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手抓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论语》中“法律”和“自由”的内容,在前面的一卷中,我为大家作了解读。现在,让我们翻开新的一卷,解读孔子关于和谐的话题。

    朋友,不知您注意到了没有?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等级社会”。

    这个社会的结构,就像一座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处于社会上层的,是数量不多的“社会精英”。中层的“中产阶级”,人数多寡不定,要看社会富裕的程度。处在金字塔底层的,是人数最多的劳动大众。社会的这种“结构”,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白纸黑字地写在书本里,成了人们必须学习和遵守的法律、制度。

    在《论语》中,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礼”。

    周朝的社会,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社会,处于社会上层的,是周王室贵族,中层是各个诸侯国的贵族们。在金字塔的底层,是有自由人身份的“老百姓”,和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这个社会结构,我在“前言”中,已经叙述过了。

    周朝的开国元勋“周公”,制定了周朝的法律“周公之礼”,把这个贵族统治的社会,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孔子是“周公之礼”的拥护者,所以,我们说:“孔子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维护者,一点也没说错。”孔子维护的,就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历史的车轮,在时空的隧道中缓缓地驰过,历史展开了现代社会的精彩画面。

    我们的现代社会,已经和古代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等级社会”,这一点上,和古代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再重复一遍,上面说过的话:

    “这个社会的结构,就像一座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处于社会上层的,是数量不多的“社会精英”。中层的“中产阶级”,人数多寡不定,要看社会富裕的程度。处在金字塔底层的,是人数最多的劳动大众。社会的这种“结构”,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白纸黑字地写在书本里,成了人们必须学习和遵守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社会,还延续着“官本位”的历史惯性。受人尊敬的还是“政府官员”,“官员”也是分等级的,就是俗话说的“某某级干部”。官员之下,是“工、农、兵、学、商”,“三教九流”,复杂得很。

    现代社会所谓的“平等”,其实只是“人格”上的平等。承认每一个人,生来就都是一样的,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享受人格上的平等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人权”。

    “平等”和“人权”,是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人的聪明、才智,是有差别的。受教育的程度,更是相差悬殊。加上人生的际遇,就把人推到了不同的社会等级的位置上。

    有的人,高官厚禄,出门有公家的小轿车接送;

    有的人,挤公交车,还要掂量下手中的几块钱。

    有的人,腰缠万贯,娇妻二奶一大群;

    有的人,终日劳作,仅维持最低生活。

    如果,从这方面说,社会是不平等的。

    所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只要官员们不贪污腐败,他们享受的政治、经济待遇,就是合法的,是法律和制度许可的。

    你气有什么用呢?

    社会上的各路“社会精英”们,或者通过打工经商,或者通过舞台影视,或者通过资本投资,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绝对已经超过了社会的富裕阶层。有些,就是所谓的“富豪”。让人看了“眼红”。

    但是,只要他们的财富,是合法取得的,就是法律和制度许可的。

    你气有什么用呢?

    有人会说:“无奸不商,有几个商人,不干犯法的事?”

    你说这话,有证据吗?拿不出证据,等于没说。

    见别人有钱了,就红眼,见别人“当官”了,就嫉妒。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通病。外国人怎么样呢?我想,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吧。

    从眼红到嫉妒,再到“气死人!”虽然绝对地没什么用!但是,却使身份悬殊,财产悬殊的人们,产生了隔阂,严重时,还容易产生相互仇恨的心理。

    孔子的原始儒学,是提倡“仁爱”的。孔子要创造的理想社会,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

    现在,问题来了!

    就是真的“克己复礼”了,实现了“为国以礼”,建立了法制的社会,还是解决不了人们身份悬殊,财产悬殊的社会问题。

    因为,“法制社会”,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等级社会”。

    在这样的等级社会里,你怎样使社会地位不同,财产不同,因此贫富两极分化了的人们,不产生隔阂,不产生仇恨,和谐共处,团结友爱呢?

    不解决这个问题,和谐的社会,从何谈起?

    孔子的答案是:音乐。

    在《论语》中,“礼”和“乐”,往往连在一起。光有“礼”不行,光有“乐”,也不行。要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仁爱社会,就必须“礼”和“乐”,都做到。

    这一章的标题:“两手抓”,就是这个意思。

    一手抓“礼”,一手抓“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我们要: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好了,开场白说得长了点,让我们赶紧转入正题吧!

    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我们就依照法律去‘修理’他,你看怎么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我们就用音乐去陶冶他的情操,你看怎么样?”

    音乐有什么作用呢?

    音乐,以优美或者激昂的旋律,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优秀的乐曲,在千百万人的心中,引起共鸣,把亿万人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回想那战争的年代,一曲“大刀进行曲”,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奋勇抗日的热情。在国家危难当头的时候,中华儿女们,抛弃了个人的恩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直到今天,中国人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爱国的热情,还在胸中澎湃。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乐曲,能给人美的享受,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摈弃世间的杂念,使心灵高尚起来。

    西方的基督教,就很重视音乐的作用。教堂里,有“唱诗班”。合着风琴的伴奏,徐徐缓缓的歌声,在寂静的教堂里回荡,似乎要把人们带入理想的天堂。

    音乐注入了宗教的感情,使人心得到净化!

    孔子时代的音乐,我想,应当也起到了这两项作用。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义,我们怎么办呢?”接着孔子又以商量的口气回答:“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法律来‘修理’他?”

