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草原,虽然已是西风猎猎,草叶枯黄了将近一半,但大草原远远近近黄绿相间,劲风一吹,起伏有序,有如大海波涛轻荡,放眼一望,远无边际,虽然没有春季的万紫千红,倒也别有一番光景,一种情趣,令人大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感慨。炀帝尽情饱览了一番草原风光后,一时兴起,觉得很有必要换点新花样玩玩,才算得上是不虚此行,于是欣然下旨,令随行的妃嫔美人悉数下车,尽情欣赏大自然美色。众美人领旨后,无不心领神会,为了博得炀帝的欢心,兴高采烈地下了车,有如众星捧月一股,挖空心思,搔首弄姿,各显神通,极尽各自的看家本领,载歌载舞,娇呼嬉闹,簇拥在炀帝身边四周。炀帝不断转头环顾众位美人,见她们一个个姿态各异,在四周草丛中飘然欢叫,有如一大群仙女临凡,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有了这一切催化,炀帝不由诗兴大发,清清嗓子,正待吟诗诵句,一展诗才,却有探马传来急报:突厥始毕可汗亲自率领十万铁骑,阴谋袭击皇上,还望皇上及早定决。
突厥兴起于准噶尔盆地以北,后来迁移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北山,因不堪忍受当地柔然族的欺压,又转迁到金山(今阿尔秦山)南麓,以锻铁为业,还是没有摆脱柔然人的残酷奴役,被人们称为“锻奴”。西魏废帝元年(公元五五二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族人,一举击败柔然统治者。自此以后,阿史那土门以狼为图腾,树起大纛(俗称“狼头纛”),建立了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从而使突厥人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屈辱处境。阿史那土门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能双手力分斗牛,自信天下无敌,因突厥汗国的成功建立,也使他更加有了称霸一方的雄心,更加崇尚武力。在他的统率下,突厥人东征西讨,征服四周众多部族,占据了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抵漠北,北达北海(贝尔加湖),纵横数千里的广阔地土,后因内部纠纷,分裂为东、西二突厥。西突厥历来与中土朝廷交好,常派使者互通往来,或通商交换货物。东突厥却长期与朝廷为敌,不时发兵骚扰边境,劫夺边关百姓人口财物,长期以来,堪称朝廷心腹大患。文帝时期,国家一统,国力空前强盛,为了消除边患,曾经以和亲的方式,将皇室公主下嫁大汗,使东突厥一度臣服。文帝去世后,始毕可汗见炀帝一味倒行逆施,将上好一个国家搅扰得鸡犬不宁,断定大隋江山无须多久便将土崩瓦解,野心便再度膨胀,老是想着侵犯中原,这回得知炀帝率队来草原游玩,正好发兵一举将炀帝生擒,进而以他为人质,勒逼中土军民臣服。
前面说过,在这以前,炀帝虽然也多次率军出征,表面上看,也算得上是纵横天下,身经百战。可惜那一切都是表面现象,当时指挥太军作战,凡事都是高颎、杨素等人代为操心,他本人但须安坐在大帐里、帅堂上装模作样发号施令就行了。眼下突然遭遇这种从未遇到过的危险,他无疑就成为一位十足的外行,加上车队里文官女眷众多,更加成了累赘。因此,突厥大队还远远不见踪影,他倒是先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跟随炀帝一起出游的朝中重臣倒是不少,那些人平日在朝堂上也往往能出口成章,把各种问题分析得条条是道,令人难以反驳。但是,眼下的事实是那么残酷,敌我兵力对比太悬殊了,绝不是什么人一番空泛的大道理可以解决的。因此,大多数人除了闭上自己的嘴巴免开尊口,再也没有第二种选择。内史侍郎萧瑀(萧皇后的弟弟)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应变,目睹这一情形,慌忙上前跪奏:“此地距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不远,陛下理宜就近入该城暂时躲避,待后看情况更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不迟嘛!”
