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10。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一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12)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13?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三转,少停至海底14(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15;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16。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17。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18。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19。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20。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21。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22。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23。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24。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25。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26?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27?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28。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29。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30。
河北云中子许立福识
题名解:
剑法精髓数千言,字字言珠玑,句句论真谛。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始终过程,揭秘殆尽矣!
注解:
1、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圣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修炼宗旨而设立,乃中正、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柔弱其外,内敛刚毅,“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之技法功夫。故和缓之中具锋芒锐利。上乘者,周身锋芒不断,攻则对手不知其所守,防则对手不知其所攻。虽锋芒犀利,全具温柔之气质。柔外刚中,灵则通神,随其往来,无过不及,顺势借力,丝毫不差,故人不能知我。敌动则知其咎,我独能知人。意在人先,随感而应,应无不当。外形内感通灵,一神灵明高照,黏走相生,不差丝毫。听探知真,顺化入妙,打在不打之中。闪展腾挪,脱身幻影,无踪无迹,有力者泻之,用意者补结,皆在给对手过上加过。神化之功不过如此。皆因浑化归一的虚灵之道体能生万法,故有一而三之元玄的至妙之用,则自然具备将帅的万夫不挡之真勇。其功夫不外“内文明而外柔顺”也。
翻手风云覆手雨,疾如迅雷不及掩耳。进则闪电雷鸣,退则雨住天晴。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则物不能逃。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起若惊雷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拳打一片,形神合一,外形占位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进,内劲骤发一如摧枯拉朽一般,将人跌翻。资三捷之成。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名速。不撄人之力自能随人所动,依人所变,变化无形又无穷;舍远求近,黏走相生,以柔用刚,不疾而速得真宰。仗艺可除人间邪恶;恃功斩断魑魅魍魉。一身凛然正气,众邪无侵。相互较技,切磋功艺,破阵夺掠,随手指点,处处皆兵,正所谓“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此即“周身光芒不断”的真功夫尔。
内可驱除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外可临危御敌而保身;自可趋福避祸。有此三种功能效果,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故应视为珍宝。其本就是无价珍宝。全在人如何用之。
运用可有内外神通,当达到清明光灵而不昧的艺境,身体刚健,众邪不侵,自然长生。但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运用“来者是真、过者便假”之法宝,才能扫除群魔则烟消雾散,挥迷障则石走云崩,方达清明之境。再练“天一生水功”和“地二生火功”,自见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之内景象。功到自然之时,清明灵光,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备神窥其势,意觇其隙之功。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不视而见知,此乃神明艺境、神化之功也。修炼已达拳道合一之无上境矣!故有此神效,并验之不误矣!
此乃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故具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又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相互为用,才有过人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艺境。但必顺随为法,以柔用刚,才能“权”之称量无误之至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此也。即纯尚先天自然之力,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以柔用刚,才有此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之妙用。非此,不能得此之攻防的真功夫尔。
故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乃深湛的传统武学文化的造诣之硕果。所以说:深湛之传统武术学问,因其理、法、术、功、形、意、体、用之内容博大精深,但又一理而贯之,千古立法不异,修之不易,得之者又证验不误。但门外汉又不能知之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之体、用精义尔。故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及深湛的武学文化蕴育而能成之。其惊世之功,乃克己欲以“以柔用刚”之技术的成道之人,方能得之,因其以为此乃稀世珍贵的至宝耳。
