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呢,当时的野心已是志在必得,要把整个国家的皇位继承权完整地夺取过来,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子,因此当场以“不愿远离膝下”为由极力推辞。但是,回到府上与众部属一议,大家都认为去洛阳暂时自成一国,以李世民手中所拥有的雄厚实力,人才资源,今后与李建成再争天下,自然是稳操胜券,岂不是比留在长安相互阴谋算计更靠得住?因此极力赞成他成行。李世民这才下定决心去洛阳。
单从大局稳定考虑,从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李渊作为一国之主,轻率地做出这种承诺,其实是很不应该的,大有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试想想,这样做,无疑是使一个完整的国家从此一分为二。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李建成和李世民本来已面临水火不容的地步,再让他们各人分治一国,彼此能够相安无事吗?二人各自手下的文臣武将能不各为其主,千方百计挑起战争吗?
唐初时期,因为大乱初定,全国的总人口仅有一千二百万(也有说仅有八百万的),全国百姓还能够经受得住又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吗?因此,消息传到东宫,府上的人都极力表示反对,建议李建成一定要发动朝中亲信大臣出面力阻。结果,李渊在众官反复分析这件事势将引发的种种不良后果后,也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这主意太“馊”,只得不了了之。
为了控制恶性事件的发生,为了大唐皇位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也为了保全所有子孙的身家性命,李渊心里明白,惟有让李建成这位“生性仁厚”的长子继承皇位,才有可能互不冲突地实现这一目标。不过,要让李建成顺利接班,首先就必须削弱李世民手中实力,削弱到他无力争夺储位才行。于是,李渊采纳了裴寂、封德彝等重臣的建议,以封赏为名,把李世民手下一大批干将分散到各地任职。这样,也无疑向李世民敲响了警钟,眼睁睁地看着旧部十去六七,却又无可奈何。
正是这种关时候,又是房玄龄及时提醒了他:“所遣诸人皆不足惜,惟杜如晦具王佐之才,殿下若守藩端拱,无所用之,任之自去亦未尝不可!若思经营四方,一统天下,则非此人莫属矣!”李世民闻言大惊,以手加额道:“玄龄不言,几失良才矣!”随即入朝,极力奏请李渊,才撤销了杜如晦陕州总管府长史的职务,仍旧担任秦王府的属官,以后每当有了大事难以决断,总不忘找房玄龄、杜如晦商议。
所以,我们说,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兵变,绝不是所谓的迫于无奈,即使最后面临这种处境,也是他长期来蓄谋夺储、处处表露得咄咄逼人所致。当然,如果没有李元吉从中挑拨离间,兴风作浪,玄武门兵变或许不至于如此之速。所以,我们说,玄武门兵变的发生,离不开李元吉一份“功劳”在内。
对于李元吉这个人,历史上没人替他说过一句好话,看来他为人之坏不容置疑。李元吉自幼不务正业,吃喝嫖赌,走马游猎,坏事做尽,真实本事还真没多少。大业十三年,李渊举兵进取关中时,让李元吉留守并州(即太原),过了几年淫乐无度的太平日子,一遇宋金刚率大军来攻,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仓惶逃往长安,把山西大片土地全部丢失,几年后在沧州遇上刘黑闼大军,也是一路望风披靡……但是,就是这位无德无才的家伙,夺取储君之位的野心,却一点不比李世民逊色,长期以来称得上是垂涎欲滴,甚至丧心病狂。但是,李元吉根基最浅,既没有李建成的长子优势,也没有李世民的显赫战功,雄厚实力,胸中才学也比二位兄长差着很多。不过,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懂得自己劣势所在,为了最终达到夺嫡目的,李元吉能采取的谋略当然只有“曲线救国”了。为长久计,李元吉一则采取“扶危济困”的手段,百般依附势力较为弱小的李建成一方,时时不忘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寻找李世民的野心证据,处处鼓动李建成防备李世民,甚至不时设计要除掉他;二则暗中养精蓄锐,大肆招募死士入府,以便一旦协助李建成除掉了李世民,再找机会除掉李建成。例如李渊父子入齐王府查问兵器库一事,如果李建成首肯,恐怕就轮不到李世民后来的玄武门兵变了。
