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八王之乱”这段历史,若是写出来的话,只能说是复杂,却根本谈不上精彩。因为参与到这场权利纷争中来的数位王爷和他们手下的一班战将谋臣,他们的目的都纯乎是一己之私利,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参阅史书,大家可以发现,八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庸劣平凡之辈,这些人,能够站到历史的舞台上过一把瘾,完全是因为他们都是司马家的子弟,否则就这群人啊,给人当小兵都冒不了尖儿。因此说,“八王”本身是乏善可陈的。可是鉴于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之大和影响之远,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这场动乱前后那纷繁的脉络稍微梳理一下,向读者朋友们作一介绍的。
“八王”中首先亮相的一位,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字子翼,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因此算起来,他还是武帝司马炎的叔叔辈儿呢。这人因为辈份儿比较高,小时候又比较聪明,颇有些名气,因此武帝要挂之前,对手下人千叮万嘱,一定要司马亮来辅佐朝政。不过武帝的这种托付,未免有点儿走眼,因为这个司马亮实在不是什么治国的良才。这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主意,优柔寡断。武帝死后,司马亮虽然贵为太宰,其实朝中大权基本都被贵戚杨骏把持。杨骏得知武帝死时将后事托付给司马亮后,一心想找个机会收拾收拾这位敢跟他抢权的皇亲。司马亮是怂包一个,为了避免被杨骏加害,干脆撒谎说生病了,直接不上朝。后来司马亮得到信儿,说杨骏真的打算收拾他了,急得不行,赶紧去向他一个手下名叫何勖的问计。何勖对他说道:“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随后就劝他干脆带兵杀到宫里去,废了杨骏。司马亮哪是干得了这事的人啊,他挥手连说不可,然后慌忙跑到内室,收拾收拾衣服,趁夜从洛阳跑到许昌去,用这种方式避过一劫。
杨骏被杀以后,司马亮又回到京里,安安稳稳做起他的太宰来。惠帝傻衷和丑皇后贾南风赐予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司马亮这下心里踏实了,心说总算可以过两天安稳日子啦。可是他不想还好,一想就要出事。贾南风之所以肯推重司马亮和卫?这些人,哪里是真心想要倚仗他们呢。司马亮好歹是皇帝的叔叔,给他这样的待遇,贾南风无非为了作个样子,表示自己无意抢夺大晋的权力罢了。其实真正被丑风委以重任的,是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字彦度,是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因此他跟傻衷是亲兄弟,比司马亮矮了一辈儿。这位司马玮,就是我们这场“八王之乱”中第二位亮相的啦。这小子从小就是个热血一上头,连性命都不顾的人。谁要惹了他,他非把人家弄死不可。诛杀杨骏的过程中,司马玮立了大功,得到贾南风的信任。可是因为他一向擅立威刑,司马亮和卫?这两位辅政大臣对他很是忌惮,担心让他留在京里,迟早会闹出点事来,于是打算夺掉他的兵权,并且向贾南风建议派他到地方上去。这事儿让司马玮非常火大。司马玮有两个手下,一个叫公孙宏,一个叫岐盛,他们仗着司马玮的权势,平日里为所欲为,惹来卫?等人的厌恶。卫?和司马亮打个商量,打算把岐盛给抓起来。岐盛知道这事后,跑到司马玮那儿,劝他先下手,除掉司马亮和卫?这俩老家伙。司马玮也早有此意了,于是跑到贾南风那儿,大说一通司马亮和卫?的坏话。其实贾南风也早觉得这俩人怪碍眼儿了,这俩老家伙啊,平日对她的行为总是加以限制,这也说不好,那也说不宜的,把她烦的不行。听了司马玮的话后,贾南风心说这样正好,干脆就编排个罪名,把这俩碍事的家伙给除掉了事。于是她逼着自己那傻瓜老公下了一道诏书,里头说道:“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楚)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这里的太宰说的是司马亮,太保说的是卫?,而淮南、长沙、成都王也都是八王之乱中后来亮相的人物,我们在后面会一一介绍到的。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惠帝的诏书,里头说的是“废二公”,可没说让司马玮杀二公啊。不过就司马玮那短路的脑袋啊,要是真能把这俩人抓着了,却不顺手把他们杀掉,那他就不是司马玮啦。他派公孙宏和李肇等人趁夜发兵,围了司马亮和卫?的府第。卫?那边咱们就不说了,单说司马亮这边的状况。当时司马亮的卫队长李龙看见远远地来了一群兵,都手举着火把,气势汹汹的样子,赶紧跑去向司马亮汇报,请他下达命令,让府里的军士们集合起来,抵御敌人的来犯。这时候司马亮优柔寡断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担心这些兵真是皇帝派来抓他的,这要打起来,那不成了公然抗旨了吗?没过一会儿,司马玮的兵已经把太宰府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了,他们登墙而呼,让司马亮束手投降。司马亮一看居然来了这么多人,大惊道:“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公孙宏等人哪里鸟他,一声令下,开始派兵攻打太宰府。这时长史刘准对司马亮说道:“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如林,犹可尽力距战。”你看,是个人都能把这事儿看明白喽,可是司马亮这个怂包就是不听,最后终于被李肇捆翻了。到了这时候,司马亮还在那发感慨呢,说什么:“我之忠心,可示天下也,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没错,司马亮对傻衷是挺忠心的,可是他看不明白啊,傻衷他说了不算啊,他觉得自己是忠于大晋了,人家贾南风那边可就是看不惯他忠于大晋的这股劲儿呢。
