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可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经过汉、唐、宋、明,一直延续到清代。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已经改变了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一门非常适合封建专制社会的学说。这样的学说,随着清朝皇帝的逊位,封建专制社会在中国的消失,也就被人们抛弃了。可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在“打倒孔家店”的革命浪潮中,轰然倒塌了,留下了一片废墟。
在这片废墟面前,人们开始了思考:
有两千多年历史,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儒学”,就这样消灭了吗?真的没有为我们留下有用的东西吗?
这样的思考,让人们回到了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
孔子的一生,只暂短地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但是,很快就被当权者排挤掉了。以后,虽然他不断地努力,但是,都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没有得到“当官”,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没有才学吗?
不是!
孔子创立了儒学,儒学成了当时最显要的一门学说。孔子博学多才,他教导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当时杰出的人物。孔子晚年,还被称为“国老”,受到隆重的礼遇。孔子的才学,是大家公认的。
是因为他没有“工作能力”吗?
不是!
孔子是一个敢做敢为,又很有“策略”的人。在他担任“司法部长”期间,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堕三都”。
在这件事情上,无论从策略的运用,到实施的力度,都表现了孔子的谋略和才干。所以,孔子的“工作能力”也是人们所公认的。
孔子的一个著名的学生,对孔子的才能,大加赞誉,说,如果孔子得到了治理国家的机会,就会把国家治理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孔子“郁郁不得志”呢?
唯一的原因是:孔子的学说,不符合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宗法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过渡的时代。当时的当权者需要的是,一种适合封建专制的学说。
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封建宗法社会”?什么是“封建专制社会”?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通过对周朝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个“封建宗族民主制”的“学说”,现在奉献给读者朋友,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请各位不吝赐教。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周朝的社会,是一个封建宗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周王室,把土地分封给他的亲属和“有功人员”,以及“需要笼络的人”。这些人建立起了“诸侯国”。王室和诸侯国,共同组成了周朝社会。社会的上层,是把握国家权利的贵族。
又由于“同姓不通婚”的习俗,使整个贵族,都有亲缘关系。亲缘关系,把整个周朝社会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这个社会,我们称为“封建宗法社会”。
这个社会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呢?
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封建宗族民主制”。
我对这个“宗族民主制”,解释如下:
先看看“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关系。
周王室把土地“承包”给了诸侯,诸侯在土地上建立起“诸侯国”。双方“商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周王室的义务是出让土地,权利是得到诸侯国的“贡品”和“勤王”的帮助。诸侯的权利是得到王室出让的土地,义务是按时给王室进贡,在王室遭到侵略时“发兵勤王”。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同”关系。
诸侯国的国君,可以到周王室去担任官职,一般是担任辅佐王室治理“天下”的“丞相”,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诸侯国国君,和王室“共有天下”。
这种“合同关系”,再加上“共有天下”,使王室和诸侯,有了一定的“平等”关系,也就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制度。可以称为“封建宗族民主制”。
再看看诸侯国内部。
国君把土地给“卿大夫”,卿大夫有了自己的封地“采邑”。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双方也签定了合同,商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这也是一种“合同”关系。
卿大夫要辅佐国君治理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共同享受国家的权利。
这种合同关系,再加上共同享受国家权利,使国君和卿大夫,也有了一定的“平等”关系。也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制度,可以称为“封建宗族民主制”。
在“封建宗族民主制”下,处于“权利下层”的“卿大夫”们,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呢?
方法只有一个: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取得“官职”,获得治理国家和天下的权利。
这个过程,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这是贵族(孔子时代也是平民中的“士”阶层)要“发达”的第一步。
齐家――贵族们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这个采邑,称为“家”。贵族们可以聘请人来管理自己的采邑。这样的人,称为“家臣”。贵族自己,当然对自己的采邑要好好管理,把自己的采邑管理好了,称为“齐家”。这是第二步。
治国――第三步,就是发挥自己的才能了。到诸侯国的权利中心谋个职位,比如,当个“宰相”,辅佐国君治理国家。
平天下――这是达到顶峰的一步了。到周王室去“当官”,辅佐周王室治理天下。
为什么不说“治天下”,而说“平天下”呢?
因为,天下不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诸侯国组成的。这些诸侯国之间,也都是“平等”的关系,谁也管不了谁。这样,就难免要发生一些纠纷。周王室的任务,就是要“主持公道”,“一碗水端平”,解决他们之间的瓜葛,让天下太平。所以,称为“平天下”。
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周朝贵族子弟的人生理想,和最高目标了。当然也是“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老先生,“述而不作”,只讲述周朝“传统”的文化知识。他本人也可能在贵族学校上过学。所以,儒学的基本内容,也应当是贵族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集中表现在孔子的言论里,也就是《论语》之中。
所以,《论语》的主要内容,只是讲了两件事:
一件是:修身。
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另件是:“当官”。
怎样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我说:《论语》的真谛,是教导人们如何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论语》的真谛,是教导人们如何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成为一个“君子”的书。
所以,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这不仅是对《论语》的误解,也是对读者的误导。
周朝的前期――西周,是封建宗法社会,实行的是“封建宗族民主制”。到了周朝的后期――东周,“封建宗族民主制”遭到破坏。东周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转化,“封建宗族民主制”,就不符合东周社会的需要了。
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时代,封建宗法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权者需要一种适合封建专制的理论,来建立封建专制的王朝。
这个理论,就是“法家”的理论。
法家的理论,得到了当权者的赏识,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秦国兼并了六国,建立起了封建专制的统一国家――秦朝。
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基本继承了西周传统的封建宗法文化,是“封建宗族民主制”的代表思想,当然就不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了。孔子的学生,不都是赞成孔子思想、理论的。有些学生,还融合了法家的思想、理论,基本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成了法家的代表。这些学生,都得到了当权者的赏识,有了“当官”,得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只有孔子,一生坚持“封建宗族民主制”的立场,结果,空享“学术权威”的名头,得不到参与政治的机会,以一个教师的身份终老天年。
那么,法家为什么被当权者赏识?
“原始儒学”为什么被当权者抛弃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