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天一早,四川巡抚黄忠带着一群官员来到接官厅,请主考大人曾国藩、副主考赵楫及考官们去视察考棚。
曾国藩带着赵楫及考官们,兴高采烈地被人簇拥着来到刚刚搭建不久的考棚前,缓步登上专为主考搭建的监考坛,放眼望去,一排排新搭建的考棚尽在眼底。
考棚不同于贡院。
贡院是童生考取秀才的地方,属长久性建筑,由学政大人指派专人管理。而乡试则因为应考的秀才较多,考棚需要临时搭建,用后便拆除了。各省乡试经常因为考棚偷工减料而出现坍塌砸伤人的事情,所以乡试前视察考棚,是必需的一个环节,以表示朝廷对学子地关心。
曾国藩笑着对众人说:“既然来了,哪能不看一眼考棚呢?”
话完,带头走下监考坛。众人有只好跟在后面。
曾国藩亲自检验考棚的结实度,一座、二座、三座、四座……考棚果然捆扎得比较结实。只是最后一座,曾国藩用手对当中的一根柱子推了推,感觉有些摇晃,又推了推其他几根,有的不动,有的仍wWw.然摇晃。
曾国藩的三角眼眯起来了,脸也阴沉沉的很难看。他对着不牢固的柱子说道:“这考棚必须加固!――本官一介书生尚能把他推晃,一旦有风,如何得了!”不吉利的话没有说出口。
巡抚黄忠赶紧吩咐下去,要人马上加固。
一行人这才转道巡抚衙门,商量大考中的具体细节问题。
大考的这一天,总督衙门特意调拨了一百名亲兵,配合考官搜检应考士子的衣服、考篮,同时维持考场秩序。考棚外,早早地摆好香案,主考官曾国藩和副主考赵楫先领着士子们祭拜天地,遥拜皇上、孔圣。同来的考官又宣讲了一下考场的规定,士子们这才从东西南北四个门,挎着考篮依号进入考棚。
四川乡试如期举行。
此时尽管已经入秋多日,但成都的天气仍然燥热无比,尤其是开考的这天,日头出奇的毒,好像有意和士子们做对似的。考棚里更是闷热,有人光着膀子,仍然浑身流汗,乡试大考简直成了乡试“大烤”!
曾国藩和赵楫带上人做流动总监考,道、府、县部分官员也跟着巡考。
曾国藩见应考的士子大部分都铺纸研墨写了起来,但还有一些年纪大的考生,热得干喘气,却动不得笔;七十岁以上的有十几名,不仅喘气喘不均匀,眼看就要晕过去。
曾国藩大惊失色,马上吩咐人去买冰块,才保住了十几位老学究的命,而后又让府台去置办大量的冰块,力争一天之内给考生都配上冰块,让每一位考生都不会因天热而错过这次应试的机会。
三天一过,曾国藩便马上进入阅卷阶段。
乡试阅卷是最累人的工程。为公正起见,地方督、抚及大小官员一律不得参与,阅卷一事,全由主考、副主考及考官完成。阅卷的地方更是壁垒森严,加派有三道亲兵把守。阅卷大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由外面送进,由守门的亲兵接过来,再一个一个地传递进去,封闭到连一只鸟儿都飞不进来。
阅卷期间,阅卷官员们既不准外出办差,也不准会客,否则轻者革职,重者砍头。
曾国藩等七人在阅卷期间吃住在一起,十天时间每人要阅看近五百份卷子,然后再汇总到一起,统一交到主考的手上,由主考按着优劣排出名次,画出副榜人数,阅卷一项才算结束。
这次乡试,共取举人六十二名,副榜十二名。
多少年以后,每当提起由曾国藩主持的这次四川乡试,蜀中士子仍赞不绝口,称这是大清开国以来四川举行的一次最公正、圣恩最大,也是录取寒士最多的一次乡试。
在这次乡试中,曾国藩多次拒绝收取礼物。或许是他这样的官员没有遵从“潜规则”,在当时就有很多人骂他虚伪,现在仍然还有人这么骂,我想即使是一个官员这样“虚伪”一辈子,不也是很好么?
一位年迈的老秀才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来歌颂这次盛会:
老朽七十整,梦举四十年。
只因无银两,场场榜外边。
经伦空满腹,愧对孔圣贤。
今日又下场,不期竟欢颜。
这位因无银两打点、四十年被冷落在榜外边的人就是这次的解元宋文观――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的七十岁的老学究。老人家此次参加乡试,如果不是曾国藩的冰块送得及时,不要说中不了解元,恐怕连命都丢了。该举子后来做过一任县令,转年便累死在工作岗位却无怨无悔。宋文观不仅官声不错,他的故事还被民间艺人编成弹词在各地传唱,美名大扬。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