当时正是夏天,天儿热得可以,司马亮被捆得跟粽子似的,浑身冒汗。负责看守他的那些人,看他一个老头子还遭这罪,心里有点不忍,于是还有人给他扇扇子呢。司马亮这太宰虽然做的不咋地,可他毕竟是当今皇帝的爷爷一辈儿的人啊,因此尽管司马玮示意手下要他性命,可是一直等到快到晌午的时候,也没人敢出手。最后司马玮实在烦了,他宣布道:“能斩亮者,赏布千匹。”这话一出,大伙哄一声就扑上去了,有拿刀戳的,有拿拳头砸的,有拿脚踹的,最后也说不清司马亮是死在谁的手下了。折腾完了以后,司马亮的尸体被扔在京城北门的墙壁下,那个惨劲儿啊,没法形容了,直接就是一只血淋淋的肉架子,鼻子眼睛啥的都看不出来了。其实说起来,把司马亮放到“八王之乱”中的八王里头,他实在有点冤枉,因为这人尽管没什么本事,可他本是无意乱晋的。他的死,只能看作是司马氏皇族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了。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和卫?,总算泄了他心头的大恨,心情非常愉快。可是他不知道,大祸马上就要降临了。他一直以为,皇后贾南风是把他看作亲人和心腹看待的,其实呢,贾南风不过是利用他罢了。她知道司马玮这人虎拉巴几的,办事欠考虑,要是让他逮住司马亮和卫?的话,一定会把他们给喀嚓喽。她找来智囊张华,跟他商议,最后采纳了他的计策,司马玮前脚杀人,她后脚就派将军王宫捧着驺虞幡去解散司马玮的武装了。驺虞幡这东西,我们前文已经提到了,那是一种解息兵戈,宣谕休战的象征。王宫到了司马玮营里,把小旗那么一打,对士兵们说道:“楚王矫诏,妄杀大臣”,大家一看皇帝兴师问罪来了,发一声喊,都丢掉兵器散伙了。司马玮那儿还没明白过来咋回事呢,已经被人捆翻了。没过多久,皇帝下诏,说司马玮“矫制害二公父子,又欲诛灭朝臣,谋图不轨”,这样的罪名,那还了得啊?刽子手一挥手,司马玮那颗惯于充血的脑袋就掉到地上去了。他死时才二十一岁,这或许就是年轻的代价吧。司马玮临死的时候,从怀里掏出一张青纸诏书,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看押官刘颂说道:“受诏而行,谓为社稷,今更为罪,托体先帝,受枉如此,幸见申列。”这种事,明摆着是贾南风故意设计的,她是铁了心要灭他,谁还有这个胆子帮给他申辩呢?年轻气盛的司马玮对政治的理解啊,实在是太肤浅了,可惜这样的教训,他即使想要接受,也已经晚啦。
八王中第三个登台亮相的,是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屡次提到的赵王司马伦。司马伦字子彝,是宣帝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因此跟司马亮一样,他也是傻衷他爷爷辈儿的。这是一个质商没能跟他的年龄和辈份同时增长的人物。他被封为琅邪郡王的时候,就因为花钱购买盗贼从宫里偷出来的皇帝的御裘,差点被丢进大牢,后来幸亏武帝百般回护,才躲过一劫。后来他被拜为征西将军、镇守关中。他没去的时候,关中的汉族人民和氐、羌等少数民族还能和平共处,他这一去啊,倒惹得人家那些氐人和羌人纷纷反叛,整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主儿。皇帝看他实在不是干事儿的料,于是没办法,还是把他调回京里来。
跟古往今来许多正事一点儿都干不了的官员一样,司马伦倒是天生就有一身溜须拍马的好本事。他回到京里时,武帝已死,皇后贾南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政,这个丑女人掌控着她那位傻瓜老公发号施令,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鱼。司马伦使出十八般武艺,把她的屁股舔得舒舒服服的,于是他渐渐成了贾南风的亲信。日子久了,司马伦厌倦了一个谗臣的身份,想要做任实官,来向世人展示一下他也是有才能滴,不是只会溜须拍马滴,于是向贾南风请求让他求录尚书事。这件事,我们前面的文章里提过,他的申请遭到了张华、裴?等人坚决的反对。司马伦退而求其次,又向贾南风请求让他做尚书令,张华和裴?还是不答应。赵王伦气得满嘴老牙咯咯作响,发誓要杀了这两个老东西泄愤。
后来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贾南风设计废掉了愍怀太子,把他囚禁在许昌。太子的亲信司马雅等人看到张华等人帮不了什么忙,又想到司马伦手握兵权,于是跑去找到司马伦跟前的红人孙秀,让他劝说司马伦发动政变,废掉丑皇后南风,重新迎立愍怀太子。孙秀是个奸诈小人,他嘴上答应,心里却担心太子回归东宫后,接受教训,与贤人为友,到时候他孙秀这样的人啊,可就吃不开喽,于是反而劝说司马伦暂时不要行动,坐观其变。孙秀料到贾南风用不了多久就会杀害那个已经被软禁起来的愍怀太子,到时候他们就可以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帜:率人打进宫里,废掉贾南风,从而自己掌握大权。这是条一石二鸟的毒计,司马伦被孙秀说得心动,决定就按他说的办。于是这俩人非但不赶紧发兵拯救太子,反而故意派人放出话儿去,说很多人私底下都议论说,太子冤枉,打算把太子搭救出来,推举他继承大统呢。
贾南风听到这样的传闻,她哪里还能坐得住啊?果然,没过几天,她就派人赶到许昌去,拿药杵杵杀了愍怀太子。愍怀太子一死,司马伦和孙秀立即开始行动了。他们假托傻衷的名义写了一封诏书,里头说道:“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他们把这封诏书拿到京中各个公府里去宣示,京城里的卫兵都表示愿意听从司马伦的差遣。司马伦领着这群兵,气势汹汹地冲到宫门前。他事先已经作好安排,内应大开城门,让这群人长驱直入皇宫。他们先把傻衷接到东堂保护起来,然后将贾后贬为庶人,把她幽禁在建始殿。贾南风的那个外甥贾谧也被诱进宫来,戳死在座钟之下,而贾谧他娘,也就是帅哥韩寿他老婆贾午也被关到小房里,扒了衣服一阵拷打。总之,贾家的亲党几乎被一网打尽。
如果说,贾家落到这样的下场,还算得上是罪有应得的话,那么随后张华、裴?等人被冤杀,那就是司马伦在做孽了。这件事情,我们在《玉山映照》和《鹪鹩自寄》中已经介绍过,司马伦要杀害张华和裴?这样的顾命大臣,为的是打压时论,杀一儆百,让大家不敢质疑他的执政地位。他上台以后,把先前朝中百官差不多废了个干净。随后他假拟圣旨,把他自己任命为大都督,相国,侍中,把他自己比作当年辅佐魏国的司马懿、司马昭等人。随后,他又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和亲信孙秀这些人封王拜爵,一时之间,司马伦的亲党在京里威得不行。尤其是孙秀,不但没人敢惹他,就是以前得罪过他的,他也得把旧帐翻出来,一一加以报复。石崇、潘岳这些当时的名人都是死在他手里的。
