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
“它的曲牌是昆曲的没错,但是从唱词的内容来看,讲的却是大水冲垮了民居,一位民间英雄在神的护佑下终于战胜水患的故事。其中不乏对这位‘神’的赞美。这看起来更像是过去人们在春秋祭祀、神祗生辰或者节日庆典上表演的剧目。你知道什么是会馆吧?”
“大概知道。比如广东会馆,就是广东人在外省的活动地点。”
“呵,不算准确,不过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外省移###要就是通过会馆来维系和传承原籍的祭祀、婚丧、服饰、饮食、语言等文化习俗的。四川境内的绝大多数会馆都形成于清代‘移民填川’的时候,因为大量移民的不断涌入,不同省份的人之间开始相互攀比,会馆也就越修越多,越修越豪华。那时整个四川境内的会馆之多,分布之广,修建之奢侈,可以说位列全国之首。这些会馆里都有戏台或者乐楼,专供迎神赛社的时候演出各自的地方戏。所以奇怪的地方就是――当时搬演昆曲的是江苏会馆,而江苏会馆明明供奉的是关帝,为什么会演一出战胜水患的戏?要说是湖北、湖南,或者四川土著的会馆,倒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我知道湖北人崇拜的是大禹。”
“嗯。湖南修建的也是禹王宫。至于四川土著的会馆里,则供奉着李冰父子。他们都是治水的英雄、先贤,如果这出戏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就完全说得通了。而当我再次仔细查看纸卷上的文字内容以后,事情就又发生了变化――那些道白和唱词,只能用四川话去念,去理解。比如里面的一些句子,‘跑都跑不赢’、‘神在庙子头’、‘头戴鹰角嘴喳喳’,这些都是四川方言里的东西,是无论江苏、湖北还是湖南中 文首发的语言习惯中都没有的。当然,可以把这种情况解释为昆曲进入四川后发生的变化,比如‘川昆’就仅保留了昆曲的曲牌和板式,而道白和吐字则变成了川音。可即便如此,也解释不清楚前面的问题。所以当时我只好把这个问题先抛开,把希望寄托在戏箱的来历上。”
老杨知道这个剧团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久,大概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初成立起来的,中间还因_38605.html为不景气而中断过一段时间。所以他想,如果能找到当年成立这个剧团的人,大概就能知道戏箱的来历。说不定,戏箱就是他的。
打探的过程并不困难,只经过了三人:他先去找了团长,团长给了他一位已经退休的老艺人的地址,而那位老艺人很轻易便说出了第一任负责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对这三人,他都没提到戏箱的事,而是编了一个有点复杂的借口,说他的一位朋友想拍一部关于川剧的纪录片,所以一个八十年代建立剧团(这个剧团至今仍在艰难生存)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采访对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