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圣制溯源(上)


本站公告

    次日清晨,独孤擎尚在酣眠之中便被一阵清悠钟声唤醒。手忙脚乱地穿上新衣新鞋,随着师兄们到院中古井边汲水洗漱已毕,结伴到水阁中去晨读。

    待将《大道玄虚经》中的《训道篇》、《原天篇》、《证法篇》和《感生篇》各诵三遍之后,院前柳树上悬着的铜钟又被敲响。一众学童“轰”的一声弃书离座,争先恐后地涌进书院,奔向膳堂用饭。

    嘉文馆中除了苑老夫子和这些学童之外,还有十几名杂役人等,每不亮就起来打扫做饭,等学童们晨读完毕,热腾腾的饭菜已摆上了十五张梨木长桌。

    八十九名学童依次入座,端起面前的饭碗放怀大嚼。这些孩子们大多自幼学道,食量远非凡俗男童可比,又在贪吃贪长的年纪,化食很快,往往饭后才只一个时辰就又觉得腹中空虚了,故而吃起饭来求多求饱,声势自然相当猛恶。

    群童吃饱喝足之后,又回到后院洗漱休息一刻,待钟声一响,便一同进入水阁来听早课。

    今日的早课讲的是一线天圣教古史,苑老夫子候群童落座,清咳一声说道:“孩子们,咱们一线天圣教自从三位元圣祖师开创至今,已经有六千一百二十五年了。这中间的艰难险阻远非后人可以想象。然而我们一线天圣教自初创之时即为中土领袖,其后虽迭经巨变却屹立至今长盛不衰,除圣祖英灵垂佑、先贤励精图治外,所倚仗者无非是‘敬天守道,选贤用能’八字而已。

    “既然说到了‘选贤用能’,有一项千年祖制便不能不讲了,那就是咱们一线天圣教每隔二百四十年举行一次的‘遴选圣童’之制。”

    这一班学童小小年纪便躬逢本教传承盛事,这一年多来,先是老天主职满卸任,新天主载誉继位,紧接着又是册封圣师,内选圣童。事情办得极为热闹,孩子们也从中见识了不少大场面。直到上个月封圣大典完毕,新科圣童选定,这一番扰攘才算是最终安定下来。

    不料前一日二系圣童独孤擎刚进嘉文馆,便因识字不多遭到内选圣童孙绝云的质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闹。虽然事态已被苑老夫子平息下来,但所有学童心目中或多或少的都对“遴选圣童”的根本祖制产生了疑虑。

    事情传入各人的家长师尊耳中后,更是引起了一些微妙变化。虽然现下还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但细心些的孩子们都能从自家大人的神色语气之间察觉少许异常,轩辕掣、令狐挚和孙绝云、江信南更是受到各自师长的严正训诫。只有独孤擎因为师父没有问起,自己又不愿意再提此事,所以隐瞒未报,也就无从知道师父的态度了。

    学童们昨日便听苑老夫子说过今天早课要讲“遴选圣童”之制的由来详情,因此上每人都聚精会神专心听讲,水阁中一时间静得落针可闻。

    ※ ※ ※ ※ ※ ※ ※ ※ ※ ※ ※ ※ ※ ※ ※

    苑老夫子交待完几句开场之言,便进入正题,说道:“众所周知,当年我教轩辕氏铮祖师、令狐氏爽祖师于群妖肆虐之际首倡立派,又得独孤氏秋祖师鼎力相助,汇聚各路英才,共襄盛举,为我一线天圣教开创万世不拔之基业。

    “当年灭妖之役战火初燃,创教三圣之中虽以独孤氏秋祖师功业最为卓著,但是论到威望资历,还是首推轩辕氏铮祖师。于是创始教众便公推铮祖师为本教第一任天主。二百年后,铮祖师和令狐氏爽祖师相继辞世,秋祖师又远走蛮荒异域杳无音信。教众们便拥立铮祖师之子泰仙师为第二任天主。

    “其后又过了六百四十五年,本教天主之位一直由轩辕氏子孙一脉相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直到距今五千二百八十一年前,第六任天主恪仙师才废弃轩辕氏一门世袭之制,改立‘遴选圣童’之制。

    “恪仙师当年与独孤氏恒仙师、令狐氏忻仙师在正阳殿中相约以一年为期,分头出山寻访资质上乘的男童收归各人门下,并于次年遴选出首代圣童。一百一十九年半以后,圣童们学业大成之时,恪仙师便令他们与教内杰出弟子比文论道,接受教众考评,择其优者继承天主宝座,其余二人则为左右护法。新天主继位一百一十九年半以后再行退位让贤,由首代圣童的传人担当圣师,开始遴选下一代圣童。

    “自此之后,每隔二百四十年遴选一次圣童,积于今日,已经是第二十三代圣童了。昨日江信南说得不错,遴选圣童首重品性,次看资质。三位圣师历时一年严格挑选出来的弟子,自然都是品性资质俱佳之人,这一点当无疑义。”