司马伦和孙秀这么飞扬跋扈,惹来了同是晋朝王爷的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等人的不平。孙秀认为留这几个人在京里,实在让人放心不下,于是代司马伦发令,让司马?去镇守许昌,随后又没收了司马允护军的职位。司马允大为光火,兴兵想要讨伐司马伦,可是很快就被司马伦平定了。这一下司马伦就更加张狂了,他找人假托傻衷的名义写了一封禅让的诏书,随后让尚书令满奋等人捧着皇帝的玉玺,宣称惠帝傻衷要禅位于他。司马伦很假地表示这种事自己一定做不得,这印啊,自己一定受不得。可是他事先已经安排好的那些宗室诸王、群公卿士哪能答应啊,他们三叩九拜,一定要司马伦接受禅让,司马伦这才假痛并真快乐着地接受了禅让,同时赶紧派人把惠帝傻衷接到金墉城里去,让他到那儿去颐养天年了。
司马伦导演了这样一幕形同儿戏的闹剧,接受了傻衷的禅让,那他就是晋朝新一任的皇帝了。他为了表现新皇帝新气象,宣布大赦天下。同时,他为了表现自己的仁惠,下了一道命令,“太学生年十六以上及在学二十年,皆署吏;郡县二千石令长赦日在职者,皆封侯”。在这之后,他又大封功臣。他那些儿子和像孙秀这样的功臣,自然是继续加官进爵了,就连这些人家里的奴仆和劳工,都被加以爵位。于是每次朝会的时候,满殿里都是戴貂皮帽子的官员,后来貂皮没了,就用狗尾巴上的毛来代替,时人笑称:“貂不足,狗尾续。”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由来啦。
司马伦这样搞法,注定了他这假皇帝是做不久的。齐王司马?、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在自己的驻地各有强兵,雄据一方。到了此时,他们檄告天下,联合举兵,声称要讨伐司马伦和孙秀。消息传来,司马伦和孙秀这才知道他们犯了众怒,于是大起惶惧,可是皇帝才当了这么几天,总不能马上就把位子拱手相让吧?司马伦和孙秀一合计,打算跟三王开打。他派遣孙辅、李严、张泓、蔡璜、司马雅等人兵分几路,分别去抗拒义师。军队派出去了,司马伦和孙秀还不放心,他们派杨珍等人跑到宣帝司马懿的神庙里去,没日没夜地祈请,求他保佑自己破敌。这还不算搞笑的,他们随后又找来一个号称法力高深的道士,名叫胡沃的,拜他为太平将军,让他请天兵天将前来相助。孙秀自己也不闲着,他待在家里,跟跳大神儿似的搞些奇怪的祭祀活动,随后又找来一群巫师,让他们选择适合作战的吉日。这样还不行,他们又找来一些亲信,让他们穿上羽衣,跑到嵩山上去,诈称是仙人王乔,然后从山上扔下一些所谓的“神仙书”,里头说什么,司马伦德行昭世啊,他的国运长久啊之类的屁话来迷惑军众。
司马伦和孙秀搞的这些鬼东西,真是既可笑又可悲。不修德政,却想凭这些东西来维持统治,哪里行得通呢?司马伦派出去的军队,跟三王的军队接战数场,双方互有胜负。不过仗打的时间久了,司马伦的军队就渐渐落了下风。三王发动战争实际的心思,我们暂且撇下不论,至少他们打出来的旗号:要将伪皇帝司马伦赶下台,使惠帝重登帝位,这在古代那种尊崇正统的观念下,是有着一定的正义性的。再说,司马伦和孙秀在他们掌握政权的这段时间里,坏事做尽,早就把大伙儿对他们的那点信任和希望消耗干净了。自从义兵兴起以后,朝中的百官将士,没有一个不想杀了司马伦和孙秀以谢天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伦和孙秀的统治哪里还能长久呢?三王的军队步步近逼,一直打到京城里来,孙秀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左卫将军赵泉砍了脑袋,司马伦也被抓起来,关进了金墉城。三王拥立惠帝复位,百姓齐呼万岁,那位傻瓜皇帝看到自己居然这么受老百姓爱戴,加上想起这段时间被关在金墉城里的辛苦,不由得一通眼泪鼻涕的乱流。
三王的军队打进京里来时,司马伦之所以没有像孙秀那样直接被人砍死,无非因为他好歹曾经是位王爷。可是事败的他,连在金墉城里度其余生也没的指望了。三王经过商量以后,派人给他送来一杯金屑苦酒,让他自己了断。司马伦落到这步田地,又愧又悔,他见到来使,拿丝巾遮住脸面,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叨着:“孙秀误我,孙秀误我啊!”这种事儿,哪能全赖人家孙秀呢?几十岁的人了,却被一个小人摆布来摆布去的,他自己有没有问题呢?这位八王中闹得动静最大的一位,就这样狼狈而凄惨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司马伦倒台以后,掌握政权的换成了讨伐司马伦的三王中挑头的那位齐王司马?,这是“八王之乱”中第四位登台亮相的关键人物。司马?字景治,是献王司马攸的儿子。这个司马攸我们也是认识的,他就是那位当时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司马师,后来又差一点被司马昭册立为接班人的那一位。可以说,西晋的开国皇帝,差一点儿就变成了这位司马攸,而不是武帝司马炎。因为这个缘故,武帝对司马攸一直有点意见,不过司马攸这个人比较宽和仁惠,时间久了,武帝感到他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威胁,因此司马攸的儿子并没有受到歧视,一样封王。《晋书》里说司马?“少称仁惠,好振施,有父风”,不过这些特征,在长大成人的司马?身上,我可一点儿都没看见。废掉贾后的宫廷事变中,司马?也是参与其中,并且立下大功的。可是孙秀知道他势力不小,劝司马伦把他支到地方上去,以免生变,这让司马?非常不满,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计划着要推倒司马伦了。
后来的事情,前文已经交代过了,司马伦犯了众怒,司马?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向全国发布檄文,声讨司马伦和孙秀。经过一番拉锯战后,三王入京,惠帝反正。三王中,司马?势力最大,讨伐司马伦的战役中,他的军队功劳也最大,因此来到洛阳以后,惠帝封他为大司马,给他加九锡,司马?于是成为了实际上的政权掌握者。
司马伦和孙秀被推翻以后,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希望能有一个像点样子的人来执掌朝政。因为一直以来比较好的名望,司马?自然成为这样一个被寄予期望的人物,可是事实证明,他比赵王司马伦也没好到哪去。自从他上台以后,就开始大兴土木,营建宫室,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是个典型的爆发户形象。宫室营建好了以后,他又耽于歌舞,沉于酒色,根本就不入朝议事。他所任命的那些大臣,也都是自己的亲昵之人。最得他信用的葛屿、路秀、卫毅、刘真和韩泰,号称“五公”,这群人狗仗人势,说逮谁就逮谁,说打谁就打谁,弄得海内侧目,天下失望。有些人向他提意见,让他办点正事,司马?一听这些,二话不说,直接让下人把进谏者拖出去砍喽,因此他上台没多久,天下人对他的支持却已经垮塌的差不多了,而司马?距离被人讨伐,也已经不远了。
