面有来自各方的水流汇聚在一起,惊涛怒浪冲向山脚。石笋的北面,向东走一百多步,有座山叫王高山。(在王高山顶上)向左右四周看去,可以看到群山连绵不断,如同许多盆子反扣在地上,都不能与王高山争高,它得名叫王高,真是名副其实啊。王高山的脊岭起伏不断,曲折盘绕,飞动着直向江边奔去,远远望去好像游龙从空中悬垂下来,昂起头,翘起脊背,鼓着大眼睛,张开大爪子投进水里。在王高山的半山腰有一小山峰(这里高朗,视野开阔,我觉得是块好地方),就把高的铲平了,低的填起来,得到了几丈平垣的地方,建了几间房子在上面,不追求华丽,只要能游览休息,勉强适合一时的需要就行了。

    (在这里观看四野的景色,真是万象纷呈)。那耸立在晴朗的天空里,好像一列屏风排在你面前的,是大峨、二峨、三峨山啊;或曲或直萦绕在山下又向东流去的是雅河啊;(远望东南方)在一片茂林修竹中有一座白塔从中显露出来的,那是九顶山啊;(回首西北方)两山从中分开,对立相望(形成一个大峡口的)那就是泾口了。面前的这片山峦弥漫着烟霭云雾,山峰或隐或显,一天到晚,变化不停,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往下看青衣江上船只顺流而下,好像落叶浮在水面;嘉阳驿道上的车马往来,好像一行蚂蚁走在路上;竹林中的小路,松树荫蔽的窗口,云涛涌动的天际,冰雪覆盖的山峰形成活的屏风,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不停地变换着,东南西北放眼望去,怎么也望不见边际。想那云天覆盖的地方,没有极点之后是更加没有极点,没有尽头之后更加没有尽头,不知道有多少千多少万里啊。像这样,那在千万里之外,谁还知道有这座亭子呢?从前一片荒芜杂乱,草木丛生,繁密得能隐蔽牛马。现在不多久就把它清除干净造好了房子,用草木、丹砂、油漆、烟炭、石灰把它涂抹装饰起来(也就焕然一新了),谁知道百年之后,梁柱倒塌,基石毁坏,能不再成为一片荒芜杂乱草木丛生的地方吗?我常听说古人在他们还没有遇到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时,登山临水,没有不引发感慨,叹息自己的命运的。读书的苦读经书一辈子,头发都百了却功不成名不就当然要叹息了;经商的,披星戴月,长途跋涉,一路的艰难险阻自然也要叹息了;春风和煦,秋月皎洁,诗人苦思冥想却吟不成佳句也要叹息了;风雨交加的夜晚,霜凝雪压的早晨,滞留异乡的旅客怀念家乡,想念亲人,也要发生感慨了。总之,任何人一走上社会之路,就不会没有感慨叹息的。古时候孔子把宏扬先圣的美德,实现仁治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他所到的国家,国君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可以说是最受尊重最高贵的人了,然而他北游农山时却说“在这儿思考,没有什么不可以想的”(他要弟子们谈抱负,从中肯定了颜回所说的“薰莸不同器,尧桀不共国”,希望“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的和平幸福的理想,也可见他的感慨了)。他从卫国到晋国去,本来是要去见赵简子的,当他听说赵简子杀了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后,他虽已走到黄河边上却毅然决定不过河了。后代登山临水发感慨的人数不胜数,难道不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社会尖锐对立,他们高尚的品德与当局者所要的奴颜婢膝正好相反吗?真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才这样的啊。《文选》里有这样的话:天晚了,铅灰色的沉重的云弥和了天幕,家人一天的期待又无望了,禁不住发出深长的叹息。(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其他原因,因为人才好像一匹宝马,本来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可偏被派作拉沉重的盐车上太行山,时间一久,它腿上的肉渐渐地消减,就再也不能快跑了,青春难再,时光不等人啊!登上这亭子(想到这些)能不感叹吗?于是,我把这个意思写下来,留给我的子孙,告诉我的朋友,传给未来的世人。宋建炎二年三月十八日记。

    (宋兴国译注)

    碧云亭揽胜

    干树德张致忠

    碧云亭矗立在夹江县南甘江镇境内濒临青衣江的九盘山上,紧傍成(都)乐(山)公路干线,南距乐山市区北离夹江县城均仅十余公里。它最初是依伴嘉阳古道而建的路亭,后来又随古道的兴衰而发生着变化,可以说同古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使其所依托的九盘山遐迩闻名导致二郎庙在其相邻的山头上选址建造。因其地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夹江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春将这片土地辟为碧云亭公园。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的又一新兴旅游观光景点。