    苑老夫子最后这番话算是给昨日早课上的争执下了定论,群童闻言大都点头悦服,但也有些学童木无表情,不响不动。

    苑老夫子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不过圣童受封之后,每年都要经过教中九位长老的严格考评,如果文课道法不能过关的话,不仅要被革去圣童之名,为其授业的文师和圣师也要被废去名分,终其一生不得再收弟子。

    “至于空出来的圣童之位,则由时任天主在后辈子弟中另选英才亲自督导教授,经过三年考评后才能补正缺位。有此规制约束,历代文师和圣师在教授圣童之时都不敢掉以轻心。所幸天道酬勤,时至今日还没有圣童被废过。”

    三位圣童听到这里,心中都是一凛,自知今后学业能否精进不仅关系自身前途,而且对苑老夫子和各自的师父也有莫大影响,不由暗暗鼓劲。三人也同时想到,一旦自己通不过每年一度的长老考评,便会被其他人接替名位,因而同辈中的任何一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对手,以后勤勉修行之余,为人处事更须小心在意。

    苑老夫子续道:“按照祖制,每代圣童在修业期满的大考之后不论能否继任天主,均须选定自己的传人,做下一代圣童的师父,也就是圣师。如此代代相传,薪火不灭,一线天圣教血脉才得以延续至今。

    “以往每一代圣师都是当时奇才,经他们苦心**出来的圣童更是青出于蓝,这才使得我一线天圣教日益兴旺,领袖群伦。

    “当年先圣定下法度,圣童遴选期为一年,受业期和任职期均为一百一十九年半,合计二百四十年。之后各系圣童便须降为普通教众,恢复本来姓名,不再过问教中事务。

    “在圣童遴选期和修业期的一百二十年间,须由教众公推三位天主,每位任期四十年。我们现在的秦昼轩秦天主,就是去年被大家一致拥立的。再过四十年,他便须将宝座让出,在同辈精英中择人接位。”

    ※ ※ ※ ※ ※ ※ ※ ※ ※ ※ ※ ※ ※ ※ ※

    苑老夫子一口气说到这里,稍作停顿,端过桌上茶盏浅啜一口。罗永言趁机举手发问道:“先生,那么四十年后,现在的圣师可不可以接任天主啊?”

    苑老夫子放下茶盏,不假思索地说道:“不可以。先圣遗训明言:凡为圣师者,均无资格继任天主,如此方可杜绝一脉世袭之弊端。试想每位圣师的师长和传人都有可能成为天主,倘若圣师自己也能接此任,那我们一线天圣教岂不是很容易变成他们一家的天下么?然则当年恪仙师等三人苦熬心力创出来的‘遴选圣童’之制与此前的一脉世袭之局又有什么差别?

    “况且刚才已经说过,若有圣童考评不佳之时,须当废黜其圣师,由时任天主择人教授。如果该圣师能兼任天主的话,废黜圣师这一条岂非成了空文?

    “你们或许还不知道,我们圣教这种法度大有深意。世间多数门派传承之制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如幻风堡、乾元谷那般父子相续,其二则是如玄都山、梵天寺那般师徒相传。前者仅限一姓,后者只传一系,均非长远之计,往往过不了几代便德尽势微了。更有甚者,像幻风堡那样大权旁落,堡主反而成了虚职;或者像玄都山那样一支独大,同门自相倾轧。想来实在可叹。

    “你们生长在一线天圣教治下,不会明白父子世袭、师徒传位之制的坏处。即以乾元谷金氏一门为例,他们推举谷主不看别的,只看其人是否金氏嫡系子孙。旁姓之人即便德行再高、智计再广、资质再好、修为再深,也不能获准承继。如此一来,金氏一脉独掌大权,日益骄惰。数千年来,乾元谷历代谷主既昏庸又贪暴,荒淫无度,刚愎自用,实在是人族里的败类。门下弟子也多是凶狠奸狡之徒,将谷中平民欺凌得十分不堪。

    “然而乾元谷最重神权,金氏一脉向来以天帝苗裔自居,一言一行皆曰天命。无知平民饱受愚弄,都将金氏谬种尊为神明,心甘情愿地任其驱使奴役。唉,这真是身在魔窟不自悟,反认豺狼为尊主,可怜可叹哪。”

    苑老夫子摇头叹息一阵,又端起茶盏润了润喉,说道:“我们一线天圣教最初也是由轩辕氏一脉世袭天主之位,不过好在只传了五代子孙,未将铮祖师遗泽用尽。而那五位天主也都是雄才伟略之人,深明抑己爱人的道理,这才受到教众诚心拥戴,为我圣教稳固根基。而第六任天主恪仙师更是襟怀广博,识见超人,这才能克制一己私欲,为本教开拓千古未有之新局面。

    “五千多年来,我们圣教举用人才贵在提拔年轻有为之士。每位天主即位时,年龄均在一百二十岁至二百六十岁之间,正是春秋鼎盛血气方刚之时,做起事来英明果断雷厉风行,不像别派那些昏庸老朽之徒那般迟疑拖沓,使得圣教治下朝气蓬勃日益兴旺。”

    ※ ※ ※ ※ ※ ※ ※ ※ ※ ※ ※ ※ ※ ※ ※

    独孤擎听到这里,心中不免纳闷,暗想:“年龄在一百二十岁至二百六十岁之间的人不是已经很老了吗?先生却说他们‘春秋鼎盛血气方刚’,该不会是说错了吧?”有心想问,却怕冒然打断苑老夫子讲课未免失礼,又见同窗们个个面色如常,显是没有人像他这般心存诧异,不免又暗自疑心:“难道是我刚才听错了?”

