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行此时早把自己的身份和此行目的,都告诉周君正了。因而,问他:“君正兄,你认为金氏子为储好呢,还是姜氏子继承大业的好呢?”
“哼,我看哪个都不好!金氏和姜氏的孩子,都是圣上的子嗣不假,从这个角度看,无论谁承帝业,都是我们田齐王朝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然而,对朝廷而言,立哪位皇子为储君,就代表哪位皇子的母亲娘家就会得势。眼下虽万岁,千秋正盛,不需多虑,但一旦山岭崩,储君还在幼年,那幼主的外公家族要想操纵庙堂,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嘛?”周君正一番话,说的范敏行很重的点头称是。
周君正望了他一眼,接着说:“贤弟说,姜氏现有敛财虐民之嫌,那么我问你,金氏呢?难道金家就保不及不会这样?也许,金家世家旧族,眼下的确不需要急着在百姓身上捞油,而且可能相反还会想方设法,花钱拉拢民心,甚至拉拢朝廷重臣。但是,难道金家真的是钱多的没地方花了,做散财童子嘛?显然不是,他们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等他们的女儿顺利产下龙儿wWw.,小皇子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太子正式登基大宝,他们就会用政治手段十倍百倍,收回她们的投入!到那时,圣驾已然殡天,幼主就是可以向他自己的后妃家族势力下手惩治,却总不能向自己的外公、母舅下手吧。因为这样不仅是亲情有碍,而且会受到朝野舆论的压力。”
“所以,要我说,如果说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姜氏一族是小偷的话,那心计深刻的金家就是大盗。他们谋得不是财,仅是钱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的,他们要的是国家控制权!如果国家,非要在他们两家女儿之中挑选未来的太后的话,我觉得宁可选择姜氏,那样或许更容易对付些。”
“啊?兄所言虽句句说中弟心中所想,但总不能真的只能在小偷和大盗中间,选择国家的未来吧?毕竟无论二者的破坏程度有何区别,最终造成的结果都会是民生凋敝,政权旁落。”范敏行终于从别人嘴里,听到了自己所虑之事,那种遇到知己之感,难以形容,然而转念一想话题的沉重,霎时间喜悦的心情都被浓重的忧虑所取代的一丝不剩。
“嗯,其实,以为兄看来,国家现所处的困境也不是完全无法摆脱。”周君正缓缓的说出自己,多年来泯思苦想得到的办法,“国家要立刻摆脱百余年的外戚的危机,是不可能的,不过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这种伤害。实对弟讲,我前些年一直在冯家做幕僚。倒非为别的,只是我觉得冯家已连续两代皇后不育,虽说冯太后和冯后仍然稳居后宫之首,冯家然是举国最有权势的外戚之族。但对国家的实际控制力,却在下降。当今天子因非冯太后亲生,自然对冯太后不可能如生母那般言听计从,冯太后及其家族也深知这一点,行为向来低调谨慎。再说,冯家累世巨族又是武臣世家,就算继续他们的外戚地位,既不会向姜家那样急于敛财致富,也不会有金家那样老谋深算窥视朝政。所以,国家还要延续外戚势力很长一段时间,不如继续让冯家来做这个有名无实的外戚之族好了。”
“兄的意思是,让冯后过继姜氏或金氏的孩子,然后幼子‘失生母’,等到即位时,就没有真正的母族外戚可以完全控制他了。”范敏行体会到周君正的意思,便接口道。
周君正笑了,却摆摆手说:“弟果然聪明,但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朝内支持姜金两姓的势力,还是很大的。支持传统的冯家势力,也不是没有,所以各方都在角力。长时间的这样明争暗斗下去,对国家来说可是种很大的伤害。相信圣上也看的分明,大约等金昭媛生产完了,就会有所动作。当然,如果金昭媛此胎产下位公主,那皇帝和群臣都没办法,只能继续先保着姜氏的地位,等着别的后妃也产下龙子再说。”
“弟,既然手边已有些资料,我看就别到豳州再搜集过多的东西为好。到豳州露露面,暗暗的在心里记些事儿,回京后把那个倒霉的替罪羊骆易好好的参上一本,然后把有关骆易与威武伯姜鸿的关系,夹杂折子呢,悄悄地递给皇上,话不要说得太明。这样陛下怎么处理起来都不觉得为难,而且也永远不会怀疑你跟哪方外戚势力有所勾结。就是金昭媛看到了,你实际参到了姜家,也就没什么太不满意的了。”
范敏行听到周君正提点之言,切中要害,深为佩服,站起来躬身为谢。周君正扶住他,继续说:“只有目前先保护好自己,才有可能把国家带回,我们设想轨道上去。”范敏行被周君正的智慧所深深折服,要与他结拜为兄弟。周君正觉得范敏行本质,还是忧国忧民的人,跟自己气味相投,便欣然答应。
两人结拜后,范敏行依周君正的计策,去了豳州,没待几日就返程回京。返程时,范敏行按照行前与周君正约好的办法,依旧由原路返回,带上周君正,一同进京。
回到京师,范敏行向永祚递上两本奏章,一本是永祚、冯后、金昭媛、姚启泰等人都希望看到的,参骆易勾结虐民的折子,其中笔锋点出骆易勾结姜鸿的问题。还有一本,是保荐路遇名士周君正为官的折子。骆易那本因为牵扯复杂,所以永祚先按下了。倒是对保荐周君正为官的那个折子批复的很快,永祚久闻“再世姜望”周君正的贤名,故而立即下旨封周君正为国子祭酒。
沉浸在参到姜氏娘家喜悦里的金昭媛,完全没有料到,封周君正入朝为官对她有怎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