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君子?(五)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请让我继续为您解读,君子的标准。

    二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孔子说:“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他有志于追求道义,但是,又耻于穿廉价的衣服,吃粗俗的饭菜,那么,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和他交谈的呢?”

    “士”,在这句话中,是当时新兴的平民阶级中的文化人。我权且翻译成“知识分子”,以便于读者朋友的理解。关于“士”的一些情况,我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有较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士志于道”,“道”是什么呢?

    原始儒学的道,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仁”。

    用仁来协调人际关系,用仁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孔子的“伦理思想”。

    用“仁”来改造社会,就是“天下归仁”,建立文明和谐的仁爱社会。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理想”。为这个理想,奋斗的人,就是“志士仁人”。

    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理论”、“政治理想”,就是原始儒学的“道”。

    这些内容,我在本书的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这五卷中,已经叙述过了。这五卷的内容,可以说,是原始儒学的“理论中心”。也就是原始儒学的“道”。

    从第七卷开始,到第二十卷结束,这本书,还有十六卷的内容。篇幅虽然不少,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只是前面五卷内容的延伸。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有志于为实现美好的仁爱社会。这样的人,就应当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如果,他还为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害羞,那我就没什么好和他交谈的了。”

    那么,君子的道,有那些内容呢?

    二十一)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9.12)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子夏的学生,让他们洒水扫地,接待、迎送客人,还可以吧。但是,这些都是些微末小事。真正应当学的东西,一点也没有,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这话,说:“哎呀!子游的话,太过火了!君子之道,那些我应当先教给学生?那些应当后教给学生?哪能像草木一样,分得那么清楚呀!我讲授君子之道,怎么能瞎讲呢?真正知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人,恐怕只有圣人啦!”

    这段记载,记录了发生在孔子学生间的一次争论。

    游说:“子夏的学生,没学到君子之道,只学了洒水扫地,接送宾客的事。”

    夏不服气,说:“我先交学生什么,后交学生什么,有什么关系吗?我教君子之道,能瞎讲吗?恐怕只有圣人才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吧!”

    这场争论,我推测,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

    据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对孔子讲述的“君子之道”,发生了分歧。当时形成了八个派别,相互争论。

    游和子夏的分歧,可能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吧!

    记录这件事的人,没有称呼他们“老师”,所以,可以确定,不是他们的学生记录的。

    什么人记录的呢?

    我们且不去管它。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从这段记录中,让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所谓的“君子之道”,不是只有“修身”、“治国”,这样的大道理,还包括“洒水、扫地”,“接送宾客”这样的小事。

    二十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你的道德,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的职业。”子路问:“就是这些了吗?”孔子答:“做到这点,还不够。还要修养你的道德,使人们安居乐业。”子路又问:“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这样还不够,要做到,修养你的道德,使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能修养自己的道德,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帝、舜帝,那样的圣人,也难以办到啊!”

    路是个武将,可能在文化修养上,欠缺一些。他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算是个君子。孔子的回答,也很简单,说:“你要以诚敬的态度,对待你的职业。”

    孔子的回答,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得“敬业”。

    在这里,“敬”的意思,是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不是尊敬人的意思。

    作为一个君子,最起码的态度,就是要一切从自己做起,敬重自己的职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可以说,这是成为一个君子的起点。

    路对孔子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一个武人,性格就很直爽。他直率地说:“就是这些吗?”

    孔子见子路还往下问,就告诉他,君子的更高的要求。

    孔子说:“一个君子,只做好自己的事,还不行。还要使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安居乐业。”这就是成就了自己,也要成就别人。这可以说,是君子的第二个精神境界。

    路继续发问:“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说出了,君子的最高标准。孔子说:“君子要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到幸福,都安居乐业。这就是君子的最大抱负了。就是圣人,也难做到这一点呀!”

    这里,孔子讲的就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君子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根本不可能的,连圣人也做不到,何况君子呢?但是,做不到,归做不到,有这样的理想,就是个君子啦!

