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9:大捷,水淹七军(9)


本站公告

    不好意思啊,之前的表述有一点点的失误,其实被俘在先的是于禁而不是庞德,因为庞德抵抗了很长的时间,而于禁呢?当关羽的船队围上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就率领手下将士投降了。

    之所以说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是因为于禁交到关羽手上的军队多达30000人(庞德只有他的三分之一,还可以坚挺了这么久),基本上就是从北方拉过来的那一支不习水战的精锐之师,除了被淹死的,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当远在后方的曹操得知庞德不屈而死,于禁却麻溜的投降的时候,不禁仰天长叹道:吾知于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曹操语气中夹杂着失望、惊诧,乃至一丝愤怒。

    我不禁想到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老年的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拎着一把宝剑四处发飙的镜头。

    战死,或者自杀了断真的就这么困难吗?!

    这是刘彻的怒吼,也是此时此刻曹操对远方大牢中的于禁的心灵叩问。

    是啊,所有知道于禁的人,都可以想到他会失败,毕竟对手是关羽,也会想到他会败得很惨,毕竟对手是关羽,但是,战败而没有战死沙场是没有想到的,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自刎,以成全武将的名节,而是选择了投降,没有做出什么抵抗就直接投降了,更是出乎意料之外。

    死,真的很难吗?

    不,人即便是有再强烈的求胜欲望,死亡也不是最难的选择,尤其是在某些语境之下,在某些特殊职业之下,选择死亡不是最难的,选择继续活下去,才是最难的。

    这么说并不是为于禁开脱,只不过是有一点感慨而已,因为他的选择的确是有违一名驰骋沙场三十多年的职业军人的风范,也难怪曹操失望啊,三十年了,自己一直看好的武将在关键时刻居然选了一个普通人的选项,一个懦弱的不敢面对死亡的将军,那我还要你干什么?!

    围而后降者不赦。

    ――这是当年于禁处决自己好友昌?时候说的话,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三十年后,他也走上了这条路,不知道他举起白旗的那一刻有没有想到昌?,如果真要对不起人的话,于禁也是对不起这个好友,其次,才是对不起看走眼的曹操。

    但是,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一下的话,于禁在面对绝境的时候还真有一些做出投降的举动的可能的。

    这位以冷静思考见长的将军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会做出在他看来是最有利的判断,那么,如果生存欲望此时空前膨胀的话也难保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为他作战的一个起码标准和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现在,别看有30000人,但是任何的抵抗都是无谓的。

    而且,除了不习水战之外,如果非要再给曹操选拔于禁属于失误找一个借口的话,那就是于禁的年龄。

    跟了曹操三十年,由此可以看出,于禁此时的年纪至少也是五十多岁了。

    快六十的人了,而且又是挺长的时间没有亲临火线作战的老人了。

    让一个老人摒弃掉越来越强烈的求生欲望似乎有点困难。

    当然了,这个也是事后诸葛,因为后来张?战死沙场的时候,也是垂垂老矣,所以,这个并不是决定性原因。

    好了,有关于禁的话题暂时放到这里,有关他的事情稍后还会讲到,单就水淹七军这个战役来讲,随着庞德的就义,于禁的投降已经结束,关羽大获全胜,也让他的名望紧随刘备之后,达到了巅峰,做到了“威震华夏”。

    的确是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以30000大军,灵活应变,一举歼灭了于禁、庞德所部将近50000人,其中俘敌30000人,本来就有点人心思变的中原一带这个时侯又有一些不稳了,不少不满曹操的统治,或者骑墙派的纷纷起来响应关羽造反,而关羽呢,求之不得,许了不少空头支票,到时候里应外合,一旦事成,功劳大大的。

    但是,那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眼下,关羽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趁着大捷,一鼓作气拿下眼前的襄阳和樊城。

    曹仁,不同于于禁,于禁可以投降,曹仁不行,他一定会拼死防守的,所以,等待他的一定是一场苦战。

    但是,考虑再详细的关羽还是没有想到,在短短几个月后,等待他的将是那样一个场面――就像当初于禁和曹操没有想到声soudu.org势浩大的50000大军在半个月的时间之后会是这副人间惨象一样,而且,如此辉煌的胜利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何况关羽本身就是那种高度自傲和自信的人。

    大胜之下,关羽没有发现,三个致命的败因已经潜伏下来,直接_4460.htm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惨败。

    而第一个,就是自己一个看似正确的决定埋下的苦果,不能说他是关键性因素,但是,至少也是一个导火索。

    这就是所谓的仁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