2、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有此神化之功、神明的艺境。其为德亦若人之修德,要与天地合其德是一样的道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即是此意。试论之如下:
天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也。人之内气,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即心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积气运行,则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亦纯粹之精也,此乃内气具之天德。
地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乃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则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此乃外形的地德。
乾,阳Z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故刚柔有体、以体致用,然用之法则:以柔用刚,方是真刚。
内气,阳刚之物也,又名健之体;外形,阴柔之物也,又名顺之体。此两者阴阳合德,即“柔外刚中”匹配合一。则见刚柔有“体”焉,此乃名曰:健顺德之体。此两物合在一炉中之炼,即阴阳之炉火之炼。还要经过内外匹配合一的“顺、逆、和、化”的四德境之过程。即“明、暗、化”三劲之过程。始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最终可达太和一气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此名曰:法身道之体。
然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之匹配。就分出了内气为君主,外形为臣民的主从关系。不管是内气的修炼,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可为君主之用;外形的修炼,亦要通过“元亨利侦”的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静而不躁、阴柔之质、镇静厚载,可为臣民之用。但外形必须顺从内气之时,执著于正道,才会有利,才会有其所用之处;内气、外形之柔外刚中的内主外从的匹配合一,也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之明劲、亨通之暗劲,详和之中和,正固之化劲,四个过程,才能具备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即是“统三才于一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即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经过如此的修炼,已达到完善之最佳的状态了。以柔用刚,方是真刚,必然有出神入化之奇功妙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铸法立说,其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起始于神明艺境之人。然代代传授却依乎道术,就是“内功心法”。术者,几近于道矣!故_4460.htm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虽拜明师,犹贵知道、明理、得法,按法专心修炼,心领体会,百倍用功,哪有不成功之道理。而此专精之“精”字,更有深意。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内炼精气神的功夫为精;外炼筋骨皮的功夫为粗。有“内外精粗无不到”之说法,可为之证。故下面专论精、气、神之内功修炼的精微妙旨。皆是务以意会,法以神传之妙法的论述。
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精神者何?气无形,属阳,是神化之灵气;血有质,属阴,而来于精气所成。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尽;精实,故能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牧精而显神通,精必附神而显功能,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敛之则如混沌一气,充填骨节形骸之间,坚硬莫敌。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同体。这样,乃知气力者,精神也。无形无象之精神,能胜有形之物的道理即在此。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此精神乃“物物非物之物”也,即“真气、内气”,现实所说之“内劲”,即自己的法身道之体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认识了上面的道理,就应该知道:惟有“聚精会神”才能以壮自身之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虽竭尽毕生之心力,也漫无适从也,终无所获知。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用意收缩,用意将**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丹田之中,而不从下走泄。采集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身之气,尽归于丹田,而不让散;下上之气团聚于丹田,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自会其中。此正是“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之本源”这句话的精义。所谓“天地之气”,乃以自身小天地而言的。以人而论,肚脐以下为地,肚脐以上为天,采天地之气,即下要尽提而入丹田中,上要采集而入丹田中。此乃“浮气聚要”之法。即“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的聚气之法,又是“聚精会神”之意。所谓“本源”者,即人的性命本于何所生?源于何处来?归为一点,乃“真元一气”尔。即真元一气是自身生化之本、性命的源头。认识到这一点,则知“聚精会神”的聚气法,乃培养人之本源的方法。即求“内气”、“内劲”之法,即根本壮则一身自然健壮。修炼从根本而立,而末自从矣!
然“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又作何解释呢?此乃讲“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的系列之内功修炼法。即“内炼精气神三才浑化合一”的内功法。首先要知道:何为日月之精?方可彻底明白。
古人认为:心属火,卦象离,离火中天如日。肾属水,卦象坎,坎在少腹中,少腹太阴之地,似月。日月之说的含义已明。“日精月华”者何解?离卦中一阴,乃日精;坎卦中一阳,乃月华。“吞”者,乃日精一阴与月华一阳,相互结合包融之象,谓之“吞”。此乃“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之意也。只有“心气沉丹田”,才有“真气”不断产生,是“元”始之德。不断积累而能运行,是“亨”通之德。运行畅通,疾缓任意,是“利”的详和之德,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而内气在身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自身内气健运不息而空灵轻捷之刚直不阿,是“贞”之德。可使自身内外中正坚固融合如一。坚融之意于此见矣!
