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所有生命都做过我们过去生的父母,所以修行应该为一切生命能够究竟解脱而修;其次,假如为自己一个人念一句佛号,仅仅得到一分功德,假如为十个人念一句佛号,就得到十分功德,假如为天下无边的生命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得到无边的功德,这样修行的效率非常快;假如真实生起了菩提心,那么自然罪障会很快清除。
菩提心的修法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自私心已经串习得太久太久,这个习气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极其浓厚的。积重难返,想立即将其铲除,自然绝非易事。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们为什么那么自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不为他人着想,一切的一切只是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较强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会大功告成,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困难。很多修法都是有诀窍的,掌握诀窍以后,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没有诀窍,让你当机立断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无论是修净土宗或禅宗等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比如,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取决于他的目的。如果他认为轮回很苦,不愿意继续轮转其中,要到极乐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就已经南辕北辙了,因为往生净土也需要四个条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经荡然无存,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什么?其实,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度众生。如果没有考虑度化众生,仅仅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彻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里的禅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对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自你发心学大乘佛法以后,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
有人会反问,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无条件地付出,那么,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这毫无疑问。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所以,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发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无论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体——这六个字上面,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差别,那如何来区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而念观音心咒,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
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独善其身,而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这就是密法。
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WWW.soudu.org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
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若不看动机,就说不清楚。如前所讲,若是为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盏灯的灯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样不能区分。如果以菩提心供养阿罗汉,就是大乘法;如果发的是世间的心(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即使供养密宗的普贤王如来等,还是世间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就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许多人曾听闻过密法、接受过灌顶,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禅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你一心不乱地祈祷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呢?还有,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修禅人,你的目的又是什么?请大家都回头反省一下。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自己的解脱,还是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肯定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刚才讲了供一盏灯、诵一句咒,是怎样区分大小乘、世间和出世间法的。以前我也有一个这方面的开示,讲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其中也提到过这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所有这些问题说明,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作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你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作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先讲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广修慈悲心,那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你们大多是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习,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现阶段,四无量心我们都要修。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作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第一是观想。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需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观想他们坐在自己的左边。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是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需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我们前世的父母亲友无法回忆过去,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作仇人?什么叫作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决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也许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现在,因为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以狭隘的眼光去看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因此而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并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欲心。我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和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都根本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茫。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怨亲等都是不定的这个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很危险的。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对亲人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是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停顿在这里,就会成为继续前进的一大障碍。这叫作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逾越。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将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有利有害,但是,我应该不记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强调众生对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舍无量心修好以后,可以转入慈无量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作慈心。慈无量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需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开始观察这一世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恩德。这时,要依次作三种重要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亲的恩德,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如果没有父母,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则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从这方面来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赐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在这里讲的虽然不是很多,我们却要反复的思维:小时候,母亲对我是如何的疼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来养育我……。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也不例外。它们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它生命,可是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是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经因为为我造业而堕落到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刚才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背母亲到那么远的地方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滞不前。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和财产,教我世间法,使我有学法的机会,同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察,将他纳为对境,对他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他已经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的四种恩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众生进行观察。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象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察。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后,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三)悲无量心的修法
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一心一意祝愿一切众生脱离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发心,才是真正的悲无量心。
具体的修法是什么呢?身、口、意的具体要点如前所讲,在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之后,就开始进行观想和思维。
有关悲无量心的观想有两种观点:
1、修悲无量心的时候,要观想自己母亲现在的相貌,就像修慈无量心时的观想一样。这是一种观点。
2、修悲无量心时,要观想一个正在感受难忍痛苦的众生。比如,屠宰厂里待宰的牛羊,或者是,自己认为人世间哪种痛苦最惨不忍睹,就将正在承受这种痛苦的众生观想在前面。观想时,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象看戏一样地看着他们。而要把自己也观想成这个众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亲观想成这个众生。
修悲无量心时,按照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来观想都可以。
如果观想自己的母亲,就与前面一样。将母亲观想在自己面前,然后修知母;知母修好后,再忆念母亲的恩德;其后,就思维如何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知母、念恩、报恩修完以后,接下来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养这样的念头:愿现世的母亲脱离一切痛苦,这比较容易。然后观想,我的母亲本来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乐、幸福,不愿感受任何痛苦。虽然她不愿意接受痛苦,但她经常做的却是让自己感受痛苦的业,她的所想与所做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她不愿意痛苦,按理来说,就不应该去造业,但事实恰恰相反,她却不明事理地经常造业,既然造了种种恶业,接踵而来的痛苦就是无法回避的。另一方面,虽然她希望拥有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但是她却没有去做使自己快乐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会得到人天善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正是无明才使她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最终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亲正在饱尝痛苦,我们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条:
1、发愿,即愿我的母亲能够脱离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亲能够脱离所有的痛苦;
3、发誓,我从现在起就要为母亲脱离所有这些痛苦而努力。这样发誓后,还应有实际行动。作为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去弘法利生。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强些,但无论能力如何,从现在起,就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和实际行动;
4、祈请,在有了发愿、希望和发誓以后,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帮助,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以,要祈请三宝加持我能够让我的母亲脱离所有痛苦。
这四条不但修悲无量心时需要,而且在修舍无量心、慈无量心以及喜无量心时都需要。
这样发誓后,要不要去实践这誓言呢?当然要,否则就是欺骗所有的佛菩萨,是有罪过的。但实现此誓言也需要过程,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让所有的众生脱离痛苦,是不可能的。暂时,能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就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能度一个就算一个。
总而言之,从现在起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现在的发誓就等于是骗人的谎言。说具体一点,如果碰到路边的残疾人或是真正一无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讨钱,你却视而不见,那你的誓言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比如你能讲一点儿法,其他人又不懂,请你给他解释一些问题,你并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出于私心就拒绝了他,那么,以前你虽然曾经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脱离痛苦而努力,但实际行为却大相径庭。这说明,当时你也许在心里诚恳地这样想过,也许你当时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发誓,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无论是哪种情况,没有实际行动都是不对的。
大乘菩萨发了大悲心后,并不是必须立即脱胎换骨,对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从此不管,专门去利益众生。如果能这样做当然好,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众生也可以。无论怎样,在对现世母亲进行观想时,就要以这四种发心反复修习。
对现世母亲发起这样的心是很容易的。这样修起来以后,再观想一个普通人,对他修悲无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现在他虽然不是我母亲,但是久远劫以来,他做我母亲的次数也是无量无边的。她与我现世母亲一样,不愿意接受任何痛苦,却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快乐,但整天种的无非是使自己不快乐的因。她是这么痛苦、可怜和愚昧,我多么希望她能够脱离这样的痛苦啊!我愿将自己三世所有善根回向给她,使她能脱离这样的痛苦。从现在起无论有多艰难,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脱离痛苦的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愿上师三宝加持于我,使我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要依次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观想。
对普通人修完以后,再观想你的仇人,对他也如是修悲无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众生观想在面前,对一切有情观修悲无量心。这就是悲无量心的修法。
在这些修心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因为经书上这样要求,所以我才这样思维。所谓经书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应该这样修,顺序就是这样,可是做不做却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经书上怎么要求,发菩提心当然要主动,不能被动,发出离心也是如此。所有认为“修法上这样说或是上师说要这样做,所以我才这样做”或者“因为佛告诉我要这样做,我才这样做”的想法,都是不对的。
无论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师的教言也好,若你心里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是被动的。我们应该做到,无论佛是否要求我们度众生,我们都愿将度化众生、利乐有情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些人会想,现在我自己都是一个凡夫,又怎么去度众生呢?虽然你现在是一个普通人,连外加行都没有来得及修,但是你可以发愿:我现在虽然没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度众生。这样的发心是必须要有的。如同一名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什么能力也没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来的计划,如毕业后要怎样去开展自己的事业等等。同样的,我们现在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虽然我现在在修行上没有很大功德,但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做到以后我一定要去度众生,一定要去帮助众生!这样的抱负一定要有!若没有这种发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无根无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无量心的修法。
喜是欢喜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就叫作喜无量心。修欢喜心的时候,也有观想和思维两个步骤。
观想的时候,也要先将自己的母亲观想在前面,然后对她修知母、念恩和报恩。每一座里一定都要有这三个修法,接下来就修喜无量心。
这时,要将母亲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出世间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间的种种圆满(如健康长寿等)作为修行对境,进行如下四种思维而修欢喜心:
第一发愿:愿我母亲生生世世不离开现在的快乐、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亲不离开现有的世出世间种种功德,而且愿她所拥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不离开这些世出世间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发誓以后,还应将这些誓言付诸于实际行动;
第四祈请: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够让母亲不离这些快乐和幸福。
这四个过程都要一一观修。修好以后,再换一个普通人的对境;对普遍人修完后,再换一个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观想天下所有众生,对他们修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远不离开快乐!
