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集英明神武与自私凶残于一身的一代雄主(之五)


本站公告

    说到李建成的厚道,我们可以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证明。第一件事是,李建成征伐刘黑闼的时候,李渊为了确保这场战争的胜利,把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等李世民手下一大批心腹爱将调拨给他指挥。李建成如果心怀歹意,尽可趁这一大好机会,或设计让他们一个个战死在阵上,或捏造罪名,把他们分别“正法”于帐下,让李世民一下吃个大哑巴亏没处申诉。假如换了李元吉担任这次统军主帅,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的。但是,李建成没有,而是让他们在战后完璧归赵,回到秦王府。第二件事是,武德七年六月,李世民探知李元吉府上私蓄甲士,私藏大量兵器衣甲,暗中使人奏告朝廷。李渊闻奏,当即以“巡视”为名,率李建成、李世民到齐王府查问真情。李元吉得讯后,依从手下谋臣荣九思等人建议,在府上埋伏武士,准备当场诛杀李世民,就机逼父亲“禅位”,立李建成为帝。但是,当李元吉临动手前暗中找机会告知李建成,希望征得他的同意时,却因“建成性颇仁厚,邃止之”,果断地予以拒绝,以至使这次伏击行动流产。试问,武德七年六月,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很深,很公开化,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机会,都因为“性颇仁厚,邃拒之”,我们能说李建成的“性颇仁厚”有假吗?

    紧接着发生的几件事就越发耐人寻味,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建成组建“长林军”和派尔朱焕、桥公山暗约杨文干试图谋杀李世民的事,都是发生在李建成阻止李元吉于府上伏杀李世民的武德七年六月,作者甚至中间毫无任何间断,一口气就连续交待了这几件事。

    读史读到这儿,未免就让人有了太多疑问,感觉宋朝那位司马光老头儿实在幽默、搞笑——你刚刚还说李建成“性颇仁厚”,怎么一下又连续罗列了他两件“性颇不仁厚”的弥天大罪来?

    在东宫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这是一个国家绝对不能容许的事,作为国之储君,未来皇上,朝廷对你的人身安全已经提供了必要保证,该给你安排的侍卫人员已经给你安排了,你再私下成立一支军队,不是图谋造反又是什么?并且,你紧接着又派尔朱焕、桥公山暗约杨文干起兵去仁智宫,试图谋杀陪李渊一起避暑的李世民,就越发证实了你谋反的罪行是千真万确,不容辩驳的!

    这样明显自相矛盾的历史记载,果真是司马光笔法过于粗疏,以至发生的笔误吗?笔者认为不可能。《资治通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司马光写史态度严谨,能受到社会广泛承认的缘故。

    那么,这样稀奇的记载又该作何解释呢?

    笔者追根溯源,认为事情恐怕还得从李世民更换史官,“建议”新史官“完美”这段历史的原因查起。试想想,当时的褚遂良、许敬宗为了尽快满足李世民的心愿,肯定要挖空心思,或大胆虚构,或把一些实有的事掐头去尾,达到李世民的要求或基本要求标准,然后“充实”进去。但是,褚遂良等出于一个史官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当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在下笔时留下这么个明显缺陷,给后来者留下足够的推测空间也很难说。至于后来者司马光,肯定也是经过反复琢磨,明白了前辈史官的那种苦衷,又不便更正,只好原本照抄下来。

    说到这儿,也许有朋友质疑:你那种推测未必就没有漏洞?唐朝的褚遂良等人固然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宋朝的司马光何来那种顾虑?他有必要为前人做错的事遮遮掩掩吗?

    笔者说,司马光存在那种顾虑其实并不奇怪。历代统治者之所以都很重视对史事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无疑就是让后来的统治者参照前人经验得失作为决策依据,以便减少失误。因此,历史首先是写给有政策决定权的人们阅读参考的。宋在唐之后,但它的政权却不是直接从唐朝夺取,与李唐皇朝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宋朝皇帝为了倡导皇权观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极力颂扬与自己并无恩怨的前朝皇帝,对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创业之主肯定是大加赞赏。有了这样的大背景,司马光不敢轻言犯忌,就未必没有可能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妨就事论事,姑且依了该书所载顺序,探讨一下它们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