    一古道要冲

    碧云亭所依伴的嘉阳古道,是指东起嘉州(今乐山)、北去成都、西达雅州(今雅安),循青衣水沿河筑路的交通驿道。因其出嘉州沿北岩岸延伸,嘉州古有嘉阳的别称,故称之为“嘉阳古道”。迄今,在九盘山麓、碧云亭下,仍可见到古道遗迹。

    嘉阳古道的形成,显然以古代先民对青衣水中下游的开发为前提。因水道以“青衣”为名,可知最初进入这一带活动的,当是蜀人中的青衣部民,他们行进的轨迹是由西北向东南沿江而下。当荆人鳖灵部族由楚入蜀进到“青衣江会”(指青衣江与岷江汇流地方)开发时,其行踪自会向西延伸至青衣水的下游地段,从而首次留下外来移民的影响。秦并巴蜀以后,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曾从关中迁徙秦民万家入蜀“实边”,今夹江城西千佛岩尚存“古泾口”之称表明,由泾水迁蜀的秦民就被安置在青衣水的下游区。

    自古泾口至九盘山下蟠龙河汇入处的青衣江,这段长约三十里的水道,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古代曾别称“?江”。今夹江县城“?江镇”,即因濒临?江而得名。“?江”一名的渊源,或与“秦灭楚徙严王(即楚庄王,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之族于严道(今雅安、荥经一带)”时,将其“鄢水”之属民徙入这片土地有关。因今湖北省西北汇入汉水之蛮河,在战国时为楚国所管辖之“鄢水”。随着那里的属民被强迫迁徙入蜀,他们就将原居住地的地名带来,以凭借依念故土之情而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当秦朝灭亡之后,徙入青衣中游的“严王之族”,自当与迁于青衣下游的“鄢水”属民加强往来。

    由于秦民麦作堰渠农业和楚民水稻沼泽农业的传人,定会迅速推动青衣水中下游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正是以此为基础,当隋王朝适应其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地区设置夹江县和洪雅县后,从嘉州到雅州的嘉阳古道就成交通要冲了。

    就碧云亭所依托的九盘山而言,因地临青衣下游的沃野平畴,又为嘉阳古道的必经之地,故得到较早且较好的开发。东汉时该地区为益州犍为郡南安县属地,在九盘山下?江之滨今夹江县陶渡村处,已经出现了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居民聚落。江边山崖上,有分布于盘渡村、寨子山、棉花坡等多处汉崖群,据粗略统计约有三百余座,这足以说明其地在东汉时人烟之稠密和富庶人家之殷实。而往西北几里处俗称“双碑”的汉代“二杨阙”,即“汉故益州牧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和“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两阙,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地在其时的繁荣。

    在宋代,这个辖区包括九盘山在内的居民聚落,因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国医”皇甫坦而以“弱?镇”之名载诸史志。皇甫坦是南宋初期特别精于眼科的名医,因他治愈了显仁皇太后之目疾,宋高宗赵构遂亲书“清静”二字以名其轩。当《宋史》记载其事迹后,地方志书即补述了他家居清修的处所。之所以要用“弱?”以名其集镇,是因为青衣水这段别称?江的河道,至其地有如桡曲之形故。其市井之繁荣情况,可以从《弱?晚渡》诗首联:“落日衔山媚景悠,行人渡口乱登舟”中想象到。而其地“相传有神仙夜渡之异“的记载,反映的是在气氛神秘的夜幕中有人渡江的景象,也为人们透露着相同的历史信息。

    二古亭初建

    碧云亭初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已有870年的历史。因九盘山地当要冲,且风光秀丽,遂导致碧云亭的修建。请看建亭者宋人杨?《碧云亭记》所作的记述!

    杨文首记亭址的山川形势云:“石挺出于山旁,高丈有二尺,圆若砻错,上锐而下广,藓痕斑谰如抱箨焉,俗呼为石笋。下有众水泓汇,惊涛怒浪,泻入山脚。石笋之北,向东行百馀步,有山曰‘王高’。左右周视,见群山之逦迤如覆盆于地,皆不足与争雄,得其名信哉。山之棱,一起一伏,盘旋而去,势若飞动,直奔于江溉。远望之,若游龙从空垂下,矫首扬脊,嗔目奋爪而投于水中。”记叙以石笋定位,由众水而群山、由山棱而江岸循序举物并状形,让人一读即情趣横生。因“其山九折,环绕江山”,后遂以“九盘”名之。