这些修法就是四无量心的修法。实际上,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也应包含慈心和悲心,这种慈悲心没有任何亲怨分别,没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相待,这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础。
没有这样的基础,即使嘴上说得再漂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实际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符实。有些人只是因为经书上是这样写的,所以才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诵,心里却没有丝毫菩提心的影子。我们修发心的时候,发心的偈子要念十万遍,如果你的心里没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只有心里有这样的决心,口中也如是念诵,才能使发心更坚固、更稳定。所以,我们要真诚地念诵发心偈十万遍。这样念不仅是有很大的善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我们度化众生的发心。
这样修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后,将以前因愚昧而导致的各种错误尽力挽救,改邪归正而已。刚才所讲的都是确凿的事实。以前我们因为盲目无知而没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现在恍然大悟以后,就会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修完外加行和皈依以后,一定要下功夫修菩提心。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轮回。即使是轮回中的天堂或者人间,也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从这个恐怖的地方逃出去,当然要下一点功夫,想轻轻松松地逃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这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前面讲过,这不是神仙、登地菩萨以及佛才能做的,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们已经做出了表率,我们只要愿意,做到这一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会想,这些太麻烦了,只要求求福报就行了。为了求福报而信佛当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这绝对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现在讲的都是能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些修法,所以难度当然会有。你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办企业、上班以及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也会有难度,但还是要去做。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钱。既然为了钱都愿意这样吃苦、这样努力,那么,为了解脱、为了全体众生的解脱又怎么能不付出呢?
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是佛菩萨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经之路,除非你觉得轮回好,不需要解脱,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现在觉得好不等于以后觉得好,来世转入三恶趣时的境遇更是不堪设想。到那时,好与不好已无力扭转,趁现在有办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时机。
前面也曾讲过,发出离心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就什么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单位的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家庭事务、孩子的教育、自己企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照样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普通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财等世间利益,这些就是他们最崇高的理想;学佛的人一旦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就不会觉得这些是最好的,他们了解还有更崇高的人生意义,虽然这些世间事务暂时要去做,但只是一种临时的谋生方法而已。
现在尽管发了菩提心、出离心,可还是人呀,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这些生存条件当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佛也没有对在家人要求自从发出离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求解脱,这样的观点叫出离心,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做到的。佛不会勉强每一个人都要发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如果你想解脱,就要接受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这样去想、不这样去做,就无法解脱。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解脱道,若不接受,就等于是拒绝解脱。除此以外,佛也没有告诉我们第二条解脱道。
象菩提心这样伟大的发愿,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备的。其他世间的鬼、神,或是任何一个未修法的凡夫,不但白天没有这样的念头和实际行动,即使连做梦都梦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种发心,这一世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发心,去修习菩提心,实在是千载难逢,应该值得庆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后,一定要去体会、去感受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些。念咒、磕头、烧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标准取决于有没有这样的发心。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法至关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这样修,就要有这样的发心。没有这样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会为众生付出什么,即使付出,也是有条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报,这样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讲过,大乘菩萨要付出,而且要无条件地付出,这才叫作无缘大悲,这是很重要的。
总结归纳从外加行到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我们应该明白:有三种心行一定要放弃,若不舍弃,便无法修学大乘佛法,无论念佛、参禅或修密……,都绝对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这种“修行人”该如何称呼呢?简单地说,只能称为信佛的人,但不是学佛的人。我们讲过,信佛、学佛是两回事。信佛是指,你觉得佛陀很伟大、佛说的是真理,你不反对,自己却不去行持佛法,这叫作一般的信佛。而学佛是指,佛陀怎么做我也一定要这样去做,虽然现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为无法与佛陀一模一样,但是要有这种决心,这才是学佛。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哪三种心行呢?
第一要放弃追求世间圆满的欲望。这种贪欲若不肯放弃,那么烧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课等,都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圆满,就根本与解脱无关。贪图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报,都叫世间法。
不能贪求世间法,并不是指从今以后不要去工作,不要去发展自己的企业等等,但是,只能将这些当作临时的生存手段。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人生目的和价值不是这些,而是在轮回里寻求一条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个要放弃的就是贪求世间的念头。
如果你割舍不下,就只能算是修人天福报,与解脱还相差万里。若是这样,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设置佛堂,供养供养佛,或者去庙里烧烧wWw.香、拜拜佛。或许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长寿以及后世的人天福报。珍宝的人身如今已经获得;难遇的佛法如今已经听闻,却连这么一点蝇头微利都不肯放下,那么,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开始走解脱道呢?追求世间圆满的结果对你来说,只能意味着:长劫轮回在所难免,解脱之日遥遥无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贪着尘世之心。
第二要放弃的是自私心。很多人虽然在念佛、磕头,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问他们:“你为什么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会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后我就不能听大圆满或是其它密宗的修法。”“你不能听密法又会如何呢?”“没有机会听大圆满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样呢?”“我不能成就,就会永远呆在轮回里,那多苦呀!”他们修五加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脱离痛苦。若是这样,就说明这种五加行,从名称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他们只是为自己而修,没有考虑其他众生的解脱,所以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如果没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忏悔自己的罪障?从今以后也不必为了清净自己的罪业而修法,金刚萨埵也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这些修法都需要,修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清净自己的罪业,但这不是出于自私心。因为要度众生,必须有度众生的能力才行。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呢?就要先修金刚萨埵的修法,清净自己的罪业;再修曼茶罗的修法,增长自己的资粮。这样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了,才能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之所以强化自己的这些修行能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来度众生。因此,我们也不必有这种疑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净罪业的能力,如五无间、谤法等很严重的罪业都能因此减少,而普通的杀生、偷盗等十不善业就可彻底清净。如果不修其它法,仅修菩提心,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再有其它修法的帮助会更快。所以,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个要放下的是什么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后,就要去领悟、去感受无我,即修密宗或者大圆满正行修法,其中所讲的重点就是证悟空性的修法,那时,我们要放下我执,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圆满无私地度化众生。第三个要放下的就是我执。在修加行的时候,暂时不必急于修空性,此时的机缘还没有成熟。
修出离心时,要放下世间;修菩提心时,要放下自私;修无我时,要放下我执。这些若不舍弃,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话,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们放弃。
今后,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时刻观察自己有没有进步,如何观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时要观察:在没有闻修此加行法时,我们对世间有何看法、有何贪执;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难得等一系列修法后,对世间又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前后毫无改变,一切还是为了自己世间的健康、长寿、快乐等,便可确认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修菩提心时,同样要反省:在听闻修持菩提心修法的前后,我的自私心有没有变化?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为自己,对他人的苦乐无动于衷;修法以后,虽然口里在念发菩提心的颂词,哪怕念了十万遍,但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其他人的好坏都无关痛痒,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脱、自己能早日明心见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仍然没有为众生着想,那就可以确认,虽然听了加行、修了加行,自己却没有任何大乘法的收获。
放下我执,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在修加行的过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对一般人而言这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这一点暂时还不能要求。
