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从”呢?
“三从”是说:一个女子,一生都没有独立的人格,都要在男人的控制之下。
第一从:没有出嫁,在娘家的时候,要绝对服从父亲和兄长。
第二从:出嫁以后,到了婆家,要绝对服从丈夫。
第三从:丈夫去世,就要绝对服从儿子。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长期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做个女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一生都要在男人的阴影下生活。
“三从”又称为“三从礼教”。
在“三从礼教”的约束下,女人被要求“守妇道”。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只能“从一而终”。不能搞“一夜情”是肯定的了,就是丈夫死了,也不要再嫁,称为“守节”。当然,最好是跟着也死,给丈夫殉葬。
“守节”或“殉葬”,被当成很荣耀的事情,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重。有钱的人家,还要立个“牌坊”,表示颂扬。
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专制的中国封建社会,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反对,而且,有些女人,还受到“三从礼教”的毒害,“自愿”地接受奴役的悲惨地位。
一直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了中国,西方的人权观念,平等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阶层,开始猛醒,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危害。
随着封建王朝的瓦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华大地响起了一片“打倒孔家店”的风暴。“封建礼教”,在中国消失了。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如果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恐怕不知道“三从”为何物了。
但是,一般的中国人,提到“三从”,也往往和孔子联系在一起。认为:让女人守节、殉葬的“三从”,是孔子发明的。
孔子真是大大地被冤枉了啦!
那么,“三从”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仪礼》的“丧服”中,记载着这样的话:“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在前面解读过:古代的礼仪、制度等等,被孔子收录在《礼经》这本书里。
古代的官制,祭祀的仪式,古代玉器的使用,都能在这里找到资料。可以说,是一部了解古代社会的参考书,很有价值。
《礼经》后来被分为三部分,成了三本书:《礼记》、《仪礼》、《周礼》。
《仪礼》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古代各种仪式。“丧服”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丧礼”。
比如:丧礼中穿什么衣服;丧礼的时间、期限;嫡庶、亲戚等等。其中当然也要讲到女人在丧礼中的礼节。
女人在丧礼中,遵守什么样的礼节呢?
女人和男人比,情况有些不同。
男人从出生到去世,都生活在一个家里。女人就不同了,出嫁前,生活在娘家,出嫁后,生活在婆家。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女人在丧礼中的礼节,怎样确定呢?
《仪礼》“丧服”的这段话,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翻译如下: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女人在丧礼中的礼节,是跟着其他人走的。年幼的时候,和父亲、兄弟一样;出嫁以后,和丈夫一样;丈夫去世后,和儿子一样。
怎样理解这段话呢?
比如,一个女子还没有出嫁,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就要和她的兄弟一样,守孝三年。这就是“幼从父兄”。如果,她出嫁后,父亲去世了,她在丧礼中的礼节,就和丈夫一样了。她就不需要守孝三年了。守孝多长时间呢?她的丈夫守孝多久,她就守孝多久,和丈夫一样。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丧礼中,男人和女人的礼节是一样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反映出了,在孔子时代,男女的社会地位,基本是平等的。如果有差别的话,我想,也不会相差太多。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孔子的婚姻观念。
我把这种观念,称为:“夫妻有情”。
秦汉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确立了。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制度,越来越强烈。孔子的原始儒学,也就越来越不受封建当权者的欢迎了。原始儒学,一步步地被“改造”成了宋明理学。
《仪礼》“丧服”中,关于女人礼节的这段话,就被“大儒”们断章取义地窜改成了“三从礼教”,成了封建社会压迫女子的理论根据。
和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啦!
什么是“四德”呢?
在周王室的王宫里,有一种专门负责教育女人的“教官”,称为“九嫔”。
《周礼》中记载:“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段话的意思是:“九嫔”教导王宫中的女子,道德品质、说话口才、美容化妆、手工技巧。
这段话,后来又被曲解为:女人不要灵牙利齿、不要花枝招展、不要心灵手巧。总之,“女子无才就是德”。
这和《周礼》中,这段话的原义,大大的不同啦!
读者朋友:
通过我的解读,您是不是对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好了,让我们换一个轻松的话题,娱乐一下。
现在,女人的“三从四德”,已经被“砸烂”啦!
现在,男人的“三从四德”,已经发扬、光大啦!
《男人的三从四德》
老婆逛街,要跟从;
老婆命令,要服从;
老婆错了,要盲从。
老婆化妆,要等得;
老婆花钱,要舍得;
老婆生气,要忍得;
老婆生日,要记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