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政…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前面,我解读了孔子“德政”的四项内容:爱民、富民、取信于民、吏治。现在,我为您解读第五项内容:教育。

    三十四)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孔子说:“你只可以引导老百姓,让他们明白你这样做的原因,自愿地配合你的工作;不可以只是发布命令,强迫老百姓去执行。”

    这一条,我认为,是政府施政的基本要求。

    政府要搞“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一个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政府要和老百姓讲清楚,让老百姓知道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的好处,老百姓自然就愿意执行啦!

    政府的物价部门,要提高食用油的价格,就召集老百姓的代表,开个“听证会”,让大家发表意见,供政府参考。政府也把提价的理由讲清楚。让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自然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

    我们国家的“民主进程”,正在进行之中,“政务公开”,也要逐步地形成制度。政府的每一项措施,都应当让老百姓知道原因。

    这就是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包含了“民主”的思想。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不允许这种思想存在的,所以,孔子的这段话,被历代的儒生们曲解。

    宋代的“大儒”朱熹“解读”说:“民可使之由于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其所以然也。”

    朱熹这话的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怎样去做,就可以了,原因嘛,没必要让老百姓知道。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

    和封建的“愚民政策”不同,孔子认为:“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是可以教育好的。孔子认为,治理社会,要用“教育”的方法,不能只用“惩治”的方法。

    三十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孔子说:“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老百姓,对不遵纪守法的人,用刑法来惩治他,让他守法。这样做,老百姓虽然也能免除牢狱之灾,但是,他们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对不讲道德的人,用礼法来约束他。这样做,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自觉地约束自己。”

    孔子不否认“政策”和“法令”的作用。所以,孔子说:“把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向老百姓讲清楚了,让老百姓知道,怎样做是合法的?怎样做,是犯法的?对“知法犯法”的歹徒,就惩治他。老百姓知道做什么事情犯法,就不去做了。这样,虽然老百姓可以不犯法,免去了受法律惩罚的灾祸,但是,解决不来根本问题。”

    那么,什么是孔子认为的根本问题呢?

    孔子认为,根本问题,是人的“羞耻之心”。

    什么是“羞耻之心”呢?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人的“荣辱观”。一个人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做什么事是可耻的?

    一个社会,也有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就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做什么事情是光荣的?做什么事情是耻辱的?

    比如: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荣辱观,认为,偷别人的东西,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看见小偷们花天酒地地快乐,还很羡慕。

    但是,他知道,偷东西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所以,不敢去偷。虽然暂时避免了牢狱之灾,到了经不住诱惑的时候,就会变成为小偷啦!

    又比如:现在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了,出现了富裕的阶层。很多所谓“成功人士”成了“百万富翁”。温饱思淫欲,很多人“包二奶”。

    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包二奶”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一个成功的男人,没有几个“二奶”,反而让人觉得不自然啦!

    个人的荣辱观,社会的荣辱观,都发生了偏差,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可耻的事情了,这样,社会怎么能治理好呢?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

    所以,政府提出了“八荣八辱”的倡议。提出了八件光荣的事情,八件耻辱的事情,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对不讲道德的人,就用礼法来约束他。这样做,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自觉地约束自己。”

    孔子主张“德治”,德治的首要任务,就要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让老百姓有正确的荣辱观,自己约束自己。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三十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鲁国的贵族季康子,问孔子,说:“我想让老百姓尊敬我,忠于我,还要让他们‘爱劳动’,我应当怎么做呢?”孔子回答:“在你接待老百姓的时候,保持自己庄严的风度,老百姓就会尊敬你;你对老年人孝敬,对青年人慈爱,老百姓就会忠于你。你应当表彰优秀的人物,让老百姓向他们学习。要是有个别的人,还教育不好,就要个别地做思想工作了。”

    这样才能“教育”好老百姓呢?

    孔子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

    第一、官员们首先要自己“没有毛病”。

    接见老百姓的时候,要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来,自己如果有什么“偷鸡摸狗”的小毛病,也不能让老百姓知道,这样,老百姓才能尊敬你。老百姓尊敬你了,你才能装模做样地去“教育”老百姓,是不是呢?

    第二、官员们自己要成为榜样。

    孔子说:你要对老年人孝敬,对青年人慈爱。老百姓看到你这个当官的人,都做得这么好,当然也会向你学习啦!也会服从你的教育啦!