总之,第一要舍弃世间,第二要放弃自私心,但不能产生误会,认为出离心是消极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实现的妄想等等。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这些修法与你们的工作家庭没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时,印度的很多国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时,也在发菩提心,根本不相抵触。所以,你们不能以为一旦发了菩提心,就没办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菩提心和出离心,绝不能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可有可无,从而放弃这万劫难遇的修行机会。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不可思议的生死轮回,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普通人,再过几十年告别人世时,如果没有加紧修行,只能再次空手归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业外,其它什么也带不走。所以,在整个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这一世是非常关键的。无情的事实就是这样,珍不珍惜这个机会,全凭自己作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无量心修完后,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认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自己发誓修此觉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对所有众生的无缘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后,就会自然而然发起想去帮助众生的心。
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心,那么度化众生、帮助他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搞一些慈善机构、帮助人们解除一些现世困苦,当然也是菩萨的行为,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以前讲过,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自己去认识轮回的真相、人的特质以及怎样从轮回里找到出路……,也就是,为他们指路最为重要。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若想为众生指引一条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这样的智慧。所以,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们每次修法之前都要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听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课、所以我去放生等等,这就是大乘菩萨最重视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无量心。然而,若只有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有极其难忍的慈悲心,却没有考虑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话,就缺少了利益他们的方法,两个条件中就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认为: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障碍和过失,圆满具足了一切功德,很伟大,所以我要成佛。他虽然有成佛的心愿,但没有考虑到众生的解脱。因为缺少第一个条件,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动机,才能叫作菩提心。
初发菩提心时,因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发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种差别:
第一是国王似的发心,也是最差的一种。世间国王必须自己先登上国王的宝座,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同样,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发心,就叫作国王似的发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发心。船夫总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他既没有办法先走,也无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较强的人也会这样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众生,就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利益他们,为不让众生长劫等待,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们成佛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成佛。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发心。牧童总是将放牧的牛羊驱赶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后。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众生的解脱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等众生脱离痛苦以后,再考虑自己成佛。这叫作牧童似的发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是,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一样,所以愿力也不一样。
往昔的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们都修菩提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他们才能够排除万难。有一句话叫“为法忘躯”,那些高僧大德为了修法,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有了这样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关键的不是别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会具足。如果没有慈悲心,却妄想修大乘法,实在是痴人说梦!
我们不能望而却步、灰心失望地想:“这太难了,我肯定一辈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够做到,关键在你愿不愿意修。这些修法本来就是为人而设的,不是为佛或登地菩萨而定的。你一旦愿意接受,不需要一辈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专心修法,对菩提心就一定会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后也不要怕修空性。对世间法非常看重的人惧怕出离心;自私心极重的人惧怕菩提心;特别执着的人惧怕空性。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肯修行,无论什么样的修法都能适应,最终一定会稳操胜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经讲完,自他平等等其它修法,大家可以参阅《入菩萨行论》。
修加行就是自我锻炼的过程,要亲自去观想、思维、感受。当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后,再去受菩萨戒,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戒。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曾经参加过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就自诩受了菩萨戒。我要提醒诸位,自己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萨戒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于受戒,而要反反覆覆发菩提心,真正有了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决心以后,再找到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得戒以后,再去学习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仓促地去受菩萨戒。
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法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参阅《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内容背下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很有希望成就。即使今生没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串习,而在心田里已播下菩提心的种子,这个种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会成熟,这是有教证的。经书上有记载: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够度化整个南瞻部洲的众生。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菩萨,原因之一是缘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却。恒河沙数般的佛菩萨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行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现在至少要开始修造作的菩提心,这很重要。
在每一个修法完成以后,都应回头比照,看自己的出离心、皈依的决心、无伪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经增上,还要观察自己修法的发心是否具备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么进步都没有,跟以前完全一样,那只是数量上的完成,质量上还没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自他平等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虽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许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宗教也是提倡爱心(慈悲心)的,但没有一个教派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在近现代,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派别,也涌现过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不但过去、现在没有,即使在将来,也不会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从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讲如此殊胜的思想和修法。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虽然口头上谁都会说“要无自私地奉献!”,而实际上,却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实的这种奉献精神及其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里才能见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胜义谛的见解,如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是无比殊胜的;其世俗谛的自他相换等思想,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这三个修法至关重要。
佛说,不但发起菩提心,是希有难得的,而且仅仅听闻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也是难值难遇的。现在我们有机会来学习这些思想,进而去修行——体会、感受、想望这样的境界,真可谓千载难逢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
可是近年来我讲的菩提心修法,已经是详细得不能再详细了,而你们修持菩提心的深度、精进度,却可能还差得很远,若是这样,则自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进步。究其原因,只有两个,与这两个原因相应的,就有两种不愿意修菩提心的人:一种人是因为非常重视世间的圆满,如升官、发财等,而忽视了这些珍贵的修法。当然,在家人为了生存,肯定要适当地考虑钱财等等,但如果将这些作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目的,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另外一种人也想修行,却因为轻视加行的修法,认为它们不值得修,所以不想修菩提心等法,而只愿意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高深大法。例如,有些人本来正在修加行,却在修加行的过程中停了下来,原因就是有某某上师已经开许他可以不修。这两种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没有任何成就!
第一种人根本不修行,自然不会有何成就;第二种人虽然想修行,却因根基不够,又缺少基础修法,最终也不会有何成就。所以,闻法后一定要去修!而修行的重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是宗喀巴大师等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所共同提倡的,也是我们反反复复讲菩提心的原因所在。
一直以来,在佛学院的教学课程以外,我总是不太愿意讲密法,而最喜欢讲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之类的法,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一想,闻法或传法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藉由听闻或传讲佛法,而令每一个人的心中得到相应的法益,这是在座所有人的共同期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距离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还很遥远,对这些深奥的密法最多只有一个概念而已,只知道大圆满、生圆次第很殊胜,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殊胜的法。既然是这样,传讲这些密法对我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作用!
