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


本站公告

    陕北、关中、陕南人的

    衣、食、住、行

    由于陕西的地形是南北长、东西短,所以就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这样三个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衣:

    陕北地区的人们在穿着上,最具特色的就是皮袄。陕北是出皮毛的地方。当地产的二毛羔子皮,绒毛细软柔和,有“九道弯”之誉,是制作皮裘的最佳材料。凡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都要设法购买一件,上街、赶集、走亲戚时穿着,又轻巧,又体面。

    但大多数农民,一到冬天就裹上一件老羊皮皮袄,不挂面料,不怕脏,不怕蹭,连扣子都不用,用大布腰带一勒,既挡风又遮雨,非常暖和,实用极了。(图1)

    盛夏之季,人们只穿件小褂背心和布单裤。很多人劳动时连鞋都不穿。光脚踩在软绵绵的黄土地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

    在陕北地区,只要是男人,无论老少,都喜欢在头上扎条白羊肚手巾。这种手巾,冷了往下一拉,耳朵就护住了。热了朝上一扎,太阳晒不进来,用处还真不小。可以说,头上扎条毛巾已经成为陕北男子汉的标志。(图2)

    关中地区的人们,冬天一般都穿一件紧身棉袄,布疙瘩排扣一扣,显得既端庄又利落。(图3)

    陕南地区属长江流域,多山多水,不具备生产棉、毛的条件。所以,人们冬天就穿普通的棉裤棉袄。在山区,有穿棕袜和包包头的习惯。棕袜就是用干棕片相叠缝制而成的,穿在脚上既轻便又暖和,非常适合在山区的雪地上行走。至今还有一些山区的人们保持着穿棕袜的习惯。

    包包头就是用一块长约丈余、宽约一尺的黑色、灰色或蓝色的布折叠成三四寸宽,盘绕在头上,也是起着防风、防晒、防蚊虫和吸汗的作用。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现在陕西的年轻人对自己的衣着越来越讲究,西装革履已经很普遍了。

    食:

    陕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小米、荞麦、土豆等五谷杂粮出产较多,并盛产羊肉。所以,陕北的杂粮食品很有名。如:糜子面油糕、小米饭、??、洋芋馍馍、抿节、干卤、洋芋叉叉等等。

    在关中地区,因为主产小麦和玉米,所以,关中以面食为主。既有像裤带的“ 面”,又有着以“薄、筋、光、煎、稀、旺、酸、辣、香”而著称的臊子面。(图6)

    还有既热火又可口、有干有汤的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羊血泡馍等。

    同时,又有号称“赛锅盖”的大锅盔。有能夹腊汁肉的白吉馍。能夹腊牛羊肉的托托馍以及又软又韧能卷菜的煎饼和各具风味的馒头(如:蒲城的椽头馍、临潼的罐罐馍、韩城的早麻糊馍)等。

    陕南盛产大米,所以米饭是主食。商洛地区的人们因为多在山区生活,那里主要出产玉米和土豆。所以,在商洛有一种叫做“洋芋糊汤”的饭,很有名。当地人甚至自豪地说:“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 (图7)

    住:

    陕北地区的人,多住窑洞。窑洞分为砖石窑和土窑。一般来讲,砖石窑是垒的,土窑是挖的。窑前的门窗雕刻精细,十分美观。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图8)(图9)

    关中人的住房大多以四合院为主。前边有街房,后面有大房,两侧就是号称“陕西十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的厢房。(图10)(图11)

    在关中北部的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奇特的土窑,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坑内就是一个院落,四周挖些窑洞。这些窑洞分别被人们作为客厅、卧室、厨房、牲口圈、厕所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渐渐淘汰了这种土窑院。(图12)(图13)

    陕南人的住房,以小瓦的两坡房为主。房子的架子都很高,以利于透风,并用竹子隔出一层阁楼。

    在陕南的一些地区,还有一种就地取材而建的石板房,就是以石块垒墙,石板盖顶,别具一格。

    行:

    陕北地区的交通工具,长期以来就是毛驴。这种毛驴个头不大,劲头不小,性情温顺,耐力极强。再崎岖的山路也能走,再陡峭的坡地也能爬。所以,老年人出门、媳妇们回娘家、小孩子上街、娶媳妇嫁女,全靠它。毛驴还是拉车、驮货的好手。在陕北与银川、太原、包头之间,过去常常能够看到一队队的毛驴。有相当多的陕北人,一辈子就是靠赶脚为生的。(图14

    关中地区的人们则常常乘车。过去城市的车是拉人的黄包车(就是骆驼祥子拉的那种洋车),以后改为三轮车。拉货的就是架子车。(图15)

    农村里的车也分两种:一种是手推的木制独轮车,也叫“地老鼠车”。这种车子现已被淘汰。(图16)

    另一种就是马车,原来是大木头轮子,后来改为橡胶轮子的。

    现在的交通工具就很多了,有架子车、拖拉机、农用车,还有摩托车、汽车等。(图17)

    陕南地区的交通工具,在山区就是抬竿(也叫滑竿),就是一种简易的竹轿子,但大多数是舟船。(图18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