    一个当官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两条,老百姓就会尊敬你。你才能去教育老百姓。

    怎样教育呢?

    这就是第三条了。

    孔子说:“你应当表彰优秀的人物,让老百姓向他们学习。要是有个别的人,还教育不好,就要对他做思想工作了。”

    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政府,基本上就是采取了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

    政府不断地表彰“英雄模范人物”,号召大家向英雄、模范学习。

    比较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有:黄继光、秋少云、向秀丽、雷锋、王杰、焦裕禄、欧阳海……等等。

    这就是孔子说的――“举善而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的老百姓也都是“听话”的。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可以说,收到了巨大的成效。“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己也享受很高的荣誉。

    对于那些“教育”不好的“落后分子”,就要采取个别的措施了。称为“做思想工作”。

    官员会指派人员,找个别的“落后分子”谈话,让他们改正“错误”。

    闹到这个地步,“落后分子”,不改,也不行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劝”。

    但是,俗话说:“风水轮流转”。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时期。现在的“英雄模范”,都成了 “腰缠万贯”的“成功人士”。

    当年的那些“英雄模范”,可以把自己保存的奖章和奖状,送到“收藏市场”换几个钱,花花啦!

    孔老师的那套教育方法,已经不时兴啦!

    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孔子的教育“机制”,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也将建立新的社会“机制”。

    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

    三十七)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5.11)

    孔子的学生颜回,问孔子,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执行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辆,戴周朝的帽子。音乐,要用黄帝制定的韶舞。郑国的音乐,要禁止,奸猾的小人,要离他远远的。为什么呢?因为,郑国的音乐,太黄了,奸猾的小人,太危险了。”

    按今天的眼光看来,孔子的学生颜回,纯粹是个“书呆子”。颜回家境贫寒,住在贫穷的“陋巷”里,喝着白开水。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刻苦地跟着孔老二学习。也许是用脑过度,也许是营养不良,年纪轻轻地就死了。

    这样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有才能的人。

    但是,孔老师夸奖他,后世的儒生自然也就吹捧他,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平天下”啦!

    颜回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按后世儒生的解读,颜回问得不是治理国家。问得是,怎样“平天下”?但是,为了表示谦虚,就说问治理国家,不说是问“平天下”啦!只有颜回这样的大才,才敢问这样的大问题呀!

    所以,孔子的回答,就不是解释如何治理一个诸侯国了,回答的是:如何“平天下”?

    那么,怎样“平天下”呢?

    孔子说:“历法,要用夏朝的,车辆,要用商朝的,音乐,要用黄帝的。”

    总之,要“古为今用”,今天的东西,只要是好的,当然也要用。周朝的帽子,是最好的,所以,孔子说:“帽子,要戴周朝的。”

    但是,很黄的郑国音乐,不能用,很狡猾的小人,也不能用。

    孔子是主张采用古代的好东西的。

    德政,就是周朝初期的好东西。可惜到了孔子的时代,大家已经不用了。孔子大力主张德政,在当时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十八)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的国君,让老师主持卫国的政务,那么老师先办什么事呢?”孔子回答:“我一定要把名分理顺了。”子路说:“还有你这样的呀!老师,您太迂腐啦!用得着理顺名分吗?”孔子回答:“你太粗野了呀!仲由!一个正人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就不会乱说。我告诉你吧!名分不正确,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法和教育就完善不起来;礼法和教育不完善,对老百姓的惩罚,就会不正确;惩罚不正确,老百姓就不知道做什么犯法?做什么不犯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所以,正人君子办事,先要名分正确,然后才能讲通道理,道理讲通了,办事也就顺利了。正人君子说话,不能有摸棱两可的地方呀!”

    鲁哀公十年,孔子离开楚国,来到卫国。

    卫国的国君卫出公,有意让孔子治理国家。孔子的学生子路,当时也在卫国,是卫国的贵族孔悝的家臣。

    路问孔子:“如果国君让你治理国家,您先办什么事情呢?”

    孔子回答:“我先正名。”

    孔子治理国家,不是用“德政”吗?为什么孔子说,要先正名呢?

