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治国方略在李钰看来,犯了三个大忌:一,‘使将官有职有权,且不可轻易调动’,这话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可对大宋皇帝来说却恰恰是最要不得的,他们所要的正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那些将领手里。因为他们的天下便是这样得来的,若是再让别人这样夺了去,那他们这皇帝当得可就太蠢了。二,赵普,‘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没什么不好,其实大宋朝庭也一直想这么做的。为了推销你的‘攘外必先安内’,你可以引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你可以引用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的‘攘夷必先安内’,你甚至可以引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但你却唯独不该提及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人,太宗时期的宰相,名声不显但却是对宋朝三百年统治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他虽说过‘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但包拯却忘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出自他赵普之口,他还做过另外几件对大宋皇室乃至整个大宋影响深远的事: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献计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更有太平兴国七年(982)献计宋太宗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这才有了这个坐在众学子面前的真宗赵恒。
可以说,赵普正是大宋皇室‘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和这种‘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极端地巩固皇权政策的始作俑者,以普之矛攻普之盾,包拯这一句用的真是大错特错了。
三,包拯提出治吏、富民的治国方略,却只是泛泛而谈并无具体的施政措施,强兵倒是有了,却是犯了皇家大忌。这一错误对于一个尚未入仕的白衣学子来说并不是很严重,也应该可以理解,但对包拯来说却是最致命的。赵恒之所以在太子宫召见他们,其意不言自明,就是想从这些才子中间为太子挑选几位能辅佐他的能臣干吏,为他将来的继位做准备。包拯的方略空洞无物,这就给了赵恒一个弃用他的最好理由――直接把他划为赵括之流就行了。
皇上的逆鳞是谁也碰不得的,李钰从心底里也根本没想过要去拂皇上这逆鳞,所想的是从观念上一点点地转变。他现在最大的依仗便是皇家对他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有限度的,如果把这种信任当成了依赖,把有限当成了无限,那便是恃宠而矫自讨没趣了。‘太子门生’、‘皇家特种部队’、‘君即是国国即是君’,种种所为都是为了能从主观上让大宋皇帝能从‘皇家即天下’渐渐向‘天下即皇家’转变,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进一步地巩固皇权。李钰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矛盾,如果皇家能做到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大宋子民当成自己的家人,而不是后宫那三两亩地七八十人,集中的皇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毕竟这世上,谁都可能背叛大宋,唯独这赵氏皇家不会。而且在这几百年前的宋朝谈什么民主似乎也太早了点,何况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无政府主义倒是有的。
民者,国之?也;吏者,国之筋也;兵者,国之骨也;士,国之肝胆也;君,国之魂,民族之魂也!李钰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如果把咱们大宋比作一个人,那皇上您就是咱们的灵魂,没有您大宋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兵者,国之骨也。嗯,甚善,甚善”,赵恒倒没觉得李钰这是马屁,虽然这话让他听着很舒服。皇家最不缺的就是会说好话的马屁精,缺的是那种敢说真话且会说真话的人,李钰就属于这种人。大宋历经三代,如今正是生机勃勃盛世已现,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唯独在军事方面却是屡战屡败一埸糊涂。‘兵者,国之骨也’,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在辽国、党项面前大宋也直不起腰来。赵恒心中一暖,朕这‘天下第一卒’,忧的也是兵啊。可你是朕之一骨啊,难道也要劝朕‘使将官有职有权,且不可轻易调动’吗?
