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


本站公告

    进入正题

    既然宋桓公已经入套,宁戚就可以详细地说明目前大军压境的利弊:齐桓公是名正言顺,奉天子之命来讨伐,你是逃会在先,又要违命在后,理曲的战争必然是输定了,而且齐国结集的大军实力那么强。何况齐宋两国实在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一点意见冲突,齐桓公派我来的意思,眼前最好的办法是讲和,不要因此破坏了两国多年的关系。关系一旦破坏,宋国背后受到郑国和蛮夷的危险,这边又和齐国不和,到时候,必定孤立无援。

    这么详细的利害关系一分析,宋桓公表现出大彻大悟的模样,连连点头。

    整个对话见《东周列国志》,加上作者的总结和推敲。

    为了杜绝小人的讥讽,巩固自己的地位,宁戚虽然走了一招险棋,但这不失为是一招好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在齐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左传》庄公十四年传:“取成于宋而还”。成就是讲和,但实质上是宋国妥协。

    宁戚带着宋桓公送给齐桓公的几车礼物回来向管仲交差,没有人比管仲更高兴的,他发现了一把上好的利器,对于以后实现抱负有很大的帮助。管仲立刻把几车礼物转送给了周王的“钦差”单伯带回去,一来是给周王献功,让他以后更坚定地支持齐国,二来是宣扬齐国不是为了贪利,而是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半年的功夫就收服了中原两个大国,可以说对外战略非常成功,但这只是在外人看来的,管仲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臣服,也就是所谓的“嘴上服心里不服”,心服那是以后的事情,他没有去想,目前,中原还有一个大国没有收服,就是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可是,已经用兵半年多,士兵有些怨言,况且长途跋涉恐怕不利,只能暂时回国休整,但是,一旦中止行动,就好像一辆热气腾腾的车在冬天冰冻里停下来,马上就会丢失热量。

    俗话说:乘热打铁,怎么打呢?

    ■一段动乱的郑国史

    上学时候,数学成绩好的人都知道,解一道繁琐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最好的方法是把相关的东西一个一个从题中选找,列出来,再从中思考问题就简单多了。现在,管仲就像学校里的学生在罗列短式,他要解的不是数学上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而是一道外交战略题。这道题里面已经基本排除了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军队在回国以后,好像一个干活干得很累的人一屁股坐下,很难再站起来干活,那么他只能围绕问题的中心郑国来罗列一些短式。有些时候,短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你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其清晰化,商人要用到这种方法,政治家更加需要。

    如下就是管仲在竹简上罗列的一些“短式”:

    一、郑国的地理位置:郑国位于河南郑州一带,距离齐国路程遥远,即使动用军事力量,也难以控制,反反复复只会徒劳无功。

    二、郑国现在的政府:现在做国君的公子婴和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有仇,也就是和齐国有仇,当初齐襄公把他的哥哥子■给杀了。《左传》桓公十四年传:“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而■高渠弥”。■就是车裂,五马分尸的意思。杀了当时郑国国君子■,五马分尸了他的相国,这件事情发生在14年前,公元前694年。郑国因此更加与齐国敌对,现在宁可投向危险的蛮夷楚国,也不与齐国言好,可想仇恨之深。

    三、郑国的历史:郑国最有趣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最近三十余年的动乱政治,从公元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一死,郑国国君就频繁地更换。按先后顺序来讲述:

    1.公元前701年,《左传》桓公十一年经:“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后面的十一年wWw.传描述了当时的事件:“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已亥,厉公立”。《左传》中习惯在国家后面加人名来表示特定含义,如“郑忽”就是郑国的一个名字叫忽的人,这里就是郑昭公忽。这其实就是当年“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的开幕,事情是说郑庄公娶了邓国一个叫曼的女人,生了昭公忽,让自己的宠臣祭仲辅佐他继任国君。又娶宋国一个叫雍■的女人,生了厉公突,这个叫雍■的女人的家族在宋国是很显贵的,厉公答应宋庄公高额的条件,让他帮助自己坐上郑国国君的位子。于是,宋庄公把祭仲这个顾命大臣骗来,让他把即将上任的国君昭公赶走,拥立厉公突。这就是整个过程,后来郑厉公因为无法兑现高额的条件,引发了一场七国大战,那是后话。

    2.公元前697年,《左传》桓公十五年传:“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顾命大臣祭仲专权,郑厉公害怕位子不稳,在继仲的女婿雍纠的怂恿下,设计要除掉祭仲,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权臣之死”。后来,消息走漏,“祭仲杀雍纠”。庄公十五年经:“五月郑伯突出奔蔡。郑世子复归于郑”。顾命大臣祭仲把厉公突赶走,又把自己四年前亲手赶走、流亡在国外的昭公忽接过来当国君,这是很戏剧化的。后面还提到一句被赶出去的厉公突的去向:“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厉公突又从蔡国跑到栎这个地方,一直在那里待了17年。

    3.公元前695年,《左传》桓公十七年传:“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大臣高渠弥以前是昭公忽的政敌,现在昭公做了国君怕他杀了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在昭公去打猎的时候就把他干掉。高渠弥和祭仲不敢再召回流亡在栎的厉公突,就立了子■做国君。

    4.公元前694年,也就是第二年,《左传》桓公十八年传:“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而■高渠弥”。祭仲辅助了子■的弟弟做了国君,也就是目前的郑国国君,郑国和齐国的仇恨就是那时结下的。其实,在二十多年前,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和当时的郑庄公是很好的朋友WWW.soudu.org,郑庄公死后,因为“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两国才结下仇恨。

    把这些郑国的基本概况列出来之后,管仲不由吟了一首诗: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这是当时流传的一首暗喻郑国多难的政治诗,题目《扬之水》,收录在《诗经?郑风》中。“兄弟”寓意的是昭公忽和厉公突,几进几出,争到最后谁都没有胜利,一个死掉,一个流亡。

    管仲边吟着,感慨其中的无常,边揣摩着对策。突然心生一计,目前郑国政府的敌人不是仅有齐国一个,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在蓄势待发,那就是诗里暗喻的厉公突。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