    还要从卫灵公说起:

    卫灵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蒯聩,已经立为“世子”。二儿子郢。

    灵公的夫人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人。世子蒯聩看不惯她的行为,对她的意见很大。矛盾逐渐积累,达到了想杀南子的程度。结果阴谋败露,南子向灵公告状,蒯聩逃到外国去了。

    后来,灵公死了,南子要立郢为国君。郢还算是个有头脑的人,知道哥哥不在,哥哥的儿子辙应当立为国君,所以,不愿意当国君。南子没有办法,只好立辙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孔子来到卫国的时候,正是卫出公当政的时候。

    当时,卫出公的父亲蒯聩逃亡国外,正准备回国来夺回政权。按周朝的继承制度,父亲蒯聩应该当国君的,儿子当了国君,不让老子回国,是不符合周朝的礼法的。

    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卫国的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了,社会也动荡了。

    在这个时候,卫出公想让孔子帮他稳定政治局势。

    孔子说:“让我来治理卫国,我首先要正名。”

    孔子怎样“正名”呢?

    无非是两个办法:

    一个是:把老爹蒯聩请回来,让老爹当国君。

    一个是:向“周王室”请示,让“周王室”给辙一个正式的封号,他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当国君了。

    当时,子路当了卫国贵族孔悝的家臣,是为出公效力的。所以,他站在出公的立场上,对孔子表示了不满意。

    路说:“您老先生,也太迂腐了。都到这个时候了,你不想办法为出公效力,还说什么正名,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蒯聩吗?”

    孔子批评了子路的错误,讲出了一套“正名”的大道理。

    孔子说:

    “名分不正确,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法和教育就完善不起来;礼法和教育不完善,对老百姓的惩罚,就会不正确;惩罚不正确,老百姓就不知道做什么犯法?做什么不犯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所以,正人君子办事,先要名分正确,然后才能讲通道理,道理讲通了,办事也就顺利了。”

    怎样来理解孔子的这段话呢?

    有下面两个要点:

    第一、稳定的社会,都是建立在维护社会制度的基础上的。

    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官员,一定要遵守社会制度,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叫“名分”。

    如果,官员们不遵守社会制度,官员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叫“名不正”。

    “名不正”,是社会的最大“不安定因素”,所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首先就要“正名”。

    卫出公辙,破坏了周朝的诸侯国国君的继承制度,自己当了卫国的国君。他的这个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名不正”。

    当时,一定有很多贵族反对这种行为,他的父亲蒯聩,也不甘心失去国君的地位,时刻想着回国“夺权”。这就使得卫国的政治形势不稳,社会动荡。

    在这个时候,孔子提出,治理好卫国的当务之急,是“正名”。只有正了名,维护了周朝的国君继承制度,才能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国家才能治理好。

    孔子时代的“封建宗法社会”,需要“正名”,需要维护它的一套社会制度。我们的现代社会,是不是也需要“正名”?也需要维护现代社会的一套制度呢?

    当然啦!当然需要啦!

    我们现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的社会。封建的世袭制度,已经废除了。

    在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里,要想当个“总统”,取得治理国家的权利,就必须通过“选举”,老百姓选了你,你才能当总统,你才能有治理国家的权利。这就是“名分”。

    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选举,采用别的手段,当上了“总统”,就是“名不正”啦!

    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的世界上,是经常发生的,我们称之为“军事政变”。

    一个国家的军人,串通起来,把国家的总统杀掉,或者“控制”起来,或者赶跑,军人自己当起来“总统”。

    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军人的身份,国家的政治形势,也会出现动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只有“正名”!

    一个方法是:让老百姓选出一个新总统。政变的军人,把治理国家的权利,交还给这个新总统。这称为“还政与民”。

    第二个方法是:让老百姓选军人自己当总统,军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治理国家啦!

    当今的世界,这样的政治游戏,经常在上演。

    所以,我们的孔老师,实在是高明,讲出了一个万古不变的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国君”、“总统”,是这样,干别的事情,也是这样!

    第二、“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孔子说:“礼法和教育不完善,对老百姓的惩罚,就会不正确;惩罚不正确,老百姓就不知道做什么犯法?做什么不犯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怎样理解孔老师的这段话呢?

