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soudu.org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比较:子23-1点丑1-3点寅3-5点_4460.htm卯5-7点辰7-9点巳9-11点午11-13点未13-15点申15-17点酉17-19点戌19-21点亥21-23点记得,小时侯,我家在东北农村。那时农村很少有钟表。白天,人们就根据太阳的位置来估计时间。夜间就看星星的位置。听鸡叫来判断天是否将明。可以想象,古人是怎样来掌握时间的。
5、世界时区的划分整个地球分为24个时区,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时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五个时区。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我国使用东8区时间(北京,重庆,广州,上海,香港,乌鲁木齐,台北,新加坡,佩思),称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