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小故事多:9、穷县老嘉禾


本站公告

    老嘉禾历来很穷。

    嘉禾建县既然迟,地盘自然小,而且好地盘已经他属,留给嘉禾的是穷山恶水——山是癞痢头一样的石灰石山,全县水源奇缺,耕地稀少。

    穷山恶水的嘉禾自古荒凉,人烟稀少。据考证,最早遗留下来至今尚存的只有叶、彭二姓。其他各姓都是逐渐从外地迁移过来的,因此,说到底,嘉禾是个移民县。

    嘉禾李姓最多,因此,有人戏说:

    其名是个嘉禾县

    其实是个李家村

    嘉禾有人去江西外调时,在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谷村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谷村人的土话、生话习惯与嘉禾城关的一模一样,经交流,秘密在于乡音不改习惯相传——嘉禾李姓主要来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谷村。

    雷氏来自江西南昌;王姓来自广东;罗氏来自湖北……,这是嘉禾土话复杂的原因,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郴州行剧组导演王钢说:“走遍中国没见过嘉禾土话这么复杂,十里不同音,同村不同话。”湖南师大出了本《嘉禾土话之研究》的专著,对嘉禾土话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介绍。研究表明:嘉禾由古时的人烟稀少到现在的人员拥挤确是移民所致。

    人多相对热闹,生存的资源却愈来愈紧张。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不了得另想办法。这是嘉禾形成铸造和锻造两大品牌的根本原因,穷则思变,生存是人的最大欲望——很多事是逼出来的。

    嘉禾的“穷”说起来有的心酸、有的好笑。

    在旧社会,神农的徒子徒孙们尽管早出晚归,辛勤劳动,却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每遇灾荒年景,剥树皮、啃草根、吃观音土,常有人腹胀而死。五代时期,还有食饿殍、以人肉充当军粮的记载。号称粮仓的普满乡一带,一日三餐均喝“糠麻糊” ——心酸不?

    省志记载:清乾隆六年金匾进士顾维钫任嘉禾县令仅带一书僮,审官司设一木桶代堂鼓,传为美谈。任何上了品级的官都是“击鼓升堂”,嘉禾县小民穷,顾维钫为节约一张鼓钱,“击桶升堂”。——好笑吧?

    嘉禾民歌有“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家那个养女斢猪头”,都是穷的呐喊。嘉禾城里人叫叔叔为“妈妈”,这是因为嘉禾地小人多,父母将子女托祖父母及小叔带,自已双双外出做工,“夜崽不离娘,饿醒叫叔叔为妈妈。”——心酸不?

    再看几首民谚:

    塘村墟,大墟场;

    老铺街,棉布行;

    油榨头,打铁行;

    平田铺,米麦行;

    井洞铺,井水凉;

    车头背,男人划船女人纺线;

    赶了塘村墟,再赶嘉禾县。

    号称湘南第一墟的塘村墟逢农历二、五、八赶场,但市场交易也就那几个行当。嘉禾县的南门口,有个丰和墟,逢农历三、六、九的场,赶嘉禾县就是赶丰和墟。丰和墟有多大呢?几个凉亭而已,商业街是南正街。南正街是:

    一条大路通南北,

    几间铺子卖东西。

    古时,嘉禾县城小到什么程度?只有东西南北四条小街。

    古时穷,那是万恶的旧社会;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嘉禾还很苦,很穷。穷到什么样子,不知该怎么描述。反正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前,嘉禾还是用小水电,嘉禾县城的街道还是凹凸不平。对此,嘉禾人也是运用他们的民歌特长进行概括,应该比较形象:

    好个嘉禾县

    缺水又缺电

    马路当墟场

    电话老占线

    吃了一餐饭

    停了三次电

    走过一条街

    出了三身汗

    ——好笑吧?

    嘉禾什么时候才开始富呢?答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时起。袁家的铸造业和塘村的锻造业的兴起即是很好的例证。

    说起嘉禾铸造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品牌,道路极其艰难。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