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站公告

    奖项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 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历年得主

    1、1901年: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爱因斯坦(德国 犹太人)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玻尔(丹麦 犹太人)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海森堡(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费米(意大利 犹太人)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泡利(奥地利 犹太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玻恩(英国 犹太人)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Owen 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 犹太人)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A·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格拉肖、温伯格(美国)、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 犹太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斯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美国)、戴维·普利策(H. David Politzer,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zek,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 L. 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 H?h,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 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 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hiro 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日本科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物理学介绍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的范围 —— 物质世界的层次和数量级物理学 (s)质子 10-15 m空间尺度:物 质 结 构物质相互作用物质运动规律微观粒子介观物质宏观物质宇观物质co**al类星体 10 26 m时间尺度:基本粒子寿命 10-25 s宇宙寿命 1018 s绪 论E-15E-12E-09E-06E-031mE+03E+06E+09E+12E+15E+18E+21E+24E+27最小 的细胞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长度星系团银河系最近恒 星的距离太阳系太阳山哈勃半径超星系团人蛇吞尾图,形象地表示了物质空间尺寸的层次物理现象按空间尺度划分:量子力学经典物理学宇宙物理学按速率大小划分: 相对论物理学非相对论物理学按客体大小划分: 微观系统宏观系统 按运动速度划分: 低速现象高速现象 实验物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今日物理学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 牛顿力学 (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 电磁学 (tromagneti**)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 热力学 (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 相对论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 量子力学 (Quantum 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物理学的五大基本理论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科学;是最古老,但发展最快的科学,它提供最多,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手段。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派生出来的分支及交叉学科。物理学构成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被应用到所有自然科学之中。物理学与数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物理学。

    三、 物理学是构成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物理学与技术20世纪,物理学被公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带头学科。

    ● 热机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种模式:

    ● 电气化的进程,提供了第二种模式: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产生层析成像技术(CT)超导电子技术技术—— 物理—— 技术物理—— 技术—— 物理粒子散射实验X 射线的发现受激辐射理论低温超导微观理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来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 1962年 发明了集成电路

    ● 70年代后期 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 1925 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

    ● 1926年 建立了费米 狄拉克统计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

    ● 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

    ● 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晶体晶体管的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

    ● 几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术领域的创立,事先都在物理学中经过长期的酝酿.

    ● 当今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两种模式并存,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没有昨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日的技术革命". —— 李政道量子力学能带理论人工设计材料五. 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验证修改理论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炼出来,或从已有原理中推演出来建立模型;用已知原理对现象作定性解释,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算新的理论必须提出能够为实验所证伪的预言一切物理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事实为准则当一个理论与实验事实不符时,它就面临着被修改或被推翻 六. 怎样学习物理学著名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地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

    ● 学习的观点:从整体上逻辑地,协调地学习物理学,了解物理学中各个分支之间的相互联系.

    ● 物理学的本质:物理学并不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机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们只能在某些现象中感受某些自然界的规则,并试图以这规则来解释自然界所发生任何的事情。我们有限的智力总试图在理解自然,并试图改变自然,这是我们物理,甚至是所有学科,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与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科学:化学,天文学,自然地理学。

    诺贝尔的介绍

    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它语言,包括英语。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1910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的发现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

    _4460.htm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氩的发现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体导电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照片彩色重现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无线电报

    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夜状态方程

    1911-1920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低温物质的特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能量级的发现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斯塔克效应的发现

    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合金的反常特性

    1921-1930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

    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光谱学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弗兰克-赫兹实验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拉曼效应

    1931-1940

    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理论的新形式

    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的发现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

    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衍射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

    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回旋加速器的发明

    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1-1950

    194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的磁特性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高压物理学

    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离层的研究v

    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云室方法的改进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乳胶的发明

    1951-1960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人工加速带电粒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磁共振

    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相称显微法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

    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晶体管的发明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反质子的发现

    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泡室的发明

    1961-1970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凝聚态理论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磁共振方法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恒星能量的生成

    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共振态的发现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

    1971-1980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全息术的发明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电性理论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

    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理论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J/?粒子的发展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结构理论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弱电统一理论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C_P破坏的发现

    1981-1990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相变理论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W±和Z?粒子的发现

    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高温超导电性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微子的研究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

    1991-2000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液晶和聚合物

    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多斯正比室的发明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型脉冲星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001-2008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和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的发展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的发现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和对称性破缺起源的发现58xs8.com