上述所谓“聚精会神”的聚气法和“吞日月之精”的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之法。实为一个意思。皆是“炼精化气”以求内劲。再“炼气化神”以得灵神。再“炼神还虚”以求攻防之至用。这就是“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的精义。肯定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先静炼筑基。即“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才能内窍通而坚实。
“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此句之精、气、神合一而能得精神之清灵了。然“筋骨皮”三者浑化合一之内容未论。是指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及有内气参与而为主导的“柔弱无骨”之修炼,方能使外形的筋、骨、皮浑化合一。即周身一家的动变坚融之境界。坚则接骨斗榫的方正刚发之用;融则九曲珠的圆融阴柔走化之用。此柔化刚发,皆是“节节贯串”而成的,一是坚刚的外形架构,一是融柔的外形架构。有此外形的刚柔之功夫。再与内气匹配合一,柔外刚中,以“顺、逆、和、化”之四德顺序而修,必然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主从定位,才能浑化成为一体,才能使自身虚静空灵,空则无不轻,静则无不应,虚则无不灵。即外形轻,内神灵。轻灵一致,才具备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即灵则听探得清楚。轻则顺化得明白。以灵用轻,攻防之时必然轻灵。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轻功”不会逾此之精义也。不具备自身的轻灵功夫。“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
3、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此两句做何解释。雁书者,书信也。古有:“鸿雁捎书”一说。书信者,往来信息也。飞取者,快也!此乃言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较技攻防时,要以听探的良知尽快地扑捉住对方动变的信息。好抓住对方空隙方能一战胜之。而“飞取”信息,又是“意在人先”之意。而“意在人先”的功夫,又是“听探”功夫高度集中升华而来的。总之:没有“轻灵”的功夫艺境,是不能以“听探”而能知人的,舍眼清明的审时度势,更不会有“意在人先”之境界的。此乃“彼目混滞者,其内无实学,虽外饰以色庄者也。若此者,其必助资于敌,又安见玄元浑化无方乎”一句话中所批评之精义尔。
“远逐鸿迹”又是何解?逐,追逐也。鸿迹,由听探和意在人先所扑捉到的对手攻防变化之动态迹象,必以自身的内气率领外形紧随其后,因势而发之,或击或化,皆见景生情之意尔。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此乃言顺化之良能的真实攻防功夫也。
由此可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两句之精义,是说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在攻防中相互为用的重要作用。攻防虽繁杂,瞬息万变。但皆是“以听探用顺化”而完成的,实无例外。非自身轻灵,不能如此而用。轻灵的听探、顺化互为其根的相辅为用之精髓见矣!
而关于自身轻灵功夫艺境的描述,众前贤皆有论述。今录两条,以资对照:
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撑只是用意,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具要相随。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动,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谱•五字诀》
“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说又是何意呢?
先论自身轻灵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有此自身功夫艺境,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在论述攻防运用之方法、准则的重要性。即前面所言“远逐鸿迹”的方法、准则。我解“逐”字是“追逐”。逐是驱除之意,然“追逐”则是在后面追赶前面的驱逐。此乃用一个“逐”字,非常精辟地申明了攻防运用的方法、准则。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攻防法则。以柔用刚的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让,中不让技术方法。实施“无争为争”的法则。此即“无为”法,即“不先物为”的法则。只有执此不先物为的无为法,才有“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至用。只有执无为的无争之争,才能通往“尚意不尚力,尚德不尚力,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的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境。最终可达“寂感而通”之艺境。按技术方法而论,就是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
而此“无为”法,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论述。其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此论充分说明:道的常规法则是无为,故能无不为。善修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不以强力胜人;而是以柔用刚的尚德不尚力,故善战者不怒而和颜悦色,即具温柔之气质风度,和缓中锋芒锐利,灵则通神,玄能入妙。善胜敌者不争,惟顺从而随之,善借用人之力而在后,后即下也。此法施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借用人之力。惟此才是“无为”之道法。正是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之道法尔。
而关于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无为”法,在较近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更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录而论之于下: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此乃论述的“无为”之“道”的顺随之方法。即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妙用。
根据此无为的以柔用刚的顺随之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妙法,其又列举了:左右、上下、进退,各个方面的用法内容以论之:“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上)之则弥高,俯(下)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此六法皆述以柔用刚的顺随法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用的艺境的。
如能自身攻防的全体大用,皆如“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施之,则毫不受人之力,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艺境。不受人力,动而顺随无为,即不先物为。故能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现象产生。自会有“英雄所向无敌”之至用的事实了。这就是“而能超众,能御大敌”之论述的精髓。
有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再以道的顺随无为为法。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足可以说明是一切攻防之道的“祖制、祖训”了。此即体、用的三才合于一致,炼至浑化寂感而通的精髓之妙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在于兹、莫过于兹尔。故称为“祖”。