这样讲既不意味着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有什么过失,也不意味着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地修生圆次第,都没有希望获得一点儿法益。毫无疑问,这些法都是非常殊胜的,但我们距离生圆次第太远了,再说又缺少加行的基础,所以想缩短这个距离,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如果根基不够,即使修再殊胜的法,也很难获得真实的法益。
相反的,虽然大家离出离心、菩提心等法也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肯花一些时间精进地修习,就可以拉近此距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凡是能够断除烦恼的,都是佛法;凡是不能断除烦恼的,都不是佛法。”那么,大家不妨反省一下,在传完大圆满、生圆次第等密法后,你们有没有办法依靠所传的法来断除烦恼呢?如上所讲,这是极不容易的;相反的,传讲出离心、菩提心等法,对于你们断除烦恼却是大有裨益。
比如说,如果我们能修好四个外加行,从而生起出离心,则贪恋轮回之心就会有所减轻,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传讲出离心的这堂课,便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另外,在讲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后,如果我们能够精进修持,把修法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则即便未能彻底断除无始以来所培养、串习的极端严重的自私心,但至少也会有所减轻。所以,传讲菩提心的这堂课,也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这就是我比较喜欢讲基础修法的两个原因。
(二)修法的次第
至于何时修自他平等等三个修法,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大德认为,在真实的世俗菩提心尚未生起时,就需要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是,待世俗菩提心生起以后,再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已发的菩提心不断提升,并越来越稳定。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本身就具有两种能力: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自心产生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已经生起的菩提心得以发展——更加成熟、稳定、不易动摇。所以,这三个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私心的过失
不论是否学佛,大多数人都认为:最可怕的东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实,即使在饿鬼道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鬼,他们也只是某一类众生而已,并非真的那么可怕。那最可怕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呢?大乘佛教认为,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深处,也就是自私心,以及与自私心密切相关,与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违的瞋恨心,这些才是真正的魔。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则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正是自私心,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四)断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们心里存在这样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驱逐出去呢?当然需要。如果现在不想办法赶走此心魔,则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它还会令我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赶走它呢?譬如,念诵很多密宗仪轨时,都需要观想把魔、鬼赶出坛城,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呢?这是行不通的;又如,能否依靠磕头、布施、放生等方法赶走它呢?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驱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空性的智慧能够彻彻底底地解决自私心,然而证悟空性却是我们现在难以办到的事情。所以,目前驱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
(五)赶快行动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里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无所得。仅就这一生来看,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了,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上学读书,学业完成后,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工作,辛辛苦苦几十年,可是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所得到的,只是在人世间没有饿死地生存下来而已。如果今天我们死了,则真正能够带走的,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们仔仔细细地想一想,里里外外地看一看,家里的哪样东西是真正有用的?一样也没有。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而是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自始至终只为自己打算,不但对自己非常执着,而且对自己的亲友和财产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贪欲心,对伤害自己及亲友的人或非人则有着非常强烈的瞋恨心,所以我们才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对此,大家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现在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无论这辈子还能活多久,我们都要让余生变得有意义;不但这一世如此,而且要想办法令生生世世的生命,都变成有意义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呢?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三个修法。
总之,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所以,现在不谈各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求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往这方面努力的打算,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开头,这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二、自他平等的修法
(一)自他平等修法的标准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平等的标准:下了一场大雪后,“我”和某人一起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双脚,“我”就脱下一只鞋送给他。于是,“我”的右脚和他的左脚都没有鞋穿,同样地受寒冷之苦;而“我”的左脚和他的右脚都有鞋穿,同样都避免了寒冷之苦。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心。
值得注意的是,“雪中让鞋”只是一个小小的譬喻而已,有人肯定会想:“这很简单,我也办得到”,而实际上,假如路途不是很远,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只是偶尔一两次,有些人也可能会把自己的一只鞋让给别人;可是在所有的事情上,我们都能这样做吗?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很虚伪呢?也不是。虽然我们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决心,而现在却尚未达到自他平等的境界,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佛也没有要求在发了菩提心后,必须立即全盘接受大乘菩萨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因为即便这样要求,我们也是做不到的。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培养自重他轻的念头,此念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要立即做到自他平等,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很不错了。往昔所有的佛菩萨、高僧大德,也都是从我们这样的凡夫位走上去的,如果从现在起,我们能够在打坐时和出座后如理地思维、修习,则一定可以达到菩萨的这些境界。
(二)自他平等的具体修法
做完打坐前期的预备工作后,就静下来正式入座。这时,要反复地观想、思维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并深深体会到:“天下所有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在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是恩重如山。他们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家人;我是他们的儿女;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母子俩应该同甘共苦。”
即便在出座以后,当我们看到人或动物的时候,也要立即如此观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这样反复地锻炼。这些观想内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符合事实的,只是由于无明的暗覆,才使我们不能明见而已。
在此基础上再思维:既然我是他们的儿女,众生是我的家人,那么我就有责任为他们遣除痛苦、创造利乐。(“利”是指暂时的利益,如在轮回中享有健康、长寿、无病等福报;“乐”是指解脱的利益,如成佛、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等。对此也有相反的解释,“乐”是指世间的圆满,“利”是指出世间的圆满。)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我非常想望自己能享有幸福,其他众生也跟我完全一样;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远离任何痛苦,其他众生也跟我一样。在趋利避害上,我和他们是平等的;
其二、既然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人,那么我是怎样对待家人的,也应该同样地对待一切众生。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至少要将自己一半的快乐分予众生,为众生承担一半的痛苦,这就是自他平等的核心思想。
此后,再加上四无量心的修法。
第一、慈无量心。这时要观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幸福;现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为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给其他众生,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给自己。譬如,如果工作了两天,就把第一天挣的钱留给自己,把第二天挣的钱无条件地送给他人。以此类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结果;在没有达到此标准之前,如果有心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此时算不算是菩萨呢?如果具备世俗菩提心,则也算得上是一个初步的菩萨,因为不一定所有的菩萨都层次很高。
第二、悲无量心。这时又要修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母亲。然后,再按照外加行轮回痛苦的修法,观察众生的痛苦,从而体会到一切有情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层次的痛苦。这时再思维:“既然他们是我的母亲,我是他们的儿子,我就应该为他们遣除痛苦!无论我现在的能力怎样,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做是不行的!我有这个责任!”
大乘菩萨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最关键的!如果看到众生的痛苦不生悲悯之情,看到佛菩萨的功德不起羡慕之心,没有任何责任感的话,就不是大乘菩萨。
比如说,有些居士听到一些禅宗公案,就说这个不能执着,那个不能执着,连放生也不能执着。可是,作为凡夫如果什么也不执着,什么都无所谓,就会没有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就不会积极地修行。这样一来,人家肯定会说佛教是消极的。因为你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么都不做;觉得这也没有意思,那也没有意思,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当然是消极的。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现在我们有没有责任感呢?这很难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不为自己着想,只为众生打算,愿意承担为众生减轻痛苦、创造幸福的责任,那么他就是菩萨。但是,如果再严格一点来看,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比如说,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机构来利益大众,虽然这也属于无自私的奉献,可是其结果却并不理想,因为这样做只能帮助对方减少一些人世间的痛苦,却根本无法解决最关键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来利乐有情,这样,利益众生的层次和范围就大不一样了。当然,即使现在我们不能立即或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菩萨的所有行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往这方面努力发展的决心,要向往、羡慕菩萨的境界。
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我们认识不够,不觉得所有众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里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始终认为:“我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哪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呢?”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走上大乘菩提道。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乘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呢?一个是一切为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个是无明,又叫愚痴。正是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紧紧束缚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自己,而且只知道计划自己现世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现在,我们静下来反反复复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结果就是培养责任感。因为,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自然就有了动力,才会愿意积极地为实现一切众生的利乐而精进,并且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碍而退缩;相反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即使经人百般劝导,也不愿意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
总之,若从为众生创造利乐的角度来观想,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从为众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观察,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第三、喜无量心。这时也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修起,最后要思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为他们创造利乐、减轻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帮助,他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遣除痛苦,那么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我为什么还要嫉妒他们呢?