    杨文接着记述建亭的概况:“山半起一峰,乃损益高下,得数丈坦地,建数椽于其上,不求靡丽,止只以游息,粗适一时耳。”于是,“昔之荒榛丛薄,?蔽牛马,已而洁之置宇,傅会草木、丹漆、黑白之所为”,一座红色亭柱、梁上绘着太极图的茅亭就出现了。它矗立于山半,系经过平整土地、清除荆棘、就地取材而建成的路亭,目的在于供行人“游息”。

    文章接着介绍了亭周风光:“若夫耸立晴空,如屏之列之前者,三峨也;萦纡曲直,绕坐而流其下者,雅水也;茂林修竹,塔露出其中者,九顶也;两山中分,峙立而相望者,泾口也。烟云散聚,岩岫出没,终日变作,千怪万状。俯视舟航顺流而下,若脱叶之浮水;车马往来,若蝼蚁之在途。竹径松窗,云屏雪嶂,四时之景变固自不常;东西南北,目断不见涯?。云天四垂,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不知几千万里。”这无限的风光,是多么的迷人啊!

    杨?在记事之后借亭慨叹人生:“然则千里之外,岂知有此亭耶?……岂知百祀之后,柱石摧圮,不复为荒榛丛薄者耶?每闻古人,未遇登山临水,未尝不感慨兴叹。为儒者,为皤然一经,叹功名未立;为商者,晓暮戴星,叹道途艰阻。春风秋月,骚人叹诗思苦涩;雨夜雪朝,羁客叹乡关邈远。一涉世路,宁无感激。昔孔子以道德自任,无所不至。自卫适赵,闻杀鸣犊,临河有不济之语。后世登临之人,有叹息者不为少矣,岂非与世抗,命与时违而然哉!”

    文末记亭名之由来与建亭之时间。“《文选》有言:目暮碧云合,家人空叹长。无他,盐车九负,裨肉渐消,岁不我与。登是亭者,岂不喟然。聊序其意,将以诏子孙,告朋友,传来世云。建炎二年三月十八日记。”以“碧云”名亭,虽源于《文选》,但与实景相合,含有决心振兴南方之意,“二年”即为公元1128年,表明了建亭的确切时间。

    杨?是两宋之际的嘉州龙游(今乐山市)人,因不满当时的政治黑暗而隐居于九盘山附近中。他博学善属文,其忧时虑世之激越情怀,常见于所撰著之文章。《碧云亭记》一文,收入《宋代蜀文辑存》中,明万历版《嘉定州志》里亦有录存。

    三名亭废兴

    碧云亭初建时虽为一简易的茅亭,但对行人却有重要的功用。由于这里视野开阔,便于观赏秀丽风光,自然成为寄情山水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对于附近前往弱?镇赶集的山民来说,那里是在爬坡后小憩的理想场所。至于行进于嘉阳古道上的商旅,则常把这古亭看作是通过九盘要冲获得活力的一个“驿站”。

    一个靠“数椽”建成的小亭,由于历史风雨的荡涤,定会出现时兴时废的情况。杨《记》所谓“岂知百祀之后,柱石摧圮,不复为荒榛丛薄者耶”的设问,预言的就是该亭因年久失修而毁坍的情况。而在宋末元初时,元将旦只儿率军沿青衣水进攻嘉定,于九盘要冲将驻守的宋军打败,该亭又出现了毁于兵火的情况。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碧云亭自会经历多次时废时建的过程。

    在嘉阳古道上,类似碧云亭的路亭,自然不止一个。然而,伴随时光的流逝,有的消失到历史帷幕后去了,碧云亭却因杨《记》而流传了下来,实属幸甚!究其缘由,则是:“从来胜地假大笔以增辉,自古文人选名区而播咏。某山某水,传来姓字生香;一赋一诗,写得云霞活像。落九天之咳唾,风前颗颗连珠;留千载之声音,海内人人编贝。”这表明,是华章丽句的切景佳文,赋予了它无限的生命力。

    在碧云亭重建的过程中,由于其功能的变化,它曾以“塔亭”的形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大约在明代,青衣江的河运事业日渐兴盛起来。而碧云亭下,因有“众水泓汇,惊涛怒浪,泻入山脚”,遂产生了如何引导航船安全行驶的需要。大概受“雷峰塔镇妖”传说的影响,在蜀地曾一度兴起“建白塔以镇水怪”的热潮,于是导致碧云亭以新的构形进入历史之中。事实上,为使它能标示主航道的大致位置,且与上下游之塔影能遥相呼应,其亭址曾从上向下略作了迁移,从而使其具有既装点关山又导引航船的作用。就形体外貌而言,它已由矮小的茅亭变成了高大的砖塔,但因承袭原名仍称作碧云亭。

