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传奇2


本站公告

    字号:大中小金人传奇2

    最为传奇的是,汉明帝因梦见金人而产生的求经想法,就是中国佛教的起源。更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后来前往印度“西天”那烂陀寺取经,那烂陀寺住持戒贤也曾梦见金人托梦,说有东土僧人要来取经。而后来玄奘在印度学业有成,也是由金人托梦,这才起意东归回国。汉明帝因梦求佛的故事后来被吴承恩移植到其小说《西游记》中,不过变成了唐太宗梦见了白马驮着佛经,于是决定派人到西天取经,玄奘作为最合适的人选被挑中。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尽管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太宗却并不信佛,玄奘也不是受皇帝委派西行,而是偷渡出国。小说这样来写,除了美化帝王形象的需要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帝王的支持。

    次年,汉明帝下令在鸿胪寺旧地建佛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劳,以“白马”为名,这就是白马寺的来历。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中国佛教宗派繁多,寺庙林立,但都公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正是在汉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相比于后来唐朝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白马驮经到中国的故事其实早了六百年之久。而后来《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白龙马,应该就是由“白马驮经”的故事化出。

    有意思的是,汉明帝君臣最早不懂佛经,并不重视佛教,更谈不上信佛了。众人只是视白马寺中的佛像、佛经和两位印度僧人为外国传来的新鲜玩艺儿,当作热闹来看。只有楚王刘英(汉明帝异母弟)特别有兴趣,专门派使者来到洛阳,向两位印度僧人请教。印度僧人满以为遇到了知音,特意画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经,交给楚王使者。刘英将佛像供在王宫里,学着为浮屠斋戒、祭祀,求佛祖保佑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是史籍中所记载中国人中最早的信奉佛教者。然而,当时中原对佛教认识的水平极为有限,僧人只是被视作方士一类,佛经也被当成谶纬看待。而楚王刘英也不过是打着信佛的幌子结交方士,他本人还有着更大的野心,刻制图文作为“符命”,说他本人该做皇帝。刘英的举止为人所告发,汉明帝派人调查后,废除了刘英的爵位。刘英见大势已去,不得不自杀了事,最终佛祖也没有帮助他实现野心。

    最初,汉明帝因为梦见金人一事而供奉佛像,遭到了一些儒生的批评和反对,楚王刘英一案事发后,他们趁机奏请汉明帝专重儒教,这应该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与儒教之争的最早记录。汉明帝本来也不相信佛教,为了安抚儒生,特意在南宫兴办太学,专门教习贵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并亲自到鲁地祭奠孔子。

    佛教因为一个金人而传入了中国,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被接受,但毕竟直接走进了统治阶层,是个相当不错的开端。那么,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佛教如何能在中国立足生根呢?

    众所周知,汉朝自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教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儒教能够取得一枝独秀的局面,实际上是由于取得了帝王的支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也是如此。佛教产生于印度,最初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佛教非常懂得“入乡随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略举例而言,东汉时佛经翻译家有意将“释迦牟尼”译为“能仁”,明显是为了迎合儒家的圣人观念。在有意迎合协调儒教的前提下,佛教能迅速为中国所接受,并开始兴盛,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佛教的传播不乏许许多多的僧人的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历代帝王在其中同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说汉明帝曾允许阳城侯刘峻等皇亲国戚出家,又允许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这就是中国有僧尼的开始(事见《僧史略·卷上》)。其后,汉桓帝于宫中立浮屠祠,修华盖之饰,上行下效,此后,民间奉佛逐渐兴盛。晋朝以后,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佛教更是盛况空前。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的发展中看出一些端倪。

    三大石窟中,敦煌千佛洞石窟开凿最早。根据唐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云游到敦煌一带,看到鸣沙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有所感悟,便在断崖上开凿洞窟。因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东来西去的僧侣极多,佛教在此地十分兴盛。之后开凿洞窟持续不断,延续长达千年之久,大都是民间自发行为。敦煌石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均以石刻为主。与敦煌石窟最初产生的根源完全不同,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经营一开始便有帝王的介入。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接受名僧昙曜的建议,下令开始修建云岗石窟。文成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佛教界流传一种说法,说“胡本无佛”,这“胡”就是指拓跋氏。