譬如,某项工作本来是要我来做的,如果另外一个人帮我做了,那我有没有道理嫉妒他呢?当然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扩展,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当众生享有幸福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而且还要发愿——祝愿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维,就是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第四、舍无量心,此处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无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喜心,同样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观念与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动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进而又把人划分成很多种族;再把一个种族划分出很多阶级;又把一个阶级划分出亲友和仇人。但是,在大乘菩萨的境界中,却要将所有这些差别全部化为平等,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这里的四无量心与其他修法中的四无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无量心的特点是:第一、修慈无量心,即给予众生安乐。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安乐分给众生;第二、修悲无量心,即遣除众生的痛苦。比如,以前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减轻痛苦,而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以前一半的精力用来为众生减轻痛苦;第三、修喜无量心,即对众生的安乐心生欢喜,就像自己在远离痛苦、享有幸福时,心里会无比高兴一样,此时也应观想:愿将自己一半的喜悦之心分给众生,即众生幸福快乐时,我也非常欢喜;第四、修舍无量心,即指对一切众生修自他平等的慈、悲、喜心,这就是自他平等的四无量心修法。
还需要注意的是,修四种无量心时,都必须修四个具备。如修慈心时,这四个具备即指:一、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二、具备发愿——在想望的基础上,祝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三、具备发誓——发誓从现在起,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众生创造利乐;四、具备祈请——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为一切众生创造利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都不能离开这四个具备。
最后再强调一下自他平等的原则:在没有修自他平等之前,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考虑;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后,则是百分之五十考虑自己,百分之五十考虑其他众生,简单地讲就是——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也要怎样对待其他众生。这时还没有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因为修菩提心也需要次第,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完全放下自己的一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只要求我们一半为自己,一半为众生,这就是自他平等的原则。
自他相换的修法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前面讲过,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具有两种作用: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可以使已经生起的菩提心更加稳固和发展。
另外,前面也曾经讲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是非常伟大的。虽然没有单独修忏悔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就连五无间罪、谤法罪之类非常严重的罪业,都会得以减轻,而杀生、偷盗等一般的罪业,则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对我们这样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虽然许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谓的打坐、修行,实际上却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诵一些密法的仪轨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仪轨的含义,却自以为在修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其实,仅仅念诵仪轨的词句与修生圆次第是有天渊之别的。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则其所修之法也不会成为有实质意义的生圆次第。
在宁玛派里,其密宗修法的着重点是什么呢?比如,在每一个生起次第本尊修法的前面,都有两个修法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空性和大悲心(菩提心)。每次修本尊法之前,首先,不但必须精通空性,而且要或长或短地实修空性;之后,还要修大悲心。只有修完这两个法后,才能正式进入本尊的修法。当然,其圆满次第的修法也有同样的要求。
宁玛巴的经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没有证悟空性和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将愤怒本尊观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实利益,反而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解脱的障碍。由此可知,空性见和菩提心是修习密法的基础,而菩提心又是证悟空性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当然,在修菩提心之前,还必须具备出离心。只是有关出离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正因为菩提心至关重要,所以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打坐时仅仅念诵仪轨,就是在修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绝对不是这样的。现在对我们而言,不要谈修什么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就是让我们准确地说出生圆次第的意义,也是很困难的。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离生圆次第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而要先修菩提心。
不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们要想马上达到这个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立即达到修法的真实境界,但若能在每一座中都造作地发菩提心,或者造作地修自他相换等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一座当中,以造作之心修菩提心的功德,已远远胜过了以自己为中心所行的布施、放生、念咒等等的功德;在缺乏菩提心的情况下,即使行持成千上万次念咒、顶礼、绕塔等善行,都不如修一座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善根。这不是我信口说的,佛陀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所以,你们在每一座中,都一定要认真地修,这点非常重要。
(二)修法的最佳时机
该于何时修自他相换呢?严格地讲,只有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后,才能考虑自他相换的修法。因为,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前,只可能造作地修自他相换。虽然从积累资粮、清净业障的角度来讲,这样造作地修也有很大功德,而且有一定的必要和意义,但从修行进步的角度来说,此时若想修出真实不虚的自他相换之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应该修自他平等之心,在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再修下一个法——自他相换。
以前,藏地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教导弟子的。每当弟子们向上师请求换一个修法的时候,上师往往不会同意,而是要求他们花很长时间在同一个修法上。其原因就是我们反复所讲的——尚未修好前面的法,便去修后面的法,这是标准地修好每一个法的最大违缘。因前前是后后的基础,所以不能忽略前面的基础修法,否则后面的修法便会受到影响。故而,修自他相换的最佳时机,是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后。
(三)自他相换的标准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
华智仁波切讲过,自他平等之心虽然达到了自他的“平等”,但还是比较偏重于自利,其中的自私心,还是比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双鞋,当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时,我只愿意给别人一只鞋,另外一只还是要留给自己;当自他相换的心生起时,我就完全舍弃了自私心,而纯粹以他人为中心,那时就会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讲的一样,这仅仅是一个譬喻而已。若只是让雨衣这件小事,那我们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换。比如,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痛苦,如果需要两个人中的一个来承受,那么其中对大乘佛法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来说:“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比如,必须杀死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是可以选择的,此时一个人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我可以去死,不要杀他。”如果有这种不造作的发心,并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自他相换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但在此之前,作为一介凡夫,要真正做到自他相换,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正如我以前所说,自他相换等修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
我们对古印度的宗教、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伦理道德等,都有一点儿概念,它们之中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呢?没有!古往今来,惟有佛陀才倡导、宣扬了这样的思想。
《入菩萨行论》中也讲过:一般凡夫对于这些无私利他的心行,不但是为了他人想不出来,即便是为自己,也连做梦时都不曾梦到。因为这些崇高的思想与凡夫的自私心差得太远了。
然而,现在的关健问题,不是达不到标准,而是不往这个方向努力。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全是以自己为中心,这就是当前我们修持大乘法的最大障碍。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接受这些思想,但仍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大乘菩提道本来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所谓的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指修习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
其实,修行就是一种锻炼。譬如,一个运动员在开始锻炼的第一天,可不可能马上达到其最终目标呢?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样的,“现在”就是我们修自他相换的第一天。因为从刚刚开始到最终达到上述标准,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自他相换的具体修法
该怎样修自他相换呢?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讲的没有任何差别。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后就静下来,首先要按照四无量心的修法,详细地修一遍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而且每一个众生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有这么大的恩德;由此又进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
因为,以前曾经作过我父母的那些众生,现在绝大多数都堕落在恶趣里,正在忍受着剧苦的折磨。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能暂时享有某种安乐,比如说,野生动物在没有受到人类侵扰、猎杀的时候,也能相对自由地生活;但他们还是有无明的痛苦(所谓无明,即指什么也不懂、愚蠢),以致没有修行的机会。
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也有修行的机会(如有适当的时间、自由等等),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现在就是我来报答母亲恩德的时候了。
那么,该如何报恩呢?此处首先需要修两点:其一、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二、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也即以大慈心将自己的幸福带给众生。
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
(1)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以前曾经对我有这么大恩德的父母众生,他们现在是幸福,还是痛苦呢?这就需要从外加行中的轮回痛苦的角度去观察,由此就会发现:所有众生都在经受着不同层次痛苦的折磨,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不仅如此,他们不但正在感受痛苦的果,而且同时又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因),所以他们的苦难将是永无休止的。在了知父母众生的现状和未来后,我们又该怎么修呢?
