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能济众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通过前面的解读,您一定了解了儒学的“五伦”,知道了儒学对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的态度。

    在五伦之外,还有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显得生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儒学没有把它收入五伦之列。但是,《论语》中有多处提到它,说明了孔子对这种人际关系的重视。

    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众”。

    什么是“众”呢?

    就是我们通常说得“人民群众”。

    “众”,不是我们的父母或子女;也不是我们的兄弟;也不是我们的上司或下属;更不是我们的朋友,好像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有远离父母、子女的时候,也有和兄弟分别的时候,更经常有和朋友失去联系的时候。只要是我们生存在人类社会里,我们就时刻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所以,“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让我们看看,孔子对“众”,有那些论述。

    五十)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他家乡的人都喜欢他。你看他怎么样呀?”孔子回答:“我想,他不怎么样。”子贡又问:“如果他家乡的人,都讨厌他呢?”孔子回答:“我想,他也不怎么样吧。不如他家乡的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太在意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评说吧!”

    为什么我们应当采取这样的处世态度呢?

    孔子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答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他就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的。对同一个人,由于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做出可能完全不一样的评价。

    比如:拾金不昧,是个好的品质。对拾金不昧的人,我们是应当赞扬的。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赞扬拾金不昧的人。那些想偷还偷不到的人,就会说:“什么拾金不昧?呸!整个一个傻瓜!”

    所以,孔子说:“你不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也不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讨厌你。让好人喜欢你,坏人讨厌你。就可以了。”

    孔子的话,真是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思考。

    有些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论。总想着让朋友们,同事们,都说自己好。要是听到了有什么人说自己的坏话,心里就要难过好几天,反复问自己,我什么地方做错了呀?

    我说:“有这样心理的人,活得真是太累了!”

    俗话说:“众口难调。”你想做得让每个人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让好人满意你,让坏人不满意,就可以啦!

    五十一)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就要考察一下是什么原因了。大家都喜欢他,也要考察一下是什么原因了。”

    再好的人,也会有人说他不好。再坏的人,也会有人说他好。俗话说,秦绘也有三个好朋友。所以,大家一致地说他是个坏蛋,也就不正常了。同样的,如果大家一致地说他是个大好人,那也不正常了。

    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原因。

    所以,孔子说:“你要好好地考察一下呀!”

    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哈巴狗”。他们都是有求这位高官的,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就会投其所好,高官爱听什么,他们就会说什么。于是,在这位高官的耳中,就都是赞扬他的话了。

    如果,这位高官是个聪明人,就会认真地考察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就会搞明白,这些“哈巴狗”的用心。如果,这位高官是个笨蛋,那他就会误认为大家都喜欢他啦!

    我曾见过这样的人,他在职的时候,宾客如云,逢年过节,都会有人来送礼。退休以后,家里变得冷冷清清的了。有一年过节,高官的老伴一早就准备好了,等来送礼的客人。可是,等了一天,一个人也没来。

    高官的老伴大惑不解:“他们怎么都不来了呀?”

    所以,大家还是要记住孔子的话,遇到大家都说你好的时候,多一份警觉,不要被人蒙骗了。

    五十二)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孔子说:“对自己要严格一些,少责备别人,那么,就可以免除别人的怨恨了。”

    五十三)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孔子说:“为人处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招来抱怨。”

    以上两段话,讲述得是,两条对待别人的原则。

    第一条是: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松;

    第二条是: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犯两个错误。

    一个是: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总要把责任推给对方,责备别人。

    例如: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买卖赔了钱,可能双方都有责任。这时,可能双方都不能冷静对待,相互指责,闹得相互抱怨。

    孔子说,这样的态度,就不对啦!要多想想自己的不对,少责备别人。这样,大家的抱怨就少啦!

    另一个是:遇事总考虑自己的利益。

    还举合伙做生意的例子吧。

    合伙做买卖赚了钱,如果双方都想多分一点,那就是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了。这样,也要招来相互的抱怨。

    如果多为对方想一想,也许就不是这样啦!

    我国春秋时代,有个政治家――管仲,他贫困的时候,和鲍叔合伙做生意。到了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点,鲍叔也不和他计较。

    后来,管仲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说:“我在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到了分钱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多拿点。鲍叔不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太贫困了……”管仲接着说:“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还是鲍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们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松;我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多为别人着想。”这些道理,都是建立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的。

    我们了解对方的诚意,了解对方的难处,我们可以为对方考虑,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对方是个“不仁不义”的人,总想侵害别人的利益。那么,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啦!

    五十四)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贡问孔子:“如果能把恩惠广博地给予民众,又能广泛地救济贫苦的人民。您看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爱了吗?”孔子回答:“那里只是仁爱呀!都达到圣人的境界啦!我告诉你,伟大的圣人尧和舜,当年考虑的,就是这样的事呀!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所说的仁者,就是,我想创建的事业,我就会帮助别人也创建起来。我想达到的目标,我也帮助别人达到。能够把你的行为,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推己及人地对待别人,你就是大大的仁者啦!”

    孔子认为:救苦济贫,让天下人都受益,是圣人的事。我们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只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能推己及人地帮助别人,就可以说是仁者了。

    孔子的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很熟悉呢?

    现在,也许不大听到了。但是,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会听到很多类似的口号。

    比如,“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其中的一条。

    中国的老一辈人,无论他是普通人,还是“国家老一辈领导人”,都是读《论语》长大的。所以,就是在批判孔子的年代,社会上,还是流传着很多孔子的观点,作为教育人民群众的口号。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确实没有能力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得到我们的恩惠。我们最多也只不过把自己本职内的工作做好,尽可能地帮助一下别人罢了。所以,孔子说,一般人能做道这点,也就不错了,是个“仁者”啦!

    但是,如果我们是个“高官”,手中握有治理国家的权利,那就不一样啦!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权利,为“人民群众”做些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得到恩惠。孔子说,这是当年尧帝和舜帝考虑的问题呀!我们只能“如果”一下,实际是不可能做到的呀!

    作为一个有儒家思想的人,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无法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恩惠,但是,他们不会放弃造福于群众的理想。

    我国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他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发达了,做了高官,我就要让天下的老百姓,得到我的恩惠。如果我穷困潦倒,我只好只顾自己了,做到自己好,就行啦!”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虽然做过官,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治理国家的权利。也就没有实现他“兼济天下”的抱负。

    杜甫是一个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可以从杜甫身上,看到儒家“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也就是这样的思想,使我国的古代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清官。人们熟悉的包公、海瑞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事迹,应当成为今天的“官员”们的榜样。当那些腐败的官员,耗费国家的钱财,“花天酒地”的时候,应当感到耻辱。

    读者朋友:

    第三卷 《关雎篇》,就解读到这里。

    下面,我将开始第四卷 《克己篇》的解读。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