    “礼法和教育”――礼乐――是属于“德治”的范围。

    作为一个官员,首先应当教育老百姓,让老百姓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知道什么事情应当做,是光荣的;什么事情不应当做,是可耻的。让老百姓自觉的遵纪守法。

    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孔子认为,光有德治,还是不够的。对犯法的老百姓,也是要惩罚的。

    但是,法治必须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官员们首先要实行“德治”,对老百姓进行教育,向老百姓讲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讲清楚了,个别的人,还不听话,干犯法的事情。那么,对不起了,我就要惩罚你啦!

    这就是“法治”

    孔子认为:没有“德治”,不先教育老百姓,不先和老百姓讲清楚,上来就是“法治”,就惩罚老百姓,老百姓受到了惩罚,还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做。

    孔子认为:这样的惩罚,是不正确的。

    所以,孔子说:“惩罚不正确,老百姓就不知道做什么犯法?做什么不犯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所以,德治和法治的关系是:先对你实行德治,教育你,你要是不听,就对你实行法治,惩罚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论语》是儒家中曾子一派,注重“道德教育”的儒生们流传下来的,所以,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记载的多一些。对孔子的“法治思想”,就记载的比较少了。

    这样,就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好像孔子是一个专讲“仁义道德”的道德家。

    这是对孔子的一个很大误解。

    三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鲁国的贵族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去请教曾子。曾子说:“当官的贵族们,不实行德政,老百姓失去道德的制约,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明白他们犯法的实情,应当同情和怜悯他们,不要高兴。”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如果官员用“德政”治理国家,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又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不应当做?那么,老百姓也都会遵纪守法,安居乐业了。还会有人犯法吗?

    但是,很多时候,官员们都是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这就不是“德政”了,是“苛政”了。

    孟子说:“苛政猛如虎!”老百姓还受得了吗?于是就免不了要犯法啦!

    所以,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老百姓犯法,都是让当官的人逼的。俗话说:“官逼民反”。

    但是,“法律是无情的。”孔子时代的老百姓,犯了贵族们制定的法律,该治罪,还是要治罪的,哪怕错误不在老百姓身上。

    鲁国的贵族,聘任了曾子的学生阳肤为法官,就是让他去治那些犯了法的老百姓的罪。他临走之前,去请教老师曾子。曾子就说了上面那番话。

    曾子的话,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曾子学派”,也是讲“法治”的。

    一般认为: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们分成了八个学术派别。“曾子学派”,传承了孔子的“仁义道德”方面的伦理观念。

    我们从曾子的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曾子当时恐怕不只是传授孔子的伦理观念,也传授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和“法治”的理论,恐怕也是曾子教学的内容。要不然,曾子的学生怎么有能力当法官呢?

    第二、“爱民”是儒家的“德政”的主导思想。

    曾子是同意对犯法的老百姓,进行惩罚的。但是,对犯法的老百姓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对他们充满了同情之心。

    所以,曾子对他的学生说:“你把案子查清了,把犯法的老百姓惩罚了,你也不要高兴。你要同情他们。”

    孔子的德政,就解读到这里了。

    让我为各位,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一)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应当用“道德”来治理,这就是德政。实行德政,大家就会拥护你,围绕在你的周围。

    二)德政的根本思想,是爱民,作为一个政府的官员,要爱老百姓。

    三)德政的根本措施,是富民,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有饭吃,有钱花。

    四)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社会,必须有老百姓的配合。要使老百姓配合政府的工作,官员们就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所以,德政的必要条件是:“取信与民”。

    官员们应当和老百姓“患难与共”,危急的时刻,不能抛弃老百姓不管。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五)负有领导责任的高级官员,应当搞好“吏治”,把品德高尚的人,提拔到官员的岗位上来,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

    六)德政,就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提高老百姓的道德品质,让老百姓自觉地遵守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法律、制度,不超过自己的“名分”。否则,就要“正名”啦!

    孔子的德政,就是以上六个要点。

    此外,孔子也不反对“法制”,对犯法的人,也是要惩罚的。但是,必须在“德治”之后,先教育,后惩罚,教育不好了,再惩罚。

    题外的话:

    孔子的德政思想,不完全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宋朝的朱熹,对“德政”进行了故意地曲解。

    “为政以德”四个字,被解读为:“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样解读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法,是从自己的心里得到的。要把从自己心里得到的方法,把握住,不要失掉了。”

    这样的解读,有“宋明理学”的味道,肯定不是孔子的原意。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所以,北京故宫皇帝办公的地方,叫“养心殿”――皇帝把自己的心养好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有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