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政…


本站公告

    继续解读孔子对官员们的第三项要求――德政。

    三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管理好老百姓。孔子回答:“要管理好老百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让老百姓有饭吃,吃得饱;第二,有充足的武装力量,谁要是捣乱,就镇压他;第三条,就是老百姓信任你呀!”子贡问:“如果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要少做到一条,那么,去掉那一条呢?”孔子回答:“可以把武装力量这条,去掉。”子贡又问:“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剩下的这两条,可以先去掉那一条呢?”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食物。自古以来,人没有不死的,死算得了什么呢?老百姓要是对你失去了信任,你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了。”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当官的人,怎样才能把老百姓管理好了,让他们安居乐业呢?

    孔子说:第一条,要执行“富民政策”,别在农忙的时候“抓壮丁”,让老百姓安心种庄稼。年成不要的时候,减免税收。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有饭吃,有钱花。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了,国君和贵族们也就有饭吃,有钱花了。这就是,“以民为本”,是最最重要的。

    贡听了连连点头:不错,不错!第二条是什么呢?

    孔子说:第二条,你要有武装力量。

    社会上难免有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他们难免会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闹事。或企图武力反对政府,或企图搞分裂国家,你没有武装去对付他们,能行吗?

    贡说:当然不行啦!要是没有武装力量,坏人闹起事来,发动进攻,我就被赶跑了,消灭了,我这个官也当不成了。

    孔子说:要想当好官,必须老百姓拥护你。老百姓怎样才能拥护你呢?你必须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所以,管理好老百姓的第三个条件,就是老百姓信任你呀!

    贡听了老师的教导,仔细地进行了一番思考。

    贡想: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动荡不安的,列国争霸,战争不断,“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时代,当个官,怎么能保证做到这三条呢?

    要是敌国打进来了,我们都被包围了,在包围圈里,我还能保证大家都有饭吃吗?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都饿肚子,我还能做到让他们信任我吗?

    贡想过之后,就问孔子:如果遇到了特殊的情况,我做不到三条,那么,我应当放弃那一条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放弃武装。”

    贡又问:还剩下两条。如果遇到了特殊的情况,我必须再放弃一条,我应当放弃那条呢?

    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怎样理解孔老师的这句话呢?

    我想,很多的人,可能都理解错了。

    一般的理解是:让老百姓吃饱饭,让老百姓信任我。我无法同时做到这两条,我只要放弃一条,让老百姓别吃饭了,光信任我。

    孔子是这个意思吗?

    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

    这种让老百姓别吃饭,自己可以吃饭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儒家的仁爱精神。

    人不吃饭,是要死的。所以,如果遇到了“没有饭吃”的特殊情况,其实就是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一个官员,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应当选择“生”,还是选择“死”?

    孔子说:“应当选择死!”

    “去食”的意思――人没有饭吃,还能活吗?

    所以,孔子这样对子贡说:“子贡呀!如果遇到了这么危机的情况,你就和老百姓一起去死吧!死有什么可怕的呢?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你如果辜负了老百姓的信任,抛弃老百姓不管,自己逃命,你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身呀?”

    在儒家看来,官员和老百姓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危急存亡的时刻,更显得重要。

    官员们在这个时候,不能抛弃老百姓不管,自己逃命。要和老百姓一起共渡难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儒家的经典《曲礼》中说:“士死众。”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面临外族的侵略的时候,很多官员,都选择了,和老百姓共同守卫城市,在战败城破的时候,以身殉国。

    这就是儒家精神的表现。

    当然,这种精神,也不是中国的儒家所独有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公认的“职业道德”。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船长不抛弃旅客,选择了和船一起沉没,也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那些在危急时刻,抛弃自己学生的老师,抛弃自己部下的军官,只顾自己逃命的人,总是要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三十三)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信服我呢?”孔子回答:“提拔正直的人,让他们管理邪门歪道的人,老百姓就信服你。如果,你提拔了邪门歪道的人,让他们来管理正直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信服你。”

    一个当国君的人,当然愿意在老百姓中间,有个好名声,让老百姓都信服自己,说:“我们的国君真开明,又有治理国家的本事。”

    是不是呢?

    所以,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就去请教孔子:“我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信服我呢?”