行文至此,问题又来了:李元吉既然志在夺嫡,那一次为什么不来个快刀斩乱麻,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块除掉呢?其实,这件事看似难以理解,但开动脑筋认真分析分析,答案就不难得出——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朝中拥有的那两股强大的势力,如果贸然同时向二人发难,二人的众多部属借口为主人报仇起而造反,一定引发天下大乱。李元吉自问至少眼下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同时与两大势力为敌,乱军一起,他这条小命还保不保得住实在很难说,风险成本太大,他怎么能轻易下得了这种决心呢?因此,他必须征得李建成同意,借李建成的旗号除掉李世民。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一旦李建成因这件事的成功,顺利登上了帝位,一定会遭到李世民旧部的报复反抗,那时候,李元吉还可以维护正义的面孔出现,借机打出为李世民报仇的旗号,把李世民旧部那些不旧明真相者拉到自己门下,从而达到最终夺取帝位的目的。令李元吉懊恼不已的是,李建成心性过于善良,一味顾念手足亲情,任凭李元吉耍尽千般手腕,或旁敲侧击,或直言不讳,都无法奏效。李元吉无奈之下,不得不跳到前台,公然派出刺客,谋刺尉迟恭等李世民的铁杆心腹;派人到李渊面前上奏,把李世民手下的谋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等人一个个驱逐出秦王府,从而一步步促进了矛盾的尖锐化,表面化。
武德九年五月末,突厥颉利可汗派大将郁射设率领八万大军攻入代州,意在长驱南下进犯长安。李渊得报,因考虑到李建成、李世民两派势力纷争日趋激烈,既然不便派李建成这位太子出征,也不想再让李世民统军,免得再一次让他坐大,因此一直举棋不定。裴寂、封德彝等人揣摩李渊的意思,提议由李元吉挂帅,燕国公罗艺、天纪将军张瑾为副帅,率军出征。李渊本来担心李元吉没有统军才能,不敢轻易答应,但考虑到罗艺、张瑾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就欣然准奏,同时严戒李元吉凡事要多听从罗、张二人的主意,不得轻易自做主张。李元吉获得这样的好机会,心里那股高兴劲就没法形容了,趁机提出要求,尽调秦王府骁将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侯君集等随军出征,计划在战争中寻找机会,把他们一起除掉,从而剪尽李世民羽翼。李渊正愁没法奈何得了李世民的夺嫡野心,如果一下把李世民手下这班虎狼之辈全部调出,打完仗再把他们分别安排在各地任职,李世民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撑,他的野心再怎么大,能力再怎么强,孤家寡人一个,怕也无所作为了,因此一口答应下来。
李元吉和李渊各自打的这种如意算盘,如果顺利得以实现,无疑是对李世民是极为沉重的当头一棒。类似这样的举措如果是用来对付那种一般的庸碌之辈,不必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是李世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工于心计的“有心人”,效果就正好适得其反——这消息一经传出,李世民马上把问题的严重性看得再明白不过,他手下一班亲信因此而群情激愤也是可想而知的事。以李世民的精明机警,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气愤,但接着被部下的愤怒情绪一鼓,马上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李渊与李元吉的这一举措,无异于义务地替他做足了部下的宣传鼓动工作,无形中把他那些忠心耿耿的部下一致对外的看法意外地集中了,把他们的士气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他有了充足的理由去实现他蓄谋已久的武装夺权行动,可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于是,李世民毅然决策,派人通知宫廷禁军总管常何和他手下的两名副将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为内应,义无反顾地发动玄武门兵变。常何勇冠三军,历来是李世民心腹。李世民深谋远虑,数年前就推荐他充任禁军总管,为了确保他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所用,当时还赐给他金刀一柄,黄金三十绽,让他永远记住这份情义。敬君弘和吕世衡也全是李世民的旧部亲信,所以派二人充当常何的副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