不过说到司马?倒台的缘起,多少有点意外的成分。他手下有个武将名叫李含,这个李含呢,得罪了司马?手下的两个红人,害怕丢了性命,于是偷偷出京,跑到长安去,撒谎说他得到了惠帝的密诏,命河间王司马?出兵攻杀司马?。这事儿本来说不成的,人家司马?割据一方,好好的,干嘛去跟司马?硬干呢?不过这李含还是很狡猾的,他把司马?大失人心的状况向司马?一讲,让司马?感觉,杀到京里去,将司马?拿下,然后自己取而代之,这似乎是易如反掌之事。谁不知道,惠帝啊,那就是个傀儡,因此呢,实际上谁掌握了朝政,谁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皇帝这位子,谁不想坐啊?想到这儿,司马?开心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共同发布檄文,向天下宣告,他们要讨伐这位昔日的盟友齐王司马?了。
司马?等人的檄文传到京里,司马?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他把百官召集到一起,问他们应该咋办。司徒王戎和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劝司马?暂且退让,把位子让给司马?。司马?手下担任从事中郎的葛?却不赞同,他对司马?道:“汉、魏以来,王侯就第宁有得保妻子者乎!议者可斩。”这句话坚定了司马?负隅顽抗的决心。眼看他跟司马?、司马颖这些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了,可是实际上呢,这场仗并没有打起来,原因是这中间突然出现了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此人是谁呢?他就是继“八王之乱”中第四位登场的齐王司马?,第五和第六位出场的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之后,又一位加入到这场混战中来的长沙王司马?。
司马?是怎么插进来,影响到先前那三王的争权运动中来的呢?这里需要简单地作个交代。这位长沙王司马?字士度,是武帝的第六个儿子。《晋书》里说他“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三王联合讨伐司马伦的时候,司马?也曾率领自己手下的兵众响应来着,只是因为他的势力相对较小,对战局的影响程度有限,因此才没能像另外三位那样受到关注而已。司马伦倒台以后,齐王?专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司马?对此很是看不惯,有一回他跟成都王司马颖一起去拜祭王陵,当时左右还有很多人,司马?就大声对司马颖说道:“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宜维之。”意思是让司马颖主持正义,赶司马?下台,大家听了都吓得目瞪口呆,心说这主儿可真是有胆儿啊。后来河间王司马?跟司马颖联合举兵,讨伐司马?,同时传檄给司马?,拜他为内主,请他协同讨贼。
应该说,在八王当中,司马?算是比较有本事的一个。他接到司马?的传檄后,二话不说,立即发兵攻打司马?的府第。司马?没想到外兵未至,内乱已生,仓促之间,命手下董艾率兵镇守宫殿西侧,抵挡司马?的进攻。司马?也够狠的,他不去跟董艾的人马厮杀,干脆派手下宋洪等人放火烧殿,这火烧的,连宫墙带千秋、神武等宫门,全都变成一片火海。董艾那些手下一看火势这么猛,哪还守的住啊,于是纷纷跑了个干净。司马?一看挡不住司马?的军队,又让黄门令王湖跑到武库,把那张象征和平,止息兵戈的驺虞幡给拽出来了,王湖一边儿打着旗,一边儿吆喝道:“长沙王矫诏。”司马?不吃这套,伸手掏出一张假造的圣旨,大声喊道:“大司马谋反,助者诛五族。”到了这时候,什么驺虞幡,什么圣旨,都不管用了,两边阵营里,喊的,叫的,跳的,闹的,乱成一锅粥。到了晚上,智斗终于演化为大规模的武斗,一时间,城中飞矢雨集,火光映天。惠帝不知道发生了啥事,跌跌撞撞地从殿里跑出来,朝东门跑去,跑着跑着,一簇火箭射到他脚边,傻衷那身龙袍接着就给点着啦。跟在他身边的群臣赶忙扑上来救火,这一耽搁,又有无数的箭矢飞过来,可怜那些官员哟,被射死的,被烧死的,尸体摞着尸体。这场混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司马?手下的兵士虽多,可是事情发生的实在太突然,他来不及对军队作大规模的调度,终于被司马?逮住,押到殿前。惠帝看到他那副可怜劲儿,心里有点难受,想要求司马?饶他一命。这种要求,司马?哪里肯答应呢?他一声令下,命左右把司马?犹推到阊阖门外,只听“喀嚓”一声响,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王爷就身首异处了。
长沙王司马?攻杀齐王司马?,从事件开始,到成功,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而已。消息传到京外河间王司马?等人这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实,司马?当初檄告天下,宣布拜司马?为内主,根本也没安什么好心。他知道司马?势力弱,而司马?势力强,这样一弄,司马?八成会被司马?逮住杀掉,然后他和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就可以打着为司马?报仇的旗号,宣告四方,对司马?展开大规模的讨伐,这样既使这次的出师更加有理,又能增加战事胜利的可能性,同时还能除掉一位皇权的竞争对手,堪称是一石三鸟的一条毒计。可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大出他的意料,他压根没想到,力单势孤的长沙王司马?居然成功地干掉了齐王司马?。这下可就麻烦啦。司马?立了大功,他人又在京里,朝政大权岂不是要落到这小子手里啦?司马?着急了,他派人向京中送去密信,让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和中书令卞粹等偷袭司马?。司马?不是傻瓜,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的信任过司马?,因此虽然司马?已经伏诛,他还是没有放松警惕。司马?安排的这次偷袭遂以失败而告终,冯荪等人全被干掉了。司马?一看,既然矛盾已经激化,干脆改口怪罪司马?