    删节《论语》的人,这一次没有把鲁哀公的问题删除,来个简单的“哀公问政”。

    为什么呢?

    因为哀公是“国君”,在当时是个“尊贵”的人物。为了表示尊敬,把哀公的提问保留了,我们今天也就知道孔子回答的是什么问题了,不用瞎猜啦!

    此外,孔子的回答,也用了“孔子对曰”,四个字,不是简单的“孔子曰”,这也是表示对哀公的尊敬。

    这样“尊贵”的一个人,是掌握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利的,是有权决定官吏的任用的。

    所以,孔子回答:“你要想老百姓信服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管好你手下的官吏。”

    哀公还是不十分明白,又问:“我怎么才能管好我手下的官吏呢?”

    孔子回答:“你选拔正直的人当官,让他们来管辖那些歪门邪道的人。正直的人,当了官,必然能够清正廉洁,不搞歪门邪道,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当然就信服你了!

    “你如果选拔了歪门邪道的人,让他们来管辖正直的人,那么,国家危险了。因为歪门邪道的人,当了官,也要搞歪门邪道,不是贪污,就是受贿,正直的人提出意见,还可能受到打击报复。国家治理不好,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还能信服你吗?”

    孔老师回答国君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吏治”的问题。

    怎样把“吏治”搞好,是一个政府的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本,又是官员选拔的问题。

    选拔出真正的人材,到官员的岗位上来,可以说,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社会的关键。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

    在清代,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要经过多次的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官员。考试,是由“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皇帝本人”三个级别主持进行的。

    地方政府主持的考试,有三个级别:“童试”、“岁试”、“科试”。

    一个想当官的人,首先要通过“童试”。“童试”通过了,就取得了“考秀才”的资格。

    “秀才”的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称为“岁试”。考中了秀才,就成了“官员的后备人员”,要接受地方###门的管辖,如果“调皮捣蛋”,还可能撤消秀才的资格。

    “秀才”再通过了三年一次的“科试”,就取得了正式参加“录取官员”考试的资格了。可以参加正式的考试了。

    所以,科举时代,地方政府没有录取官员的权利,只有“输送考生”的权利。

    “录取官员”的考试,分别由“中央政府”和“皇帝本人”,主持的。

    中央政府主持的考试,每四年举行一次。分“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乡试”八月份在省城在举行。通过了“乡试”的秀才,称为“举人”,正式取得了当官的资格,可以当个小县官了。但是,还要等到有空缺的时候才行。称为“候补官”。“举人”要想立刻“当官”,必须参加“会试”。

    “会试”,第二年的二月份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通过了“乡试”的举人,要参加“会试”,就必须到“京城”去“赶考”。这就是我们经常在古典小说中,看到的“进京赶考”的故事情节。

    举人通过了“会试”,称为“贡士”。

    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的,到此,就快要达到了。

    但是,不要性急,还有最后一个节目: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

    清代的“殿试”,在故宫的太和殿举行,由皇帝笔试和主持“答辩”。通过殿试的贡士,称为“进士”,可以直接当官了。

    “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一个人,如果在这三场考试中,都得了第一名,就称为“连中三元”。在科举时代,是很荣耀的事情。但是,这只是古典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漫长的封建社会,据说只出现过十七个“连中三元”。

    说了半天“科举制度”,大家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对官员的选拔,是非常重视的,也是严格把关的。

    中央政府,和皇帝本人,都牢牢地把握住选拔官吏的大权。

    但是,科举制度的弊病,是很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制度在中国推出历史舞台,科举制度,也在中国消灭了。

    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需要现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我们现在选拔官员,可以说,有三种方式:“公务员考试”、“民主评议”,对高级官员,还进行“社会公开招聘”。

    但是,这些,都还处于“实验的阶段”,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广泛地执行。

    所以,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买官卖官的现象,老百姓就不十分满意了。

    民间有一段“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官员的选拔和提拔,往往是“领导”的一句话。

    目前的中国,人们都在谈论“整顿吏治”。

    我认为,“整顿吏治”,最重要的就是,官员的选拔和提拔。完善官员的任用制度,势在必行。

    暂时解读到这里,大家记住两个“关键词”:“信服”和“吏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