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登上小山丘,眺望江中上下如飞的太平军战舰,再低头看蜷缩在岸边的东倒西歪的快蟹、长龙,想起被锁在鄱阳湖里的舢板,心中非常痛苦。
水师是湘军的命脉,在长江流域作战,攻克南京,扑灭太平军,没有强大的水师根本就是白日做梦。所以,曾国藩决定首先要重振水师。
外江水师已被派往援救武汉,留在鄱阳湖内的120多只快船处境十分困难,曾国藩先要救活湖内水师。他专程跑到南昌,求助于江西巡抚陈启迈,请求为湖内水师增造长龙大船30号,就地招募水勇、供给饷械。然后又为重整江上水师努力奔走,派工匠就地维修,凡能修缮的船只尽量修复,他还上奏咸丰,请他下旨地方,让湖南省为他添造战船,招募水勇。自己还派杨载福带一批将官回到岳州,不分昼夜,不惜工本,大力修造战船。
一切都好安排,唯一缺乏的就是银子。要想重振水师,没钱就是一句空话。曾国藩冥思苦想,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求助于巡抚陈启迈,请他设法速拨二十万饷银。曾国藩想,现在是在江西,完全是为了收复江西的失地而与长毛作战,陈启迈没有理由拒绝的。但事情却出乎他的意外,陈启迈不但不拿出分文,反而奚落了他一番。
陈启迈(?―?)清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子皋,号竹伯。道光进士,当时任江西巡抚。他和曾国藩曾一起在翰林院做事。陈启迈曾经做过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江西按察使、直隶和江苏布政使这些官职。湘军进入江西后,虽然缓和了江西的局势,但给江西带来的负担也极为沉重。因为当时湘军水陆两师每月粮饷竟达九万两银子之多,军饷的来源则全部由地方自筹。此前湘军的粮饷由湖南省供给,但进入江西后,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利,许多支出都由江西地方政府供给。陈启迈与曾国藩虽然是同乡,但有不同的利益,作为江西巡抚的陈启迈,考虑最多的是江西的地方利益,而给湘军提供军饷,会损害到江西的利益。所以,曾国藩与陈启迈两人不断产生摩擦,直至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可见,曾国藩与陈启迈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还是军饷。俗话说,亲兄弟还明算账,何况他们不是亲兄弟。 而最终导致曾陈二人彻底势不两立的导火线是因为一个举人――彭寿颐。
彭寿颐本来是万载县团练副总,在剿匪事上与县令李浩不和。李浩是陈启迈夫人娘家的侄儿,他仗着陈启迈的势力,诬蔑彭寿颐私通长毛,并派人捉拿彭寿颐。彭寿颐斗不过李浩,便逃到九江,打听到湘勇统帅正是他前年乡试的主考官曾国藩,便来投靠,希冀得到这把大红伞的保护。后来在曾国藩幕僚刘蓉的帮助下,彭寿颐谒见了曾国藩,他说起办团练来头头是道。曾国藩认为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欣然认他为门生,留在自己身边,并把此事通报给了陈启迈。陈启迈表面上答应得非常爽快,暗中却派人捉拿为曾国藩办事的彭寿颐。
至此,曾国藩对陈启迈已经无法再容忍了,便在咸丰五年六月十一日给朝廷的奏折中,参劾了陈启迈。
曾国藩的奏折上达后,其中丢了江西大部分土地给太平军一节打动了咸丰帝,他本来就恼恨太平军在江西搅得他心神不安,怪罪陈启迈没有守住江西。于是,七月初二日,朝廷专门就曾国藩的奏折下了谕旨,决定将陈启迈革职。
曾国藩参劾陈启迈一事,虽然胜利了,但他在此后的江西官场更难活动,处处受到掣肘。因为陈启迈虽然被革职了,可是他的党羽却为他鸣不平,暗中处处和曾国藩作对。应该说,这时的曾国藩还是不很精通为官之道的,尤其是比起后期官场中的他,所用的手段也过于简单。
毕竟,身在官场,绝对不能意气用事,要深谋远虑,圆滑处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