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图1)
一)源远流长
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
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
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 火柴叫洋火
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
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
机织布叫洋布 水果糖叫洋糖
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
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
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
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
“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
“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
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
如:“说”,普通话读Shuo,
在东府地区读“雪”,Xue,
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
在东府地区读“匪”,Fei,
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
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
在形容人方面:
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 贼的跟老鼠一样 犟的跟牛一样
凶的跟老虎一样 跑的跟兔子一样
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
欢的跟马驹一样 绵的跟羊一样
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
笨的跟猪一样 “ 轻狂”的跟狗一样
2.有用数字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二”,对懒汉无赖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等。
对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用:“二愣子、二杆子、二百五、二半吊子”等。
3.有用定语“的”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
心眼太多的人――“鬼的”
穿戴时髦的人――“飘的”
阿谀奉承的人――“轻的”
行动迟钝的人――“瓷的”
有本事的人――“能的”
没能耐的人――“瓜的”
讨好卖乖的人――“滑的”
办事偷懒的人――“奸的”
动作粗鲁的人――“蛮的”
性格外露的人――“张的”
4.有在“人”字前加形容词的
如: 与人和睦相处的叫“?人”
坑蒙拐骗的叫“瞎人”
一学就会的叫“灵人”
脑子迟钝的叫“瓷人”
八面讨好的叫“滑人”
忽冷忽热的叫“怪人”
有本事的叫“能人”
没本事的叫“笨人”
在形容事方面:
1.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和比喻的
如:
眼
好看的叫“顺眼”
讨厌的叫“训眼”
麻烦的叫“麻眼”
贪心的叫“丧眼”
事情乱叫“没眉眼”
小看人叫“翻白眼”
嫉妒人叫“害红眼”
钻牛角叫“死心眼”
瞅红灭黑叫“势利眼”
心胸狭窄叫“小心眼”
手
行动叫“出手”
熟练叫“老手”
出售叫“脱手”
紧俏叫“抢手”
能干会挣叫“挖抓手”
小偷小摸叫“三只手”
2.有用“气”字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愤怒叫“着气”
自大叫“傲气”
排场叫“阔气”
寒酸叫“贫气”
扭捏叫“妖气”
胡搅叫“邪气”
挨整叫“受气”
痴呆叫“傻气”
理想远大叫“志气”
努力拼搏叫“争气”
老人健康叫“福气”
遇到好事叫“运气”
穿戴时髦叫“洋气”
正直无私叫“硬气”
3.在句尾加“太”字来增加形容词的力度
如:称心如意叫“?得太”
多才多艺叫“能得太”
不讲道理叫“蛮得太”
行为狂妄叫“张得太”
官运亨通叫“红得太”
调皮捣蛋叫“瞎得太”
4.有的还嫌力度不够,还要在“太”字后再加一个“太”字来进一步增强它形容的效果
如:称心如意叫“?得太太”
多才多艺叫“能的太太”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