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一个是战神白起,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
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应该可以猜到我要拿什么说事了。
没有错,就是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为什么是二十万而不是四十万在我的博客中说过,不再讲了),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国士兵的事件。
因为这件事干的过于残忍,所以,他们两位一直没有少挨骂,尤其是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太好,所以,更有好事者,把这种落寞归结到报应上。
诚然,一下子以坑杀的方式杀掉了数十万的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是很没有人性的事情,现代战争中,虐待战俘都是无耻行为,何况是坑杀了?即便是在古代中国,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也不会放弃对他们口诛笔伐的。
所以,白起自裁的时候,也把这件事拿出来重提,说自己该死,干了这么造孽的事情。
但是,那只是临死的时候忏悔而已(而且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也不一定,很有可能是掌握了笔杆子的儒生们自作主张附会上去的),如果再给白起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相信他还会再坑杀一次。
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秦赵两国交战数年,近百万的大军展开了厮杀惨烈,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死亡过半,活着的也都成了待宰羔羊,作为战胜国的秦国呢?本身连童子军都给派出来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也很严重,连自己人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还怎么养活这多达20万的战俘?放掉或者编入自己的军队都不太可能,杀掉,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么多的战俘万一都因为吃不饱肚子逃亡了怎么办?这一仗岂不是白打了?――wWw.而且,秦国奖励军功,爵位的升迁和赏钱的多少和斩首敌人数量直接挂钩,白起想玩人道主义,手下也未必答应。
同样,对于项羽来说,也是有着同样的考虑,我们的西楚霸王虽然接受了三位带队的将军的投降(后来还封王用来牵制刘邦),但是,对于士兵却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楚人对秦人的仇恨是有着几代的积累的,又不能放虎归山,又要解决肚子问题,除了坑杀,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
眷顾现实利益而不要所谓的后世清名,这是白起和项羽的选择,《投名状》中的庞青云也是这么干的,现在,同样的课题交给了关羽。
好一点的是,关羽手下没有那么多的战俘,“只有区区”30000人而已。
但是,三万这个数字,也只是相对项羽和白起的那20万人来说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粮食储备下,一下子多了这30000人的预算,也是一个令关羽很头疼的问题。
眼下,迅速拿下襄阳和樊城才是重中之重,根本就没有时间管着这30000俘虏,要知道,关羽的正规军才30000人啊,又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
没有时间教育改造意味着把他们马上编入军队掉转枪口和昔日的同僚作战也是无从谈起,如果只有几千人还好办,指挥的过来,30000人,万一哗变怎么办?所以,要么就地遣散,要么像白起和项羽那样坑杀,要么押解回后方再行处理,也就这么三个办法而已。
三个做法都是有利有弊,就地遣散,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但是,一旦又归入曹军的作战序列怎么办?他们都是职业军人啊,离了这个手艺,他们还能干什么?真能老老实实的回去屯田?笑话,真要有这份“勤劳”的心思的话,也就不来冒着死亡的危险出来当兵了;
坑杀,是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可以令敌人胆寒,坏处嘛,有两个,一个是前面讲的,你今天坑杀士兵,日后就会被读书人用笔把你给“坑杀”了,涂抹星子就把你淹死了,还水淹七军呢你,罗贯中也不会把你给捧成八百年也出不来的武圣,另一个坏处就是对于眼下围攻襄阳的进程会造成反效果:反正也是死,还不如抵抗到底,当年长平之战以后,秦军围攻邯郸久攻不下,就是因为坑杀之后激起了赵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也有秦军损失不小,强弩之末的原因),而项羽敢这么干,是因为杀了这二十万,秦军的抵抗力量也就被彻底瓦解了,无所谓反抗与否。
但是,关羽则要顾及这些,一个是顾及自己的名誉,一个顾及樊城中的反抗力度。
押解回去慢慢的消化呢?其实这也只不过是把矛盾暂时转移而已,因为这30000人还是存在的,还要消耗粮食,只不过是眼不见心不烦,甩给了后面的糜芳而已。
两权相害取其轻,现在是三权,其实客观点说,还是坑杀这个办法最为有利――这里不是在教唆关羽犯罪,有曹仁在,樊城已经不会放弃抵抗了,你再玩仁义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我是畜生,是因为我站在关羽立场之上,而不是所谓的什么人道主义立场之上,假惺惺的在战争圈子里,尤其是惨烈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圈子里探讨仁义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所谓的礼仪之邦在这件事上一直是自欺欺人,他们总以为一个人,一个政权成功与否要和仁义挂钩,实际上这只是一套理论而已,现实里完全行不通,成王败寇,成功了,仁义再往上套也来得及,汉武帝驱逐匈奴难道是用仁义道德谈判改造而来的吗?当然是打出来的。
战争这玩意和金钱是两码事,对于君子来说,可以爱财,取之有道,但是,战争还要讲究套路,讲究仁义就有点迂腐了,兵者,本身就是不祥之物,既然玩了就要有个心理准备,太脆弱的话就不要来,从结果来看,这30000人是抵抗中被射杀还是俘虏之后被坑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再多的也没有用,《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已经做出了解释:逼于无奈。
但是,大胜之余的关羽,很显然还没有被逼到这个份上,看多了《春秋》之后又沾点迂腐之气,所以,也就没有选择这个极端的办法,而是采用了第三种策略:押解回后方监管。
关羽的想法也许是好的,慢慢改造,说不定可以为己所用,反正只是暂时关着而已。
连带着引出的第二个败笔,那就是把这个大包袱甩给了后方之后,进一步恶化了关羽与糜芳之间本就不咋地的关系,也制约了前方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同时,也给潜伏在身后的孙权下黑手制造了口实。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