    这是君子的三个精神境界,或者说,三个思想层次。

    用唐代的儒家诗人杜甫的话说,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要说明一点的是:孔子的这些话,是对一个武将说的。所以,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直来直去地,讲得很朴实。就因为朴实,也是君子标准的最完美的表述。这就是,儒家的“为民”思想。

    让我们问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儒家的‘为民’思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

    下面,就解读这个问题。

    二十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0)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一个君子,在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之后,才能让老百姓为他服劳役。如果,没有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就会认为他是在伤害他们。在取得国君的信任之后,才能去劝谏国君,如果,没取得国君的信任就乱说话,就会被国君误认为是毁谤自己。”

    周朝的贵族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封地”上劳动的人们,就是我们说得“农奴”。子夏的这段话中,称为“民”。我翻译成“老百姓”,不是很精确,但是,好理解。

    贵族是要老百姓来“养活”的,这是确定不移的事实。

    这样来对待这些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呢?

    孔子的原始儒学认为:要对老百姓好。进一步说,就是要“为民”。“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孔子认为: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要教育他们懂得“仁义”“礼乐”,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让老百姓为自己“干活”,生产出粮食来,养活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只要贵族们关心一下老百姓,就行啦!也不用贵族们花钱。

    这就是孔子的为民思想,我们称其为:“民本主义”。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老百姓,我们就没饭吃啦!这就是民本主义的意思。

    作为一个周朝的贵族,“封地”里,有农奴为自己劳动。自己本身也不会闲着,可以到诸侯国里去担任官职。

    所以,当时的一个贵族,有两件事要做。

    一件是:照顾好自己的“封地”,“糊弄”住自己的农奴,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为自己干活。

    另一件是:当好自己的“官”,“糊弄”住国君,取得国君的信任,让国君听自己的话,“言听计从”。

    夏这段话,就是讲得这两件事。

    我这样解读 “民本主义”,让人觉得太粗俗了一点。

    我国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可是很高尚的呀!

    儒家的经典《礼记》上说:“国君死社稷,大夫死制,士死众。”

    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君要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官员们要为自己的职务,牺牲自己的生命;士要为老百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思想,我们能不佩服吗?

    孔子的“为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在我们中国,是有深远的影响的。这个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最完美表述,就是“为人民服务”四个字。

    “老百姓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就应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

    这个思想,长期以来,已经深入到中国官员的意识中了。各级政府的门前,都写有“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很多官员的胸前,还佩带有“为人民服务”的徽章。

    孔子的“为民”思想,是这样地深入人心。

    近些年来,“为人民服务”,没怎么听人说起了。

    我们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法制”的社会,“民本主义”似乎已经过时了。

    现在的情况:约束官员行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已经被人遗忘,监督官员们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善起来。官员们也不习惯人民对自己的监督。我认为:这是中国“吏治”上的一个薄弱阶段。在这个吏治的薄弱阶段,官员的腐败,就不可避免啦!国家深受其害,官员自己也不舒服吧!

    祝愿中国的监督机制,尽快地完善起来。

    我说的话,对不对呀?

    二十四)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孔子说:“君子不会仅凭一个人的言论,就举荐他;也不会仅凭一个人的行为,就否认他言论。”

    我们看一个人,不光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这样,才能正确评价一个。才能确定这个人,值不值得我们向别人举荐。

    对一个人说得话,就不是这样啦!

    只要他说得对,我们就应当肯定。

    毛泽东先生,在《为人们服务》这篇文章中说:“只要他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他说得话,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话办。”

    先生的这段话,是对孔子这段话的最权威的解读。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充满了孔子的“为民”思想。

    “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更是儒家“国君死社稷,大夫死制,士死众”的最权威的解读。

    无论毛泽东生前对孔子的态度如何,我都认为,他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儒者。他老人家为了人民的利益,奋斗了终生,正是孔子“为民”思想的体现。

    随着“文化大革命”渐渐走远,慢慢地离开了中国人的视线,毛泽东也走下了“神坛”,还原成一位智慧的老人,我以“先生”这个称呼,表达对他的崇敬。

    二十五)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6)

    曾老师说:“可以把六尺高,还没有成年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他,到了这个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能毫不动摇。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我说,是君子呀!”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王位继承上,是世袭制。要是老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年龄还小,不会治理国家,那就成问题啦!

    唯一的办法,就是由大臣辅政,等年幼的皇帝成年后,再还政给他。

    曾子这段话,就是谈得这个问题。

    封建社会,已经在中国成了过去。

    这个问题,也没有了现实的意义。我就不多说啦!

    解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明白了君子的第五条标准了。

    的第五条标准,就是:“致道为民。”

    致力于理想、道德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读者朋友: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