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于丹教授商榷


本站公告

    朋友,当您滑动鼠标,点开网页,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衷心地祝贺您。祝贺您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摆在您面前的,是一本解读《论语》,论述孔子光辉思想的书。

    在这本书里,我将以客观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为您解读《论语》,并且在解读中,逐步为您展现一个真实的孔子形象。这虽然是一本论述性质的书,但是,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一本传记,您也不妨当作小说来读。在阅读中,您会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得到一些有关儒学的知识。

    所以,如果,您是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就请您一定要继续阅读下去,我不会使您失望的。

    朋友,您也许要问:“恒非,你怎么不写小说了?解读起《论语》来了?”

    我说:说起来话长,这要从一本书说起。这本书,就是于丹教授的大作《于丹“论语”心得》。当这本书摆满了书店的书架的时候,我也买了一本。

    我惊奇地看到,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

    “《论语》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

    怎样才能过上

    我们心灵所需要的

    那种快乐的生活。”

    当时,我以为我看错了!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心灵过上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的这个观点,在我看来,真有点滑稽!

    我想,要是于丹教授,能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那可真是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观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呀!

    我翻开于丹教授的大作,看下去。

    我只看了十几页,就知道了,于丹教授写这本书的“秘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难免要遇到一些烦恼。有些烦恼,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解决。但是,更多的烦恼,其实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感到烦恼,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出了毛病。就是人们说的心理疾病。

    身体上的疾病,我们应当去看一般的医生。

    心理上的疾病,那就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了。

    现代社会,社会的生存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现代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医生大行其道。

    我们中国,后来居上,经济也发展起来了。作为经济发达的副产品,社会竞争加剧,人们也感到了心理的压力。心理疾病,在我们中国,也不是个别现象了。心理医生,在我们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十几年前,我们还不知道“心理医生”为何物,现在大家都知道说,“你有心理疾病了,快去看心理医生!”

    于丹教授是个聪明人,知道大家病得不轻,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疾病。有了这种病,心里就不痛快,自寻烦恼。

    “我真郁闷!”这句话,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

    所以,于丹教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己的心理学大作,“二般调子”地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自我心理疗法”,希望大家克服心理疾病,去除烦恼,“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这就是《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在她的书中,讲了很多小故事。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些心理疾病的病例。于丹教授在讲了病例之后,就外行充内行地分析病历,告诉读者“病”在心里,告诉大家自我治疗。

    我举例如下:

    故事一。

    于丹讲了个“著名球星”,死在牙医手术台上的故事。

    这个运动员,在幼年时代,看到自己的母亲死在牙医手术台上,就落下了心理疾病,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看了牙医,结果,真得像他母亲一样,也死在手术台上。

    于丹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长期的忧虑,是可以杀死人的。

    故事二。

    一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但是,她心里很自卑。这种心理的病症,让她很“郁闷”。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戴上了一朵漂亮的头花。一照镜子,她发现了自己的美丽,于是,信心恢复了,她也得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于丹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自信心是可以恢复的,心理疾病是可以自我治疗的。

    故事三。

    于丹讲了“心理不平衡”的故事。

    确实,中国人告别了“平均主义”的时代,经济发展了,但是,贫富的差距也加大了。也就出现了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在保证社会平等竞争的前提下,合理的解决,从而达到社会的公平。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有“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吧。看看别人有钱,看看自己没钱,虽然自己生活得也不错,但是,就是不“幸福”。

    对这种病的病人,于丹教授也开出了“处方”。幸福不幸福,和钱多少没关系。只要自己没有心理疾病,“内心淡定与坦然”(于丹语),就能幸福。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于丹先讲一些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举出一些心理疾病的病例,再发一些议论,然后告诉读者,自我治疗这些心理疾病的方法。

    所以,严格地说,《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应当属于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当然,于丹教授虽然有学问,但终究不是心理医生。一个外行,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是外行,说不上有什么阅读的价值吧!

    但是,于丹教授自有“高招”。

    在讲完故事,发完议论之后,总忘不了东拉西扯地,从《论语》中引用几句孔子的话,然后,牵强附会地把她的这些议论,说成是孔子的。

    “拉大旗,做虎皮。包住自己,去吓唬别人。”于丹教授的这一招,还真有效。很多对《论语》了解不多的读者,纷纷中招。看到于丹教授讲得是自己关心的心理问题,又误认为是尊敬的孔子的思想,都拿出自己的辛苦钱,买于丹的书。

    结果是:

    读者受了骗,于丹赚了钱。最倒霉的就是孔老二了。

    一位影响了中国人思想二千多年,开创了东方文化的“孔圣人”,被于丹教授“转化”成了个心理医生,《论语》也被说成了“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快乐生活”的书。

    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

    所以,我提出小小的见解,和于教授商榷。

    易中天教授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孔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我以前只知道易中天教授是位“三国”专家,读了他“《于丹“论语”心得》序”中的这段话,才知道,他还是位“难得糊涂”专家。

    别说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

    也别说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孔子!

    更别说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孔子!

    把“三国”讲得头头是道的学者,难道分辩不出孔子和心理医生的区别吗?

    我只能说,我佩服易中天教授的“难得糊涂”!

    难道历史只是教授先生们的调色板?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地乱画一通?

    难道孔子只是教授先生们手中的橡皮泥?他们可以随意地捏出个孔子?

    如果,事情真能这样,那么易中天教授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但是,历史不是调色板,孔子也不是橡皮泥。

    读者是不容欺骗的,读者需要的是真实的孔子!

    为此,我写“解读《论语》――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

    朋友,感谢您读到里。

    下一次,我将对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题目是《孔子和儒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