知精足气则自清,气足则神至灵。内而精气神之清,外而筋骨皮之宁,灵神合清、宁而一之则自身虚空轻灵。有此轻灵之身,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法,则精足能战之耐久,气足则呼吸匀而不憋闷,神清静而又圆机活法融为一体之中,则变化莫测乃自然纯化之功夫。此乃说明内练精、气、神筑基之重要作用,具有精足不知饥,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自然健身强体、攻防技击两不相悖之功效。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内外三才浑化归一而得“虚灵妙境”,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法实施。达到体用浑化寂感而通的艺境。修炼拳术和修炼剑术,可谓之:“拳成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的“绝学无忧”之艺境了。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此二者之艺境,可超凡入圣境。能此二者之艺境,便可战胜众多高手而成为高明的手战之大家。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达到超凡入圣之境,高明的手战之大家,方可不负古人留下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以为保身之计的立意,方不负仙家、佛家苦心经营流传下来的内外兼修功法之衷诚的善心。
此段精辟之论述,可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矣!凡修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通修炼、运用的此段论述之内容的精髓妙旨,方可达道至真之境界。
4、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此段首言:“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如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论之,则是:“形拳成于外,则真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意义相同。可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气、外形之君臣主从的认识,传统手战之道中,是一致的。至于传统手战之道的对敌之至用,自可出手见红,伤人杀人立见;与人较技,可以用必打犯不伤人而胜之,又不结怨生恨;自修可驱众魔而立正阳,自可成真人之身。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当达到无师智的艺境,即自身之自然智慧打开时,便能知常人所不知,能常人所不能。古今之事、物的生成演化情况的因果原由似如亲目所见一般,豁然贯通开朗;谋划各种事物自然周到详密而无疏漏,协调治理系统化全以直接感觉而能通达。儒家的抵抗外侮,以此而威行。此即说儒家的“中庸”之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柔用刚乃以柔弱而胜刚强之法。即尚德之大仁大义之勇。道家之降伏对手、无争之争的“无为”法,以此“无为”之修,必“惟道适从”,只有己之私欲空无灭净,方见道之真;佛家的“明心见性”之真空说,只有“见者不是,不见者是”以此而功成。此三家无不是以“内气”备于内,为身心之主,而能至用的。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义尔。就指“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而言的。内气之运行展布,修炼时为“相”,此时心自安静,身体顺畅通达;较技时为“将”,可统率全身征战。此即“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的“主”之义尔。
而关于儒家之御侮,道家之降伏,释家之真空,皆与传统手战之道的学说相一致,孙禄堂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可与之对照:
“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各有所得也。形意拳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拳意述真》
由此论述可知,传统手战之道本一理而贯串者也。正《九要论》中所言: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拳事亦是如此。可知,古今武学大家之论拳,论手战之道皆此一理法尔。
5、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上一段谈到“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而此剑气正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精、气、神,内三宝得以浑化而成的“正阳”之气。其名“真气、内气、中气、内劲、精神、神明”等等,显示出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立名不同,但实质所指无异。此乃因为从修炼、建体、至用等不同角度立论而形成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内气阳刚,身柔、心柔,故“柔者刚为主”,即攻防的“以柔用刚”,乃身心之用内气尔。
现在,又提出了剑气是“罡气”。对于罡气的注解,说是天的最高处之气。实际上罡气就是“纯阳之气”。术家云:“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就说明了“罡气”乃指天之正气而言。实指乾卦六阳的健运不息的纯粹之精气。但为何名“罡气”。我们从罡的字形,乃四与正组成的。含盖着四季的正气之意思。又指出此“气”具有“元、亨、利、贞”之四德,故曰此气时名为“罡气”。而此罡气,乃宇宙之间,亦必恃此而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习拳者之内气乃充满自身之间,各种攻防拳势亦必恃此化育而出。其亦主宰攻防较技之胜负的权宜。然对此“纯阳之气”的功能之赞颂,《易•乾卦•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本来这一段论罡气之说,应是上段的结尾之论。从下面所论本段之内容,谈的不是同一话题。就可以知道了,精髓所指,各有其处,各有其妙。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把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作躬身自厚的成才之学业来研究,则必知贵于精,即精于内气为相、为将的修炼、至用之事的内容,方可达到克己之欲而以术成道,即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终致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精心于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研究,按法修炼、精熟“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合一的至用。精心学习、专心而练,心领体认,步步层层皆有功法之证验。还要谦虚。训曰:“谦受益,满招soudu.org损”。正所谓:理不明延明师,法不清问同道。不谦虚,何能受益。况修炼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繁多系统博大繁杂精深,又浩渺而无止境,理不清延明师、法不明问高友,稍有不慎,便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谦虚谨慎何能修成正果。拳谚云:“武不善动,一步错,百步歪”。也是讲的心要谦虚之意思。又指精于内功的修炼。
艺当熟习。即攻防招法实施要熟习。何谓“熟”。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功自出。一切攻防招法的运用实施,曲化直发、以柔用刚、黏走相生、无心而用,随感而应,应无不当,谓之“熟”。
当能胜人,艺境升华,能胜众人,亦不能骄傲,亦不能自认为了不起。要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要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方法,要树立人人为我师的观念。此乃“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的含义。习练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志在治学业以修己,便可自觉地能做到了。能做到在同道中相互交往切磋技艺时“知而不言题外话”。千万莫要“言而不知其内情”。此乃“志莫骄矜”之精髓。做到了便可业至于精!而“业”字,古有:“三阳之气谓之业”的说法。故知:“贵业至于精”,乃指内气功夫贵于精。何谓内气之精?即“放则弥之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之谓欤!