一语提醒梦中人,从眼下的局势看,难道还有比这更可行、更能解救危机的好方案吗?因此,众官谁也没有提出异议,一齐将眼光盯住炀帝,等候他点头。炀帝正愁无法可想,经萧瑀这一提醒,也算是落水的人突然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二话不说,率领身边那支庞大却没有多少战斗力的车队,慌慌张张便向雁门关逃去。
事情也危险到了极点,车驾刚刚入关,突厥铁骑便尾追着来到城下,迅速将全城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进一步探明突厥虚实,更是为了安定人心,萧瑀不等炀帝一口气喘匀,便奏请他务必亲自走上城楼察看敌情,以便确定相应对策。炀帝本来已成了惊弓之鸟,虽然暂时有了个避难的地方,心里却一直在嘣嘣乱跳呢,实在不想轻易抛头露面去冒这种风险。但是,大敌当今,身为一国之主,他想推又没法找到借口,只得壮起胆子,在百官的簇拥下,缓缓爬上城楼,勉强抬眼朝城下观望。不料,炀帝这一望,便望了个心惊肉跳——城外漫山遍野密密匝匝,四处人头攒动,战马嘶鸣,全是突厥铁骑,那气势,显然恨不能将城头一举踏平呢!炀帝内心一慌,正想找个借口尽快离开,冷不防城下一支利箭飞来,扶着呼呼风声,擦着他的耳根飞过,直吓得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惊叫不止。炀帝更是吓得面如土色,差点儿当场尿了裤裆。于是,他再也顾不得自己一张老脸皮,双手抱住紧随在身边的小儿子赵王杨杲,大声痛哭起来。
众官慌忙把炀帝父子拉开城墙边,进而相互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该说什么好。沉默良久,不知谁领先开口,大家才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言,不过,各人的看法颇不一致,各有各的道理,又谁也说服不了谁。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主张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请求遴选城内精骑,护卫炀帝突围。但是,他的话方出口,便遭到纳言苏威的坚决反对。苏威以为,以城内有限的数千兵马,想成功地从十余万突厥铁骑包围圈中突出去,进而顺利地摆脱追击,可能性简直是微乎其微,因此提议死守待援。民部尚书樊子盖也很赞成苏威的看法,同时分析,以往国内劳役与国外战事过于频繁,军民百姓大多心怀怨望,在这种非常时刻,请求炀帝还得特事特办,火速下旨,承诺日后永远停止征伐高丽,同时重赏守城将士,借以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才是最可行的方案。雁门郡守崔元贤进一步提议,雁门是边境小城,城内兵微将寡,储粮不多,突然增添许多人口,粮草问题是个大难题,不解决吃饭问题,即使士气再高,也不可能久守。不过,这粮草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因此,眼下惟一可行的办法,是趁夜深突厥兵熟睡的时候,令人火速突围,前往并州,征调李渊率领兵马前来救援,或者还存在一线生机。
炀帝尽管一生从没有过纳谏的习惯,且不说众官的话还大多还说得很刺耳,使他一听便气得想杀人,但眼下危急关头,心胸只能变得宽容大度了。因此,他不仅没有生气,相反还耐心地综合了各人的意,并立即付诸实施,当场下旨,向全城将士作出永远停止征伐高丽的决定,接着又郑重地承诺,凡是此次守城的有功将士,一当事态平息后,一律官升三级,同时下旨令崔元贤简选百名精骑,连夜出城,前往并州搬取援军。
此旨一出,众将士果然欢呼雀跃,纷纷发誓要与皇上同生死,与雁门共存亡。崔元贤身负重责,更是不敢怠慢,领旨后来到军营,精挑细选,选出一百名敢死善战的精壮骑兵,一百匹好马,二更时分备好饭菜草料,人马饱餐一顿后,三更出城,人含枚,马摘铃,利用自己久驻雁门,熟悉地形的优势,一声不响,悄然穿梭在突厥各个兵营的间隔路上,一鼓作气,往并州方向破围而去。
兵力数十倍于隋军,始毕可汗料定炀帝已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防备便不是很严密。隋军突然出城,又没有向任何一个兵营发起攻击,突厥兵大多还沉睡在梦里,惊醒后,还没弄清楚隋军的意图,一个个迷迷糊糊追出营来,崔元贤百名骑兵早已去得远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