    拓跋氏起于北方,原是鲜卑族的一支,后来逐渐强大,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史称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并利用佛教收揽人心。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无数个寺庙也成为了国中之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甚至还有有自己的法律——僧律;僧人不必纳税、服兵役;罪犯犯了罪,便逃入寺庙削发为僧,朝廷也奈何不得。从北齐开始,皇帝崇佛,佛教急剧膨胀,全国有寺庙四万所,僧尼三百万人,数量占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如此一来,朝庭不但税收锐减,就连征兵、征役也成了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法。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司徒崔治(出自四大郡望之一的清河崔氏)厌恶佛法,与嵩山道士寇谦之勾结起来,怂恿太武帝信奉道教。太武帝“锐志武功”,于是开始兴道限佛,下令凡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概还俗,以服徭役、纳税赋。如此一来,朝廷与与佛教僧侣矛盾开始激化。刚好不久后爆发了盖吴内乱,太武帝亲征时,发现长安邻近的一座佛寺藏有兵器、酿具及官民寄存的很多财物,由此怀疑僧徒与盖吴有关。在崔治的怂恿下,太武帝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太子拓跋晃有心袒护佛门,故意延迟宣布命令,远近沙门多闻风逃走,佛像经卷也多被秘藏起来,只有北魏境内的寺塔被销毁无遗。此事与后来的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合称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后,其继承人北魏文成帝(太武帝之孙)则开始重兴佛教。在正式开凿云岗石窟前,文成帝还下令按照自己的体貌雕刻了一尊佛像。自他之手开始的云岗石窟以气魄宏伟、富丽瑰奇、雕刻精细著称于世,郦道元曾描述说:“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龙门石窟在三大石窟中开凿最晚,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后,才由北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龙门石窟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连续进行大规模地营造,到唐朝时达到了鼎盛,被誉为“凝固化的中国佛教史”。其中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便是仿照武则天的体貌所雕塑。

    最后再谈嵩山。嵩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释、道三教荟集于此,积淀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其中更是因为少室山少林寺而成为佛教圣地。少林寺最初兴建,也与北魏政权有关。当时印度僧人佛陀扇多来到中原,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礼敬,并应请于北台石窟结众习禅。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也随行,来到洛阳白马寺译经,译《金刚》、《上昧》等经十部。因为佛陀扇多经常到嵩山静养,北魏孝文帝便下令专门为他在嵩山少室山建造了少林寺,此时,距离玄奘出生刚好一百零五年。

    真正令少林寺扬名的人是达摩。少林寺建寺后三十年,南印度婆罗门高僧菩提达摩(南印度香玉王第三子,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弟子)乘船经海路云游到中国。当时中国南方正处于南北朝的中南朝时期,当政的帝王为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以好佛闻名,自称“菩萨皇帝”,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均为大臣花费巨款“赎回”。最初,佛教只是禁止弟子吃荤(音xun,同熏,佛教的腥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荤hun),就指葱、蒜等气味辛辣的菜,并没有严格禁止吃肉,只要所吃的动物并非因你而死。梁武帝本人信奉佛教,长年吃素,于是下旨规定天下所有佛门弟子皆不准吃肉。据说他禁止吃肉还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杀生问题,都不准吃肉了,自然就无人杀生了。

    当时建康(今江苏南京)佛寺林立,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便是极力描摹寺院之兴盛。达摩来到建康后,梁武帝十分礼敬,问道:“朕即位以来,广造佛寺、整理经文、超度众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其实就是想得到达摩的称赞。不料达摩直言说:“这算不上什么功德,佛家主张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

    扫了皇帝的兴后,达摩在南方也呆不下去了,便决定北上。据说过长江时,达摩只踩着一片芦苇,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达摩在洛阳和龙门分别呆过一阵,见到洛阳永宁大塔后,十分感慨,认为庄严精丽,为历游诸国所未尝见。最后才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的一个山洞里面面壁,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他便是中国禅宗始祖。禅是梵文Dhyana的意译,意思是默想,本是印度佛教修行方式的一种。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曾经拈花示众,众人皆不解其意,只有摩诃(音he,同呵)迦叶(即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微微一笑,于是得传释迦牟尼大法。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由来。

    有位叫神光的僧人非常仰慕达摩,自断手臂求法。达摩被他的精诚所感动,逐传授以衣法,并帮他改名慧可。九年后,达摩打算回去印度,临走时,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机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达摩传给慧可的法衣,就是著名的木棉袈裟,为印度木棉制成,后来成为禅宗传法的信物。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异色彩。在通俗侠义小说中,达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创始者。慧可成为禅宗二祖,少林寺也成为中国禅宗的发源地。

    唐宋之后,禅宗在士大夫中广为流行,并由此对中国文化如诗歌、书法、绘画、园林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征。

    少林寺在北魏皇帝的扶持下建立,后来名扬天下则是因为唐朝李世民的支持。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率兵进攻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叫“轘州”的地方,原称柏谷屯,最早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在寺西北五十里处,因其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其据为己有,改名轘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与洛阳觭角,互相呼应。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十三名僧人,在轘州城内司马赵孝宰等人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轘州,擒拿了王仁则,归顺了李世民。由于侄子被擒、后路被截,王世充不得不投降了李世民。这就传说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原型。事后,李世民遣使持书告少林寺主教,召见立功僧人赐物千段,封僧昙宗等为大将军。

    自东汉明帝时白马驮经东来,洛阳便成为中国佛法的中心,其附近的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均成为佛教圣地,遍布着大德高僧的足迹。而玄奘的故乡,恰恰就在这些地段的中间,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缘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