不问青红皂白,杀了曾经为国家立下大功的齐王司马?,于是他兵锋不收,跟成都王司马颖继续朝洛阳开进。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朝中是个人都明白,司马?和司马颖向京城发兵,哪里是来主持公道的啊,根本就是来抢夺皇权的。这帮人打到京里来,还不知道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干脆,大家向惠帝举荐,就委任司马?为大都督,让他统兵抵抗二王的进犯,先把这俩瘟神给打发了再说吧。惠帝听从大家的建议,拜司马?为大都督,让他统兵抵抗二王。这场战争从八月一直打到十月,双方互有胜负。后来朝廷让王衍做使者,跑去劝司马颖收兵,并且答应让他跟司马?分陕而居,司马颖图的是皇位,哪肯接受这样的条件?实际上,这次一开始时号称要讨伐齐王,后来又改口为讨伐长沙王的勤王之役,虽然挑头的是河间王司马?,实际上的主力却是成都王司马颖。论实力,论声望,司马颖也的确更强一些。其实当初推倒赵王司马伦的政权之后,司马颖就已经有资本跟司马?争抢权利了,只不过当时的他走了一步很聪明的棋,主动表示退让,这样不但把司马?推上了风口浪尖,还邀得许多的时誉,使他成为当时一位很受期待的人物。而到了这时,司马颖感觉自己已经韬晦得够久了,也该为自己谋点福利了,因此攻打司马?的这场仗,他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的。
然而战事的发展并没有像司马颖所期望的那样顺利,司马?的军队连续几次大败司马颖军,前前后后,司马颖的军队被司马?连斩带俘的,多达六七万人之众。当时战争已经推进到洛阳城郊,司马?这边儿粮食匮乏,城中大饥。可是虽然如此,几场胜仗却极大地激励了将士们的士气,他们同心同德,都表示愿意为司马?,为国家效死力。司马?手下的大将张方认为没有胜利的希望,已经打算撤回长安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后院起火了。那位八王中最后一位登场的东海王司马越,因为担心战事失利,怕回头被司马?和司马颖把他当作司马?一党,于是聚集了一批皇宫的卫兵,突然发动政变,将司马?抓了起来,给他安插了一个谋篡大权的罪名,把他送到金墉城幽禁起来。
这场政变发生得太突然,司马?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之前一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跟他协同作战的司马越会忽然跟他玩儿这么一手。他向惠帝上表,申明自己的冤屈,可是这样的奏章,哪里会真的送到惠帝手上呢?京城里的士兵们劲头正高涨着呢,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这时候忽然传来司马?被捕的消息,大家谁也不肯相信司马?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会谋篡帝位。因此他们商量着,打算把司马?从金墉城里劫出来,让他继续做统帅,指挥大家来抗拒司马颖的军队。司马越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吓得差掉尿了,心说要把这儿子放出来,哪还有我的活路啊?他动了杀心,决定赶紧结果司马?的性命,于是派人送信给张方,让他赶紧派兵去金墉城收捕司马?。张方到了金墉城,把司马?跟捆麻袋似的捆在马上,载回营里,然后命人支起个柴火堆,点着了,把司马?朝那上头一搁。大家想想,活活被火烤死,那是啥滋味哟?司马?死时那种凄惨的叫声,估计周围的鸟兽听了,夜里都会发恶梦。他死时才二十八岁,这位在我看来八王中唯一一位比较有才略的王爷,就这样做了这场混战的牺牲品。
司马?死后,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自然是得意非常了,混战进行到这个时候,武帝当初分封的那些王爷,死的也都差不多了,因此估计也没有什么人还来跟他们哥俩儿争权了。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西晋自立国以来攒下的那点儿底儿,也都被他们这帮人折腾得差不多了。在晋国的周围,几个由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正在迅速崛起,这些个皇亲国戚,成天把精力都放在你争我夺,互相残杀上,哪里还有心思对付那些异族的军队呢?建国才刚刚几十年的西晋,已经面临着四方潜伏的巨大危险,行将覆灭了,而咱们剩下的这几位王爷,兀自窝里斗得上瘾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八王中最后三位的事迹给大家作一介绍。
成都王司马颖字章度,是武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办过的比较让人称道的一件事,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有一回贾谧跑到东宫去跟愍怀太子下棋,因为争一个子儿,他竟然跟太子打了起来。当时司马颖也在坐,他看到这副情景,厉声呵斥贾谧道:“皇太子国之储君,贾谧何得无礼!”贾谧因为这事,对他又惧又恨,跑到他姨贾南风那儿,告了司马颖一出黑状,随后司马颖就被调到地方上去了。
再后来,司马颖响应司马?的号召,跟司马?一起始率众讨伐赵王司马伦。三王诸路并进,齐向京都,而最后先入洛阳的,其实正是成都王司马颖。司马伦倒台后,惠帝傻衷反正。他在朝中会见几位王爷,对他们表示感谢和慰劳。轮到该对司马颖加以封赏时,司马颖却拜谢道:“此大司马臣?之勋,臣无豫焉。”那种风度,确实比较难得,像个爷们儿。跟皇帝会见结束后,司马颖只是去太庙拜祭了一下祖先,然后也不跟其他几位王爷辞别,带上人马就开始踏上返程,向他的国都?城而去了。只是在临走的时候,他派人送了封信给司马?,算是向他道别。司马?原本还以为司马颖会留在京里跟自己争功呢,接到这个消息后,他大吃一惊,赶紧骑上马追出京城去跟他送别。追到七里涧这个地方后,终于把他追上了。司马颖命车驾停下,转身向司马?言别。国事混乱,大难初平,残阳衰草下,兄弟俩还真生出几多感慨之情。因为司马颖在这件事上的高风亮节,司马?也是真有些感动,兄弟俩手握着手,互道珍重,想到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他们竟然流下泪来。政局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俩人却自始至终没有谈论过国事,只是谈到太妃(武帝杨皇后)的身体和饮食,当时路边围观这一送别情景的百姓们看了,莫不倾心。