“李公子,您是陛下之肉、之筋、之骨,抑或肝胆尔?”,突然冒出的一句把众人都吓了一跳。这话皇上不能问,如果赵恒问了,李钰也只能回答自己是他屁股上的一块肉了;这话太子不会问,他不会让李钰在父皇面前难堪;这话宋祁诸人都不敢问也不会问,这等于把李钰放在火上烤去,李钰和太子的关系,他们闭着眼睛也能想得出来,何况以李钰之才,如此问了说不定会反受其辱。但柳三变不同,他早已‘艳’名在外,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了,就是再说出什么出格的话来,别人也只当是疯话,而且李钰刚为他解了围救了他,人就是再没脸皮也不敢当面做出这等忘恩负义的事来,何况是当着当今皇上、太子的面。其实这话柳三变也不该问,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问了,正因为他不该问而问了,反而让赵恒在心里重新掂量起他这个人来,因为他心里明白这话柳三变是代他问的。
“钰无诸兄之大才,无力为筋,无颜称肝胆,但既受皇恩亦不敢厚颜累为国之赘肉,钰愿做陛下之指骨尔”,李钰竖起一节小指头。
“公子之才尚只能为指骨,三变又有何颜面君前议政?还是回去再读几年书吧”,柳三变这次可不是负气去‘奉旨填词’了,他倒是真的觉得自己还不够格。
“柳兄何必如此颓丧,李公子这指骨应是‘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之指骨尔,我等虽无公子之才,却也不屑为国之赘肉尔,无力为筋,无颜称肝胆,作一指甲也能挖下辽人一块肉来!”,宋庠慨然道,英俊的脸上倒也有几分豪气。
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朕何尝不想这样,可朕将拳头拢在胸前尚担心不能握紧,如果放开手去,你要朕如何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赵恒颇有些无奈地看着这根又会捞钱、又会整兵、还救了自己一命的‘小指头’,却发现这‘小指头’此时正拿着一双眼睛笑咪咪地看着那块只会纸上谈兵的黑炭头。
包拯盯着李钰的眼睛注视了良久,忽然起身一躬到地,“谢李公子教诲,如此一来,‘使将官有职有权,且不可轻易调动’便可行了”。
赵恒、赵桢父子闻言都微微一谔,这黑炭头可真是执拗,只会泛泛空谈而又如此刚愎自用,朕(我)岂能用你!
包拯长舒了一口气,“各位兄台,我们还是太小看了李公子了”。
众学子都不解地看着包拯,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宋兄,请问‘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出自何处?”。
“出自《汉书•贾谊传》,‘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宋庠疑惑道,在皇上面前你也问些难点的啊,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这不是骂人吗?
“宋兄,那前一句是什么?”。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宋庠忽然住口不说了,心下也明白包拯为什么要感谢李钰了,如果谁能在皇上面前这么帮我,别说作辑了,我给他磕头都行!
“唉!郭公公骂我们是一群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果然没有骂错”,胡宿摇摇头叹了口气。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呵呵,这小家伙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这种方法也能为朕想得出来。如果这样做,那就真的可以‘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了。赵恒忽然想起了弟弟赵元俨私下里对李钰的评价,‘此子大才,国之股肱,死忠皇室,兄莫疑之’。没想到一次王府夜宴他竟为朕办下了四件大事,朕却只看到了三件,那是因为他不想让朕知道,不想让朕为难。嘿嘿!‘皇家陆战师’,潘天他自己能想得出来吗?我们都只看到了‘皇家’二字,你却是借这包拯之口让朕明白了这个‘师’的真正用意。你既有为朕识人之才,朕又岂会没有容人之量!
“距省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朕想把包拯这几位才子安排到你那里做临时教员,你看行不行啊?”,朕想到的,他已经为朕做了,朕没想到的,他也为朕做了,这就是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吧。他为了朕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剩下的还是让朕来为他挡着吧。
“是,儿臣遵旨。不过,父皇,他们得通过考核才行!”,同意归同意,能不能做到那还要看他们有没有那个本事,赵桢显示出了他仁厚的另一面。
“太子,我们来出题”,冷若冰几个女教官主动请命。
“太子,我来训练他们!”,刘星感觉胸中那口恶气终于可以发泄一下了。
赵恒拍了拍额头,“还是由朕来出题吧,赵豫,你们负责训练”,这个刘星啊,你什么时候能让李钰省点心呢。
――――请看下一章《马夫伙夫》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