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本站公告

    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我想,时间最终将会给出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

    没想到,签证很快下来了,我的欧洲之旅竟可以成行了!

    当旅行社的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还在家里翻箱倒柜,想把一些买了很久一直没有时间看的书挑出来,利用新年假期“挑灯夜战”。

    我以为我的这个新年一定又是一个人过,没料到的是,今年和我共庆佳节的却多达二十几人,这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热闹”的一个春节。

    我的欧洲之旅要先从大连飞去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直飞巴黎,在法国、意大利、梵蒂冈、德国和瑞士五个国家度过我十一天的新年假期。

    同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互不相识,其中有几位和我一样是来自大连,其余的十几位都是外省市的,有来自“北方冰城”哈尔滨的、有来自“休闲之都”成都的,还有来自“椰树飘香”的海南岛的,海北天南,大家相约在同一时间汇集到了北京,然后再一同向着更远处出发。

    我们这个散拼团有个领队,叫阿文,是大连一家旅行社的外语导游,他将全程安排我们一路的行程。阿文总爱戴个银灰色的耐克运动帽,他个子中等,是个幽默爱笑的小伙子,从北京到巴黎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我们坐在一起聊了一路,下了飞机,已经象是认识了很多年的“老朋友”了。

    整个旅行团共二十几人,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或是“成双成对”的情侣,只有我一个“单”女。阿文开玩笑说:“只有你和我是‘单’出来的,到了巴黎,不如我们就住一个房间吧,免得还要补房差!”同行的人也跟着起哄,大家都拍手称好,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子,操着一口“呢喃软语”一本正经地说:“在国外,男女同居一室才正常呢,同性住一起那可就大有问题?!老天爷给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你们可不能浪费呦,相约不如偶遇,这趟旅行就当是你们的‘蜜月旅行’吧……”

    大家都在开着玩笑,既然出来玩,就是为了一个“开心”,我也便顺着她(他)们的玩笑话说下去:“好啊,我没意见,但既然你们大家乱点了‘鸳鸯谱’,我一会儿可要收份子钱了,怎么着我也得把我这趟的旅费给挣回来呀!”

    因为都是陌生人,所以大家开起玩笑更加放得开,从下了飞机,同行的人就层出不穷地表演着各种搞笑的“新点子”,一会儿来个“法国式的浪漫”,一会儿又来个“意大利式的拥抱”,一路的行程很轻松,在异国的土地上,同胞亲情尤感真挚和亲切。

    阿文因为近几年总跑欧洲线路,所以对这里的情况相当的熟悉,他因为可以流利地用英语和法语与当地人交流,所以对欧洲的风土人情也知之甚多,他甚至还会“哼哼”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我的职业病就是愿意提问题,所以一路上不停地向他问东问西,而他的回答每次都能超出我的期待,丰富了我《欧洲散记》的素材。

    一路上,阿文也成了我的专职摄影师,伴着流动的圆舞曲,阿文把千姿百态的“我”抓拍进了欧洲颇具“自然和人文”双重风情的无尽美景中。我是第一次踩在欧洲的土地上,也是第一次实地感受西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符号,我很兴奋,甚至有点“目不暇接”。我一路走,一路拍,把美丽的塞纳河、雄壮的凯旋门、艺术圣殿―卢浮宫、立着方尖碑和无数经典雕塑的协和广场,以及凡尔赛宫、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等一股脑儿地全装进了我的照相机里。

    出了法国,进入意大利境内,在我还没从“巴黎红磨坊的梦幻遐想中”抽身出来,迎面而来的艺术之都――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又让我深深地“震撼”了,我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魅力彻底“征服”了,久久回不过来神儿。我在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男子――大卫的雕像前抬头仰望,想着当年米开朗基罗是如何用一块并不完美的石头雕刻出了完美的“大卫”,久久不愿离去,直到阿文回来找已经掉了队的我,我才恋恋不舍地缓步离开。佛罗伦萨的艺术氛围太浓烈了,在这里,我总有点“喝醉酒”的晕晕忽忽的感觉。

    在阿文的带领下,我继续迷失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雄伟肃穆中、迷失在但丁故居《神曲》的吟颂中。我们从佛罗伦萨一路“神游”到罗马,在古罗马斗兽场,面对着这些古老伟大的建筑,我只想跪地膜拜,它们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它们是“唯一的”,只有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才产生了这样的建筑,在那里,我们脚下所踩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可能是千年、万年的历史。

    在意大利境内观光的最后一站是“水城威尼斯”,阿文介绍说,威尼斯全市有100多条大小河道相通,靠400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威尼斯水道就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自然也就没有了“交通指挥灯”,船是威尼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船很特别,这种船身修长,两头翘翘的有点“性感”的船叫做“贡多拉(Gondola)”,是威尼斯特有的一种小船。坐在“贡多拉”上缓缓地行驶在威尼斯“百转千?”的河道中,犹如“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都说“法国的女人最有风情、意大利的男人最英俊潇洒”,看来这种说法有点道理,我们的船夫也算得上是个典型的“意大利的美男子”,眼睛深邃、鼻子高翘、嘴唇清晰而具有男性的魅力,他一边娴熟地划着船,一边给我们介绍着两岸的“水上建筑”。但在结束穿行威尼斯水城送我们上码头的片刻,船夫说了句话,让我一直迷失的心儿立刻“回到了现实”。

