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万世师表(上)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您一定已经看过了“写在前面的话”,对儒学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论语》,解读儒家这部重要的著作。

    当您翻开这部书的时候,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呢?

    您一定会说:“我最想知道的,是孔子,我最想知道,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好,我们现在,就从“解读”孔子开始。

    第一卷的标题是:“述而”。

    “述而”的意思是:讲述呀!

    孔子的一生,除了中年时期,有一段时间,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师的职业。向学生们讲述文化知识,是他一生的特点。所以,我用了“述而”这两个字,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并作为开篇第一卷的标题。

    “述而”,也是《论语》中,原有的篇名,是《论语》的第七篇。

    好了,开始正式解读:

    第一卷 述而篇――万代师表 第一章 万代师表(上)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孔子说:“我只向你们讲述文化知识,而不去创造新的东西。我是个诚信,而又喜欢古代文化的人。我心里暗暗地想,我和我崇拜的彭老先生,差不多吧?”

    孔子说,他本人只是讲述文化知识,没有去创作新的东西。其实,孔老师是真正的一位创作大家,他创造了一门影响了中国历史,并且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学问――儒学。

    那么,孔子本人为什么说,他没有创作呢?

    我想,一个可能,是孔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伟大创作。另一个可能,是孔子的谦虚吧!

    但是,无论是那种原因,我们现在评价孔子,都应当把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来对待,不能只看到孔子的这段话,就片面地认为,孔子只是个讲述者,不是个创作者。

    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提到孔子,还往往用这段话,来概括孔子,说他没有创作。这真是对孔子的极大误解。

    孔子又说:“我心里暗暗地想,我和我崇拜的彭老先生,差不多吧?”

    那么,老彭是什么人呢?

    有三种说法:

    说到老彭,人们一定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古代老寿星――彭祖。也有人说,可能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老子。

    我认为,更有可能是,商朝的一位有学问的大夫。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的原话是:“我老彭。”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我的老彭。”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亲切感。

    孔子的“原籍”是宋国人,是商朝贵族的后裔。所以,他谈到自己的祖先,自然就流露出亲切的感情,所以,就说出“我的老彭”,这样的话。如果是说得老子,或其他的什么人,决不会用这样的口气。

    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8]

    孔子说:“有一些人,什么也不懂,还要去创造新的东西。我不是那样的人。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然后,选择其中正确、完善的去拥有。扩大你的知识面,记住应当记住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

    孔老师在这段话中,讲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简单地说,这种方法就是:广泛地学习,然后,吸收、记住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创立自己的学说。

    我们说: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学说,都是在总结了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形成的。

    一切真正有学问的大家,都是这样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孔子当然也不例外。

    孔子的原始儒学,就是总结、吸收了西周时期优秀的古典文化,创造出来的。孔子的这段话,更印证了,孔子不只是个讲述者,更是个创作者。

    但是,有些人,不了解“发展和继承”的关系。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有“奇思妙想”,就能凭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自己的“学说”来。

    很多“伪科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也是一些江湖骗子掼用的骗术。

    一批又一批的所谓“神医”,来了又去,只给病人留下痛苦。

    一个又一个的所谓“发明、创造”,到头来,什么也没留下。

    于丹教授讲《论语》,不去研究原始儒学,不“善者而从之”。东拼西凑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说《论语》是告诉大家怎样快乐。

    孔子说:“这样的人,都是些什么学问也没有,还要‘创造’新东西的人。我可不是这样的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文化学术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很多文化巨人,当然也免不了“急功近利”的伪科学。孔子的这段话,斥责这种伪科学,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这段话,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今天看来,还不失现实意义。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三) 子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15.29]

    孔子说:“是人创造、发展、传播了学术理论,学术理论不会自动地影响、改变人。”

    什么是“道”?

    道,这个词,在中国的“学术”用语里,往往包含很多的意思。在孔子的这段话中,“道”的意思,可以理解“学术理论”,或者“思想理论”。具体到孔子的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原始儒学理论”吧。

    “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宏大、光大”。“宏道”,我翻译为“创造、发展、传播学术理论”。

    孔子说,学术理论,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发展和传播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一切理论了。

    孔子在教学中,在讲述他的原始儒学中,其实,也在创造、发展了他的原始儒学理论。孔子把这个教学过程,称为:“宏道”。说明了“宏道”,这个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

    这就是“人能宏道”。

    作为“思想理论”的“道”,本身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物。他被人创造出来,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它本身却不能自动地进入人的脑子里,对人产生影响,他往往要借助于人的传播,才能影响人。

    这就是“非道宏人。”

    比如:古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拿着木刻版的书本,向学生们讲解《论语》。学生们也拿着木刻版的课本,听老师讲课。儒家的思想理论,就通过这个过程,进入了学生的脑子里。儒学,也就得到了传播。

    但是,没有这个过程,没有人的作用,儒家的理论,是不会自己传播的。

    再比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了,传播的媒介,已经不只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等,都是“思想理论”的传播载体。但是,没有人,这一切,也都是无法完成的。

    我现在,在家里打字,把我知道的东西,打在电脑里,然后发到文学网站上。通过网络这个媒体,尊敬的您,读到了这本书。

    我不敢妄称老师,但是,我在这里,也是起到了“宏道”的作用。

    这就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的意思。

    孔子在这里,讲得是老师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古人说:“师者,传道解惑者也。”

    老师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解除学生的疑惑吗?

    显然,不只这一点。

    还有什么呢?

    四)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孔子的学生子贡焦急地说:“如果老师不说话了,不教我们了,我们这些学生怎么去教别人呀?”孔子回答:“子贡呀,你听见天说话了吗?天不说话,可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万物自然生长。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呀!”

    贡是孔子很有名的学生,也是个“成功人士”。

    一是:成功的商人,家产千万,可以上“富豪榜”了。

    二是:成功的政治家,穿梭在各个国家间,“游说”诸侯,操纵“国际局势”,出任“高官”,也是国君们的朋友。

    对这样一个“成功的学生”,孔子并没有很高的评价,说得刻薄一点,孔子对他还有点不满。

    所以,有一天,孔子对他说:“我不想说话了。”

    贡一听,急了,说:“老师您,不说话了,我们拿什么去教学生呀?”

    附带解释一下:

    孔子当年讲课的时候,学生太多了,都聚集在一起上课,就显得有些混乱。所以,孔子就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先给他们上课。这些优秀学生听过课后,再把讲授的内容,分别讲给其他的学生。

    所以,孔子的一些学生,在当学生时,就兼任了老师的职务了,其中,很多人,以后也成了老师。

    贡当时也是这样的一个兼职老师吧。

    所以,子贡说:“老师,您不说话了,我怎么去教学生呀?”

    孔子回答:“你听见天说话了吗?天不说话,世界上万物不是一样的生长吗?四季不是照常运行吗?你听见天说话了吗?”

    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在委婉地批评子贡。

    贡是个很有才能的学生,他在给学生们转述孔子的课程时,一定讲得很好。但是,孔子对他个人的品德,一定有不满意的地方。孔子担心,他的某些行为,是不是要把学生带坏了?

    孔子说:“天什么话也不说,万物照常生长,四季照常运行。这是因为,天是一切的表率。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只是一个方面。他还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子贡,你要注意你的行为,不要把学生带坏了。”

    孔子的批评是委婉的。下面的那些意思,他并没有当面说出来。聪明的子贡,当然立刻明白了孔子的意思,领悟了孔子对他的委婉的批评。

    孔子讲述的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称为:“为人师表”。

    孔子不但传授文化知识,也为他的学生们做出了表率。

    孔子被东方人称为:“万世师表”。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