接下来,就应该修一遍四个具备:第一、具备想望,即非常渴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与此同时,还要念诵相应的偈颂。
然后,就开始修自他相换。这时应当思维:这些罪苦的父母有情是多么地可怜啊!虽然我已经发誓为他们断除痛苦,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种发心而已,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既然我做得这么不够,现在我就必须真诚地发愿:但愿一切众生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同时迁移到我的身心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的痛苦,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即因自己所造的罪业,而令自己感受相应的苦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不可能代替众生受苦的;另外,如果某人的痛苦真的能够迁移到另外一个人的身心上,那么六道众生的所有痛苦,肯定早已迁移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心上了,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发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在大乘经典里也记载着类似的问题:“菩萨所发的一切誓愿,是否都能实现呢?”答案是:“不能,菩萨的某些心愿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发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答案是:“这不但不是菩萨的过失,反而恰恰反映了菩萨的精神和勇气。”这也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
因为,只有当具备了这种“连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都愿意去做”的精神和勇气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自私地奉献,真正地去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也才能够义无反顾地度化众生,这就是我们修习自他相换的原因所在;
反之,如果内心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就很难克服自私的心理,并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虽然一开始时说的、做的都挺好,但是最后却依然是为自己打算。譬如,我们首先纯粹是为了众生而布施,可是当看到自己没有饭吃的时候,就仍然会为自己着想:“看来我不能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别人,否则我自己会饿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就是因为锻炼的功夫还不到家的缘故。
所以,我们修自他相换时,就要在心里诚心实意地反复思维:祝愿对我恩深似海的父母众生身心上的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在这一座当中,立刻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而且这样思维时,也要加上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却无人照顾,那我们就应该去照顾他;又如,某人十分贫穷,那么即便是在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与他分享自己的财产。因为这些财产原来是属于我的,而布施之后,它们就不属于我了,虽说我所能承受的只不过是如此,但这也算是领受了他人的痛苦。总而言之,我们要点点滴滴地去做,甚至连这么一点点的小事也不能忽略。
藏地有一句俗话:“小善(功德)不屑做,大善(功德)不会做,最后无一善。”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而应尽己所能、实实在在地替别人承担责任和痛苦。此时就是要这样发誓;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以前在讲四无量心时,每一个无量心的修法都离不开这四个具备;现在修自他相换时,这四个具备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观想的目的,是为了使思维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是为了更容易生起自他相换的心。此时,先要观想自己的母亲,她正在经受着内心和肉体所有痛苦的煎熬,而且烦恼炽盛,并正在造作恶业。简单地说,就是观想母亲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都变成一股黑色的气体,并随着空气被排出体外;这时再观想,当自己吸气时,这股黑色的气体就随着吸入的空气进入自己的体内;于是,母亲就因此而远离了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而她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便都成熟于我的身心之上了。要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想。
如果在观想的过程中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并依照以前所讲的休息方法休息一下,然后又从头开始:时而思维,时而观想。在一座当中这样反复锻炼,这就是第一个修法——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在一座中即便只修这一个法,也是可以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对母亲观修好之后,还要对父亲等其他亲友进行同样的观修;这样修好之后,还要将观想的范围逐渐地扩大——从素昧平生的路人到冤家仇敌,从一村、一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都变成黑色的气体融入自己的身体,从而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及痛苦之因。
所谓观想黑色气体融入自身,是指观想黑色气体从自己的鼻孔进入身体,并完全融入住在心脏里的我执。其实我执是不可能住在心脏里的,之所以这样观想,是为了故意破坏我执的缘故。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
(1)思维
这时,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这一座当中,即就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父母众生的身心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了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便很难产生这些念头。因为,只有在修好知母、念恩以后,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有众生是我的母亲,而且她们对我的恩情比大海还要深。
虽然作为一介凡夫,我自己都不得不流转于轮回之中,自然我也不会享有太多的幸福,具备很深的善根,而且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是很微弱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把所有的善业和幸福都送给母亲。
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
首先是具备想望:非常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母亲的身心上;
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母亲的身心上;
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其方法与“以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中的发誓方法相似;
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誓言。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此时的观想方法与前面的恰好相反,即:把自己以前所造的善业,出离心、菩提心等善的心念,还有所有的幸福,包括内心的快乐,都观想为白色的气体;再观想,当自己呼气时,此白色气体就随着空气一起被排出体外;又观想,当母亲吸气时,此白色的气体就跟着空气一起进入母亲体内;然后再观想,就像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上一样地,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送给母亲。
具体修行的时候,在一座当中要反反复复地思维、观想,观想、思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修法。如果觉得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从头修起。
还需要补充的是:观想时,在对母亲修好之后,也要将观想的对境慢慢地扩大:从父亲等其他亲友→陌生人→仇人;再从一村→一县→全国→全球;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想: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快乐的因都变成白色气体,并融入所有众生的身体,从而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3、两首偈颂
前面讲了自他相换的思维和观想方法,打坐时还要念诵相关的偈颂,即:
若幸以乐转诸众
祈愿利乐遍虚空
若苦领受他众苦
祈愿苦海尽干涸
另外还有一首偈颂是:
愿普天众离苦及苦因
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
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
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这两首偈颂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哪怕是以造作的发心来念诵,其功德也远远超过了只为自利而念诵成千上万遍本尊心咒的功德。
虽然所有的佛法都很殊胜,但其殊胜程度还是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修法者发心的不同而造成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当了知哪一个法是最殊胜的。因为,在不那么殊胜的法上,即使下再多功夫,其结果也不过如此;然而在非常殊胜的法上,哪怕只有稍许的精进,其收获也是非同寻常的。
4、三个相换
下面要讲的,是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打坐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
(1)执着的相换
何为执着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着所有众生。
由于有了这样的观想,我执的范围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是自己一个人;现在是所有众生。若能反复锻炼“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
可是,很多人在刚开始时,不要说对这个想法有什么体会,甚至连理解它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的心里难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天、非天和人怎么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饿鬼和地狱有情又怎么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观想,并不意味着三善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上半身;三恶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从究竟的意义上讲,自己的身体其实也不是“我”。
虽然人们总认为身体是“我”,可是,对轮回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身体不是从前世带来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因此,我现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经(如前世)是属于六道中另外一个“有情”的,而不是属于“我”的,(这里所说的“有情”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体。),由此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身体并不是我。而且由中观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既然在这个身体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我们却可以把它执着为我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六道众生的身体执着为我呢?这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已。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开始逐渐地去习惯这种“执着”,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以一个事例来说明,“执着的相换”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譬如,当全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视自家人为我方,视其他人为他方,而且会对自己生起我执,并对自己的亲眷生起我所执。(我所执,是指对我所拥有的人或物的执着。)这时,如果有人对我方不好,我就会生起瞋恨心;
接着,再将范围扩大。比如,当全县的人集中起来举行比赛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到我们全村的人,如果我们村在比赛中输了,那我肯定会不高兴的;
同样的,当全省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又扩大到我们全县的人;
而在奥运会等世界级的比赛中,自己所执着的,就会是自己国家的人。
其实,这些执着都是毫无根据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执着的,不是一个村、一个县或者一个国家的人,而是执着所有众生是我的身体。若能这样精勤思维,最后就可以打破国家、县、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所执。这就是执着的相换。
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众生头痛,故菩萨心痛。”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感受痛苦,菩萨都会心痛的。
有些人听到这话,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我现在连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当然,在证悟空性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而在证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压力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讲,目前的这些痛苦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痛苦,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譬如,学生在校读书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比如说,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考试不及格,将来也找不到工作,若是这样,他就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等等。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压力,他就不会用功读书。正因为有这些痛苦,他才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发奋图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又如,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平时,他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于是他就高枕无忧地沉醉在这些“幸福”之中。但是,当不幸到来的时候,他往往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这时他才感觉到,原来生活也不是那么美好。如果以前能够居安思危的话,现在他至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痛苦和压力,否则就会懒散、放逸地混日子,最后只会落得个一无所获、悔恨交加的下场。
不过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种动力了。因为在证悟空性以后,内心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那时即便没有这样的动力,也会精进地修行。但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这是第一个相换——执着的相换。
(2)疼爱的相换
何为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这是第二个相换——疼爱的相换。
(3)苦乐的相换
何为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这是第三个相换——苦乐的相换。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在打坐时需要这样思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觉的时候,还是走路、工作的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精神内含,而且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做。即便我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这也不成问题,可以一步一步来。
因为这三个相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并想成为一个标准的大乘修行人的话,就必须做到这三个相换。如果不能实践这三个相换,仍旧像以前那样,一切都是为自己打算,就永远都没有资格作大乘修行人。
5、三个发愿
下面再讲三个发愿,这三个发愿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使所有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因此而变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解脱上的意义。虽然菩萨也希望有缘众生都能够健康、长寿等等,但此处所说的“意义”内涵,却远远不止于此。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利乐。
虽然现在我们不是菩萨,但将来我们也要像菩萨那样,使所有与自己有过接触的众生,都能够获得解脱的利益。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愿:第一个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无论我是作帝释、梵天等众生当中伟大的人物也好,还是作蚂蚁、蚯蚓等微贱的生命也罢,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甚至于总有一天,当我的身体被扔到尸陀林中,并且因腐烂而散发出臭气的时候,哪怕是那些闻到我尸臭之气的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一个发愿;
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我财物的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二个发愿;
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虽然凡夫是不会拥有无漏善根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还是会拥有一些有漏的善根,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大善根,以及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世间小善根,所以我们就要祝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一切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三个发愿。
这三个发愿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次我们都要这样发愿,特别是在放生的时候。佛经里多次讲到:当救了一个众生的性命之后,无论发什么样的愿,都是能够实现的。佛无虚言,我们对此也应该深信不疑,故而,在我们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之后,若能这样发愿,则此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实现。
当修完以上这些修法之后,出座时,还要像以前在出座入座的方法里所讲的那样回向。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
6、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在《修心七要》和《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面对生活或修行的各种顺缘或违缘时,大乘修行人与凡夫的反应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对顺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幸福。当享有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圆满(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
首先无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乐,当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时,却不去修自他相换等修法,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即没有为救渡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这时就会得意扬扬,无所顾忌,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
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所谓的浪费,是指像凡夫那样让幸福白白地过去。),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它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
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有漏且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诚心实意地把它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就像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并让别人穿上一样。实际上,这种发心比回向还要深一些。
(2)如何面对各种违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数都是不同层次的痛苦经历。当我们遇到各种违缘,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此时,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对,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对违缘的方式而已。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痛苦白白地过去,最终它除了会伤害我们的身心之外,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应对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见解来应对呢?虽然这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很难见效。
那么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请僧众念经来解决问题,行不行呢?虽然它可以起到作用,但其效果却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而且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就算它能很快奏效,其作用也只限于帮助我们忏悔了这个罪过而已。
实际上,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在遇到各种难忍的痛苦时,特别是在违犯了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之后,他一定不会悲伤沮丧,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忏悔之意。
因为,当凡夫遇到相同的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而大乘修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它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或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更要把它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
对于这种作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犯密乘戒”怎么可能成为修行的顺缘呢?
