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儒家的政治理论――以民…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前面讲了:儒家的人生理想,就是当官,就是治国、平天下。

    那么,怎样治国?怎样平天下呢?

    我们的孔老师,有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他的学生们,又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这套方法,就称之为:“儒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的政治理论,内容丰富、系统。简单来说,有两个内容:

    一个是:以民为本;

    一个是:奉天保民。

    下面,我就为各位朋友,解读这两个内容。

    好了,开场白,就说到这里。

    解读,就此开始……

    我先解读“以民为本”。

    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当国君的,要像个国君的样子;当大臣的,要像个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个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对呀!要是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那么,就是有粮食,我能得到这些粮食,吃饱肚子吗?”

    齐景公问孔子,怎么治理好国家?

    孔子的回答是: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样子?

    孔子没说。

    但是,读者朋友如果读过前面的第三卷《关雎篇》,就会知道,“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就是孔子心目中“君臣”、“父子”的样子。如果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和谐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孔子的这段话,道理浅显,明白易懂。

    但是,齐景公的话,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齐景公说:“要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么,就是有粮食,我也捞不到吃呀!”

    能不能吃到粮食,和“君礼臣忠”、“父慈子孝”,这些儒家的大道理,有什么关系呀?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从儒家的政治理论“以民为本”说起。

    “以民为本”,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论。当然,这个理论,不是儒家创造的,也不是孔子发明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孔子只是继承了这个思想,把它发扬光大起来,成了儒家重要的政治理论。

    所以,齐景公虽然只是个君主,不是什么儒学的专家,他也知道这个理论。

    那么,什么是儒家的“以民为本”呢?

    中国旧时有一句俗话:“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旧时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农民的生活来源,就是土地。对一个农民来说,“二十亩地,一头牛。”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全部。

    所以,可以说:农民是“以土地为本”。

    既然“以土地为本”,就不能亏待了土地,要给土地施肥,保护生态环境,别让他“沙漠化”了。农民才有饭吃。

    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

    他们赶着牲畜,携带着帐篷,在广漠的草原上游牧。

    他们吃得是牲畜的肉,喝的是它们的奶。为了帮助消化,可能还有一点茶叶。

    所以,可以说:牧民是“以牲畜为本”。

    既然“以牲畜为本”,就要好好地善待它们,让它们吃饱吃好,长得又肥又胖,才能给牧民提供肉和奶,牧民才不会饿肚子。

    读者朋友,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是不是呀?

    孔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贵族们,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称为“封地”。在这块“封地”上,生活、劳动的一些农奴,当然也属于这个贵族所有。

    贵族们就是依靠这块封地生活的,是封地上的农奴们养活了这些贵族。

    所以,可以说:贵族是“以农奴为本”。

    在孔子的时代,“农奴”、“奴隶”,称为“民”。

    “民”字的“甲骨文”象形,就是一只眼睛里面,插入一条木棒。当时为了防止奴隶逃亡,就刺瞎奴隶的一只眼睛,作为奴隶的标记。这就是“民”字的由来。

    以后,奴隶大量转化成了有人身自由的人,“民”字的意思,也就变化了,不再专指奴隶,而是泛指没有官职的一般人了。

    既然贵族们是以民为本的,按理说,贵族们应当善待“民”,让他们吃饱吃好,有力气干活,生产出更多的物品,贵族们才有饭吃。

    但是,贵族们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向农奴们要东西,狠命地剥削。农奴们的死活,他们就不管了。

    我想:在孔子的时代,这应当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的朋友会问:“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在孔子编辑的《诗经》里面,有一首当时农奴们流传的民歌,我把它抄录在下面。

    大家看了,就知道啦!

    ?鼠?鼠,?食我黍!三??女,莫我肯?。

    逝?去女,?彼?土。?土?土,爰得我所。

    ?鼠?鼠,?食我?!三??女,莫我肯德。

    逝?去女,?彼??。  ,爰得我直。

    ?鼠?鼠,?食我苗!三??女,莫我肯?。

    逝?去女,?彼?郊。?郊?郊,?之永?。

    我把这首古代的民歌,翻译如下:

    大老鼠呀!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黄米了!

    这么多年,我养活了你,你不顾我的死活。

    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快乐的地方去。

    快乐的地方呀!快乐的地方!那里才是我的安身之地。

    大老鼠呀!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麦子了!

    这么多年,我养活了你,你也不让我留下点东西。

    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快乐的地方去。

    快乐的地方呀!快乐的地方!那里我才能得到我劳动的价值。

    大老鼠呀!大老鼠!别再吃我的禾苗了!

    这么多年,我养活了你,你不会知道我的劳苦。

    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快乐的地方去。

    快乐的地方呀!快乐的地方!不会再有人痛苦地哭泣!

    在这首民歌中,农奴们把贵族比喻成“大老鼠”。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些大老鼠,对农奴的压榨、剥削,真是厉害!吃了农奴们的黄米,吃了农奴们的麦子。最后,田地里的庄稼还刚刚发芽,还是禾苗,粮食还没有收获,贵族们就来要粮食了,要吃禾苗啦!农奴们整年的劳动,最后,什么东西也没有。

    农奴们怎么办呢?

    唯一的方法,只有逃走!

    农奴们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高。他们只是要求有一块安身之地,能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要求不再痛苦的哭泣。

    但是,就是这样最低的生命需要,他们也得不到。

    除了逃走,还能怎么办呢?

    农奴的大量逃亡,直接危害了贵族们的利益,让他们收入减少了,饭吃得也就不舒服啦!

    孔子是个聪明的人,也是个有爱心的人。他从维护贵族们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

    这政治主张的第一条,就是:“以民为本”。

    他告诫贵族们:是农奴养活了你们,你们要对农奴好一点。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拖儿带女地来到你的封地上,你就有人给你干活了,你就有饭吃了。你对他们不好,他们就都跑光啦!你还吃什么呀!

    所以,要像农民善待土地一样,要像牧民善待牲畜一样,善待农奴。

    通俗地解读,儒家的“以民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前面解读过,《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君子是有文化,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小人是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这层意思,是从道德品质层面,来划分君子和小人。

    第二个意思是:君子是属于贵族阶级的人,以及为贵族管理“国家”或“封地”的官吏。小人是在贵族们封地上劳动的农奴。

    这层意思,是从人的社会身份,来划分君子和小人。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就存在着两种人:

    一种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君子,他们处于社会的上层,自己不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要由别人来养活。

    一种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小人,他们处于社会的低层,自己要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要不停地劳动,生产出物品来,养活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君子。

    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小人”要养活“君子”;“君子”要让“小人”来养活,却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这是“以民为本”的又一层意思。

    儒家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位圣人,称为“亚圣”。这个“亚圣”,就是孟子。

    孟子说:

    无小人无以养君子,无君子无以治小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

    孟子的这段话,我记不很清楚了。凭记忆写出来,可能不十分精确,但是,大体意思,是不会错的。

    孟子的这段话,可以翻译如下:

    如果没有小人,就没有人来养活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来统治小人。君子用脑子,小人拼体力。用脑子的人统治拼体力的人。拼体力的人,受用脑子的人的统治。统治别人的人,受别人供养,受别人统治的人,要供养别人。

    孟子真不亏是个“大学问家”,让他这么一说,儒家的“以民为本”的理论,就简单明了啦!我们的“圣贤”,真是了不起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