    他说:“你们来一次威尼斯不容易,就多走走看看吧,也许下次等你们再来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现在的威尼斯了,它也许已经变成了一个‘水下之城’……”

    我问阿文他为什么这样讲,阿文说:“威尼斯再美,我们再喜欢,也挡不住‘全球气候变暖’给这座城市的未来带来的命运啊……”

    威尼斯船夫的话,让我在以后几天的欧洲行程中,稍稍有点“感伤”。我们在城中之国---教皇圣地梵蒂冈逗留了几个小时后,便乘坐大巴过境进入德国,进入德国后,我们的车换上了一位德国的司机,阿文跟我说,德国司机跟时钟一样,车子从来都是按规定的时速跑,你着急他也不会快,你不着急,他也不会慢。意大利司机说“行”的事儿不一定“能行”,但如果德国司机说“行”的事儿,那就一定“行”!看来德国人的“刻板严谨”真是世界一流,有这样的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接下去的德国和瑞士的旅程一定是平稳而安全的。

    到了欧洲,看的最多的就是教堂,但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教堂本身,而是教堂的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和欧洲古代的建筑在风格上完全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对称,讲究和谐,讲究四平八稳,因为多采用木头作为建筑材料,所以建筑高度一般都不高;而欧洲的古建筑因为多采用石料作为建筑材料,所以建造的一般都比较高大,所以在视觉上也自然给人一种很“雄伟”的感觉。

    在各个国家参观不同教堂的时候,我都不失时机地向阿文请教有关于欧洲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阿文详细地给我讲解了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特点,他说:“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也影响到世俗建筑。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就WWW.soudu.org是这个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哥特式建筑在结构语言上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大显著的特点就是尖拱;第二大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大的玻璃窗;第三大特点就是由于骨架券成为拱顶的主要结构,十字拱也成了框架式的,因此拱顶的结构性更强,可以使用于各种平面。另外,哥特式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雕刻、壁画、圆窗,以及宗教题材的玻璃彩画都是不可少的,这也成为了各个教堂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我没料到,阿文在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还很渊博,他讲解起这方面的话题竟然“滔滔不绝”,我继续向他请教了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罗马式和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不同,象是遇到了一个建筑学方面的专家,把以前搞不清楚的问题都在此一一讨问了个明白,阿文说:“其实,很多欧洲建筑都是混合风格的,我们要去的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就是个混合风格,它是米兰的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气势非常雄伟,令人望之顿生仰慕之心!”

    阿文的讲解“专业而明了”,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问阿文为什么会懂得这么多?他开玩笑说:“跟你一样啊,做我们这行的也是什么都要懂一点,我们现在有个一个共同的特点了,那就是――我们都是‘杂家’!”

    我们的德国司机果然如阿文介绍的那样,非常认真严谨,一路严格遵循各条道路限速的规定,所以,我们的行程也一路是匀速前进。我望着车窗外,一路欣赏着欧洲大陆历史的典雅和现代的浪漫,心情格外地舒畅。这几天,我几乎很少想起青格勒、想起大连,在大连那些一直纠缠我的不愉快的事情也好象一下子都远去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再想了,我要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只是“享受”眼前的这一切。

    我们一路的旅程,没有因为在国外而缺少了中国特色的春节祝福,因为一路上到处都能遇到来自国内的同胞。中国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增速发展,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选择来国外旅行开阔眼界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在为世界各国贡献着巨额的旅游收入,因此,我们的到来也格外受到了重视。

    在法国的卢浮宫,迎面走来的工作人员总要用汉语跟你说上两句,一些德国商店的门口都立着牌子:“我们可以讲中文”,最让我们一行感到激动的还是在瑞士,晚上我们同行中几个比较聊得来的人去一个音乐餐厅吃饭,当餐厅老板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他热情地用蹩脚的汉语向我们wWw.祝贺:“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而且,他还立即让一个小提琴师来到我们的餐桌前,现场给我们拉了一曲中国的经典《茉莉花》,使远在欧洲的我们在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中国。尽管这样的安排也许是出于生意人的精明,但着实让我们的心里感到温暖,一路感叹“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只所以在欧洲流传开来,是因为它曾一度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国歌。清朝末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接到法国大学生的邀请,参加各国留学生联欢会,联欢会上有一条规定――各国留学生都要登台演唱自己国家的国歌。但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国歌,轮到中国留学生表演了,一个留学生急中生智,低声说:“我们唱一支《茉莉花》吧!”大家会意,于是放开歌喉唱起了这首江南民歌《茉莉花》。台下,各国留学生侧耳倾听,觉得旋律悠扬委婉,东方韵味十足,他们没有想到,东方大国的“国歌”竟是如此的细腻和优美,一曲唱毕,《茉莉花》从此便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开来,后来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还曾把《茉莉花》的曲调写进了自己的歌剧里。

    中国有句古话: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也许正象这位餐厅老板说得那样:“urse,untryintheworldnow,entury。(当然,中国现在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但我相信中国一定是这个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国家之一。)”

    “Chinaisfuture(中国是未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