    据1935年版《夹江县志•古迹》记载:“碧云亭:县南三十里,依旧址建筑,光绪四年县绅杜秉成倡捐补建。”由此可知,作为“塔亭”出现的碧云亭,在建筑与补建时也多为民间集资完成。经过这次补建的碧云亭,砖石结构,外形如塔,高约5丈,门楣上用青瓷碎片镶嵌着“碧云亭”三字。因亭身全白,在阳光照射下,十里之外皆可见到其耀眼的光辉,故乡人多称其为“白塔”。

    历史有时会嘲弄人!清末“补建”的塔亭本来坚固,却只存在顾八十年。1958年秋,举国“大跃进”,因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应建造土高炉的急需,遂炸亭取砖,名亭在一片喧闹中“轰”然崩塌。作为短视和肓动的代价,几朝斯文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值得庆幸的是,当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碧云亭这座有深远影响的古迹,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地辟为公园,并因亭名取名“碧云山公园”后,人们对名亭历史兴衰的兴趣遂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县里各界人士和当地群众,都强烈要求把这处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名胜重建起来,并希望能做得“今胜于昔,今非昔比”。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在公园管理处积极筹划,社会各界热情集资,政府也拨款予以支持,技术人员亦热心参与义务设计情况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于1995年夏天建成了新亭。这次重建,依据公园整体规划,把亭址移到了临江峭壁松林密布的山头上。考虑到游人登临远眺山水风光的需要,亭体设计改变为由五层构成、高达25米的“阁亭”形式。亭身呈正六边锥体,各层由中心旋梯连接,每层外壁用玻璃窗户镶成,游人登亭可随意选择观赏风景的位置,因而更符合于当今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

    按“阁亭”形式重建的碧云亭,同过去的“茅亭”和“塔亭”相比,在功能上因时代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在形体上自然要雄伟壮丽得多,在结构上无疑更为复杂一些。它高耸在翠岭青峰之巅,当乘汽车从夹江驶向乐山,在甘江镇至盘渡河的路段上,随时都可望到右前方数里之遥处的名亭倩影。若在节日夜晚,灯光勾画出塔影轮廓,闪烁夜空,装点关山,玲珑剔透,分外诱人。

    四祠庙变迁

    从碧云亭临窗眺望,在其西北方向相邻山头的茂密丛林中,隐现出一座青瓦红墙的庙宇,几重殿堂依山取势由西往东逐级升高,透露出一派宏大宽绰的气势。这座庙宇,便是以崇奉李冰父子及赵昱、杨戬而远近闻名的?南古祠二郎庙。

    二郎庙选址于九盘山,与其地在明代曾建过武侯祠与此邓艾庙有关。据万历丁巳(1617年)出任夹江县令的董继舒在其《诸葛祠记》中所载,“九盘山之浒”曾有分祭武侯与邓艾的庙宇,因感“祠武侯并祠邓艾,汉、贼将两立乎?”遂“撤艾祠”、“改建侯祠”于县城之南。此后,未闻再有祠宇兴建。

    几十年后,可能因清顺治年造成川蜀“赤地千里”的旱灾诱发,到康熙初年遂在该地旧祠原址的地基上改建了二郎庙。当时其地虽已开凿灌溉农田的堰渠,但因设施简陋,长年失修,无以抗御干旱,人们为求免除灾祸,往往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因治水俗称二郎神并先后成为川主的李冰父子,由于在古南安(今乐山)有凿溷岩以避水害的业绩,自当受到南安属地夹江县境内百姓们的崇敬,于是塑造神像供奉香火实属自然。

    二郎庙的发展,是沿着民间信仰俗神的道路,由小到大逐步演变的。最初它可能只是供奉李冰父子的专祠,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李冰父子被皇帝敕封为王以后,百姓们对其信奉就更加虔诚了。同时,因信奉者多为农民,于是与其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民间俗神也随之渗入,像雷工与电母、风神与火神、猪福神与地母神之类的神像,就在九盘山上的二郎庙落了户,主殿之外又添修了配殿来共供奉新迁移来的神像。后来,由于乡绅豪户的介入,带有等级特征的一些神像也就随之渗入,因而统治神界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在二?殿后的山地上另建专殿供奉李冰父子的地方,人们祈盼的依然是李冰父子能为自己消灾免难。

    以二?庙民间信仰为基础形成的一些民俗活动中,影响较大的要算盛夏求雨和春秋庙会了。“盛夏求雨”通常在干旱年份进行,祈求的是老天下雨消除干旱以利栽种。届时,人们将木刻神像从神座上请下来,抬着神像列队前往县城和集镇上游行,神情显得分外虔诚专注。过些日子下了雨,人们就看作是“感动7X老爷”o“春秋庙会”。血每年都要举行,是祭祀二郎神中最为重要的礼仪,用意在于对神灵“酬山高海深’’之功。到时,远iR目众成群结队来到庙中,上供敬神,为庙中香火最旺之时。

