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的政治理论――正身…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平民中,产生了富裕的阶层,在这个平民的富裕阶层中,又产生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古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穿梭在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之间,向诸侯国的国君献计献策,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国君的重用,猎取荣华富贵。

    他们的这些行为,称为“游说”。

    他们被称为“士”。

    这些“士”的活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也受到了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们的重视和礼遇。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

    孔子就是一个培养士的老师。他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士。其中子贡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士。

    士,本身可能没有正式的官职,但是,他们穿梭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为某个国家的国君服务,所以,也算个“准官员”了。有些士,得到了国君的重用,成了正式的官吏。

    所以,士可以视为正式官吏的预备人员。

    孔子对“准官员”的“士”,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下面,我就为各位解读。

    十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20)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士呢?”孔子回答:“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辱人格的事情。奉命出使四方的国家,不辜负了国君对他的重托。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这是对士的最高要求了,冒昧地问一下,低一等的要求,是什么呢?”孔子回答:“在家族,孝敬长辈,在家乡,团结友爱。”子贡又说:“我再冒昧地问一下,再低一等的要求,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话必须讲信誉,行动必须有结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傻瓜一样出力干活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下等的士了。”子贡又说:“现在当官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哎呀!你提他们干吗?都是些心胸狭窄的人,算什么东西呀!”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呢?

    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士的不同标准。

    第一等级的士,不做有辱自己人格的事情。他们代表国君,出使各国,操纵国际形势,完成国君交给他们的任务。

    这样的士,可以说,是最高级的士。

    大家都看过《东周列国志》吧!

    这本书中,有两个出名的人物。

    一个是苏秦。

    苏秦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推销他的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抗拒秦国的侵略的“合纵政策”。六个国家的国君,都被他说服了,签定了联合盟约。六国推举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秦国知道了,非常害怕,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可以称得上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啦!

    还有一个是张仪。

    张仪和苏秦相反,是效忠秦国的。他多次做秦国的宰相,实行“连横政策”。所谓的“连横政策”,就是用哄骗、利诱的外交手段,再加上军事力量的威胁,破坏六国的联合盟约,让“合纵政策”失败。秦国再各个击破,消灭六国。

    按史书上的记载,张仪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把六国的国君,骗了个昏天黑地。其中还把楚国的国君,骗到秦国去,死在了秦国。

    一句话,张仪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张仪对秦国还是忠诚的。对秦国国君来说,也称得上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啦!

    孔子说,第二个等级的士,能做到“在家族,孝敬长辈,在家乡,团结友爱”,也就可以啦!

    第三个等级的士,只要做到“说话必须讲信誉,行动必须有结果”,就行了。只要做到了这两条,孔子说:“就是傻瓜一样出力干活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下等的士了。”

    看来,孔子除了对第一等的士,要求略高一点外,对二、三等的士,要求一点也不高。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士,虽然是“准官员”,有当官的可能。但是,他们终究不是官员,不能用官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当然,孔老师的“理论”,总归是“理论”。实际上,老百姓的道德品质,往往不低。当官的人,往往道德品质不高。

    放眼今天的中国现代社会,老百姓们“无私奉献”,“抗震救灾”,大有人在。官员们“贪污受贿”,“假公济私”,也大有人在。

    所以,端不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质,就不要看他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了。

    贡最后问孔子:“老师,您觉得现在的官员怎么样呀?”

    孔子没好气地说:“哎呀!你提他们干吗?都是些心胸狭窄的人,算什么东西呀!”

    孔子时代的官员,是不能让孔老师满意的。

    十七)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 (13.28)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说:“怎样做,才称得上是士呢?”孔子回答:“肯肯切切的,和和气气的,就可以称得上士了。对朋友,你要肯肯切切的,对兄弟,你要和和气气的。”

    路是孔子的一位学生,同时,也是一员武将。在平时,又是孔子的“保镖”。

    一个武人,性格难免豪爽一些,说话、办事,就大大咧咧的啦!有什么说什么,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许就要发个小脾气。

    路的性格,我猜想,就是这个样子。

    从好处说,是性格直爽,不搞阴谋诡计。但是,从坏处说,就难免搞不好人际关系。对自己,对别人,都可能造成伤害。

    孔子知道子路的这个性格特点,就劝告他说:“改改你的牛脾气吧!对朋友诚诚肯肯的,对兄弟们和和气气的,你就是个士了。”

    孔子对子路,并没有要求他“正身”。

    为什么呀?

    路还是个老百姓呀!也没有当官呀!

    十八)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

    孔子说:“如果一个士,总是怀念故居,想过舒适的生活,那么,他就称不上是个士了。”

    士,是官员的后备人员,有可能成为一名官员。

    按孔子的政治理论,官员应当以社会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是应当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所以,作为官员后备人员的士,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舒适生活,就不行啦!怎么能负担起将来当官的重任呢?怎么还配当个士呢?

    不贪图安逸的生活,准备为社会服务。

    这可以说,是孔子对士的最高要求了!

    十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19.1)

    孔子的学生子张说:“一个士,如果能做到:在危机的时刻,能牺牲自己的生命;见到好处的时候,能考虑仁义;祭奠仪式上,恭恭敬敬的;遇到丧事的时候,心里哀伤。那么,就可以啦!”

    张同学,对士的要求,比孔子高一些。其中说到:“士见危致命”――在危险的时刻,士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个观点,就是《曲礼》中的“士死众”。

    所以,我怀疑,子张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士”,不是指孔子时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应当是指小官吏。

    对普通老百姓,孔子没有要求他在危机的关头,献出自己的生命。子张同学也不会这么讲。对小官吏,就不同了,儒家要求他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二十)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6.9)

    鲁国的贵族季氏,要让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当费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闵子骞说:“请为了推辞吧!要是再招我去,那么,我就必然在汶河边上啦!”

    季氏是鲁国有权势的贵族,按儒家的说法,是对鲁国的国君不怀好意的,时刻想篡权的。对这样的人,儒家是反对的。

    怎么办呢?

    孔子的学生闵子骞的态度,是让后世的儒生们称道的。那就是“不合作主义”。

    让我去当你的官,我才不去呢!

    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

    闵子骞说:“各位大哥,请替我辞了吧!要是再逼我去,我就要跑到汶河边上去了。”

    汶河,就是今天山东境内的大汶河。孔子时代,是鲁国和齐国的界河。跑到汶河边上,就是要越过汶河,逃到齐国去了。

    士要当官,但是,也不是什么官都愿意当的。坏人让我去当他的官,我就逃跑啦!

    总结:

    孔子对有可能当官的“平民知识分子”――士,也提出了要求。

    孔子要求他们,在为国君服务的时候,能够“不辱君命”,在平时,不贪图安逸的生活,为成为一个官员做好准备。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官员,所以,孔子还是把他们作为老百姓看待,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要求他们正身。

    正身――端正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是孔子对官员的第一个要求。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