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民社会主义 (十)饥…


本站公告

    面对全国大饥荒,这个棘手的问题,毛它交先生把给一位治国高手,邓小平先生去解决。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造成大饥荒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毛先生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大饥荒的严酷现实,宣告了三面红旗的失败。

    “您能解释一下吗?”读者朋友一定会问。

    我简单解读如下:

    毛先生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实,这个总路线,是采取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强调的是建设的速度,没有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办事。

    毛先生企图凭借群众的干劲,一鼓作气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样,就形成了群众运动式的所谓“大跃进”。其中所谓的“大炼钢铁”,更是这种错误的具体表现。

    当然,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全国的老百姓都响应毛先生的号召,掀起了狂热的建设热潮。

    但是,它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均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此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失衡,这就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在总路线和大跃进的执行过程中,陈云先生就及时地指出了这个问题,遗憾地是,毛先生不但没有采纳陈先生的建议,反而说陈先生“右倾”。

    我在前面的解读中,已经解读过了,这里,就不唠叨啦!

    这就是造成大饥荒的第一个原因: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失去了平衡。

    造成大饥荒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三面红旗中的第三面红旗,人民公社。

    当时的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前面的解读中,我提到了马克思先生的一个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青铜时代――奴隶制社会;

    铁器时代――封建社会;

    铁器和蒸汽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我在前面,对此,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这里,就不重复了。

    马先生的这条经济学原理,还有另一番含义:

    马先生说:如果当时的社会制度,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那么,这个社会制度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当时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就会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

    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好、坏的时候,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我们用这条马先生的经济学原理,去分析一下当时毛先生提倡的人民公社,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还极端地落后。大型的机械化农具几乎没有。农民们使用简陋的农具,在自己的一小块田地里耕作,生产出来的物品,主要供自己的生活之用。我们把这种经济形式,称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虽然是落后的,但是,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也就是唯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

    中国的农民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生活是肯定不富裕的,但是,也是可以生活下去的。

    他们说:“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有自己的一份家业。总希望把自己的家业扩大,明年的生活会更好。这就是农民的“盼头”。在这个盼头的促进下,农民们努力的劳动,社会生产力也就逐步地发展了。

    所以,小农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当时唯一合理的经济形式。

    毛先生提出的人民公社,号称“一大二公”,把小农经济一扫而光。

    万亩土地连成一片,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怎么耕种呢?

    采用人海战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种庄稼如同打仗,调动几千人的大队伍“上战场”。我在前面的解读中,已经向读者朋友描绘了这样壮观的劳动场面。

    用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暂时解决没有大型农业机械的问题,但是,能持久下去吗?

    所以,没有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的大农场式的经济形式,根本是不能持久的。

    更荒唐的是,实行“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制度。

    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建立这样的免费食堂。勉强建立起来了,设备也极其简陋,还要占用很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根本没有办法长期坚持下去。

    更严重的是,农民们得到了终身的免费饭票,反正干不干活,都是“一天三个饱,一个倒”,农民们没有了盼头,生产的积极性就没有啦!谁还愿意出力劳动呢?

    这么一来,田地里就长上草啦!

    当时的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大饥荒的严酷现实,宣告了三面红旗的失败,也宣告了毛先生的农民社会主义的失败。

    毛先生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人人平均的美好社会。可以说,毛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美好的社会,千百年来,只存在于中国农民的幻想之中。毛先生要把它搬到现实中来,难免就要碰壁啦!

    闲话说到这里,还是言归正传。

    邓先生接受了毛先生的委托,着手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三面红旗取消,把田地给农民自己耕种,恢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

    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先生,创立了一套政治理论,他用这套政治理,论解读阶级、政党和领袖,三者之间的关系。

    列先生说,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革命才能胜利。

    这个政党,怎样才能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呢?

    列先生又说,这个政党,必须有一个久经考验的,有权威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来领导这个政党。这位伟大领袖,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

    根据列先生的理论,毛先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当之无愧的伟大革命领袖,是有无上的权威的。

    事实也是如此,毛先生的功绩和威望,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啦!

    邓先生自然无法和毛先生分庭抗礼,就是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先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也只能看毛先生的脸色行事啦!

    所以,如果毛先生不说取消,谁也不敢说取消。

    所以,邓先生只能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和刘先生、周先生一起,尽量纠正当时的一些错误。

    邓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把已经失去平衡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恢复平衡。

    同时,提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实行“劳逸结合”,不搞日夜奋战,力争上游啦!

    实际上,总路线停止了,大跃进也停止了。

    在农村,对人民公社也做了调整。

    纠正了人民公社的所谓“一大二公”,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以生产队为经济的基本核算单位。

    给农民的免费饭票当然取消啦!

    还要严格地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农民劳动记工分,年终按工分的多少分粮食。

    总之,不是有饭大家吃啦!

    要劳动才有饭吃。

    这一切改变,奠定了中国农村以后二十年的经济形式,也把中国老百姓,从大饥荒中解救出来。到了一九六三年以后,大饥荒基本成了过去。

    但是,人民公社的这种经济形式,还是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也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物资匮乏,几乎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限量供给,中国社会延续着“票证时代”。

    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煤要煤票……总之,买什么都要票,不要票的东西也有……喝水只要钱,不要票啦!

    票证的买卖在社会上流行,成了人民币第二。

    当时,陈云先生提出了“包产到户”,恢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小农经济。但是,这个很好的建议,和毛先生的农民社会主义差距太远啦,在当时根本无法得到毛先生的批准。

    邓先生在经济极端困难,老百姓都在挨饿的时候,说了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结合当时的情况,邓先生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老百姓吃饱饭,都是可以的啦!

    可是,这句话,到了毛先生的耳朵里,就变成另一个意思了。

    毛先生说,我要建设社会主义,实行供给制――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你邓同志却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不是和我唱对台戏吗?

    毛先生很不高兴,一开会就点邓先生的名字,批评邓先生的这句话,搞得全国老百姓都知道邓先生的这句话啦!还美其名曰:“猫论”。

    这一切都说明:邓先生对毛先生建设农民社会主义措施――三面红旗――的修正,虽然基本解决了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基本结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但是,毛先生是很有意见的,只是迫于大饥荒的严重局面,毛先生才忍耐下来。

    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先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还有大多数高级官员,和邓先生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这样,共和国的最高领导层,产生意见分歧啦!

    那么,那些高级官员支持毛先生呢?

    那么,毛先生怎样解决这个分歧呢?

    好戏即将开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