    近年,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古迹,对二郎庙进行了修缮,重建了年久颓废的配殿,使旧貌换了新颜。今日来游,从江边拾级登山,走完百步石梯,二郎庙大殿就在眼前。大殿中,左中右排列着三个神龛,分别塑着不同的二郎神像:

    正中:李二郎――李冰父子。即“灌口二郎神”因凿离堆、引岷水,除害兴利,治水有功,各地都设祠庙供奉。

    左侧:杨二郎――封神榜上那位长着三只眼睛,手执三尖两刃刀、带着哮天犬的威武神将杨戬。

    右侧:赵二郎――隋代嘉州太守赵昱。他在任时,曾亲率勇士仗剑人水“斩蛟”,平息水祸,造福地方,受到嘉州百姓崇敬。后被唐太宗追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加封他为赤城王。在乐山、夹江一带有祠祭祀(今乐山城内九龙巷尚存龙神祠旧址)。

    三龛二郎神像的同殿享祀,同其他地方的二郎庙相比较,实在是别具特色,非同一般。据说,这是耗费了专家们不少时间和心力才作出如此安按的。谁为老百姓造福谋利,老百姓就崇敬谁,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五青衣佳处

    以碧云亭为中心建设的公园,北依九盘山,南濒青衣江,占地约有十三公顷。山前江流环绕,碧水轻舟,绿野田畴,烟村棋布。园中山路蜿蜒,奇峰异石,地涌甘泉,松涛竹韵,殿宇深藏,阁亭高耸。其景色多姿多彩,风光与夹江县另一名胜千佛岩同中有异,为又一“青衣佳处”。

    (一)九盘寻幽

    1935年版《县志》有言:“其山九折,环绕江上,为县治之屏蔽”,可见其形势之险要。清初名士王士祯游历此处后,写有《九盘望峨眉》诗句:“绀壁临千仞,萧萧木叶黄,水流通越西,峰远入江阳”,描述了此间的自然风貌。古代曾以“九盘羊肠”之名作为县内十景之六,对其风光特色有诗述云:“自古竟传蜀道艰,九盘犹不易跻攀。萦回鸟迹前仍后,曲绕羊肠去复还。屏蔽嫣南垂带砺,纲维汉北锁江关。王阳莫道邛崃险,至此应须未解颜。”今天,这里满山松林密布,遮天蔽日,一派浓绿。林中公路曲折蜿蜒,乘汽车可直抵碧云亭下。然而,那饱经历史沧桑,尽阅人世变迁的羊肠山道,古迹尚存,为游人保留着攀登寻幽的去处。

    (二)峨眉远眺

    九盘山――碧云亭南对峨眉山,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仅约二十公里,九盘望峨眉古来就是这里的一大奇观,不少文人墨客驻足吟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嘉州“监郡”时多次涉足此地,留下了题为《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的名篇,其诗云:“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异境忽堕前,心目久荡漾。”结尾两句直抒了老先生的感慨:“何必故山归,更破万里浪”。清人王渔洋《蜀道驿程记》中描述他在九盘山所见的峨眉山是:“遥望大峨,秀出天半,云岚万状,积雪晶然。中峨如伛偻,少峨如拱揖,北来诸山,蜿蜒起伏,争趋峨下。”他的诗句:“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大峨天半落,相见一开颜”,“三峨积雪苍”等等,也是在此状景抒怀的佳句。至今,无分春秋冬夏,只要天气晴朗,尤其是雨过放晴的日子,游人在碧云亭临窗伫立,极目南向,峨眉山如同一道绿色屏障排列在眼前,半山腰云遮雾漫,白云的上面浮现出青翠山峦,真有“仙山”气势。特别是由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峰组成的笔架形“山”字,是其他角度看不到的。

