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阅读了“志士仁人”这一章,有什么感想呢?
您是不是,觉得孔子就是位志士仁人?
不错!孔子的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工作。他勤奋的教书育人,他认真地编定“六经”。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他说:我希望发财,但是,让我抛弃我的理想去发财,我不干;我希望摆脱贫穷,但是,让我抛弃自己的理想,去摆脱贫穷,我也不干。我无论在繁忙中,还是颠簸流离中,我都不忘记自己的理想。
孔子是不幸的,他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碰了壁。
可以说,孔子碰壁,碰得头破血流。
但是,他说:我不会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我宁愿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当时的人,评论孔子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但是,还要一直进行下去。
所以,孔子是一位“殉道者”,他心里充满了为理想而牺牲的献身精神。
读者朋友,您读了“志士仁人”这一章,一定了解了孔子的这种献身精神了吧!
孔子的这种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虽然使他四处碰壁,一辈子也没捞到“一官半职”,生活也富裕,一辈子也没有圆了发财的梦。和他的学生子贡比起来,可以说,是个大大的失败者。(这方面的情况,在以后的解读中,我会详细地叙述。)
但是,失败的英雄,也是英雄。我要为孔子的献身精神,高唱赞歌!
我谈过了孔子,再来谈于丹。
于丹教授,在“于丹《论语》心得之二”中,为我们开出了“怎样使我们快乐”的药方。
我们去掉于丹教授,在文章中引用的孔子的话,再去掉他讲得一些小故事。教授的思维逻辑,和叙述逻辑,还是很周密的。
文章的开始,于丹说:“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教授说得不错。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别说我们小老百姓,就是“孔圣人”,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是麻烦不断,何至是“不如意的事情”?
关键是怎样去解决。
于丹教授说:“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可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的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于丹教授又说:“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教授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缺憾”,不要紧,关键是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心态”不同,“生活质量”就大不一样了,苦乐两重天啦!
教授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阿Q正传》。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阿Q。
阿Q是个贫苦的农民,孤苦零丁贫困潦倒。这样一个人,在社会上,难免要受到一帮无赖小流氓的欺负。他自己又无权无势,力气又小,“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
怎么办呀?阿Q自有高招,他无师自通地领悟了于丹教授的“快乐法”。
阿Q被无赖一顿好打。
你别以为阿Q挨了打,心里就不快乐。他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办法。就是于丹教授说得,“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阿Q摸摸自己被打红了的脸,心里骂一句:“什么世道,儿子打老子。”骂过以后,想一想,真是“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刚才耀武扬威的无赖,都成了自己的儿子,阿Q心里就高兴起来。被打的沮丧,就一扫而光啦!
鲁迅先生说:阿Q的这种心理,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可怜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缺憾”,就躲进精神胜利法里面,自我麻醉,不思改变。一直到他被冤枉,被游街示众,被杀头。
在刑场上,他还不醒悟,还在想:“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怡然自得,很快乐。
于丹教授说:“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阿Q是快乐的,难道我们要阿Q这样的快乐吗?
和阿Q比,孔子是不快乐的。孔子整天指责抱怨,《论语》中充满了孔子的怨气。《论语》中,被孔子抱怨的人,多之又多。孔子不但抱怨,还骂人。(在以后的解读中,我会提到。)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于丹教授,还打着孔子的旗号,贩卖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我说什么好呢?
中国人是可怜的,我们的心灵里,或多或少,都有些阿Q的影子。“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癌症”。感谢鲁迅,把这个绝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我们的警觉。
中国人不应当是阿Q!
孔子那种面对现实,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我们普通人,也许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献身的精神。但是,我们活在世界上,起码要活得像一个人,该高兴的时候,我们高兴;该欢笑的时候,我们欢笑;该愤怒的时候,我们愤怒;该骂人的时候,我们就骂人。
一个人,有了喜、笑、怒、骂,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缺憾”,我们就躲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里面,闭起眼睛说:“我很快乐!”
这是怎样的悲惨生活呀!阿Q不是我们的榜样!
题外的话: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原本是不错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得是:人的思想、眼光、精神境界不同,他们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对同样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
于丹教授借用了这句话,来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我们在遇到“缺憾”的时候,闭起眼睛,麻醉在精神胜利的快乐中。
这就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