因为菩萨有善巧的方法,所以就能做到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个善巧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以上所讲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比如,当我们破戒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业,能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犯密乘戒以及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前进的顺缘。同样的,这时也可以修三个相换或三个发愿。
如果能以这种方法将痛苦转为道用,那么对于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痛苦和快乐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对他而言,哪怕再大的违缘,都不再是违缘,反而变成了在修行道路上前进的因缘。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就只会进步而不会退步,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将痛苦、罪业转为道用之时,特别要留意自己的发心是否真诚。比如在生病时,我们若是因为修法里讲过:“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会有很大的功德”,便为了自己早日恢复健康而去修所谓的“自他相换”。假如真的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修自他相换,那么很显然,这种发心与自他相换之心就是完全相违的。因此,以这样的发心而修自他相换,不但是毫无功德,而且会增长自私心。佛经里讲过,这样修是不管用的。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即在健康顺意时,就提前锻炼自他相换。但是,不管何时修自他相换,我们都必须诚心实意,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诀窍。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在静坐时这样思维、观想、发愿,而且还需要把这些修法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之中。若能这样去做,则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因此而完全改观。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变得没有任何原则呢?答案是:不会,改变之后我们不仅没有丧失原则,而且还有了更好的原则。
因为,凡夫的原则就是——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得非常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给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我都愿意去做,也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而大乘菩萨的原则却与此完全相反——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请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企业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包括普通的老百姓在内,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姑且不说那么广,只假设我们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人生价值会有怎样的改变?最后我们又会获得何等的收获?!
从这些角度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些思想、修法的价值和功德。它们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当了知: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谁做不到,谁就不是。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虽然自他相换的修法要求很高,不过在上述的所有修法中,都没有强求我们必须立即达到修法的标准。但是,如果想作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这一志向而精进,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总述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法,是按照深度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的修行次第来进行排列的。仅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已不容易做到,后面的修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再难,经过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以前那些真正实实在在地修出来的善知识、成就者们,都是从凡夫开始,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而走到颠峰境界的,没有一个是先天的佛。
大家都知道,像密勒日巴那么伟大的人,当初也可谓罪恶滔天,但依靠佛法的力量,也最终获得了成就。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能以他们为表率,仿效他们进行修习,就肯定会获得成就。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费了很大的劲,操了很大的心,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却劳而无功。我们都知道,一个世俗人仅仅这一世从小到老为了读书、婚姻、工作、生活、儿女等等,也是不遗余力,不惜工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也不仅仅是一些身外之物,我们将包括青春、情感以及时时刻刻的生命等珍贵之物,都不止一次地奉献在这些方面,但所谓的收获和回报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终日操劳、费尽心机,但在生病、衰老、死亡时,却只有独自一人去面对,既不可能由亲人、儿女来分担,也不可能由科学、哲学来解决。孑然一身、六亲无靠,没有任何人、任何学问可以给我们提供任何援助,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就只有佛法。关于这一点,大家应当深有体会。
在世间法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不过是没有饿死、冻死地活在了人世间。如果将拥有的一点财产看作回报,那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将得到的名利作为回报,但世间的名利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平时人们将名利财产当作了不起的东西,但在功成名遂之后,如果真正要面临痛苦,这些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修法方面,付出用于世间法的哪怕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精力,我们现在就已经获得成就了,即使没有成就,也肯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修习佛法方面,几乎没有花过什么时间,下过什么功夫,没有付出过什么,一直都在争权夺利、斤斤计较,所以到如今仍然一无所获。
请各位反省一下,如果现在马上要离开人世,我们是否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把握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事务,却可以对世俗生活进行重新安排,改弦易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能在深奥、殊胜、伟大的修行中投入少量的精力,即使不成就,起码也有把握生生世世不堕恶趣。
在座的人大多已接近或超过中年,谁都不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但无论多长,都总有一天会过去。在短暂的人生过去之后,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空间呢?绝不可能。如果不好好修行,与来之不易的人身失之交臂,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生活等世间压力,却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拥有着主宰自己来世去向的权力。因此,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尽量忙里偷闲地安排时间用于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古代人虽然也有烦恼,但与现代人相比,却显得很轻微。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是极其粗大的。在有限的生命已经耗费了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五十,生命的乐章已经接近尾声,属于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修持一种立竿见影的殊胜之法。
虽然修行的道路有八万四千条,但一般的法门却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必须提纲携领、抓住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两个——智慧和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指方法。总而言之,就是以菩提心为中心,其他的方法都围绕在其周围。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作什么都不为过;所谓智慧,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拯救我们的,就是这两个。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什么挽救我们的其他方法。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两点上,通过它们,就能使我们获得自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
有些小乘的修法,是既严肃、又严格,在言行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即使修到顶峰,也只不过是令自己获得了一种不究竟的解脱而已。但在有了菩提心的前提下,虽然在行为方面没有小乘的要求那么保守、严格,可在比较开放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远胜于小乘的结果——快速地获得究竟的解脱。
有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将我们的我执彻底摧毁,但这是下一步的任务。就目前而言,我们虽然也可以修习空性,但从严格的要求来说,还是先不急于修空性,在将菩提心踏踏实实地修起来之后,再进入修空性的程序。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当将菩提心当作一生修行的重点。千万不要认为在修习五加行的几个月中,念诵完十万遍发菩提心的偈颂,就算完成了修菩提心的任务,从此以后就万事大吉,可以与菩提心修法诀别,转而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修法。这是荒唐之至的愚蠢之念!要知道,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始终都不能离开菩提心的修法。
作为一名凡夫,在一生当中既没有永恒的幸福,也没有永恒的痛苦。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不能将其作为修行的障碍,而应当像我们以前所讲的一样,将所有的幸福与痛苦都作为修菩提心的顺缘,化作利益众生的动力。虽然就本质而言,它们既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也不一定是修行的违缘,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变成顺缘或违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失去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这样一来,就会在碌碌无为当中错过所有的修行机会。另外,如同《中观四百论》所说:“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凡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傲慢心,以傲慢心就绝对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慈悲心。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也曾经说过:“你们藏地这些所谓大德的作法,会影响、破坏我的慈悲心。”如果有了名利地位,就会因傲慢而使慈悲心受损,既然慈悲心已经受损,菩提心又从何而起呢?因为基础已经动摇了的缘故。由此可见,幸福并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