可惜这温情脉脉的一幕很快就成为了历史。齐王司马?主政以来,骄侈无礼,天下离心,河间王司马?说服了司马颖,跟他一起发兵讨伐无道,条件非常优厚:司马?推举司马颖为主,而他自己只做个宰相就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司马颖没有不接受的道理。在利益面前,无论多么温暖的回忆和亲情都可以撇开不要。于是这俩人联合起兵,向京城打去。后面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势力比较弱小的司马?出人意料地收拾了司马?,掌握了朝政。司马?、司马颖俩人当然不能容忍到嘴的肥肉被司马?叼了去,于是继续发兵,讨伐的对象却换成了司马?。再后来,司马?被东海王司马越软禁起来,最后惨遭杀害。这样一来,司马颖和司马?得以顺利地进入京城。河间王司马?上表,请求将司马颖立为储君,说是请求,其实这俩人杀到京里后,他们说话还有谁敢不听吗?惠帝于是宣布废除太子司马覃,改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并且封他为丞相。其实这时候的司马颖,早已经没有了当初昙花一现般的聪明才智,而是表现出他庸劣的本色。在讨伐长沙王司马?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出现过很多次指挥不力的状况了,至于用人方面的失误,那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他最信任的人,是那个太监孟玖。这人我们前面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就是那个陷害陆机、陆云兄弟,并最终导致他们被杀的小人。身边尽是些这种人的话,这位主子的成色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后要不是那个司马越在背后摆司马?的黑刀,司马颖还真没什么机会能够入主京师。被拜为丞相后,司马颖继续着他庸暗的本色,让孟玖这些人在外头为所欲为,却丝毫不加管制,弄得原来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都非常伤心。司马颖这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恋栈。他长年待在冀州,一步也不愿意离开邺都。后来虽然被封为了皇太弟,还被拜了宰相,他还是得搬回到邺都去住,有什么政事的话,也得让人跑到邺都去跟他汇报,这种行事风格还真是少见。
司马颖的所作所为大失时望,加上他人不在洛阳,这就给那些反对他的人提供了机会。随后不久,长沙王司马?的故将上官巳等人就纠合义兵,宣布脱离司马颖的统治,非但如此,他们还拥着傻衷的大驾,干脆北上去讨伐他。上官巳等向全国撒下檄文,号召四方军众一起举兵,讨伐无道。也不知道司马颖从被人喜欢到被人厌弃,这中间的时间怎么会这么短,反正这檄文发出去没多久,竟然赴者云集,到最后,加入到讨伐他的行列中来的军民竟然多达十余万人。司马颖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急出尿道炎来。在征求了左右手下的意见之后,他决定派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众五万前去抵抗王师。其实那十万人的义军啊,虽然数目惊人,却只能算是些乌合之众,基本谈不上什么组织性纪律性的。石超派人去散布了几条流言,说什么,“?中皆已离散,”他们就真的以为邺城已经空了,于是军容懈怠,不作防备。就在这时,石超的军队突然杀了过来,这支临时纠合起来的军队马上就被冲散了,连惠帝傻衷都落在了石超手里。石超把傻衷带回邺城,对司马颖说,“您瞧瞧,我给您带了个啥礼物来啊?”司马颖高兴地不得了,对傻衷说道,“这么大老远来了,我看您也别再回洛阳去了,就在我这儿待着吧。”于是把惠帝扣了下来。
惠帝被扣在邺城,不过这可并不代表司马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过多久,割据一方的西晋安北将军王浚和宁北将军东嬴公司马腾宣布不听司马颖节制,对他的发号施令选择无视。这还不算完,后来他们干脆联合北方的乌丸、羯?等部落首领,一起来攻打司马颖。司马颖那些兵将,对付临时组成的王师还行,跟那些骁勇善战的异族兵一交锋,立马就不是对手了。司马颖手下的大将石超和李毅都被羯?打败,于是一时间,?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司马颖这回胆儿也虚了,他率着几十个骑兵,拥着惠帝傻衷倍道兼行,五天之内就逃到了洛阳。司马颖落了难,他那位好兄弟河间王司马?可就高兴喽。他假模假样地派他的大将张方率领两万军队,号称去救司马颖。这支军队来到洛阳后,张方不但不对惠帝和司马颖表示安慰,却干脆挟持着皇帝和司马颖等人,回到司马?的驻地长安去了。司马颖见到司马?,心说可算见到亲人了,刚想上去拉手,司马?一声冷笑,“你个废物,让咱皇帝大人落魄成这样,你还有啥脸来见我啊?”于是当众替皇帝宣布谕旨,废掉司马颖皇太弟的位子,然后夺了他的丞相,让他回去还是做他的成都王吧。
司马颖被废后,一下子变得啥都不是了,那真叫一个声名扫地啊。不过他在河北经营那么多年,那地儿啊,还是颇有些兵将士民思念他的。他在?城的旧将公师?、汲桑等人收集了些残兵,宣称想要迎接司马颖回去作主。取替司马颖来主持政权的那个司马?心想,北边儿也的确需要有个人去控制局面,于是拜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让他都督河北诸军事,随后又象征性地拨给他士兵千人,让他回去镇守?城。这本来是件好事,司马颖不是最恋栈,最爱他那美丽的邺城的吗?可是这一回,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了,人家司马颖说啥也不回去了。为啥呢?司马颖虽然没啥本事,却也不傻,他知道现在北方已经是强敌林立了。王浚,司马腾,还有那些个异族首领,哪个是好对付的啊?“都督河北诸军事”,说的怪好听,其实就是让他去送死啊!他越想越怕,口头上答应带兵回邺都,其实却带着拨给他的那一班人,一个猛子往新野跑方向去了。
