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什么学习?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前面一章,解读了儒家的“乐学”和“好学”。

    这一章,我为您解读“为什么要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有精辟的见解。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说的吧!

    五)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夜以继日地思考,但是,一点好处也没有。还不如学习呀!”

    人类的历史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数的前辈,用他们的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这些文明,包括三个方面:

    一、自然科学;

    二、社会科学;

    三、哲学。

    比如,孔子的《论语》,就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人蹬绝顶我为峰。”

    我们作为“后来人”,只有在继承了这些宝贵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再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一步。要是没有学习,那么,就什么也谈不到啦!

    我举个例子:

    现在,我正在解读《论语》,我一边解读,也在一边思考和学习。朋友们在阅读了我的解读之后,对《论语》一定加深了理解。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只是读者朋友在学习,其实,我也在学习。

    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把儒家的思想,更向前发展了一步。也就是形成自己的新观念。

    这个新观念是什么呢?

    可能各有各的想法,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些观念,都来自于学习,没有学习,就无法得到。

    再举个例子: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创立了“原始儒学”。

    孔子是怎么创造的呢?

    是通过学习。他广泛地学习了前人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知识,多次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创造了儒家学派。

    所以,孔子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夜以继日地思考,但是,一点好处也没有,还不如学习呀!”

    六)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好的品德品质,也可能带来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我没听说过。”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你如果心地善良,但是,不爱学习,你就傻瓜啦!如果你智慧聪明,但是不爱学习,你就好高鹜远,没有根基啦!如果你诚实忠厚,但是不爱学习,就要受到伤害啦!如果你生性梗直,但是不爱学习,你就说话尖刻啦!如果你勇敢无畏,但是不爱学习,你就要惹乱子啦!如果你性格刚强,但是不爱学习,你就狂妄啦!”

    孔子在这段话中,说得“学习”,偏重于道德品质的全面修养。

    孔子的这些话,是和子路说的。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好学生,他老实忠厚,心地善良,英勇善战。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有点卤莽。

    在孔子看来,卤莽这个毛病,就是道德品质的修养不到家啦!

    所以,孔子就教导他,让他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加强学习。

    要达到教育子路的目的,就要指出子路的缺点。但是,如果直接指出来,生性耿直的子路,恐怕就接受不了。所以,孔子就以闲谈的方式,说出了“六言六蔽”的道理,既不伤害子路的自尊心,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确实高明。

    孔子说的“心地善良”、“智慧聪明”、“诚实忠厚”、“生性梗直”、“勇敢无畏”、“性格刚强”,都可以看做是子路的优秀品质。但是,对子路这样一个卤莽的人来说,这些好品质,就可能对他不利。

    善良了,容易被人欺骗,自己成了傻瓜蛋;聪明了,没有自知之明,就会好高鹜远,没有根基;诚实了,不能辨别好人、坏人,自己就要吃亏;耿直了,不能把握说话的分寸,就会出语伤人;勇敢了,不能克制自己,就要出乱子;刚强了,没有谦虚的态度,就要狂妄。

    孔子指出了子路的毛病,让他好好学习。

    读者朋友:是不是呀?

    所以,孔子要求的道德修养,不是偏重某个方面的修养,而是一个人整体的道德修养。要使一个人,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智慧,全面发展的一个人。

    这样的个人,在社会上,要能应付各种复杂的环境,不是一个书呆子。

    我这样解读,大家明白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了吧!

    当然,任何解读,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也就能解释到这个程度了。

    大家还要认真的思考,才能充分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七)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16.13)

    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老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没有呀!我曾经看到父亲独自在庭院里站着,我从庭院经过。父亲问:‘你学过《诗经》吗?’我回答:‘还没有学呀!’父亲说:‘你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后,就学习《诗经》。又有一天,父亲又独自在庭院里站着,我又从庭院走过。父亲又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还没有学礼呀!’父亲又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我回去后,就学习礼。’我听到的教导,就这两次。”陈亢听了伯鱼这些话,回去后,很高兴,说:“我问伯鱼一次,有了三个收获:我知道了学习《诗经》的用处,又知道了学习礼的用处。还知道了,君子不特别偏爱自己的儿子。”

    如果说,上一段话,偏重于道德品质的修养,重点在于培养有全面素质的人才。那么,这段话,就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修养了。

    孔子教导他的儿子,要学习《诗经》。

    《诗经》是孔子编定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里面收录了三百多首诗歌,其中有民间流传的民歌,贵族们创作的诗歌,以及各种祭奠仪式中演奏的歌曲。

    当时的贵族,在正式的社交场合,说话的时候,都要引用《诗经》里面的诗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用诗句表达自己意思的做法,是当时贵族们的风尚,也是有修养的表现。所以,如果你不熟悉《诗经》里的诗句,就无法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说话啦!

    所以,孔子说:“你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

    孔子还教导他的儿子,要学习礼。

    我在前面的解读中,解读了礼的三个内容:礼制、礼仪、礼貌。

    这三礼,都是我们在社会中随时都要遇到的事情。如果不懂礼,我们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啦!

    所以,孔子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

    这段话的最后,是陈亢发出的感慨:“知道了,君子不特别偏爱自己的儿子。”

    孔子的教育,是无私的呀!

    总结以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继承人类创造的文明,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使我们的社会继续发展,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个目的: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的修养,在社会上立身。

    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