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130年-贞观之治1


本站公告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杨广为戒,忌讳大肆兴修土木工程,与民休养生息。看起来,李世民留心治道,很大原因是因为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意识自己与杨广的惊人相似:都是家中老二;都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都有胸怀四海、放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果说这种相似令李世民悚然而惊的话,那么杨广的凄惨下场无疑更会让他战栗胆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只能收敛起一切欲望,一切从治理天下的需要出发。于是,一场著名的君臣论政在太极宫中展开。贞观初年,国家初定,国内局势尚不稳定,边疆又面临突厥的军事威胁,李世民对此十分忧虑,多次召集房玄龄、魏徵、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重臣在太极殿论政,谈古说今,讨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治国之道,希望能找到大乱之后实现大治的良策。

    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断地从太极宫中发出。

    由于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税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李世民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休养生息,抚民以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天下大治后,百姓开始过上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李世民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李世民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既空前又绝后。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太平世界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民康物阜,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终于在李世民手中实现。

    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灭亡六国的秦朝短命而亡后,代之的是大汉雄风、文景之治;统一天下的隋朝二世灭亡后,代替的是大唐气象、贞观之治。

    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李世民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当时“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游幸无度,皇帝坐了不到十四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李世民本人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兴衰取决于帝王行动的好坏,因而励精图治。他曾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有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以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他自己以身作则,刚即位便下诏放三千宫女出宫,任其婚配。

    唐朝立国之初,四方未定,百废待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依旧沿用了隋朝的皇宫——大兴宫,也就是后来唐睿宗即位后所改称的太极宫。李世民即位后,也以节俭为本,没有大兴土木营造新宫。杀兄夺位、逼父退位的阴影一度笼罩在太极宫的上空。据说有一天李世民生了病,听见皇宫中有鬼哭狼嚎之声,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一夜未眠的李世民将这件事告诉了大臣。大将秦琼站出来说:“我和尉迟恭愿意为陛下在门口守卫。”说也奇怪,当秦琼与尉迟恭开始在太极宫守卫后,诡异的声音都消失了,一切都太平无事。从此,鬼怪也怕英雄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中国历来有新年贴门神辟邪驱鬼的习俗,秦琼与尉迟恭替代了传统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成为新一代门神,被贴在千家万户的门上。有意思的是,秦琼与尉迟恭成了前门的门神,单扉的后门还缺少一位。于是魏徵被演绎成“独坐”的后门门神。《西游记》中详细记载了秦琼、尉迟恭、魏徵当上守门神的故事。

    李世民是否真的从此能够安然入睡,人们不得而知,但他自即位后,便一直居住在太极宫中。太极宫宫室偏低,每到盛夏渭河水涨之时,宫中就会潮湿闷热,而李世民患有“气疾”,不宜居住在湿地。他确实一度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打算以宫殿破旧为名,重新建造一新殿居住,连材料都准备好了,但突然想到秦始皇、隋炀帝营造宫室而亡的教训,便立即停止了工程。大臣们上书请求皇帝单独建造一阁居住。李世民依旧却节俭为由,坚决拒绝了,即使大臣们多次请求也无济于事。

    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李世民甚至亲祭先农,躬御耒耠,藉于千亩之甸,使观者莫不骇跃。京畿地区曾发生大面积的蝗灾,庄稼大受损伤,李世民亲自视察灾情,还气愤地抓起一把蝗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于是举起蝗虫要吃掉。身边的大臣急忙阻止说:“恶物或成疾。”李世民坦然回答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虫。

    正因为李世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在贞观时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李世民继位以前,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继位之后,认识到天下不能再“以马上治之”,于是采纳魏徵的建议,大阐文教,发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李世民在弘文殿汇聚四部图书二十多万卷,在殿侧设置弘文馆,精选全国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令他们轮流在弘文馆值宿。又选取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充任弘文馆学生。李世民本人也经常在理政的间隙来到殿内,谈古论今,商量政事,有时到深夜才结束。

    李世民还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并为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也增置生员,扩大招生。之后,李世民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由国子监统领。这一举措在全国影响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甚至高丽及百济,新罗、吐蕃等诸国君长均遣子弟来长安留学,“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

    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与整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和文献。但是隋末动乱长达十几年,典籍和文献遭到严重破坏。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任命魏徵为秘书监,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

    对科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士民,李世民也进行重奖,以鼓励发展科技文化。李淳风通晓天文、历法、阴阳学说,曾制造出在周朝末年已经失传的浑天仪,并著《法象书》,受到李世民的重视,授官将士郎,直太史局,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史令。李世民以恢宏的气度,大阐文教,兴办各类文化事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地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文化苍白局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