    (三)名亭赏景

    碧云亭是一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亭。经重建的亭身,虽然造型与结构上已面目大变,但附着于其上的文化标示物,却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悬挂于前后亭壁的两块“碧云亭”亭匾,一是集陆游的手书镌刻而成,另一是集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手书镌刻而就。杨?的《碧云亭记》,则用大理石一方镌刻,镶嵌于该亭底层外侧与人等高的亭壁上,以便游人细读。记述碧云亭所在的山川形势与古今历史的两副楹联,镌刻在前后两组亭柱之上,其中以亭门两侧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蕴玉先生所书一联尤为引人注目。联文是:“碧空澄澈,望峨眉耸秀,雅水流清,洲渚阡陌青未了,三甘春意常在;云涛漫渺,想丹犁古国,南安旧治,关津亭台风雨后,九盘胜迹重光”。亭前所树《重修碧云亭记》碑,文为邑人宋兴国先生所撰,从中可了解到该亭再建的缘起和经过。游人至此,当可据以怀古。虽然几个世纪过去了,景物历经沧桑,风光自多变化,但其基本态势依然留驻。须晴日,登亭纵览,南面的峨峰高耸,西面的泾口(千佛岩)烟云升腾处两山对峙的“夹江’’景观,北面的葱绿群山,东去大江浩浩荡荡直奔向乐山大佛和“九顶’’白塔,山下的田野、村落、道路、桥梁,江上的航船、渔舟,历历在目,处处如画,万千宜人景色会给你美的享受,“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真个是没有尽头!

    (四)丈人奇峰

    从碧云亭往东南步行百步左右,可见临江山岩下,“有石峭拔,状若人立”,其后峭壁上古人刻有斗大三字:“丈人峰”。丈人峰又被称为石笋。杨晕《碧云亭记》一开头就写道:“石挺出于山旁,高丈有二尺,圆若砻错,上锐而下广,藓痕斑斓,如抱箨焉,俗呼为石笋。”砻错――石磨和磨玉的粗石;抱箨――笋壳包着竹笋。读了杨《记》,可知此地是先有丈人峰,后有碧云亭,丈人峰是此间风光元老。从古至今,游人都把这一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视为一奇,每游碧云亭必到丈人峰。如今,这千秋奇观仍巍然屹立,如同一位老人在俯瞰江流。因为山坡上松林密布,如从江边仰望,只能看到上部,不见下端,“丈人”不那么完整。如果转到东边山坡,从高处眺望去,石峰同背景山岩分离,身影高出松林,在开阔的江面衬托下,“丈人”的挺拔姿态尽现无遗,“千年老丈俯江流”的景象既显美观又显壮观。尤其是晴好天气,待到傍晚日落之时,在天空夕阳红霞的映衬下,丈人峰那顶天立地的雄姿更显得非同寻常,显示出一股“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的凛然正气。

    还有传说:石笋原本是一对,丈人峰是公笋,旁边还有一柱母笋,不知何年母笋断塌,只留下一个笋桩在地。有人指出在丈人峰东南方约40米远的半山坡古道旁一块大石就是断笋,左右端详半天,当从坡下往上仰视时,岩石上尖下粗,仿佛像一根冒出地面的嫩笋,真有点不说不像、越说越像的趣味。

    (五)明日甘当

    山青涵养水,林秀出甘泉。碧云亭近旁就有“明目”、“清心”两泓清泉。

    明目泉在国医殿前,它的水源来自九盘山坡松林储积雨水之渗透,经过根部一层又一层的渗滤以后,融人了某些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然后通过净瓶观音塑像的净瓶变成细流注人明目泉中。一股清清泉水汇集小池,一年四季不漫不涸。因泉水清纯甘冽,游人常直接从净瓶接水饮用。不少人说,此水除了清热解渴,还有“明目”神功。据说,有几位老人每年都要来此住上三日五日,目的就是为借助泉水以恢复目力。有人甚至说,宋代国医皇甫坦善治目疾,就同其用明目泉水炼制药物有关。

    与明目泉只隔着一道山梁,相距约莫半里,岩间石缝里渗出一股清泉,涓涓细流长年不息,这就是清心泉。它的水源充足,清彻透明,称得上是天然的纯净水。公园管理处在山岩下修造了一个密封的大型储水池,以确保水质不被污染,引此泉水烧水沏茶,使茶色、茶味都别具风味,饮后满口留甘。

    (六)崖墓访古

    九盘山周围汉崖墓成群,多达三百余座,是嘉州崖墓密集区之一。就在碧云亭下的林荫道旁,就有崖墓数座,其一在墓门右侧尚存镌刻在岩壁上的“元和□□十二月廿三日□□造冢”字样。“元和”(公元84―87年)是东汉章帝刘?年号,它表明此墓距今已1900多年。墓内随葬物品虽已损失无存,但其“事死如事生”的葬制,大体仍能了解一二。

    在丈人峰东面的一里之遥的王高山南坡,汉墓群如像我国北方地区的窑洞,从低到高一层层、一排排地展开,状如今日的楼房窗户。规模大的墓门高三四米,深十余米,雕刻装饰随处可见。