话说司马?听说司马颖这小子不听号令,私自潜逃了,大为光火,他逼迫惠帝下诏,派镇南将军刘弘和南中郎将刘陶前去抓捕司马颖。司马颖这下可就成了全国通缉犯啦,他急得干脆丢掉了老娘和老婆,跟他的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和中都王司马廓渡过黄河,打算去投奔他的旧将公师?。结果还没找到公师藩呢,他就被顿丘太守冯嵩给逮住了。冯嵩把他送到范阳王司马?那儿去。司马?看他是同宗的份上,倒也并没有要加害他的意思。这时候朝廷里面,司马?那些人已经把精力都用来对付各地的叛乱了,也没什么心思再去收拾一个过气的成都王,司马颖的命运迎来了一个转机,司马?关他几天,看看风头已过,说不定就会把他给放了。可是事情就是这么不凑巧,就在司马颖落网之后没几天,司马?突然得暴病死了。范阳王司马?的领地,也在河北一带,这里的人,对司马颖倒是一直念念不忘,很希望他能够被推举出来主持大事。然而就是这种拥戴,最终害了司马颖的性命。司马?死后,他手下的长史刘舆自己想要接过司马?的位子来,他看到司马颖在?都左近那么有人气,担心留着他成为后患,故意不把司马?已死的消息泄露出去,然后令人扮成朝中的使臣,号称得到了皇帝的密诏,要赐死司马颖。司马颖知道这位使者,包括这道诏书,肯定都是假的,可是他已经落在人家手上了,还能有什么法子呢?他仰天长叹道:“我死之后,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于今三年,身体手足不见洗沐,取数斗汤来!”临死前能够把脖子脸洗洗干净,这大约是他唯一能做的吧。洗完以后,他散发躺在床上,使者把根小绳往他脖儿上一套,然后两手用力一勒,这位成都王司马颖就跟黄泉下他那些兄弟和叔叔们团聚了。司马颖死时年龄也不大,才二十八岁。联系到他的年龄,让人简直不能相信那些曲折而复杂的经历是发生在他这样一个青年的身上。
那位跟成都王司马颖两度联手的河间王司马?,他字文载,是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孙子,太原烈王司马瑰的儿子。这小子小时候就有清名,向以轻财爱士而著称,看得出来,这是个一直蓄心要做番大事的人。武帝还在位时,有一回诸王都来朝见,武帝一眼看出司马?气度不凡,认为他可以作为诸国仪表。
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后,齐王司马?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一起发兵征讨。这次行动,司马?也是参与了的,不过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司马?的檄文发到司马?这儿,司马?起初非但没有痛快地表示响应,反而派人绑了司马?的使者,把他送到司马伦那儿去,表示自己跟这件事没有关系。司马伦因此认为司马?是站在自己这边儿的,于是向司马?征兵,答应他事定以后,给他加官进爵。司马?于是派大将张方带兵前去救援司马伦,可是张方的军队刚刚走到华阴,司马?听说司马?和司马颖的兵锋甚盛,又派人快马加鞭,去把张方的军队追回来,然后让他去配合二王的军队,一同讨伐司马伦。通过这事可以看出来,司马?这人的人品实在不咋地,是典型的墙头草。张方的军队刚到潼关,司马伦和孙秀已经伏诛了,惠帝也被反正。于是张方率领着军队又折回长安。司马?掌握大权后,开始论功行赏。他虽然生气司马?刚开始跟他对着干,不过看在他后来还是改变立场,响应自己的号召的份上,还是拜他为太尉。
后来的事情,前面已经几次交代过了,司马?采纳了李含的建议,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军队走到半路,消息传来,司马?已经被司马?给干掉了。司马?和司马颖不作停留,继续向京城开进,讨伐的对象改成了司马?。司马?死后,司马?玩了一把阴的,他把司马颖推为储君,自己只在后头扮个帮忙吆喝的。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司马?所料,朝着不利于司马颖的方向发展了。在河北被王浚等人打败以后,司马颖带着惠帝逃回洛阳,被司马?派去援救的张方的军队撞个正着。张方把惠帝带到司马?的驻地长安,这下司马?终于成了实际的政权掌握者。而那个他曾经恭恭敬敬地服侍过的司马颖,当时既然已经破败到那个田地,司马?哪里还肯鸟他,于是直接废了他的皇太弟和丞相位,自己来取而代之喽。不过司马?得意的日子也没能过得了几天,之后不久,那位当初囚禁了长沙王司马?,大开城门迎接司马?和司马颖进入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在徐州起兵,利用司马?私劫皇帝车驾,天下怨愤的机会,纠合东方各地的义兵,号称要西迎大驾,接惠帝回洛阳。这一下引来了关中的大惧,司马?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司马越的意思,只要司马?肯送惠帝回到都城洛阳,并且答应跟司马越分陕而居,他们就罢兵,不再难为于他。这个提议,司马?认为可以接受,准备照他说的去做,可是他手下的大将张方却坚决表示反对。张方认为东军都是些乌合之众,根本没有什么战斗能力,这样就接受敌军的条件,是向对方示弱的表现。司马?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决定跟司马越的联军开战。战争打响以后,战事的发展却远不像张方想象的那样乐观,东军接连取得了几次大捷,司马?的军队则是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也是慌了心神,他听从了亲信郅辅的建议,让他连夜赶到张方营里,趁他不备,砍了他的脑袋,送到东军营里,以示忏悔。那时司马越的军队士气已经很旺了,他一看司马?急得发了昏,自毁长城,将手下的王牌将领张方给砍了,到了这个时候,哪还有退兵的道理啊?于是对司马?的这种示好的表现根本不鸟,而是下令继续进军。没有了张方的司马?军,战斗力就更差了,没过多久,义军就全部据有关中,司马?手里啊,就只剩下一个长安城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也没能做到与城共存亡。司马越看到长安城高池深,一时难以攻下,于是假拟了一封诏书,号称朝廷已经原谅了司马?的所作所为,要封他为司徒。这时候的司马?想的只是能够活命,这时候突然听说居然还有官儿当,高高兴兴地就征上路了。他也不想想,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儿呢?接他的车子在路上刚刚走到一半,司马越事先安排的人就凶相毕露了,几个人上去,把大手往司马?那小脖儿上一搭,没过多久,他的小腿就再也蹬不动了。
司马?死后,八王中就仅剩一位东海王司马越了。司马越字元超,是高密王司马泰的第二个儿子。《晋书》里说他“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宗”。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个比较谦冲,善于韬晦的人物,否则他也不会耐心地等到八王中的其他几位的戏都唱差不多了才上台呢。其实“八王之乱”这前前后后的政治动荡,他几乎都经历过了,当时讨伐杨骏的时候,他就因为立有大功而得到一系列的封赏,后来一直被封为东海王,领司空。