    我说:“当然可以啦!”

    一个人,不仁义,不学好,犯了法,当然要用法律来“修理,修理”了。

    这个“修理”一词,是街头小混混的口头语。要是那一天,有个小混混和你说:“你等着,看我怎么‘修理’你。”那可不是件好事。

    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内涵很丰富,可以做多种解读,姑且用来表示法律的作用。

    但是,光用法律‘修理’人,还是不够的。

    所以,孔子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我们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音乐来感化他呢?”

    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音乐沟通人们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的伟大力量。

    使人心灵高尚,道德品质提高,这就是今天我们说得,“精神文明建设”。

    遗憾的是:我们对音乐的教化作用,还认识不足。现在社会上,流行着很多庸俗的低级的歌曲,真正能起到团结,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歌曲,还少之又少。

    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

    孔子说:“一个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开始于《诗经》中的道理,确立在对礼制的把握,最后完成于音乐的和谐。”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选集。孔子把流行于周朝社会的诗歌,选取了当时最流行的三百首,汇集成了这本诗歌集。

    这本集子里的诗歌,主要分三个类型。

    一类是:流行于周朝各个国家的民间歌曲,也就是今天说得“民歌”。

    一类是:周朝贵族们创作的歌曲。

    一类是:各国贵族在举行各种祭奠仪式时,演唱的歌曲。

    《诗经》的内容,可以说,包容了周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平易的民歌,也有艰深的祭奠歌曲。而且,对歌词,也可以做各个方面的解释,阐发各个不同的道理。

    所以,在孔子说:“一个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开始于《诗经》中的道理。”

    但是,光学《诗经》还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懂得“礼”,把握法律和制度的学问,这样,你的道德品质,知识学问,才算确立了起来。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确立在对礼制的把握。”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仁爱社会。要达到这样的社会,就必须依靠音乐的力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和谐相处,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最后完成于音乐的和谐。”

    三)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邪念’。”

    孔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我推测,当时一定有人批评孔子选编的《诗经》,说里面有些内容不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黄!很暴力!”

    为什么说“很黄”呢?

    我举个例子:

    其中有首“流行歌曲”,说:女孩子如果年龄大了,就可以到野外去找个男人,不用办什么手续,直接“过性生活”就可以了。

    按今天的标准,这不是“乱搞”吗?

    你说,黄不黄!

    再有一首“流行歌曲”,就更不像话啦!

    其中说:一个年轻猎人,到野外去打猎。看见了一个女孩子正在“想男人”。这个猎人,就趁机去勾引她。其中还描写了女孩子说得话:“大哥,你动作轻一点,别惊了我家的狗,让它叫起来。”

    结果怎么样呢?歌曲中,不但没有谴责这个流氓,还说:这个猎人,打到了鹿,又得到了美人。充满了羡慕和赞扬的口气。

    你说:黄不黄?

    要是在今天,网络上出现这样的帖子,“管理员”一定要来个屏蔽。

    所以,倒霉的孔子,被人指责:“很黄!很暴力!”也在情理中啦!

    孔子不高兴了,说:“什么黄不黄的,我编得《诗经》三百首,一句话:‘思想高尚,没想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看来,孔子的思想,比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还开放呀!

    为什么孔子这么开放呢?

    因为,孔子认为,男女性交,就和吃饭一样,是人的本能。没有什么不好。

    再说下去,就要跑题了,就此打住。

    四)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呀?《诗经》可以激发自己的感情,可以了解世界,可以广交朋友,可以抒发我们心中的忧愁。从小处说,可以孝敬父母,从大处说,可以服务国家。还可以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鸟、兽、草、木的诗句,说读《诗经》可以多认识这些名字,好理解。但是,什么激发感情,了解世界,广交朋友,抒发忧愁,就不好理解了呀!

    读者朋友,是不是呀?

    再说孝敬父母,服务国家,就更扯远啦!

    其实,孔子说得这些,都是音乐的作用。

    《诗经》中的诗歌,在孔子时代,都是配有乐曲的,可以演唱的。

    我们用歌曲,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和朋友们一起歌唱,可以增加友谊。

    给父母唱上一曲,父母一定很高兴;

    用歌曲教化老百姓,就是服务国家。

    音乐的好处,怎么说,也不过分。所以,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呀?”

    五)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7.10)

    孔子问伯鱼,说:“你学习了《周南》、《召南》了吗?作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好像正对着墙面立着一样吧?”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中“民歌类”诗歌中的两部分诗歌。孔子说,不学习这些民歌,就好像对着墙站着一样。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像个泥菩萨一样,对着墙站着,能有什么意思?不就是说,好好的一个活人,像泥胎一样,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

    可见,在孔子看来,音乐太重要啦!没有音乐,人就成死人啦!

    六)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17.11)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玉器和布帛吗?音乐呀!音乐呀!只是锺和鼓吗?”

    这是孔子对礼制和音乐的由衷赞叹。

    我不用解释,大家一定已经明白这段话的意思。

    玉制的礼器,写在布帛上的法律、制度条文,只是礼的载体。礼的意义不是这些东西。同样的,锺和鼓,只是乐器,不是音乐本身。音乐的意义更加重大呀!

    “礼”和“乐”,也就是“法律、制度”和“音乐”。我暂时解读到这里。

    读者朋友: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