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记载中,郑厉公可能是流亡在外时间最长的国君。他流亡在栎的17个春夏,日日夜夜都梦想着回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重新夺回原本是他的宝座。其实,在同一时期的国际政治事件中,也有不少国君流亡国外,但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复位或者死掉,如果不成功,当然就去死,像所有国破的君主那样上吊自尽。可是,他没有,在齐国政府没有派兵支援他复位之前,他一直在栎这个小地方训练着兵马,组织军事力量准备打回国内,并且时刻打探着郑国国内的情况。
这不免让人想到欧洲很有名的一位将领兼君主:拿破仑,他在被推翻统治后流放到遥远的一个孤岛上,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他的理想、他的抱负。别人以为他在那个孤岛上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他却带着厄尔巴岛上几百人的军队,一路打回了法国首都巴黎,重新登上法兰西共和国君主的宝座,震撼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是永不放弃和坚持不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和辉煌,就好像开篇描述管仲那样的胸怀,“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成功的,精神是胜利的,任何的历史学家都没有理由否认这一点,失败在于他做的事情“时不利”。
郑厉公也是这样一个有强大耐心和韧劲的人,17个年头过去了,他也已经像拿破仑从孤岛上出来那样,外表显得憔悴不堪,但那双眼睛仍闪闪发光,这正是梦想与希望之火没有熄灭的原故。这个老头还没有到绝望的那刻,只是感到孤立无助,在他被逐出郑国的那年,公元前697年,曾经有五国联军试图帮助他复位,可惜无功而返。《左传》桓公十五年经:“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伐郑”。■,宋国地名。“弗克而还”,复位没有成功又损失了兵力,五国觉得没有利益可图就再也没有发兵相助。当时没有把郑国攻下来的原因,郑厉公认为是朝廷里有军事人才,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逐他出来的顾命大臣祭仲,祭仲的确是个厉害的角色,能肆意更换国君。所以,郑厉公害怕朝中这个厉害的仇人,17年来一直不敢采取行动,他在等这个人死掉,或许等自己仇人死掉也是一种活下去的勇气,这大概也是郑厉公等了17年的力量所在。
17年后的复国
这一年,他得到了准确的消息,包括祭仲在内的几个厉害角色都相继死去,同时,听说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他自己杜撰的,或者是手下人散布的谣言。
《左传》中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这和《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事情有相似之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刘邦把他杀白蛇的事情引申到自己是赤帝子的化身,许多帝王也都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以此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来得到民众的敬仰、信任和跟随。这是一种提高声望的高明手段,比那些自称是什么什么的后人的伎俩要聪明得多。
在郑国的百姓中,这个谣言很快就传开了,郑厉公正在犹豫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可以一搏的时候,强大的齐国政府派人找到了他,愿意出兵帮助他复位,只有一个条件:加入齐桓公为盟主的阵营当中。这种条件对于割城奉金的条件来说,只是一种_4460.htm口头的形式,郑厉公的心理是这么想的。他欣然答应了这个条件,在他看来只是国际上经常签的那种盟约,一张白纸而已,春秋的信义有时候小到就是一张白纸。
管仲得到郑厉公的答复之后,就派兵悄悄地帮助郑厉公复位。郑厉公把握住这个机会,从栎攻打下大陵,直逼郑国国都。《左传》庄公十四年传:“郑厉公soudu.org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
首战大捷,擒住了郑国政府特意派去大陵的守将傅瑕,郑国政府一直派重兵守着大陵,防备郑厉公偷袭,傅瑕这个人是很得力的将军,但他被俘后,为了活命,做了一回“吴三桂”,转了舵,帮郑厉公潜回国都杀了当时的国君子仪。“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但傅瑕终究没有吴三桂的福气和谋略,没有要求留守在大陵,回国都后就被郑厉公以“不忠”的罪名宰了。这样的叛徒一般来说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活下来做了大官;另一种被判不忠,一场空,杀了头,落个臭名。
在齐国的管仲时刻关注着郑国的战况,当郑厉公打进大陵的时候,他觉得万事OK了,郑国问题解决了;但是,当他听到郑厉公回国后做出的一件事情,不由有些担心这个人的人品和性格。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原来郑厉公与傅瑕有约定,免除他的罪名,回国后却出尔反尔,以不忠旧君,杀了傅瑕。可是,他的一个伯父却因为忠于旧君,也被逼死了(见《左传》中原文的对话情节)。这是一种矛盾,说明郑厉公杀人的理由并不在道义,而在他个人的喜好,所以,管仲因为这件事情感觉到这个郑厉公的性格可能表面一套,内心一套,老谋深算,这样的话,他的承诺或许就不是那么坚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