    却不知世间修真炼道之术虽然浩繁驳杂,种系纷纭,但正所谓“万法一源,殊途同归”,不论何种道法,但凡学有小成者,均可脱胎换骨,益寿延年。——不过道法虽好,却也要看传人怎样,若因修行者资质不足、生性怠惰、时运不济等情,最终未得其门而入者,自然不在此列。至于那些本身便有缺陷,不足为训的伪道虚术,根本不能达致此等境界,则又另当别论。

    世俗凡人最苦恼者莫过于“生老病死”四苦,修道者孜孜以求的无非是脱俗出尘,不受其制。虽然大道无涯,人力有限,“羽化飞升”之说尽属虚妄,但道法有成之士要做到驻颜增寿却并不为难。

    不过修道有成者虽然得享遐龄,却也并非俗世所谓的“长生不老”。毕竟天地万物既有其生,便有其死,再高明的修真之士也难脱天道藩篱,只不过是比凡人活得长久些而已。真林中有言道:“百岁弱冠,五行一元。”说的便是修道者脱胎换骨之后,心体生长与修为进展相衡相益的情形。

    修真之士大抵自幼起始修行,到二十岁时,若能有小成,便会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初劫”。在此之前,其心智体格生长虽然远胜凡人,却还算是自然成长。而在此之后便是长达八十年的“弱冠结发”(在女子为“桃李年华”),修道者的心智体格会停滞在二十岁时的状态直到一百岁后才继续生长。所以真林中人的一百岁只如凡人的二十岁,故有“百岁弱冠”之说。

    “五行一元”则是指修道者百岁之后,心体生长较之凡人大为减缓,以五年为一岁,是为“五行年”和“一元岁”。每一组“五行年”内的五年分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序,对于修道者的修行各有补益或砥砺之功。

    倘若修道者在二十岁以后才开始修炼,则会在道法初成脱胎换骨之后依照“五行一元”之数继续成长,而不会经历八十年的“弱冠结发”或“桃李年华”。不过这就等如是自行舍弃了至少八十年的寿数,而且由于童功未修,根基不固,日后的道途上也会充满磨难。有鉴于此,真林中人收徒之时都喜欢挑选资质上乘的幼童。

    此外,修真之士心体成长的疾缓还与其道行进展的快慢有关。修道者若纯依自身资质修炼,则不论勤勉怠惰,都会照常成长。但若假借他人、外物之助,道行修为不合常理地突飞猛进,则其年齿也会相应增长,虽有所得亦有所失。是以修真炼道之士大多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而将痴心妄想之辈所谓的“修真捷径”视为自折寿数的邪道歧途。

    依此算来,修真之士的寿数只是凡人寿数的五倍。若以“一元岁”细言之,活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戚耿吾也不过才二十六七“岁”,比他长一辈的九位长老则在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玄都山那位享寿五百来年的“正寿真人”曲鹿涯也就是一百“岁”出头。

    当是时,宇内清平,人民安乐,凡间百岁老人并不罕见,相对来说,曲鹿涯并不算是格外长寿;真林之中能活五百年以上的,古往今来更是不知凡几,所以当年玄都山为曲鹿涯大举庆寿之时才会招致无数人或明或暗的嘲弄。相比之下,一线天嘉文馆苑老夫子存世逾七百年,而且依然健朗康泰,不仅凡间没有相对寿数之人,便在真林之中也是古今少见的高寿了。(注一)

    ※ ※ ※ ※ ※ ※ ※ ※ ※ ※ ※ ※ ※ ※ ※

    这一节独孤擎后来听令狐挚解说明白才恍然释疑,但他此刻并不知晓,虽然心中纳闷,也只能专心听苑老夫子继续讲下去:

    “新一辈的天主就任之时,上一辈的天主与护法、圣师、殿主、尊使等职司人员除了升任长老的九人以外,其他人必须同时退隐,或居家中纳福,或入隐鹄峰清修,对教中事务均不得再行过问。新天主可在同辈才俊中择贤委任二护法、四殿主、五尊使,至于承案使、分舵主等则由四位殿主选任。

    “如今算来,我们一线天圣教共有弟子二十万人,教下平民数百万人。普天下的修真门派虽然很多,但能有如此规模者只此一家。饮水思源,轩辕氏恪仙师当年能毅然决然地废止一脉世袭之制,实在是惠及百世之举。

    “恪仙师这份胸襟与眼光委实令无数后人心生钦敬,可是你们知道吗,他老人家其实也是大有苦衷的。细说起来,我教传承之制的变革,全是由当年那一场轰动天下的大风波引起的。”

    ※ ※ ※ ※ ※ ※ ※ ※ ※ ※ ※ ※ ※ ※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