我们都害怕痛苦、逃避痛苦,将痛苦视为洪水猛兽。但如果能善加利用,也可以转祸为福,将其化为菩提心的顺缘,这就是大乘修法的善巧方便,小乘修法中就缺乏了这一点。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点,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在平时没有痛苦、没有折磨、没有压力时,才心不在焉地作一些形象上的修行。一旦遇到麻烦,就将佛法扔到一边,像普通人一样地怨天尤人,这样就不会有进步。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进步,虽然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显得有一些成效,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很快就退转了。但是,谁有把握在一生中不会遇到痛苦呢?决不可能。所以,大乘修法就竭力提倡将菩提心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将痛苦转为道用,将痛苦变为修持菩提心的动力。
有一个比喻可以很恰当地说明这一点:森林大火在遇到狂风时,可以借助风力而变得更加猛烈,风刮得越大,火焰就燃烧得越旺;但炉灶中的微弱之火,却会因一阵微风的吹动而熄灭。痛苦就像风,而菩提心就像火,如果善于利用如风一般的痛苦,就能使其成为修菩提心的助缘;如果不会利用,就会因极小的痛苦而一蹶不振。
比如说,如果一个长期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的人,在遇到工作上的一些意外、困难以及不公待遇的时候,仍然顽梗不化地认为:我已经修持了这么久的菩提心,积累了这么多的福报,凭什么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遭遇这样的处境?这种忿忿不平的瞋恨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足以令前世的善根毁于一旦。
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即使遇到强烈的痛苦,也能将其化为勇气和力量,不但可以战胜痛苦,还可以使菩提心日益增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方法。所以,我们千万要加以重视。
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哪怕这一世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保证下一世可以坐享其成。就算在此生,也是直到体力衰竭、精力不济的时候,忙碌的生活才算告一段落。但修行却不是如此,即使利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精勤地修持一种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明显效果。如果能将修行的时间加长,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以上内容,是针对所有修法而言的,下面转入正题,讲一讲自轻他重的具体修法。
二、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修法的标准
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的感人事迹,就是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
他虽然是一位凡夫,所修学的理论也属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经典,而没有接触到大乘经典。但由于长期熏习慈悲心的缘故,所以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慈悲心。
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患了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医生说,只有用活人的新鲜肉,才能治疗他的病;如果找不到,就别无他法了。
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需的新鲜人肉。这位专修慈悲心的上师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送给了病人。在服用了新鲜人肉之后,患者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但因为这位上师并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一名普通凡夫,所以也深受剧痛的折磨,感到苦不堪忍。得知真相的病人走到他的床榻前,满心歉疚地说:“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因为治疗我的病,让您承受了如此的痛苦,实在是过意不去。”上师和蔼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病能够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当晚,因为伤口烧灼般的疼痛,上师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至凌晨,才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在梦境中,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修菩提道的人,就是应当如此!”说完,又轻柔地抚摸了一下伤口,剧痛不止的伤口当即恢复如初。等上师醒来之后,发现伤口果然已经复原。原来梦中的白衣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才打动了观世音菩萨,而使这位上师能够获得如此神奇殊胜的加持。
虽然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是这样的,但我们目前肯定无法做到。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最关键的,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二)具体的修法
前面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修法,主要是在打坐时精神上的修行,而自轻他重就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此,自轻他重的修法就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当然,行为上真正完全彻底的自轻他重,只有在证得第一地以后才能实施。因为在获得第一地之后,即使将自己的身肉割下布施于人,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即使有人前来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如同斩割外面的石头、树木一般毫不在乎。但在慈悲心十分炽烈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位上师一样,凡夫也有可能做到自轻他重,可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登地菩萨而言,舍弃自己的身体、头颅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不足为奇,但作为一名凡夫,如果能忍受痛苦,做到自轻他重,就的确是令人感动。今天所讲的,就是打坐时在精神上的一种锻炼。首先我们必须经过精神上的培训,才能适应下一步的要求。
1、打坐时的修法
在打坐之初,也像其他修法的程序一样,在准备工作做完,使心平静下来以后,就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三个修法,之后就是以大悲心接受别人的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每一点上都应该有四个具备。这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
在这些修法结束之后,就进入自轻他重的正式修习。首先思维: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当然,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以上是思维的部分,下面讲观想的部分。
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也会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又继续修持。
要知道,哪怕在一刹那间,我们心里能昙花一现般地生起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的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念头。
但勉强是没有用的,而需要有因缘。这里的所谓因缘,就是指知母、念恩、报恩以及四个具备,这些修法是所有菩提心修法必不可少的程序、框架以及重要结构,其他修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内容而已。
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与天下众生的数量等同的无数身体,然后由观想而成的每一个身体分别去替受每一个众生的痛苦。
这种一再反复的观想方式,就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的内容。
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修法内容,与以前所讲的差不多,就是要培养出这样一种念头:如果有一天真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给他人,我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到。
现在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否则就不会是一名凡夫。正因为我们缺少了这样的概念,才会从无始以来飘落轮回至今,付出了无以数计的代价,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以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长劫以来养成的自私恶习,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习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两个修法。
刚一开始,只能强迫自己去观想,但我们的心根本不愿意真正地接受这种理念。此时,就应当查找原因,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就是因为在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上有所欠缺的缘故。然后又回过头去再次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直到有把握真正做到的时候,才算达到了修法的标准。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至于出定以及回向的方法,以前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以上是打坐时精神上的训练,下面宣说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修法。
2、行为上的修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我们以前可以在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遇到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时不低头、不屈服,并自以为是地将其看作勇敢。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能直视,甚至战胜,在修持自轻他重等修法上所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勇敢,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将自己培养成这样的勇士!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将好的东西当作不好的,将不好的东西当作好的。世人想望追逐的钱财、名利等等,往往是在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一夜之间就不辞而别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国荣在临死的时候,拥有三亿港币的身家,但万贯家财却不能化解他的苦楚;而继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富可敌国的大亨——郑周永扔下诺大家业去世之后,今年八月,其爱子——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也选择了以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五月,菲亚特总裁翁贝尔托?阿涅利因患肠癌医治无效而辞世;麦当劳公司前总裁吉姆?坎塔卢波也是赤条条地猝然离开了人间,除了因制作“巨无霸”、炸鸡腿等等而欠下的累累血债之外,没有带走一分一厘、一针一线……这样的事例简直是举不胜举。他们当初所挣的这些钱财,并不是像下雨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便到手的,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些金钱、名利不但不能拯救他们,反而往往是因这些金钱、名利,才结束了他们自己的性命。
有一位心理医生曾经讲过,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每二十个人当中至少有三名精神病人。虽然他们享受着卫生、绿化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光鲜精致的外衣、养尊处优的面孔下,却隐藏着纷纭的烦恼,隐藏着杀盗淫妄等恶业。
因此,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大乘佛法的甘露水来洗涤自己的内心,力争将肮脏的自私心彻底洗刷干净,才算走上了菩提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慈诚罗珠堪布讲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