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典教育


本站公告

    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要在周朝那样的贵族社会里,“混个一官半职”,就要使自己“贵族化”,具有贵族的文化知识,贵族的办事能力,贵族的道德品质,贵族的行为风度。

    孔子的教育,就是要把一个平民青年,培养成为一个贵族。

    孔子培养的“贵族”,不是春秋时代那种“没落的贵族”,而是周朝初期那种“传统的贵族”。

    所以,孔子的教育,是“古典教育”。

    三十二)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3.9)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大体地讲给你听。但是,不能依据杞国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索。殷朝的礼制,我也能大体地讲给你听。但是,也不能依据宋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索。这都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不足的缘故。要是有充足的历史文献,就能做进一步的研究了。”

    杞国是夏朝的贵族,建立的诸侯国。宋国是商朝的贵族,建立的诸侯国。

    在周朝的初期,为了笼络这些前朝的贵族,周武王都把土地“承包”给了这些贵族遗民。当时,在这两个国家,可能还保存些夏朝和商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

    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年代久远,时代变迁,杞国和宋国,也都找不到前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的踪影了。所以,就是博学的孔子,也无法对这两个朝代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做进一步的探讨,只能知道个大概情况。

    夏朝和商朝的文化、规章制度,由于年代的久远,就是博学的孔子,也说不清楚了。所以,孔子向学生传授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就不是夏朝或商朝的。

    那么,是哪个朝代的呢?

    三十三) 孔子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

    孔子说:“周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是继承和借鉴了,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光辉灿烂地充满了文采!我遵从周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

    孔子对周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充满了赞叹之词,认为这是最好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所以,他向学生们讲述的,主要是周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

    孔子的“古典教育”主要就是讲述周朝的文化和规章制度。

    那么,具体说,有那些内容呢?

    三十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孔子说:“首先要树立追求真理的志愿,然后,立足于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有一颗爱心。爱别人,不要光爱自己。最后,要在六种文化知识中,快乐地学习。”

    在这段话中,孔子讲得是学习的“程序”,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学习最重要的是“志于道”。

    学习,就是要树立学习的方向,这就是“志于道”。立下志愿去追求“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

    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道”。在这里,我把“道”,解释为真理。我想,不会错吧!

    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这是首先要确立的学习目标。

    其次,是“据于德”。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的是:“德才兼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有一个好的品德,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文化知识,工作的才能。

    品德和才能,同等的重要。这是我们的教育观点。

    孔子的教育观点,不是这样。

    他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所以,他说“据于德”。

    道德品质,是人生的根本,是我们的“根据地”。这就是“据于德”的意思。

    “志于道”、“据于德”,两条都做到了,还有第三条。

    第三条是“依于仁”。

    什么是“仁”呢?

    “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别光爱自己”。

    这是孔子的儒学的中心思想,在下面的第二卷中,就要详细地讲这个问题了,这里,就不多谈了。

    在具备了志、德、仁,之后,就是“游于艺”。

    什么是“艺”呢?

    “艺”,也称“六艺”――六种文化知识,六种工作的才能。

    “游于艺”。

    大家注意一个“游”字。

    孔子说:“游于艺”――大家在学习“六艺”的时候,要像游玩一样快乐哦!在“六艺”中荡漾,尽情地学习。

    什么“书山无路勤为径”呀!

    什么“学海无边苦做舟”呀!

    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使,这通通不是孔子的观点。孔子说,学习是快乐的,你感到学习苦,就是没有“志于道”,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要学啦!

    孔子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六艺”,那么“六艺”有那些具体的内容呢?

    让我先为您解读,“六种工作的才能”的“六艺”:

    第一   礼艺

    礼艺,就是社交方面的礼仪、制度。

    通过礼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一个平民阶层的青年,变成一个懂贵族礼仪的青年。这是平民知识分子,进入贵族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二   乐艺

    乐艺,就音乐。

    贵族社会的日常生活,社交场合,都离不开音乐。就连吃饭时,也要奏乐。庄严的祭祀活动,就更离不开音乐了。同时,音乐也能表达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

    所以,乐艺是贵族,必备的修养。平民阶级的“士”,要进入贵族社会,就要懂得音乐。

    第三   射艺

    古人说:“以射观德”。看人射箭,就能考察到人的品德。

    我想,射箭需要平心静气,集中精力。而且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能射好箭的人,必然心情不浮躁,专心一致。那些无知之徒,是射不好箭的。

    所以,“以射观德”,是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的时代,战争频繁,射箭打仗,也是贵族的本行。平时,他们也一定把射箭当成一项娱乐活动。所以,射艺是贵族的标志,也是人有修养的表现。

    第四   御艺

    一般的说法是:御艺就是驾驭马车。

    春秋时代,战争频繁。当时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交战双方都乘坐在战车上,相互战斗。所以,学会驾驭马车,也应当是当时贵族们要掌握的技能。

    从这个观点来说,孔子教授的“御艺”,应当是驾驭马车的技巧。

    但是,孔子是不驾驭马车的。《论语》中也没有孔子驾驭马车的记载。孔子出门,都是由樊迟为孔子驾驭马车。

    孔子本人不驾驭马车,他怎么会教授学生驾驭马车呢?所以,我推测,御艺,应当是指驾御事件发展的能力。

    要办好一件事,就必须能控制事情的发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所以,御艺,就是办事的能力。

    第五   书艺

    就是“写字”,当然,不只是写写字,还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第六   数艺

    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六种工作才能”的“六艺”,已经有点搞不清楚了。我在这里,讲了这么一大篇,说实话,有大大的猜测成份。

    实际怎么样呢?