然“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此“内必籍五本以佐之”的“五本”之意,乃精髓处。细论之如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夫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故曰:天道远,人道近,地道化。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此谓天覆地载,上下相临,万物化生,无遗略也。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极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成万物而不遗”,此意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微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拳术中之上下,心为君主,为上。内气为臣,在下。此一说也。内气为君主为上,外形为臣民为下。此一说也。故内气又名“中气”乃此之谓也。再以外形而言,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此亦上下也。拳术之中,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用者,在人之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主之,万拳由之,此之谓也。故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关于这段五行、阴阳之论,拳家论说已至明也。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杨谱》说:“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此两段乃言说的拳中之内气、外形的“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及“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之精髓的。
然“五行为本”之精义尚未点透,容下面论之:
《陈鑫•太极拳权论》说:
“至于人之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阖辟互见,以至进退存亡。其穷其变,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
《九要论•五要》中说: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行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性;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行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中说:
“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长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乃生火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王芗斋言:
“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土力、火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无处不有如树木之曲直之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敦厚沉实,意如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充塞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也”。
(注:关于此段文章的真实性,姚仲勋先生注曰:“五行合一一章与后说无异”故而取之。而取之之意图,是论“五行本一气”之观点而。关于王芗斋的五力说,乃五种能力而言的。此“力”字,并非现今“力学”中的力也。特此说明。但此段论述,特表露出“静”态桩功,乃修“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的方法。即是“浑元功法”筑基之说也,由此亦可窥探王芗斋所述拳学之练、体、用的内容之详情了。)
形意拳门的先哲们遵从“五行”之意,而创立“劈、崩、钻、炮、横”之五行拳。以崩拳属木、似木有曲直之形用,取东方蓄而生发之势;炮拳属火,似火有炎上之势,取南方浑发鼓涨之势;横拳属土,似土有敦厚之性,取中央静定稳固及中枢之用,以统其他四拳;劈拳似金,从金性锐利劈下,从革之灵而善变,取西方肃降之势;钻拳属水,似水之无孔不入,善变无常形,取北方肃敛冰固之坚。总之,形意拳以三体式立意,天地人三才浑化以建“体”。以五行拳立意,以完成神、气、形三才浑元归一的一而三之元玄之至用。以得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以及以听探用顺化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攻防之至用。
所谓“一而三之元玄”的至用,即听探之良知为静;顺化之良能为动;而听探之信息入内之处理中心,而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是谓动静。此乃自身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此才是攻防至用的核心内容。前贤们以五行拳而立此意,当五行拳的修炼达到此艺境时,即五行拳之立意的功夫修成,再修“十二形拳”的内容。以收全体大用之功夫成。
明白了“一而三之元玄”之义,再看:“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拳术之基本法则乃“以静用动”,“以静制动”等等,拳诀之内容,无不了然于胸中了。无有出“五行”之义者也。
前引数条,乃先贤论拳之练、用,皆本五行而论,从不同角度立论,阐发其微旨妙义,以为习拳者所能用之。然为何皆能从五行而立论呢?五行学说,乃《易经》中五行的哲学命题,五行学说,可解天地之道理,可依此而治国、安邦、平和天下;可依此而治军能成善战之师;中医依此而立生化机理学、病变机理学、药物性理学、辨症诊断学、辨症施治学、可治病救人,等等。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家们亦从“五行学说”中的自然之生化机理说的法则中,全面的探讨、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准则。作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中之理论根据、方法之源。指导修炼实践、攻防之用。故五行学说乃一个习拳者必修之内容。为说明这一点,讲明五行为本之精髓,今简介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如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