后来在几位王爷频相更迭的过程中,司马越唯一一次表现得比较主动的,就是偷袭司马?,将他囚禁在金墉城那一回了。后来惠帝亲征,北伐?城,大家推举司马越为大都督,这个八王中藏得最深的一位,终于浮出水来,成为头面人物了。可是这一仗司马越打得非常不漂亮,王师败绩,惠帝本人都被扣在了司马颖手里,司马越则逃奔下邳,后来又辗转回到自己的封地东海。那次战争取胜以后,司马颖非常得意,他故作大度,下令宽宥司马越的罪责,招他到邺城来做官,司马越打仗不大行,心眼儿还是有的,要是连这点心眼儿都没有,他哪能活到最后啊。他明白司马颖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要是真的应命去了,自己还指不定会怎么死呢,于是他龟缩在自己的封地里,命令全军戒备,说啥也不肯去见司马颖。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之后没过多久,司马颖的老窝就让王浚等人给端了,他带着惠帝狼狈逃到洛阳,却又被司马?派去的张方的军队挟持到长安去了。惠帝到达长安以后,得到司马?的授意,下令拜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跟太宰司马?共辅朝政,对此司马越也是固让不受。
司马越到底为啥不接受惠帝的任命呢?原来啊,他早看出来了,当时全中国人民都在为司马?劫持惠帝至长安的行为怨恨不已,这人的溃败是早晚的事,与其低三下四地接受他授予的官职,还不如自己不纠合义兵,把惠帝给抢回来呢。于是司马越传檄天下,宣称要奉迎大驾,还复旧都。他挑选了精锐士卒三万人,浩浩荡荡向西打去。司马?慌乱之下,自乱阵脚,派人斩杀了手下大将张方,意图求和。司马越哪里肯答应呢,东军一路西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长安。随后司马越又略施小计,许给司马?高官做,诓得司马?高高兴兴地上路赴任,然后就在路上命人结果了他的性命。
司马?死后,司马越作为八王中硕果仅存的一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实际的主政大臣。之后没多久,命运多舛,迭经折腾的惠帝傻衷终于结束了他苦难而凄惨的一生,他死后,怀帝即位,司马越得惠帝的临终托孤,于是更加地大权独揽。不过,或许古往今来的人都是这样:位置越高,越害怕被人夺去。此后的司马越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生怕朝中大臣对自己怀有二心。最招他的猜疑的,就是怀帝的舅舅王延了,于是他干脆给王延安插个罪名,把他给喀嚓了。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天下之人难免对司马越大失所望,认为他有愧于辅政之臣的地位。当时,北方的刘聪、石勒等异族政权已经迅速崛起并壮大起来,西晋的边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西晋内部的叛乱与割据仍然持续不绝,司马越本人跟当时朝中的一位重要将领苟?,又一向是多有猜嫌。各方面的忧虑累加起来,让司马越烦不胜烦。当时有一个做散骑侍郎,名叫高韬的,屡次向皇帝陈说司马越的罪责。司马越这个人,跟他前头的几位王爷比起来,算是比较仁惠的一位,他没有因此而杀掉那个高韬,反而打算通过建立功勋使四海止谤。于是他换上戎服,入朝觐见,请求皇帝准许他发兵去讨伐石勒。皇帝刚开始不肯答应,嫌他此举太过冒险,可是经不住司马越那么坚决地陈辞,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当时司马越意气风发地发表了一通演说,号召天下各镇的兵将随同他前去征讨。可是西晋王朝经过了中间那么多折腾,中央的号召力已经远远下降了,因此他所征召的全国各地的兵将都不肯来,因此这次动静闹得很大的北伐,就这样泡汤了。司马越想要立功又立不了,朝野上下又纷纷传说他欲图霸业,将要行篡逆之事。日子久了,他忧惧成疾,终于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病死在项城。司马越死后,他的手下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而是偷偷地把他的灵柩运回他的封地东海下葬。尽管秘不发丧,可是他人已死的消息不知怎么,还是传了出去。石勒派兵急追,终于在苦宁县追上了这支护送司马越灵柩的队伍。石勒命人一把火将司马越的棺椁烧了个干净,望着熊熊的火光,石勒说道:“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死后落得别人这样的评价,司马越知道以后,不知心里该是什么味道。
前后为期数年的八王之乱,到这里终于告一段落了。在这场闹哄哄的历史中,司马家的几位王爷轮番登场,互相杀伐,为的无非是那个王位罢了。他们每一位跳上台来时,口中宣讲的都是正义和社稷,然而他们每一位在掌握了掌权之后极短暂的时间内,又都被人毫不留情地赶下台来,落得后人无情的嘲笑。然而更重要的是,恰恰是因为他们为逐一己私利的反复攻杀,导致西晋王朝的势力迅速消耗殆尽,刚刚实现的一统局面又迅速被纷乱的割据和无休止的战争所取代,造成了经济的大幅度倒退和文化遭到巨大破坏,也给无辜的百姓带来了灭顶之宰。西晋末年,中国百姓的人数锐减到春秋战国以后差不多最低的水平,就是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八王之乱中的这些王爷们,没有一位算得上是赢家,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些深刻的道理,恐怕更是这些人所没有想到的了。另外,趁着西晋内部争斗不休的机会,刘聪、石勒等许多少数民族领袖中的优秀人物,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逐鹿中原,对垂死的西晋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首领和他们手下的一班猛将,同西晋末年的英雄人物,以及随后在江东另立旗帜的东晋王朝的君臣们,势必发生激烈的冲突与争斗,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一段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正等着这些人去浓墨重彩地书写呢。而我们的《漫说两晋南北人•东晋篇》,也就在这篇文字之后,被徐徐地拉开了序幕。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