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人有书读个个能识字 四 五


本站公告

    4允许赤脚上学

    钟士康在办学中,除了重视校舍等硬件外,对师资也很重视,他有办法的话,总是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聘用一些名校毕业的教师来学校上课。但对学生的穿着和仪表却没有要求,可以说他的学校里学生们着装是五花八门的,除了童子军在军事训练中有特别要求外,平常学生们来上课随便穿着什么样的衣服都可以。至于鞋袜,更不讲究了,赤脚也可以。为这事有些刚从外外校调来的老师对这种校风很有意见。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穿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要像个学生样子。衣衫不整邋里邋榻的到学校来读书不像个学生。可是钟士康却认为,在城里的学生可以这样要求。在乡下,一回家父母就要叫他们帮助家里去放牛割草到田里去劳动,你让他们到学校穿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他们回家就不敢劳动了。这会脱离家庭脱离农村的。所以他和教师对学生的档要求常不一致。下面就发生这样一件事。

    秋天的一个上午,赤着脚穿着对襟布衫的校长钟士康一早到学校巡视,见两个男学生被逐出课堂外,在嘤嘤啼哭,钟士康走过去问那两个男同学:小同学,你们怎么啦?老师骂你们啦?

    两个男同学见了校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哭得更厉害。

    钟士康上去拉拉他们的小手对他们说,小同学,你有什么委屈给我讲,看我能不能帮助你们?你们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呀,老师不叫你们上课,让你们站到外面来?

    两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他们不敢讲,只是自卑地把眼睛看着自己的脚,钟士康这才看见,原来他们脚上都没有穿鞋,赤着脚丫子,钟校长顿时理会到了向他们点点头说,是不是你们没有穿鞋,老师为难你们了?

    因为有几个从城镇来的教师好几次对他抱怨过,说这个学校虽大却不正规,好些来校学生来校不穿鞋,打着赤脚来上课。

    两个同学点点头羞怯委屈地把头低得更低,哭得更伤心。

    钟士康把自己卷着裤管的赤脚提一提对学生们说,这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你们看我不也赤着脚?

    两个同学看着校长的赤脚还把裤管卷得高高的,和他们一样,不由的点点头开怀地笑了,钟士康对他们说,走!我带你们找找老师去!你们是哪个年级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两个学生低声说:我们是二年级,老师姓朱。

    钟士康说,哦,朱老师,是个女老师,是吗?我知道了,这个朱老师我给她们讲过多少遍了,要允许学生赤脚来上学,她怎么还干涉你们?

    他亲切地抚着同学的背说,走,进去!我给你们老师去讲,允许你们赤脚进校门,允许你们赤脚上课。这些老师真是的,讲了多小遍了就是不听。

    钟士康亲切地拉着两个赤脚学生的手走进小礼堂旁边的二年级教室,正在上课的同学生们都抬起头来惊咤地看突然进来的校长和那两个同学。正捧着书本给学生们上课的朱老师转过头来,一看是校长,恭敬地说:

    钟校长,你有事找我?

    钟士康严峻地对这个穿着入时,容貌秀丽的年轻的女老师说:朱老师,以后请你准许没有穿鞋的同学上课,不要再把他们赶出课堂去了。我们是乡村学校,都是农民的孩子,农村孩子的母亲很忙,她们没有空给孩子们做鞋,要允许他们赤脚来上课。赤脚在乡下有什么关系!我也喜欢赤脚走路,夏天里赤着脚又省鞋,又舒服,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自己确实也是常赤脚的。还在1935年前。他赤着脚到县里参加会议(有一张出席会议的照片挂在家里),有几十个人分前后四排,钟士康坐在前排是县长陈宝麟的左边第五个坐位上,照片中人都穿着长衫或中山装,钟士康穿的却是白布长袖短衫和元色长裤。两只裤脚卷到近膝盖处。交叉着两腿,双手放在膝盖上。他自称是赤脚先生。)

    现在朱老师望了一下也是赤脚的校长钟士康,红着脸只得尴尬地点点头,对那两个同学说:好吧,既然校长允许,你们就坐到自己坐位上去上课吧。

    从此,钟士康自己每天也赤脚来学校,他还叫他的孩子们也带头赤脚来上学。

    十年以后他的女儿明明和亭亭也来这个学校上学,天气热的时候也是赤着脚。当时十一二岁的明明和亭亭还理着西式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们是男孩子。有一次,一个不熟悉她们的女同学在女厕所里小便,看见一个理西式头打赤脚的学生走进女厕所吓得大叫起来:“你出去!你出去!你这个小流氓!”吓得逃了出来,后来有人告诉她,她是个女孩子,是校长士康先生的女儿,那同学惊咤地上上下下看了她老半天,仔细看她的气质确像个女孩子,这才感到不好意思地向她道歉。

    钟士康在乡下办学的同时,也很重视移风易俗,当时冬天农闲的时候,好多村庄,常常聚众赌博。有些人甚至没日没夜的赌,输了钱回家,老婆就要和他吵架,闹得左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有的还沦为盗贼,败坏了民风,于是他让学校在春节前排演文艺节目,在春节里在梁山伯庙等地演出,以冲淡农村中的赌博消遣,于是他要求龙嘘小学的校长马哲夫,组织教师们编排春节演戏的节目。教师中人材济济,俞菁芗是茅山师范毕业的,袁超恒、袁起恒是上海美专毕业,翁同惠曾是京剧票友,能唱京戏拉京胡。张慧珍会音乐舞蹈,邬先达上海音专毕业,周德安也能画画。都有文艺特长,春节时学生们就在梁山伯庙前大殿的戏台上演出,钟士康早早就站在庙门前,望着从邵家渡、念五房方向走来来看戏的群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把大家都有吸引过来看戏,这样去赌博的人就少了,冲散了农村中的赌博风气。

