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苗家造第一把芦笙的传说


本站公告

    苗家造第一把芦笙的传说

    许多民族都喜欢吹奏芦笙。芦笙(苗语称为嗝、嘎、杆)在苗家人心中的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有人说过:芦笙是苗家之魂。1960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民族乐曲汇演后,亲切地对著名的苗族芦笙演奏家金欧说:“我通过你这个节目(指金氏演奏的芦笙节目)就了解你这个民族。”可见在国人的心目中,芦笙的确成了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那么,您知道苗家的第一把芦笙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可能各种传说都中 文首发有。这里就给您讲一个最古老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苗家地方的人们只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间田园生活。可日子一长了,青壮年们渐渐地感到生活太单调、太寂寞、太冷清了。

    秋收的一天,苗家小伙、聪明的木匠罗往你(大家叫他罗木匠)和大家下田去打谷子。工间休息时,罗木匠从发现一只蜜蜂双翅振动能发出十分悦耳的嗡嗡声受到启发。他就地取材,选好约有5寸长的一节稻谷杆。一头留有节,一头不留节。在靠近有节的一端用刀割出一舌状小片,接着用指甲将舌状小片朝上挑弹数次,使它稍高出管体又富有弹性。然后将有舌状小片的这一端放到嘴巴里,稍用力一吹,这稻杆管便发出声音来了,但声音不太洪亮且太单调。罗木匠又冥思苦想了好几天,试着将十指并拢,形成喇叭形,套在这稻杆管管口上,靠双手变换形状而可得出不同的声音来。这一吹,吸引了许多人来围观。这简易的制作法很快地为大家所掌握。这个吹那个吹,使长期寂寞冷清的苗寨开始有了欢乐的气氛了。

    秋收很快过去了。罗木匠想,稻杆管很不结实,就试改用竹管来制作。在节端上挖一个许把长的长方形小口,口上保留竹子薄片(即竹簧片),用嘴_38605.html一吹气,竹薄片便振动,发出悦耳的音调来。后来聪明的罗木匠又改在每根竹管上按孔,再安装一个笙斗,把6根笙管全插在笙斗里,笙斗上再安一个吹嘴,只要吹吹嘴并用手或按或开不同笙管的小孔,便发出许多不同的音调来。在人们的帮助下,罗木匠终于制造出了苗家的第一把芦笙。

    这个苗寨一下子沸腾起来啦!大家奔走相告。为了庆祝苗家第一把芦笙的诞生,全寨男女老少穿着节日新衣裳,手拉着手,绕了一圈又一圈,围着这第一把芦笙吹奏出的曲子,欣喜若狂地跳了三天三夜。

    以后,“芦笙响,脚板痒”。尤其是青年们都不分季节地吹跳芦笙舞去了,严重地影响了做活路。寨里的老中青各派代表议榔。规定:每年从二月过完春节的元宵节起到七月苗家吃新节(稻秧未出谷穗前)都严禁吹芦笙。

    经过数千年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苗家现用的芦笙当然比罗木匠初制的芦笙不知进步了多少倍啦!首先是竹簧片早已用铜簧片代替,每把芦笙的管数已由6根发展到18根、24根的;各种调值、音响、共鸣器也趋于完善,芦笙的品种也由一种变成了十多种;吹奏的曲子,更是丰富多彩。用多管的芦笙也能随心所欲地吹奏出汉民族的许多现代歌曲来;苗家青年们表演的芦笙技艺也越来越精彩……

    从罗木匠制作出苗家的第一把芦笙起,芦笙与苗家的劳动与休闲、欢乐与悲哀的情感与世界就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