    谁知道呢?

    没有办法,只怨留下来的历史记载太少啦!

    但是,“六种文化知识”的“六艺”,我们却知道得很清楚。就是孔子编辑、整理的六本书。

    哪六本书呢?

    一)《诗经》

    在我国古代,都设有到民间收集民歌的专门机构。他们收集的民歌,一方面供贵族们娱乐;另一方面,也让当权者,从民歌中了解民情。

    这样,周朝的“档案馆”里,必然积累了大量的各种歌曲。

    必然有一些歌曲,在社会上很流行。贵族们在社交场合,或者重大的活动中,经常引用它,表达某种含蓄的意思。

    同时,歌曲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很受孔子的重视。

    孔子选择了其中的三百篇,编辑成书,用来教育他的学生。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让人略感遗憾的是,这些古代的歌曲,现在只保留了歌词,歌的曲子,在流传中已经遗失了。

    二)《书经》

    到孔子生活的年代,我国已经经历了三个朝代――夏、商、周。

    我国古代,有两种记录历史的官员。一种记录发生的重大事件;一种记录当权人物的言论。一定也会记录一些政府的文告之类的东西。

    所以,可以想象到,周朝的档案馆里,应当堆积了很多这样的资料。孔子把他们资料编辑、整理,成了他的教材。

    这就是《书经》。

    《礼经》

    古代的礼仪、制度等等,被孔子收录在《礼经》这本书里。

    古代的官制,祭祀的仪式,古代玉器的使用,都能在这里找到资料。可以说,是一部了解古代社会的参考书,很有价值。

    《乐经》

    这本书,可能是一本“乐谱”。

    我猜想,由于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音乐逐渐失去了听众。记录乐曲的乐谱,后人也不认识了,成了一些奇怪的符号。

    所以,这本书,慢慢地无人问津,也就失传了。

    《易经》

    这是一本算命的书,相传是周朝的开创者周文王编写的。

    到底是不是呢?

    恐怕没人能说清楚了。

    但是,智慧的孔子,编辑、修订了这本书,写了阐明本书涵义的文章,付在《易经》的后面。就使这本书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一本算命的书,变成了涵盖宇宙万物的哲学著作。

    东方的无穷智慧,都包含在了这本书里。

    中国古代读书、当官的人,没有不精通这本书的。

    我们看古典的戏剧,譬如《十五贯》吧。官老爷遇到了疑难案件,破不了案,这么办呢?来个“私访”。

    于是,官老爷就化装成一个算命先生。

    为什么都化装成算命先生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官员,都读过《易经》,除了当官之外,算命是他们唯一懂的行业。

    《春秋》

    孔子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史官”,各个国家,都记载了各自的历史。

    可以想象一下,整个中国,有多少部史书吧。

    可是,都没有流传下来。

    《春秋》,是鲁国的历史书,孔子把鲁国史官记载的历史,进行了编辑、整理,编定了这本历史书。

    孔子在这本书中,用委婉的笔法,记载了历史,对他认为的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这本书,也就成了儒学思想的表现。

    读者朋友:

    您看了以上对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的介绍,有什么感想呢?

    您一定会说:

    孔子不但给学生讲述文化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是只让他们死读书,读成一个书呆子。

    我说:对了。

    孔子这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育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杰出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很多弟子,驰骋在列国纷争的政治舞台,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

    请看《论语》中,下面的记载。

    三十五)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口才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有:宰我、子贡。在从政,为官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有:冉有、季路。在掌握文化典籍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有:子游、子夏。

    这一段文字,是孔子的学生,对有成就的同学的记述。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他能根据学生的天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又能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们学习,他强调学习完全是为了实用,在实际教学中,把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注重学生实际才能的培养。

    所以,在孔子门下,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人才:道德品质、辩论口才、行政管理、文化知识。

    孔子的教育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美国有个“教育考察团”,访问我国。

    他们考察了中国的学生,大大地吃了一惊。他们被中国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折服了,把中国的学生,誉为世界上最刻苦、勤奋学习的学生。并且预言:再过二十年,中国的人才,真要了不的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

    美国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中,出了不少人才。

    看看我们中国的刻苦、勤奋的学生,表现平平常常,远远比不上美国的同辈。

    什么原因呢?

    当然,不是学生不爱学习。

    研究一下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三十六)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老师的教学,有四个内容:一是文化知识,二是道德品质,三是忠诚,四是信誉。

    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教学内容的概括。

    大家把这段话,和前面孔子的话,做一个比较。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一个问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重视的是道德品质的教育,所以,他把志、德、仁三方面的教育放在前面,最后,才是艺――文化知识的教育。

    可是,他的学生,并不认同孔子的教育观点,他们拜孔子为师,可不是来学什么道德的。他们要学的,是文化知识,是从政当官的能力。在学生们看来,文化知识,才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他们在概括孔子的教育内容时,把“文”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行”,实际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方面的“忠”、“信”,就放在最后了。

    可以推测到:孔子的大部分学生,都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实用的才能。在这方面,颇有成绩。

    认真学习道德的人,我想,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孔子对他学生的这种情况,是知道的。所以,他对大部分的学生,评价都不高。就是最有才能的子贡,也不十分满意。

    孔子唯一满意的学生,就是颜渊,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

    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颜渊认真学习道德,符合孔子的道德标准。

    我想,这也是孔子教育的一个特色吧!

    重视学生的学习选择,并不要求统一的标准。这样,才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