    演出还很成功的,因为翁同惠老师出身是富家子弟,他会演京剧会拉京胡,他排演一出《萧何月夜追韩信》钟灵演萧何,施尔光饰韩信。演捉放曹时钟灵饰陈宫,钟公青饰吕伯奢,他老态龙钟演得很象。还有“打鱼杀家”等,小学生演大人的戏,也演得很吸引人。节目中有唱歌的,独唱、合soudu.org唱都有,有道具的边唱边演,还有舞蹈和京剧等节目。钟宝记得当时边唱边演的一出“渔家女,是徐锡南――钟姨夫徐天佑的长女,和邵家渡小庵在龙嘘小学读书的小尼姑(后来她参加了三五支队)。同演的两人坐在一只纸糊的有木轮子的船里在戏台上移动很是逼真,哪支歌也唱得很好听。

    5教学生劳动和写信

    <_4460.htmbr/>  除了移风易俗,提倡赤脚上学,破除学校中那些不切实际的清规戒律外,钟校长还特别强调学生参加劳动。学校每个年级在校园的东面,都有一块种菜的地园,每逢礼拜六下午,级任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到这里来种菜削草和施肥和培土。收获上来的东西,让师生们共享。

    除了劳作课,还搞其他实践,钟士康说学生学了知识就要会写信算账,不但懂大道理,还能在实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到学校读过三四年书的,都要让学生会写信和记账。学校为让学生学习写信,就在学校里开了一个小邮局。小邮局从局长到寄信、卖邮票的工作人员,都由学生来担任。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要求每星期至少要给学校里的同学写两封信。写信要贴邮票,这邮票是校里自己印的,“伍分”、“壹角”的假邮票,这邮票要用毛笔写的正楷小字到邮局去兑,100小字兑一张邮票,字写得不好的不要。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习写信,并且通过兑邮票认真抄语文课,写小字,练好了毛笔字。而写信又大大提高了语文水平。还因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写信,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由于学校开展这一通信活动,所以凡从梁山伯庙小学出来的学生,读过三年级以上的,在家都会帮父母和邻居写信,写真正的信。他们的写作能力一般都要比其他学校出来的学生高。

    除此之外,学校为叫大家互相学习和开展模范儿童活动。

    每学期评一次模范儿童,看谁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大家就选他为模范儿童。评出来后大家以他为榜样,不用老师号召大家都以他为楷模,向他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活动,先进带后进作用,促进了学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从龙嘘乡中心小学读出来的学生,后来考上中学的很多,解放后,许多人成了技术工人、工程师、医生、教师和区、乡、县、市的各级地方干部。

    因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升学的,后来在家乡种田做工也都很有作为。后来高桥镇出过的几名著名的企业家,如张贵法、张为民等,当年都是从龙嘘中心小学出来的学生。还有在外地工作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和行政领导的,也都很有成就。

    钟士康不但对他学校里的学生这样严格要求,提倡劳动与教育相接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对他的子女们也这样严格要求。直到现在,士康先生的二儿子钟宝回忆当年父亲对他们的教导还记忆犹新。

    钟宝说:“父亲很崇尚陶行知先生,并且按照他的主张去实行。他要我们加强劳动观念,因此常分配我们在家中做劳动杂务,如打扫他的办公室,扫地,揩桌子倒痰盂------这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到过年时天晴了,第二天吃过早饭,他叫我哥钟虎和我一起跟他清扫路上的积雪,从钟村一直扫到梁山伯庙,大约有三里路,冻得我们的手指都发痛发麻。

    “在平常还要求孩子们自力更生,芦蓬头有家张荣昌豆腐店。父亲就叫钟虎,钟岳年叔、文标叔,(当时他们大都有十五六岁)去豆腐店行来豆腐,到各村去叫卖。每天也可赚到一些另用钱。

    “有时父亲比较空,秋收时节,和我们一起到田里去割稻,回家来吃饭没有什么菜,他将蒸芋艿剥去皮沾着酱油下饭吃得津津有味。`他重名轻利,经常用自家钱去办公家的事情,弄得自己家中经济不宽裕。父亲让我哥钟虎在1942年年仅十七岁就让参加农业劳动了。当我十五岁时也开始帮家里做些放牛的劳动。放牛劳动也是很辛苦的活,夏天农民们中午休息的时候,放牛娃还要冒着暑热,到田头野畈去割夜里喂牛的草。傍晚牵牛入厩蚊虫成群撞头扑面。

    “让我们从小参加劳动,这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需要,也是经济上的需要。家里经济从父亲几次入狱后一直很拮据,我们读不起普通中学。当时钟虎已务农作为职业,我和三弟钟灵想读书只能进个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不用付学费和杂费。当时学费和杂费是很贵的。

    由于他身体力行,严格要求他的孩子们,所以他的孩子们,在家里遭遇不测,父亲过早离开他们后,六个儿子三个女儿,在当时戴着“地主家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帽子下,在极其无助和艰难的处境中,仍能坚强地生存和发展。他们眼睛向下,种田、当小贩卖烤蕃茹,做最苦最累的泥瓦匠。在工作中,任劳任冤,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后来他们三个成了高桥镇和宁波建筑业的总经理和工程师。三个继承父业成了中小学教师。他的孙子们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出了好多大学生,如今有的是外资企业和金融业的上层管理者,有的成了当地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人。业迹显着,成就突出,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深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可见士康先生教育思想的成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