    如果你有访古雅兴,还可前往棉花坡南端参观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崖墓:124号墓为中型单室制墓,墓门房檐雕刻中瓦当较有特色,所饰花瓣纹缕清爽如新,椽档间刻有浮雕垂钓图,俗称为“姜太公钓鱼”125号墓是座大型双室制墓,墓室长达19.8米;墓门雕刻最上一层浮雕为吹箫俑与瑞鸟。其下一层为房檐,椽档间有小幅秃鹫啖蛇、瑞鸟喜鱼等浮雕,檐下左右并列两根束竹柱和下饰悬环的“一斗三升”曲拱与人骑羊图浮雕,再下一层又刻房檐,显示模拟生前重楼建筑而设;前室横宽3.4米,进深3米,壁上有浮雕瓦当、板瓦、椽、枋等建筑雕刻;后室结构简单,仅有双体岩棺和灶、案龛。126号墓也是一中型单室制墓,墓门最上一层有两幅吹箫伎与瑞鸟浮雕,其下一层为房檐、浮雕秃鹫啖蛇图,檐下左右并列束竹柱两根,柱顶以“一斗三升”曲拱承檐,两柱之间浮雕为人与跪羊;墓内构造仅一双体崖馆和灶案。这些汉崖墓群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珍贵的艺术瑰宝。

    (七)松林怡情

    碧云亭周围是一片绿色王国。从数里之外远望九盘,峰列如屏,满山青翠。进入公园,松林茂密,绿海无边。不论游人行至何处,挺拔的青松都会紧紧与之相伴,并不时随风送来松脂淡淡的清香,给人以异样的感受。人们漫步于松林之中,落坐于仿松桩的桌凳上,品茶,谈天,奕棋、玩耍……,不仅不会感到疲劳,反而还会出现精神逐渐兴奋的状态。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据说与松林代谢会制造高质量的含氧空气有很大关系。这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说,简直要算是领受大自然的恩赐了。有人趁“双休日”到此处度假休息后,精力充沛,知其奥妙者细详其理,说是因为绿色王国帮助人把体内的氧气作了一次全面的置换与更新。如果在此间客舍留宿,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夜听阵阵松涛,晨闻雀鸟唱鸣,更让人心旷神怡,清尘涤虑,留恋其间,不忍离去。

    近年,二郎庙恢复了春秋两次庙会。由于公园的开拓,碧云亭的重建,松林的培植,服务设施的逐步增添和日趋完备,给人们提供了远胜往昔的活动余地。庙会期间,远远近近、四乡八里的人络绎不绝,香客、游人聚首上万也不再象往昔那样拥挤不堪。唯其如此,来者日增,宾客如云,九盘山――碧云亭显现出了热闹和繁荣景象,今天远胜于昔日,明天会更加美好!

    p;#8226;一九九七年秋•

    碧云亭――二朗庙楹联选录

    江文远

    碧云亭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几经毁建,现亭为1995年重建。其亭联由乐山市电大老教师宋兴国撰、四川省著名书画家赵蕴玉先生书写:

    碧空澄澈,望峨嵋耸秀,雅水流清,洲渚阡陌青未了,三甘春意常在;

    云涛漫渺,想丹犁古国,南安旧治,关津亭台风雨后,九盘胜迹重光。

    此联头藏“碧云”二字,上联写眼前景物,恰如一幅,“江山丽汀图”,把当地三甘景色,(甘江、甘霖、甘露三乡联成大平原),描绘得十分生动。下联好似一轴历史画卷,一语双关,道尽千古沧桑,赞颂碧云亭复修的盛举,立意明确,寓意深刻。

    二郎庙门楹联,集风景历史于一体,雅趣盎然:

    自涉青衣蟠渡而上,逶迤九盘道,登碧云,望峨眉,瞰羌江,丈人遥指双阙,绿映平川;伴松竹,临泉渊,随四时鸥鹭,游目骋怀,神怡心旷;

    从祀杜宇鳖灵以来,绵延三千载,祭竹王、敬武侯,礼艾公,智勇誉称二郎,殿列高冈;铭恩德,申景仰,继百业英杰,流风遗烈,虎贲龙骧。

    宋兴国撰

    二郎殿楹联,颂扬李冰父子治水功绩:

    平凿溷岩兴水利;

    通正航道福黎民。

    万泽郁撰书

    兴水利,父创子承,千秋万代供感德;

    为民食,心竭力瘁,亘古百世众称贤。

    夏文伦撰书

    慈心拳拳,历毕生辛劳,功在蜀郡;

    圣德巍巍,奠百世伟业,泽沛川民。

    万和耽撰书

    联中溷(hùn)为混虫,混乱之意,李冰于青衣江(夹江县境内)凿溷岩事迹,《元和志》、《辞海》有载。

    王母殿外楹联,全联对仗工稳,文思精妙,传说典故集于联内,别有情趣,此联由眉山伍中一先生书写,字体雄强厚重,遒劲有力:

    月老原专司,我无意干预婚事,牛郎村姑自主张,银河易渡,何须灵鸟搭鹊桥,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希袋常充满,俺诚心排解忧纷,善男信女若求助,沧海可填,只要精卫?木石,让世上苦难者早入嘉林。

    王树功撰

    联中牛郎织女故事,见《民间故事》。精卫填海:传说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于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于东海。嘉林:古代传说中的林名,此间“兽无虎狼,鸟无鸱枭,草无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

    二郎庙中另有古奇字对联四处,联头字为日―月、人―火、土―金、水―木;字形结构逐一重叠,将民间五行说,天人合一,相生相克,融于庙中供奉民间神祗之处,构成了一人头顶日月,脚踏五行的民俗画图。

    地母殿中祀奉地母,肃穆端庄,脚踏鳌鱼。殿外对联云:

    日?晶通天地;

    月朋?镇乾坤。

    江文远供联宋兴国书

    联意正好表明大地母亲与太阳,月亮连接相通的密切关系。联中?(xuān•音暄)为光亮、明朗之意。(yù•音煜)为透明、照耀之意。(qíp;#8226;音晴)(láp;#8226;音朗)喻月,音义同晴朗,出自“西江赋”。

    二郎庙前半坡处,祀奉火神祝融,《史记•楚世家》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保存火种,以火施化,号赤帝,黄帝命镇南方,位居衡山,称之火神,被历代帝王封为圣帝。此处联云:

    火焱?居显位;

    人从众感恩威。

    江文远撰刘学明书

    此联表明祝融的地位,又直接地表现了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和对火的敬畏。联内(kài•音忾)喻火之势,焱(yàn•音焰)喻熊熊火焰,?(yì•音忆)喻巨大烈火,(qún•音群)以众人为群之意;《集韵》:“(yú),管山之吏也。

    庙中谷王殿,祀奉谷王和民间福财神,谷王威严雄健,实为华夏原始部落酋长,福财神笑容满面,手抱金罐。对联是:

    土?占地利;

    金鑫抱玄机。

    江文远撰郭守恩书

    联意一说此处地势之利,二应土生金之意,三是暗藏以土为本,劳动致富的奥妙。联中(yuán•音塬)意为山坡连接平地。?(yáo•音尧)意为山高,(guī•音圭)或(kuí•音奎)衬托地势之优,喻准则与法度;(qìp;#8226;音磬)为乐器或法器,音义同磬。鑫p;#8226;音心)喻财富兴盛,广大;(bǎo•音宝)或(yù•音玉)喻为财富巨大,钱多。

    皇甫坦,我国宋代眼科名医。夹江弱泻镇人,被当地百姓尊之为“眼光神”“明目神”。皇甫坦殿被冠名“国医”位于二郎庙后,联云:

    水?淼收眼底;

    木林森尽目中。

    此地岩壑之间流翠泻珠,汇聚成泉,职中?(chuí•音垂)为二水之意,(màn•音漫)水大之意,方言有(màng)咕井之语,(mào•音茂)或(mǎp;#8226;音莽)音义同茂、莽,取茂盛、莽苍、繁荣之意。元•郑采《题很古秋山对月图》:“天兮月??,山兮水。”

    二郎庙内还有许多使人含蕴有味,雅俗共赏的楹联,如:

    不昧良心,少些苦恼,身康泰;

    常为善事,多点平安,气自和。

    许世钦撰书

    山色有无中乘兴我归苍茫外;

    楼台烟雨后依栏人在画图中。

    李立观撰张欣一书

    碧云亭高羊肠曲绕;

    丈人峰静古径幽芳。

    许世钦撰

    峨岭白云心目荡漾放翁句;

    青江红树风雨行吟阮亭诗。

    宋兴国撰任承家书

    权大欲大,除私欲而秉公正,真清廉者;

    位高谀高,摒谄谀以兼听闻,非神明乎?

    宋兴国撰

    苦海无边,锲而休舍可作舟,和衷共济,送来天上一片情;

    福泉有眼,积善毋止能成德,防微杜渐,洒向人间满怀爱。

    王树功撰张志诚书

    碧云亭另有一联也写景如绘:

    一亭碧落镇满南,林莽驻晴烟,日煜丈净;

    九盘云涌护嘉北,江波敛宿雨,月朗风清。

    江文远撰宋兴国书

    此联写亭、写山、写树、写水、写地理位置,羌江秋色,风日熙明,天朗气清,夜月皎洁,意境端肃,正气凛然。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